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愛的名義欺負孩子

2020-09-07 惠心千愛感統測評中心

一說起愛自己的孩子嗎?眾多家長都會毫不猶豫地、不加思索地說「愛,誰會不愛自己的孩子?」當問及怎麼愛?怎麼才算有能力的愛呢?有些家長就變得遲疑了,回答的就不那麼乾脆果斷了。有些家長會說「給吃好的、用好的,報各種興趣班、上名校等等,儘量滿足孩子的要求」。這種說法固然是好的,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一定要超越同齡孩子,讓孩子在公眾面前給自己賺足面子,成為引以自豪的資本。這種狀態和結果也是眾多家長追捧的和嚮往的。這種表現看似很愛孩子、很會愛孩子。但從深層意義上講,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這是作為父母本能上都會有的。

真正意義上的愛是順應生命成長規律、滿足生命成長需求,創造適宜成長的環境,打造未來能力的基礎。因為生命成長是一場馬拉松賽,是一場持續進階的過程,生命在成長,能力在提升,進而去適應和應對身邊發生所有事情,與身邊遇到的人和諧相處,身心輕鬆的去應對今後的學習和生活。幫助孩子建立未來能力,讓孩子能自信、健康、快樂的成長。所以愛孩子、會愛孩子也是一種能力,是要看懂孩子的當下狀態和真實需求,只有看懂了才會明其義,理解和包容,進而才會去尊重孩子的選擇,幫助建立能力,讓其輕鬆的成長。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生活方式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孩子的成長環境及養育方式,也在進行著改變,從飲食上的精細、活動空間的狹小、交通工具的代步、無原則的包辦代勞,甚至不懂愛的溺愛。真正意義上實現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方式,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同時也失去了很多自我成長的機會,限制和制約著孩子能力提升的最佳時機。讓身體這一學習和生活工具沒能得到及時有效的開發和運用,也就出現了「身體」本應該有的「功能」沒有了,做不到適切反應。造成大腦指揮不了身體,身體也不聽大腦的指揮,出現情緒失控,動作笨拙不協調、語無倫次、人來瘋或害怕與人交往、注意力不集中易分神、記性不好、話語不清甚至到說話年齡還不「吐口」,身體健康程度也差,一不注意就被「病毒侵入」了等等現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學習和生活的影響,不能正常生活和學習,受到別人指評和傷害。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了不良的影響面。

出現這種結果,好多家長認為這是「病態」,也有認為這是遺傳,還有認為現在小,長大就好了等等錯誤的定論,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不會愛造成的結果。

愛不是包辦代勞,而是允許犯錯的嘗試。愛不是限制和制約,而應大膽放手去突破。當然,愛也不是精細的食補,而應是粗茶淡飯,所以說不能以愛的名義去壓制孩子的自我成長去幹擾去剝奪孩子建立能力的機會,多給孩子探索、嘗試及彌補的時間和空間,這個過程是建立能力的機會,也是成長的需求,要讓生理優勢期得以充分展現,不留遺憾。不能滿足孩子生命成長需求,看不懂孩子當下的成長欲望,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在欺負孩子,不是真愛。是在阻止成長、是在逆反生命成長規律,所以,也就不能說給孩子物質上的滿足就是愛,真愛是在給予物質上的滿足的同時幫助建立未來的能力,給予充分成長的氛圍和空間,讓樹苗成棟梁,讓花朵更綻放。

透過現象看本質,當今社會在飛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在日新月異,環境也在推陳出新,客觀上來講,這麼好的條件,孩子應該成長的更歡愉,更健康,能力更強,但往往事與願違,反而出現更多致使家長都看不懂的行為狀態,如膽小、愛哭、黏人、情緒無常、好動、注意力不集中、吃飯挑食、學習能力差,看書寫字吃力、語言發展落後等等。因為不懂就效仿,枉貼標籤,什麼「多動症」、「自閉症」、「孤獨症」等等,到醫院檢查也查不出什麼毛病,各項指標也無異常,但行為卻有表現,究其原因,這一切的一切不是什麼病態,而是由於身體感覺刺激少,感覺通路少,對於外界信息大腦不能合理整合,不能有效指揮身體做出適切反應,身體不能正確達成心裡所想的動作。進而造成在適應環境及學習能力上出現問題,也就是感覺統合失調,也就是感覺統合能力不成熟,身體智能待開發和運用。

