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莉(化名)快2歲了,開啟了越來越關不住的架勢,每天必須要在外面玩個幾個小時才肯回家。沒辦法莉莉只能帶著孩子去小朋友多的遊樂場玩,一是因為孩子喜歡小朋友多的地方;二是也能讓孩子多交朋友。
哪知道每次孩子去遊樂場玩總能遇到幾個愛欺負自家孩子的小朋友,今天阻止了這個小朋友,明天卻要阻止那個。為什麼自家孩子總是被欺負呢?莉莉有點氣憤,卻又不知道該如何做能避免自家孩子被欺負,畢竟以後上了幼兒園自己不在身邊可咋辦。
很多家長都遇到過自家孩子被欺負的情況,雖說一直教育自家孩子「不能欺負人」,但總是「被別人欺負也不是個事啊」!為什麼有些家長的孩子卻從未遇到自家還被欺負,而自家孩子總是被欺負的情況呢?難道是自家孩子長了個「好欺負的臉嗎?」
本文將為各位寶媽分享為什麼你的孩子總是被欺負背後的原因,以及提供幾個解決孩子總被欺負的小方法,供各位家長參考。
在面對孩子被欺負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會「恨鐵不成鋼」,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都沒有被欺負,而偏偏欺負你呢?其實孩子總是被欺負,與家長的教育方式分不開關係。以下是幾個孩子總被欺負的原因,家長需思考自己平時是不是有這樣的行為。
面對孩子被欺負,家長反而「指責」孩子
當孩子與其它小朋友出現爭執(被搶了東西)時,家長從不會給自己孩子撐腰,反而不問緣由地把孩子一頓指責。「別人為什麼就欺負你,不欺負別人,明明就是你有問題,還怪別人」。
這時的孩子內心是很委屈的,因為在他心裡最信任的人都沒有出來給他一個「公道」,以後孩子再次受了委屈,他也不會再和你說了,而是選擇自己默默地忍受。
家長總是教育孩子忍讓
在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發生口角或爭執時,即便是對方的問題,家長也告訴孩子要忍讓。這種方式無疑是在把孩子教育成一個好捏的「軟柿子」,遇到欺負一聲不吭,默默忍受,連反抗的勇氣和力量都沒有。
家長過於好面子,不顧孩子感受
當家裡來了別的親戚小孩時,親戚小孩看中了自家孩子的玩具時,家長不問孩子是否願意,就直接出於面子問題私自把孩子的玩具送給別的小朋友。面對孩子的難過,家長視而不見,這種行為無疑是在不尊重孩子,並告訴孩子「東西即便被搶了、我即便被欺負了,也不能反抗。」
環境影響
孩子如果從小和愛欺負人的小朋友長大,由於習慣了被欺負,這樣孩子在以後面對其他欺凌時,欺負似乎成了一件習以為常的事。再加上家長從來不會對孩子「被欺負」加以引導,於是乎孩子就會成為那個總被欺負的存在。
《少年的你》中面對校園霸凌,有個女生最後被逼跳樓。可見總是被欺負的孩子,都會對他們造成很大的危害。而幼年時期的孩子總是被欺負,也會造成性格上和心理上發育出現問題。
孩子變得內向自卑
長時間被欺負的孩子,他們會變得越來越自卑內向。一是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反抗,懦弱無能;二是總是被欺負時還會被嘲笑,覺得自己很丟人。長大後,孩子會出現各種社交問題,也沒辦法自信,也沒有勇氣去爭取自己想要的人或事。
孩子也可能會變得暴力,甚至可能會做出極端行為
有些孩子總是被欺負,當有一天這種欺負超過了他所承受的限度時,他們可能會做出極端的行為。甚至用特別暴力的方式去反擊,後果不堪設想。
孩子會越來越壓抑
被欺負的孩子,他們的性格總是壓抑的。因為長期生活在別人的打擊、責罵和嘲諷的心理壓力下,甚至有時候還有忍受別人的身體傷害。雙重的傷害會把孩子推向壓抑,導致孩子出現精神問題或是性格偏激。
為什麼你的孩子總被欺負,其實這個問題不應該問別人,而是該問自己。是家長的引導教育把孩子變成了一個總是「受欺負」的存在。面對孩子被欺負,家長與其「恨鐵不成鋼」,不如這樣做。
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是告訴孩子:對於他自己的物品享有所有權,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去給他的物品做主。當家裡來了別的小朋友看中孩子的玩具時,家長的做法是通過引導讓孩子自己做決定該不該把玩具給別的小朋友,而不是自作主張替孩子答應。
要做公正裁判,而不是只考慮自己的面子
孩子和別的小朋友發生了口角或是爭執的時候,家長不要為了顯示自己的大度而故意對著自家孩子一頓責罵。而應該在搞清楚爭執的原因後,做公正的裁判,該道歉的必須道歉,然後握手言和,引導孩子下次不再這樣。
教孩子不能欺負人,同時也要教會孩子不被欺負
作為家長教育孩子不能主動欺負別人,這是作為孩子最基本的道德素養。但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沒有素質」總愛欺負人的小朋友,對於此類孩子,家長也要教會孩子,先適當地忍讓,再欺負就勇敢地「打回去」。這樣既能夠培養孩子善良的本性,又能避免被當做「軟柿子」。
儘量讓孩子遠離有暴力傾向的小朋友
生活中孩子會接觸到不同性格的小朋友,有些小朋友在家裡缺乏家長的有效引導,從小形成了愛打人的毛病。家長在教育時應該儘量讓孩子遠離有暴力傾向的小朋友,以避免自己被欺負或是「近墨者黑」。
CiCi媽寄語:要想孩子不被欺負,家長需要做的是從小教育、從小事去引導孩子,並告訴孩子什麼叫「欺負」。這樣孩子才能在步入社會後,尊重他人保護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