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的孩子總被欺負?與其「恨鐵不成鋼」,不如這樣做

2020-08-25 CiCi媽媽說育兒

莉莉(化名)快2歲了,開啟了越來越關不住的架勢,每天必須要在外面玩個幾個小時才肯回家。沒辦法莉莉只能帶著孩子去小朋友多的遊樂場玩,一是因為孩子喜歡小朋友多的地方;二是也能讓孩子多交朋友。

哪知道每次孩子去遊樂場玩總能遇到幾個愛欺負自家孩子的小朋友,今天阻止了這個小朋友,明天卻要阻止那個。為什麼自家孩子總是被欺負呢?莉莉有點氣憤,卻又不知道該如何做能避免自家孩子被欺負,畢竟以後上了幼兒園自己不在身邊可咋辦。

很多家長都遇到過自家孩子被欺負的情況,雖說一直教育自家孩子「不能欺負人」,但總是「被別人欺負也不是個事啊」!為什麼有些家長的孩子卻從未遇到自家還被欺負,而自家孩子總是被欺負的情況呢?難道是自家孩子長了個「好欺負的臉嗎?」

本文將為各位寶媽分享為什麼你的孩子總是被欺負背後的原因,以及提供幾個解決孩子總被欺負的小方法,供各位家長參考。

為什麼你的孩子總被欺負?

在面對孩子被欺負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會「恨鐵不成鋼」,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都沒有被欺負,而偏偏欺負你呢?其實孩子總是被欺負,與家長的教育方式分不開關係。以下是幾個孩子總被欺負的原因,家長需思考自己平時是不是有這樣的行為。

面對孩子被欺負,家長反而「指責」孩子

當孩子與其它小朋友出現爭執(被搶了東西)時,家長從不會給自己孩子撐腰,反而不問緣由地把孩子一頓指責。「別人為什麼就欺負你,不欺負別人,明明就是你有問題,還怪別人」。

這時的孩子內心是很委屈的,因為在他心裡最信任的人都沒有出來給他一個「公道」,以後孩子再次受了委屈,他也不會再和你說了,而是選擇自己默默地忍受。

家長總是教育孩子忍讓

在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發生口角或爭執時,即便是對方的問題,家長也告訴孩子要忍讓。這種方式無疑是在把孩子教育成一個好捏的「軟柿子」,遇到欺負一聲不吭,默默忍受,連反抗的勇氣和力量都沒有。

家長過於好面子,不顧孩子感受

當家裡來了別的親戚小孩時,親戚小孩看中了自家孩子的玩具時,家長不問孩子是否願意,就直接出於面子問題私自把孩子的玩具送給別的小朋友。面對孩子的難過,家長視而不見,這種行為無疑是在不尊重孩子,並告訴孩子「東西即便被搶了、我即便被欺負了,也不能反抗。」

環境影響

孩子如果從小和愛欺負人的小朋友長大,由於習慣了被欺負,這樣孩子在以後面對其他欺凌時,欺負似乎成了一件習以為常的事。再加上家長從來不會對孩子「被欺負」加以引導,於是乎孩子就會成為那個總被欺負的存在。

孩子總是被欺負,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危害?

《少年的你》中面對校園霸凌,有個女生最後被逼跳樓。可見總是被欺負的孩子,都會對他們造成很大的危害。而幼年時期的孩子總是被欺負,也會造成性格上和心理上發育出現問題。

孩子變得內向自卑

長時間被欺負的孩子,他們會變得越來越自卑內向。一是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反抗,懦弱無能;二是總是被欺負時還會被嘲笑,覺得自己很丟人。長大後,孩子會出現各種社交問題,也沒辦法自信,也沒有勇氣去爭取自己想要的人或事。

孩子也可能會變得暴力,甚至可能會做出極端行為

有些孩子總是被欺負,當有一天這種欺負超過了他所承受的限度時,他們可能會做出極端的行為。甚至用特別暴力的方式去反擊,後果不堪設想。

孩子會越來越壓抑

被欺負的孩子,他們的性格總是壓抑的。因為長期生活在別人的打擊、責罵和嘲諷的心理壓力下,甚至有時候還有忍受別人的身體傷害。雙重的傷害會把孩子推向壓抑,導致孩子出現精神問題或是性格偏激。

為什麼你的孩子總被欺負?與其「恨鐵不成鋼」,不如這樣做

為什麼你的孩子總被欺負,其實這個問題不應該問別人,而是該問自己。是家長的引導教育把孩子變成了一個總是「受欺負」的存在。面對孩子被欺負,家長與其「恨鐵不成鋼」,不如這樣做。