造成這種行為的孩子其實自己也是很痛苦的。因為想的和做的不一致,甚至是錯亂的,有些父母又看不懂就會出現限制、指責、包辦、甚至打罵,這樣就更讓孩子「雪上加霜,痛苦不堪」,壓抑了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由於感覺統合是人體的本能,發展不足多是由於養育過程中的溺愛、代勞和保護過度及不當或不足的感覺刺激等等造成。若家長及各級學校老師不明白孩子不可控的行為,始於生理發展的不成熟,而非心理上的主動抗逆或怠惰,這樣會造成成人與孩子之間的相互勉強和埋怨,徒增情緒困擾及心理壓力,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所以說愛孩子就要看懂孩子當下的行為狀態是由於什麼原因造成的,才會去包容和理解,也才會真正的幫助到孩子。

孩子的成長無法等待,也無法拿生命的成長去賭注。任何結果都是有原因的,追根溯源,學習感統觀念,把握好生理優勢期,滿足生命成長需求。放手,給足豐富多元的感覺刺激,針對性的彌補,打造優質高效的神經網絡,真正實現身為心用,身心合一。讓「真愛」確實幫助到孩子成長,同時建立能力,讓孩子自信、快樂、健康成長。不再用愛的名義去欺負孩子,而是要真正意義上幫助孩子建立未來能力,達到有能力的愛。

