原創:張牧之
編輯:張牧之
2020年已經結束,對於張牧之來說2020年工作之餘就幹了兩件事,一個是通過了註冊巖土考試,另一個就是創建並獨立運營了微信公眾號「土木執業資格考試」。公眾號搞了一年了,被別人誇過,也被人罵過,回首過往,展望未來,今天講一下做這個公眾號的一些事兒。公眾號自2020年1月1日正式開始運營,經過一年的努力,從最開始只有40人關注慢慢發展,目前關注的考友已超過8000人,絕大多數都是有考證需求或者已經考過的土木從業者。至今累計發布超過117篇原創內容,目前首條閱讀打開率穩定在15%以上,最近一個月頭條文章平均閱讀數超過1800人次。其中最高一篇閱讀累計超過1萬人次,在公眾號普遍打開率3%的大環境下實屬不易。張牧之個人微信號目前已經添加了超過2500人的微信好友,累計提供備考諮詢5000多次。
4.群組情況
公眾號組建了勘察設計交流群、公用設備交流群、註冊結構交流群、註冊巖土交流群多個群組,累計人數幾千人。
2020年年初備考巖土時搜集了大量信息,再加上前期考試了解的一些內容,就想把這些東西分享出來,恰好17年的時候註冊過幾個公眾號,所以就開始做了(現在看還好早期註冊的有號,現在新註冊的公眾號沒有留言功能,很是不方便)。目前土木考試領域的公眾號很多,相信大家也有關注,有的是為了做考試培訓,有的是為了賣規範資料,有的是為了做證書中介,每個都有自己的特點,而我只想以一名備考者的角度在備考的同時客觀的記錄一些東西。我認為一枝獨秀總不如百花齊放好,一個人的精力終究有限,不同的公眾號能給大家多些選擇,即使是同一題材也可以看的更及時更全面一些。搞了一年,有很多老鐵持續關注並提供文章素材,如多多、Sonic-M、武、大石、王飛飛是高手……等考友,在此表示感謝。剛開始做公眾號的時候,我媳婦就說你弄它有啥用啊,不管吃不管喝的,還不如多做做家務有用。做公眾號的確很費時間,一篇原創文章從找素材、寫內容、編輯、排版、作圖、發布後反饋等等都需要時間。張牧之這個微信號從我的"小號"已經成為了一個「大號」,每天都有考友諮詢各種問題,當我看到時都儘量的進行回答,所以我媳婦看我天天抱著手機就煩。初期運營的時候在別人的群裡就發自己寫的文章,沒幾次就都被踢了出去,現在看來也可以理解,不恰當比喻,人家辛辛苦苦挖的金礦,你直接去撿現成的,這的確不合適。公眾號比較封閉,每天辛苦更新,卻連一個關注都沒有的情況大有人在,除了文章轉發、點讚,靠自然增長關注太難了,只能從別的平臺進行引流或採用轉發文章送一些資料之類的途徑進行引流。目前我的群裡也有好幾個做公眾號的,都是默默在群裡潛水看大家討論,好幾位我也知道是誰,有的在做搬運,有的在堅持原創,都不容易。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有必要塑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品牌,「張牧之」、「土木執業資格考試」就是我要努力建設的個人品牌。公眾號的藍海是2015年以前,現在個人號很難再發展起來了。目前主流都是往短視頻方向發展,但是由於微信用的頻率還很高,所以公眾號這個半私域流量還能再存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關注土木考試的人對於整個社會群體來說是小部分,勘察設計類考試又是土木類考試中的小眾考試,這種特別垂直的領域目標人群終究有限。目前這個領域頭部大號,雖然多年積累,但是我估計關注人數規模在5萬多人。比起來那些動輒幾十萬、幾百萬的大號確實不是一個量級的。雖然前景不是太好,但是只要我還在備考,我就準備繼續堅持的做下去。關於我的個人信息,很多考友都很好奇,大家都稱呼張牧之為「張工」、「張老師」、「牧之」、「張麻子」、甚至還有高稱「張總」的,我都是一併應承了。其實我和大家一樣也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打工人,「張牧之」只是我進行考試備考交流時的一個代號。我也不想讓現實中熟悉的人知道我在做這個公號,縱使相逢應不識,考試結緣共前行……2021年希望公眾號關注的人數能超過1萬5,同時張牧之也能如願通過一級註冊結構工程師專業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