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是為孩子好嗎?不要用愛的名義,去不尊重孩子

2020-09-10 寶貝們的媽

學校給孩子留了作業,讓回家洗一次衣服。我們選擇了手洗的方式來完成這個作業。我先示範了一遍洗衣服的步驟,然後讓大寶自己動手。放水,浸泡都很容易,到搓洗的環節,因為大寶沒做過,掌握不了其中的訣竅,只能用手一小點一小點的搓洗。作為「熟手」的我,想當然的認為這不是完成這件事最佳的方法,多次幹涉他進行調整。大寶調整了幾次,我還是不滿意,最後大寶認真地對我說:「媽媽,這是我的作業,我想自己完成」。

聽了大寶的話,我尷尬有之,感慨有之,更多的是反思。我為什麼要阻止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我又憑什麼扼殺他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我今天所謂的為了一件事情讓他少走彎路,就一定能保證他以後的人生都能少走彎路嗎?我不能用我想當然的為他好的名義,去不尊重他的想法。

每個家庭往往都有一個焦慮的媽媽。這些焦慮白話一點的總結就是,怎樣讓自己孩子贏過其他孩子。在這種焦慮下,往往不知不覺中就做出了很多不尊重孩子的行為。

哪些行為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現呢?

1、不允許孩子失敗

對於孩子的失敗,輕則嘲諷,重則訓斥,甚而有之「全武行」。這最不尊重孩子的行為。失敗也是一種經歷,要培養孩子正確認識失敗的態度,學會怎麼總結失敗的教訓,進而走向成功,這才是面對失敗的正確打開方式。

2、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都多,按我說的來

總是站在成人的制高點,看待孩子的想法,行為。一切以自己的思想為準則,常常否決孩子的想法。久而久之,孩子會變得不願意與你交流,甚至變得不自信。

永遠沒有愚蠢的問題,只有不會問問題的人。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並且願意分享給你,我們更應該細心呵護孩子善於提出不同觀點的優點。

3、掌控意識太強

總是認為孩子太小,無法很好的規劃自己的事情。吃什麼飯最合理,上什麼輔導班最有用,哪些朋友可以交等等,總之,能想到的都規劃好。殊不知這樣,往往會養成孩子「等、靠、要」的不良習慣。

不要把自己的焦慮,強加在孩子的身上,請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請適當讓孩子成長的「慢」一點。

4、對孩子不守信

對孩子不守信,不但是對孩子不尊重,同時也會失去孩子的尊重。你自己的形象都在孩子哪裡打上了問號,那麼,你的其他的安排,又怎麼能夠在孩子那裡順利的實行下去呢?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的成長過程是不可逆的。積極的參與到孩子的成長過程,留心觀察,細心聆聽,積極調整相處方式,一定會找到合適的路。