01 該圖片由StockSnap在Pixabay上發布

相關焦點

  • 孩子該揍就得揍'復旦大學教授談育兒:不要以愛的名義讓步
    然後他表示:''孩子該揍就得揍!對孩子不要以愛的名義讓步。''確實現在很多父母,對孩子真的是無底線地容忍,孩子犯錯了自己就包庇,想辦法推脫。也就是在父母的包庇下,現在很多的孩子才會變得越來越熊,越來越嬌氣。因此,錢文忠教授才會有這樣的說法。
  • 尹建莉:不要以愛的名義虐待孩子
    11歲的男孩,因為學習不好經常挨打,當母親想要改變教育方法時,卻又無所適從,這是很多家長都會遇到的情況吧,那麼,最簡單的方法是,把孩子當成親人,而不要當成對手,用「愛」來教育他,也改變自己。不要以愛的名義虐待孩子問=小苗答=尹建莉尹老師:您好!我是看了您的書,慕名向您求教的。我兒子今年11歲,五年級。
  • "不要以愛的名義讓步",復旦教授談育兒,孩子犯錯該揍就得揍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關於教育孩子,各家有各法。但總體來說,現在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不會再像以前那樣實行"棍棒教育",而更多的是提倡"愛的教育"、"民主的教育"。
  • "孩子該揍就得揍",復旦大學教授談育兒:不要以愛的名義讓步
    然後他表示:"孩子該揍就得揍!對孩子不要以愛的名義讓步。"確實現在很多父母,對孩子真的是無底線地容忍,孩子犯錯了自己就包庇,想辦法推脫。也就是在父母的包庇下,現在很多的孩子才會變得越來越熊,越來越嬌氣。因此,錢文忠教授才會有這樣的說法。
  • 打罵、體罰是為了孩子好?請不要用「愛」的名義,掩飾自身的無能
    這些「嚴厲」的家長往往都是站在為孩子好的角度上來掩飾自己暴力的行為,很多孩子也正是因為這樣「愛的教育」而深深地受到心理和生理的雙重傷害。一個個生動的例子難道不是在提醒我們應該對孩子用教導來代替懲罰嗎?家長和老師也不要再用愛孩子的名義來打罵體罰孩子了,這樣做會帶來一些很嚴重的後果。
  • 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不要以愛的名義讓步,孩子該揍就得揍
    他曾在演講中表示,不要以愛的名義對孩子讓步,該揍就得揍。他表示現在的孩子說不得、罵不得、批評不得,一點挫折就接受不了。但他們小時候,都受過家長老師的懲戒,但如今和他們的感情都很好。錢文忠教授還在演講中提到,英國的學校是允許老師對屢次不遵守紀律的學生,勸告無效以後是可以適當地揍的,同時還提到了新加坡中小學的教師都懸掛著戒尺,都是在孩子表現不好的時候就用懲戒的方法,教育孩子。錢文忠教授還表示,孩子畢竟不是成年人,所以必須管教,必須懲戒。
  • 孩子被欺負,要不要教他打回去?
    無論什麼時間,有關孩子的新聞一出現,尤其是孩子之間出現欺凌事件,都會引起無數家長朋友們的擔憂。  01 孩子被欺負,要不要讓孩子打回去?  看到這樣的新聞,總感覺觸目驚心,有時候我就在想,如果我兒子長大了遇到被欺負的事,我應該怎麼辦?要不要讓孩子打回去?  捫心自問,如果不考慮對孩子是否有不利因素的影響,我第一反應肯定是讓孩子打回去,相信這也正是大多數家長的心聲。
  • 請不要以愛的名義傷害
    用語言諷刺挖苦孩子,掌摑腳踢擰耳朵,傷害孩子,更多是傷害家長。中國官方公開報導的一組數據表明,多年來,中國是世界上兒童自殺第一大國。跳下樓跳下橋……眼瞅著自殺的孩子這麼做,最傷心是父母。傷心最狠的也是。孩子出了問題,怎麼辦?孩子心理出問題了怎麼辦?中國有句古話:「當面教子,背後教妻。」
  • 不要再以愛的名義束縛孩子,給孩子一個機會自己去成長
    不要以愛的名義束縛孩子……愛是自由的孩子也是自由的牢牢抓住不如痛快放手沒有犯錯怎麼成長?給孩子一個機會,也給自己一個機會吧!家長擔心孩子是正常的但是有時候過度的關心和照顧不利於孩子成長愛是責任,不是枷鎖給孩子一個機會自己去成長吧!
  • 以愛的名義
    《論語》中有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說,要學會將心比心,不要把自己不喜歡的事物強加在別人身上。這個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否有人反思過:「己所欲,勿施於人」。父母給予子女的愛是無私的,甚至在很多情況下,父母會犧牲自己來滿足孩子的需要,可有時也因這份愛披著「為你好」的外衣,而讓你感到愧疚,不忍指責。
  • 請不要以愛的名義控制孩子:最好的母愛,是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請不要以愛的名義控制孩子:最好的母愛,是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原創/靜月荷 導語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裡有這樣一段話:「我願意用一生的時間,去等這個小男孩把花束束好,用他5歲的手指。花繩繞過來,剛好要系上的時候,另一端又突然滑走了。
