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給孩子留了作業,讓回家洗一次衣服。我們選擇了手洗的方式來完成這個作業。我先示範了一遍洗衣服的步驟,然後讓大寶自己動手。放水,浸泡都很容易,到搓洗的環節,因為大寶沒做過,掌握不了其中的訣竅,只能用手一小點一小點的搓洗。作為「熟手」的我,想當然的認為這不是完成這件事最佳的方法,多次幹涉他進行調整。大寶調整了幾次,我還是不滿意,最後大寶認真地對我說:「媽媽,這是我的作業,我想自己完成」。
聽了大寶的話,我尷尬有之,感慨有之,更多的是反思。我為什麼要阻止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我又憑什麼扼殺他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我今天所謂的為了一件事情讓他少走彎路,就一定能保證他以後的人生都能少走彎路嗎?我不能用我想當然的為他好的名義,去不尊重他的想法。
每個家庭往往都有一個焦慮的媽媽。這些焦慮白話一點的總結就是,怎樣讓自己孩子贏過其他孩子。在這種焦慮下,往往不知不覺中就做出了很多不尊重孩子的行為。
哪些行為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現呢?
1、不允許孩子失敗
對於孩子的失敗,輕則嘲諷,重則訓斥,甚而有之「全武行」。這最不尊重孩子的行為。失敗也是一種經歷,要培養孩子正確認識失敗的態度,學會怎麼總結失敗的教訓,進而走向成功,這才是面對失敗的正確打開方式。
2、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都多,按我說的來
總是站在成人的制高點,看待孩子的想法,行為。一切以自己的思想為準則,常常否決孩子的想法。久而久之,孩子會變得不願意與你交流,甚至變得不自信。
永遠沒有愚蠢的問題,只有不會問問題的人。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並且願意分享給你,我們更應該細心呵護孩子善於提出不同觀點的優點。
3、掌控意識太強
總是認為孩子太小,無法很好的規劃自己的事情。吃什麼飯最合理,上什麼輔導班最有用,哪些朋友可以交等等,總之,能想到的都規劃好。殊不知這樣,往往會養成孩子「等、靠、要」的不良習慣。
不要把自己的焦慮,強加在孩子的身上,請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請適當讓孩子成長的「慢」一點。
4、對孩子不守信
對孩子不守信,不但是對孩子不尊重,同時也會失去孩子的尊重。你自己的形象都在孩子哪裡打上了問號,那麼,你的其他的安排,又怎麼能夠在孩子那裡順利的實行下去呢?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的成長過程是不可逆的。積極的參與到孩子的成長過程,留心觀察,細心聆聽,積極調整相處方式,一定會找到合適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