相關焦點

  • 不要用愛的名義欺負孩子
    一說起愛自己的孩子嗎?眾多家長都會毫不猶豫地、不加思索地說「愛,誰會不愛自己的孩子?」當問及怎麼愛?怎麼才算有能力的愛呢?有些家長就變得遲疑了,回答的就不那麼乾脆果斷了。有些家長會說「給吃好的、用好的,報各種興趣班、上名校等等,儘量滿足孩子的要求」。這種說法固然是好的,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一定要超越同齡孩子,讓孩子在公眾面前給自己賺足面子,成為引以自豪的資本。
  • 尹建莉:不要以愛的名義虐待孩子
    11歲的男孩,因為學習不好經常挨打,當母親想要改變教育方法時,卻又無所適從,這是很多家長都會遇到的情況吧,那麼,最簡單的方法是,把孩子當成親人,而不要當成對手,用「愛」來教育他,也改變自己。,為你,也為你的孩子。
  • 愛是純粹的,請不要用你的愛去綁架你的孩子
    是有智慧的媽媽給予孩子的愛嗎?我想不是,這樣的愛是媽媽們盜用了愛的名義去誤導孩子了,讓孩子錯誤的認為,父母愛的是我的行為,愛的是我為父母帶來的榮譽和面子,而不是我。90後」是由於生活壓力很大,他們的愛多表現在儘可能的為孩子提供好的環境,豐富的物質上,然而很少關注孩子的內心需要,有時候大人和孩子近在咫尺,卻也讓他們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愛,甚至很多父母還以愛的名義感情綁架我們的孩子。
  • 你以「為孩子好」的名義處罰老大,老大也會用這個名義來處罰老二
    文|西紅柿媽媽姐姐小林興致衝衝地跑過來,告訴媽媽:「我叫弟弟罰坐,坐到地上,我這是為他好!」母親很驚訝,「為什麼呢,寶貝?」「你這樣是不對的,怎麼可以這樣對待弟弟呢?」媽媽有一點生氣了。「奶奶說了她處罰我都為了我好,所以我罰弟弟,也是為了他好!
  • 打罵、體罰是為了孩子好?請不要用「愛」的名義,掩飾自身的無能
    這些「嚴厲」的家長往往都是站在為孩子好的角度上來掩飾自己暴力的行為,很多孩子也正是因為這樣「愛的教育」而深深地受到心理和生理的雙重傷害。一個個生動的例子難道不是在提醒我們應該對孩子用教導來代替懲罰嗎?家長和老師也不要再用愛孩子的名義來打罵體罰孩子了,這樣做會帶來一些很嚴重的後果。
  • 對孩子的愛,用打上名義嗎?不知所措的父母如何與青春期孩子相處
    我想了半天,父母愛孩子,出自本能,我們還用打什麼名義嗎?那不是愛又是什麼?成年人的心智不允許我們在孩子青春期期間與他們死磕到底,更主要的是因為有愛,愛可以讓家長主動思變,直到找到合適的相處方式為止。試問,家長有必要「打上」愛的名義去管嗎?因為明明那就是愛的啊,只有不管的才不是愛,你以為家長曾經做出的那些改變不是「管」嗎?不過換了方式而已。你接受的了的,接受不了的,都是從一個點出發而來: 愛!
  • 你愛孩子嗎?愛,就不要讓TA活成你想要的樣子
    如果我問:「你愛孩子嗎?」「愛,毋庸置疑!」 身為父母的你們肯定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是的,我們愛孩子。我們傾己所有,恨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給孩子,甚至是生命。可是,我們真的愛孩子嗎?我們愛的是那個「別人家的孩子」吧。
  • 晉江:只讓孩子「聽話」真的好嗎 專家:孩子不需要那麼聽話
    生活中,人們習慣用「聽話」來代指「非挑戰性的行為」,而用「不聽話」來代指所有給我們惹麻煩的行為。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都要求孩子聽話。但是,只讓孩子「聽話」就真的好嗎?  這期親子課堂,特地邀請晉江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站諮詢師、晉江市龍僑中學專職心理教師鄭雅雙分享為什麼要允許孩子「不聽話」,怎麼和孩子更好地相處。
  • 「都是為孩子好」,真的是為孩子好嗎?
    媽媽聽了孩子的一番話,十分惱怒地說:「我這不是怕你冷嗎?怎麼了,我關心你不對嗎?我這不是為了你好嗎?你怎麼這個態度?」說完扔下衣服扭頭就走了。小秀追出來讓媽媽進屋坐—會兒,她好像沒聽見,連頭都沒回。媽媽感到很委屈,她覺得自己這樣心疼女兒,頂著寒風去送冬衣,簡直是個偉大的英雄!一路上,她都在想像女兒看見自己時會多麼的感激涕零。
  • 孩子該揍就得揍'復旦大學教授談育兒:不要以愛的名義讓步
    然後他表示:''孩子該揍就得揍!對孩子不要以愛的名義讓步。''確實現在很多父母,對孩子真的是無底線地容忍,孩子犯錯了自己就包庇,想辦法推脫。也就是在父母的包庇下,現在很多的孩子才會變得越來越熊,越來越嬌氣。因此,錢文忠教授才會有這樣的說法。
  • 請不要以愛的名義控制孩子:最好的母愛,是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請不要以愛的名義控制孩子:最好的母愛,是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原創/靜月荷 導語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裡有這樣一段話:「我願意用一生的時間,去等這個小男孩把花束束好,用他5歲的手指。花繩繞過來,剛好要系上的時候,另一端又突然滑走了。