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是告訴孩子:對於他自己的物品享有所有權,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去給他的物品做主。當家裡來了別的小朋友看中孩子的玩具時,家長的做法是通過引導讓孩子自己做決定該不該把玩具給別的小朋友,而不是自作主張替孩子答應。

要做公正裁判,而不是只考慮自己的面子

孩子和別的小朋友發生了口角或是爭執的時候,家長不要為了顯示自己的大度而故意對著自家孩子一頓責罵。而應該在搞清楚爭執的原因後,做公正的裁判,該道歉的必須道歉,然後握手言和,引導孩子下次不再這樣。

教孩子不能欺負人,同時也要教會孩子不被欺負

作為家長教育孩子不能主動欺負別人,這是作為孩子最基本的道德素養。但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沒有素質」總愛欺負人的小朋友,對於此類孩子,家長也要教會孩子,先適當地忍讓,再欺負就勇敢地「打回去」。這樣既能夠培養孩子善良的本性,又能避免被當做「軟柿子」。

儘量讓孩子遠離有暴力傾向的小朋友

生活中孩子會接觸到不同性格的小朋友,有些小朋友在家裡缺乏家長的有效引導,從小形成了愛打人的毛病。家長在教育時應該儘量讓孩子遠離有暴力傾向的小朋友,以避免自己被欺負或是「近墨者黑」。