  • 我的孩子被欺負了,到底要不要叫他打回去?
    最近教育專家李玫瑾老師,受到了不少心理學家的攻擊,說她的育兒方式是有問題的,其中一個觀點被攻擊的最多,就是:孩子挨打了一定要打回去。這個問題也是家長們問的最多的育兒問題之一了,李玫瑾老師的觀點是,孩子如果被欺負了一定要打回去。她還舉了一個自己家小孫女的例子,最後還告訴了小孫女下次遇到了這種事請,用什麼方法打回去。
  • 孩子受欺負要不要還手?孩子受欺負家長該怎麼做?
    孩子受欺負要不要還手?  有些孩子是非常膽小的,在和同齡人發生衝突的時候手足無措,甚至不知道還手,這就讓很多家長產生了擔憂,畢竟很多孩子的性格就是在小時候固定下來的,家長們到底要不要教育孩子受欺負時要還手呢?
  • 孩子如何不被「欺負」?
    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被欺凌的對象,也不希望成為霸凌者。尤其現在校園欺凌事件也是存在的。被欺負不僅僅是孩子可能要面對的問題,成年人也會遇到社會上的不公對待,感覺被欺負了。所以從小教會孩子如何保護自己是必要的,這是可以貫穿一生的能力。
  • 你真的是為孩子好嗎?不要用愛的名義,去不尊重孩子
    學校給孩子留了作業,讓回家洗一次衣服。我們選擇了手洗的方式來完成這個作業。我先示範了一遍洗衣服的步驟,然後讓大寶自己動手。放水,浸泡都很容易,到搓洗的環節,因為大寶沒做過,掌握不了其中的訣竅,只能用手一小點一小點的搓洗。作為「熟手」的我,想當然的認為這不是完成這件事最佳的方法,多次幹涉他進行調整。大寶調整了幾次,我還是不滿意,最後大寶認真地對我說:「媽媽,這是我的作業,我想自己完成」。
  • 愛是純粹的,請不要用你的愛去綁架你的孩子
    是有智慧的媽媽給予孩子的愛嗎?我想不是,這樣的愛是媽媽們盜用了愛的名義去誤導孩子了,讓孩子錯誤的認為,父母愛的是我的行為,愛的是我為父母帶來的榮譽和面子,而不是我。90後」是由於生活壓力很大,他們的愛多表現在儘可能的為孩子提供好的環境,豐富的物質上,然而很少關注孩子的內心需要,有時候大人和孩子近在咫尺,卻也讓他們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愛,甚至很多父母還以愛的名義感情綁架我們的孩子。
  • 孩子總愛欺負別人,問題的根源在這裡
    但是,當欺凌問題發生時,尤其是自己家的孩子欺負別人,這種問題,有的情況是父母偶然發現,更多的則是從老師或其他家長口中得知,孩子可能在同齡人中的表現,與在父母面前或是父母期望的樣子並不一樣。有人告訴她,她的孩子在欺負別人,她以此為契機,與孩子討論了所發生的事情。「孩子的自尊心非常低,」她說道,「欺凌別人讓他覺得自己擁有力量和控制權。我兒子說,相比根本沒有人注意到他,能被人人稱作『幼兒園裡最霸道的孩子』挺不錯的。」
  • 對孩子的愛,用打上名義嗎?不知所措的父母如何與青春期孩子相處
    app=news_article×tamp=1599547847&use_new_style=1&req_id=202009081450470100260760831C1290B7&group_id=6865593493528674819當然,也有提出異議的,其中一位20多歲的小朋友回復我說,是我們把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打上了愛的名義而已,潛臺詞:其實那不是愛!
  • 心理學:當孩子被欺負時,父母要不要讓孩子還回來
    那些欺負別人的人,在欺負的過程中會享受因為欺負他人而產生的心理快感,所以男人打老婆打一次就會打第二次到N次;而大孩子欺負小孩子時也很爽,很開心!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人類的攻擊性是天生的,攻擊他人,是人的一種本能。而被攻擊的一方,則是隱藏了自己的攻擊性,他所受到的委屈和不公正的待遇,用貝勒的話來說,「如果不將其向外釋放的話,這種負面能量就會轉過來攻擊自己。
  •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家長不要說這句話,會毀掉孩子一生
    在幼兒園的時候經常被人欺負,有時候是個子高的男同學,他朝我吐唾沫,打我的臉,有時候是厲害的女同學,她揪我頭髮,用手指劃我的臉。我回家和媽媽哭訴的時候,她會來一句:人家為啥只欺負你,肯定是你不好!我聽完後更傷心了,原以為世界上最疼愛我的父母,會懂我的需求,接納我的無知,給我溫暖的懷抱,可是一句話就把我打入冰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