  • 不要再以愛的名義束縛孩子,給孩子一個機會自己去成長
    10幅漫畫提醒你放手吧!不要以愛的名義束縛孩子……愛是自由的孩子也是自由的牢牢抓住不如痛快放手沒有犯錯怎麼成長?給孩子一個機會,也給自己一個機會吧!家長擔心孩子是正常的但是有時候過度的關心和照顧不利於孩子成長愛是責任,不是枷鎖給孩子一個機會自己去成長吧!
  • 請不要以愛的名義傷害
    以愛的名義傷害孩子還有老師。雖然說懲戒教育一直都在贊同和反對的討論中,但有些老師還真就「十分負責」的拳腳相加。當然,學生也有因懲戒變好的;但也就有破罐子破摔的,師生之間永遠存在一道鴻溝的也有。那個十幾年後報復老師的學生其實(據他自己說)也是也是懲戒教育的受害者。
  • 父母之愛真的是為孩子好嗎?還是以愛之名在解決自身潛在問題?
    分數就是一個很好的衡量器,孩子需要這個分數,來確認自己的價值和可以被愛的程度。父母們則是在採取一種公式化的標準化的KPI評價體系在教育孩子。一旦孩子做錯或做得不夠好,父母就會很不滿,甚至收回對孩子的關愛。這樣的方式,經常發生在追求優秀的父母身上。孩子不優秀,就會收回愛。
  • 《親愛的安德烈》:用愛與尊重,找回「丟失」的孩子
    安德烈發現自己即使發現,中國的婦女在極不人道的工作環境裡,為耐克做苦工,也不會因此而不買耐克的運動鞋。所以他覺得自己是「日子過得太好」的年輕人,是一個百分百的混蛋。他馬上要去香港了,一個和現在不一樣的世界。他發愁的是,他不知道怎麼跟他的克倫堡朋友們說再見,又知道,這種再見很可能是永遠的。甚至那些你沒有深交、但是很喜歡的人,他還沒有機會去告訴他們自己對他們的好感,以後,他們將從自己的人生完全地消失。安德烈感覺一種遺憾。或許有人會說,安德烈,人生就是這樣,一條線往前走,沒什麼好遺憾的。
  • 教育孩子:溺愛與尊重的界限你了解嗎?
    成為父母之後,我們開始學習和自省,明白了「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也應該被我們尊重」等道理。但你真的懂得如何「尊重」孩子嗎?你帶三歲的兒子打預防針,雖然事先鋪墊鼓勵,打的時候,他卻還是哭得驚天動地。打完針留觀的半小時裡,他依然哭哭啼啼,你耐著性子百般勸慰「好了好了不疼了啊」,他都還在抽抽嗒嗒,時不時還搞一聲抽泣。旁人對你側目,你覺得尷尬,開始不耐煩。你皺著眉頭說:「行了行了,打個針該有多疼呢?男子漢勇敢一點啊。」孩子不買帳,你繼續說:「看看人家女孩子都比你堅強,人家都不哭了,你就閉嘴吧。」
  • 情感 | 你真的愛孩子嗎? | 何光燕
    說到愛孩子,天下的父母可能都會異口同聲地說:「我愛孩子!」可你真的愛孩子嗎? 作為家長你真的愛孩子嗎?你是否真正蹲下來與孩子說說心裡話?是否傾聽過他們真實的想法? 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有什麼樣的孩子就有什麼樣的家長,孩子是父母優缺點的組合。 現在生活壓力大,有的家長也真做不到與孩子好好說上幾句話。有時候並不是孩子真地犯下了什麼大錯,而是恰巧父母把心中的不快完全在孩子這兒發洩開來。
  • 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不要以愛的名義讓步,孩子該揍就得揍
    他曾在演講中表示,不要以愛的名義對孩子讓步,該揍就得揍。他表示現在的孩子說不得、罵不得、批評不得,一點挫折就接受不了。但他們小時候,都受過家長老師的懲戒,但如今和他們的感情都很好。錢文忠教授還在演講中提到,英國的學校是允許老師對屢次不遵守紀律的學生,勸告無效以後是可以適當地揍的,同時還提到了新加坡中小學的教師都懸掛著戒尺,都是在孩子表現不好的時候就用懲戒的方法,教育孩子。錢文忠教授還表示,孩子畢竟不是成年人,所以必須管教,必須懲戒。
  • 愛的名義——致那些比家長還更愛別人孩子的人們
    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他們日趨變得自私、粗暴、急躁、缺乏耐心、自以為是,不能遇到任何挫折,毫無抗壓能力。他們只願意聽好話,不僅打罵不得,甚至連稍微善意一點的批評也接受不了。面對批評教育,他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叛逆,輕則語言頂撞、抗拒或當耳邊風,重則戾氣頻發、暴力相向甚至以死相威脅。
  • 為孩子規劃好一切,也不是愛。是控制,是佔有,是奴役
    如果讀完博士,還分不清自己和孩子的關係,這有愧於博士教育。 無論以什麼名義為孩子考慮,愛也好,保護也好,支持也好,都不能脫離父母和子女是相對獨立個體的基本事實。同理,我的孩子,也休想從我這裡繼承一大筆足夠讓他可以不費力就可以生活得體面的物質條件。 當父母的,不要想著為孩子規劃好一切,也不要犧牲自己的全部來成全孩子,更不要指望依靠子女來完成「未盡的夢想」,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庸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