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橡皮老師
圖片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兒童心智研究所的壓力與康復項目主任傑米•霍華德 (Jamie Howard) 表示:「兒童會做出各種各樣的行為,而這些行為並不能反映出他們是什麼樣的人。他們還在摸索中前進。他們還是好孩子,只是犯了一些錯誤。」
圖片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父母都會教育孩子與小夥伴友好相處,不吵架,不打架,作為年紀大的孩子,更要學會禮貌謙讓,不能以大欺小。但是,當欺凌問題發生時,尤其是自己家的孩子欺負別人,這種問題,有的情況是父母偶然發現,更多的則是從老師或其他家長口中得知,孩子可能在同齡人中的表現,與在父母面前或是父母期望的樣子並不一樣。
圖片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出現問題,首先,欺負別人當然是不對的,父母在傾聽老師和其他家長的說法後,也應該聽聽孩子的說法,還原事情的過程,並找到這種行為發生的原因。孩子欺負別人,
原因有可能是多方面的:
1. 孩子不懂如何與他人相處,對於自己喜歡的東西,不善言辭,進而通過暴力手段來獲取。
2 .孩子受家庭教育環境的影響。平日生活中父母的言辭行動對孩子的影響潛移默化。
3 .孩子的情緒通過這一行為得到釋放。孩子不同於成人,有了情緒也不懂得怎麼表達,在不能很好溝通緩解情緒的時候,通過暴力來釋放。
圖片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木木是一位6歲男孩的母親。有人告訴她,她的孩子在欺負別人,她以此為契機,與孩子討論了所發生的事情。「孩子的自尊心非常低,」她說道,「欺凌別人讓他覺得自己擁有力量和控制權。我兒子說,相比根本沒有人注意到他,能被人人稱作『幼兒園裡最霸道的孩子』挺不錯的。」
圖片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根據研究表明,總愛欺負人的孩子往往有以下特質。他們經常:
• 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或尊重;
• 在其他地方被別人欺負,所以想要通過同樣的方式重新獲得控制權;
• 感到不安,有戒心,認為別人的行為比實際更有敵意;
• 無法理解自己的行為會對他人的情感所造成的影響。
圖片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發現孩子欺負別人,父母不要馬上責備孩子,換個角度看,這也是與孩子敞開心扉,讓孩子學會表達,與父母正確溝通的機會。父母不妨耐心聽聽孩子如何為自己的行為做解釋,怎樣表達自己的情感,然後與孩子交談,了解孩子的想法,清楚明了地告訴孩子,我非常樂意聽聽你的說法,但我希望你能夠說實話。
圖片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臨床心理學家克裡斯汀•卡羅瑟斯(Kristin Carothers)認為:「父母要認真想想自己的行為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對孩子說話的方式、對伴侶說話的方式以及處理憤怒情緒的方式。要實事求是,仔細想想自己是否能夠為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圖片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孩子欺負別人,父母要考慮一下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溝通方式,處理不良情緒的方式是否得當。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行為,以身作則。與此同時,父母也要讓孩子明確欺凌問題發生後的行為後果,比如剝奪孩子的某種特權,不過要給孩子機會,鼓勵他通過積極的行為重新贏回特權。接下來就要考慮一下如何防止欺凌行為的再次發生。
圖片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1.為孩子提供觀察他人、合作、幫助行為的機會
鼓勵他們通過參與擁有共同目標的互動進行同伴互助,這些合作活動能夠教會他們合作並幫助他人的重要性和可取性。
2 .不要忽略攻擊行為
當看到孩子的攻擊行為時,父母和老師應該進行幹預,並明確說明通過攻擊來解決衝突是不可接受的。注意的是,千萬不要用打罵的行為來進行幹預,這只會加重孩子對於父母的不信任,以及處理問題的衝突。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對他人的行為作出其他解釋,這對於那些具有攻擊性和傾向於把別人的行為看得比實際情況更具有敵意的孩子尤其重要,父母和老師還要幫助他們同伴的行為有多種可能的解釋。
圖片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3.監督學齡前兒童接受的信息
有很多的證據表明,觀看暴力電視會導致兒童隨後攻擊水平的上升。同時,鼓勵學齡前兒童觀看旨在培養兒童道德水準的節目,如《中華德育故事》《德行天下》。
4.幫助孩子了解自己感受和自我控制
當孩子生氣時,他們應該知道怎樣用一種構建性的方式來處理自己的情感,告訴他們一些具體的事情可以改善這種情況。「我知道你因為不能一起玩生氣。告訴小夥伴你也想玩那個遊戲。」同時,應該告訴他們為什麼某些行為是適當的。例如,明確地說「如果你吃掉了所有的蘋果,其他人就沒有蘋果了」。
圖片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多留一點耐心給孩子,讓孩子獲得想要的安全感,引導孩子正確地釋放情緒。隨著孩子變得越來越能夠調節自己的情緒並使用語言來協商爭論時,攻擊行為的頻率和持續時間都會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