CiCi媽寄語:要想孩子不被欺負,家長需要做的是從小教育、從小事去引導孩子,並告訴孩子什麼叫「欺負」。這樣孩子才能在步入社會後,尊重他人保護好自己。

相關焦點

  • 你的恨鐵不成鋼,可能會毀了孩子
    可能是這個社會給媽媽們的壓力太大了,導致她們的脾氣無比暴躁,動不動就看自己家娃不順眼,就覺得自己家娃啥都幹不成,這叫一個恨鐵不成鋼啊,就想著法地刺激孩子上進,於是乎就各種冷言冷語或者高聲大罵孩子,說他笨、不努力,還動不動就跟別人家孩子比較。她們覺得是想用這種刺激法、對比法,讓孩子有上進的動力。這種打擊式教育法,不僅不會激勵到孩子,甚至會毀了他。
  • 不要讓你對伴侶的期待,變成感情裡的,恨鐵不成鋼
    總有一些人,他們有著不懈的熱情,希望能改造愛人,打造出一個自己滿意的伴侶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願意,有自己做事情的風格與方法,你如何能把一個人花了二三十年建立起來的一切,推倒了重建呢?而且,又怎麼能確定你建立起來的,一定比原來的更好呢?與其對另一半孜孜不倦的塑造,恨鐵不成鋼,不如把這份熱情用在自己身上。
  • 你的孩子好欺負
    你的孩子好欺負,為什麼你的孩子長了一張特別好欺負的臉,當孩子被欺負很多父母恨鐵不成鋼,為什麼人家不欺負別人就欺負你呢問題是好問題,可惜問錯了人,我們應該問問自己為什麼受欺負的總是我的孩子,逼迫分享任由客人帶走他的玩具,最強的東西卻指責他小氣,我們只顧自己的面子卻親自教會了孩子忍,於是他壓抑著自己遇到欺凌,不敢反抗,不敢求助,甚至不敢說出真相,長成了一張特別好欺負的臉,想讓孩子不好欺負,方法很簡單,三歲之前是面子為糞土,誓死捍衛他的物權,關注我,一起成為好父母.
  • 不要恨鐵不成鋼地對待我們的孩子
    這時我順口跟他叔叔(他繼父)說道這孩子剛吃飽飯又睡了能不胖嗎?!話剛出口就後悔:要對他用心,而不用這樣責備的言語誘引事態繼續往壞的方向發展。兒子是在我正在看有關明星彭于晏自律健身的一則視頻時睡的。主持人在談到彭于晏健身時說自律即自由,你只有自律了才能自由。而在有關兒子的教育上我的感悟卻是:自律就是自律,自由就是自由。你跟一個孩子談沒有自律就沒有自由連我都不相信。
  • 孩子被欺負,與其教孩子打回去,不如這樣……
    ,然後哭哭啼啼甚至鼻青臉腫跑回家,看到孩子這樣,家長肯定很生氣,但是生氣也不能亂了方寸,你得靜下心來想辦法找對策,避免孩子再被欺負。還另一種情況是,有時候也不算是你家孩子被欺負了,是你家孩子誇大其詞,說別人怎麼怎麼欺負他了,請相信,是有這樣的孩子,那麼親愛的家長你就要分清是非,加強對孩子引導。
  • 家長「恨鐵不成鋼」,是「酸葡萄效應」所致,提高認知最重要
    然而,各種各樣的比較,其實僅僅只是父母自己的意願轉移,以及錯誤的激勵,以及傳說中的「恨鐵不成鋼」。為何會存在所謂的「恨鐵不成鋼」?父母們總認為,自家孩子能力不足,對自家孩子不抱希望的同時,又責怪孩子糟蹋光陰,時常把「恨鐵不成鋼」掛在嘴邊,似乎這樣,就能啟發孩子,讓孩子有動力。
  • 陳魯紐約國 I 恨鐵不成鋼: 為什麼鐵不用都變成鋼 (上) ?
    這時,我發現自己的心情就是這個成語能形容:恨鐵不成鋼。 當老師們比較不同的學生,當家長們比較不同的孩子(不管是把自己的和別人的比還是比自己家的幾個),對於其中表現不盡人意的孩子,會產生 「恨鐵不成鋼」 的心情, 以上描述,是想說明,這是正常並普遍的心情。我有時也有,我理解。
  • 孩子被欺負,比打回去更重要的是:教給孩子「自我保護能力」
    也有人覺得秦昊媽媽雖然話說得在理,但面對孩子被欺負,父母不能不管不顧。最後,秦昊向大家發出靈魂拷問:「如果你有女兒,在學校總受欺負。你跟老師說了,但孩子還是受欺負,你第二天又和對方家長了,可回來還受欺負。這時候你該怎麼辦?難道只能轉學嗎?」
  • 嗯哼在學校被打:與其打回去,不如給孩子不會被欺負的強大氣場
    導讀:嗯哼在學校被打:與其打回去,不如給孩子不會被欺負的強大氣場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嗯哼在學校被打:與其打回去,不如給孩子不會被欺負的強大氣場!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娘家不滿,恨鐵不成鋼:我供你讀大學,不是讓你在家帶孩子的。
    今天帶孩子出去玩,聽到廣場有個阿姨在罵女兒,罵她不爭氣,讀了那麼多書,非要做全職媽媽。娘家媽媽提出幫她帶孩子,姑娘沒有做聲,搖了搖頭,可能這一舉動惹火了她媽媽,上去就推了姑娘一把。罵她要作上天了,本來婆婆好好的幫她帶孩子,她非要辭職,現在娘家媽媽願意幫忙帶,她還是不要。娘家媽媽恨鐵不成鋼,怎麼勸也勸服不了姑娘,最後生氣離開。
  • 孩子總被欺負,家長怎麼辦?比起教孩子「打回去」,這5點更有效
    孩子被人欺負,是每個家長最不能忍受的事情,前陣子上海某小學就發生了倆家長因為孩子之間的打鬧,演變成雙方家長約戰,最後一個被打得頭破血流,另一個面臨指控的局面,這樣衝動的後果,只會給孩子帶來更不好的影響。那麼,孩子被欺負了,家長該如何處理呢?
  • 孩子幼兒園常被欺負,和父母有很大關係,別把孩子養成「受氣包」
    很多父母反應自己的孩子被欺負了卻不知道還手,思想工作也沒少做,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所有能想到的解決問題的辦法都教了,可是下次被欺負的時候依然不知道反抗。對於這樣的額孩子我們是又心疼又著急,在「恨鐵不成鋼」的同時,我們又有沒有想過 孩子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孩子被「欺負」,我們做父母的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 「恨鐵不成鋼」的愛難掩家庭暴力之傷
    ——本文系紅網第六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近日,有網友爆料稱,江蘇省常州市的一位家長因孩子未及時完成作業、偷玩手機,對其進行暴力教育,並把暴打孩子的視頻發送到了家長群。事後,學校及學生班主任建議家長注意教育方式,公安也對家長的家暴行為予以批評教育,依法告誡。(11月27日《人民日報》)對於此番暴力教育,家長表示是「恨鐵不成鋼」的衝動之舉。
  • 與其送孩子一雙名牌鞋 不如送他一雙"能走路的腳"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人的一生都在路上,正如「知心姐姐」盧勤所說,「與其送孩子一雙名牌鞋,不如送他一雙『能走路的腳』」。然而,讓孩子擁有一雙「能走路的腳」並非易事。
  • 孩子在幼兒園被欺負?與其教他打回去,不如讓他有「還擊的智慧」
    但是其實在幼兒園,有些孩子就會受到校園欺凌。有數據表明,在幼兒園階段,受到排擠、被欺負的孩子比例高達40%。所以很多家長都會非常糾結一個問題,就是孩子在幼兒園被小朋友欺負,要不要告訴他打回去?或者是不還手,直接告訴老師?
  •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家長要出頭嗎?家長這樣做讓孩子遠離校園欺凌
    欺負人的孩子也是分人的,他們輕易不會挑選人高馬大的對手。這也是為什麼幼兒園小班的孩子容易被大班的孩子欺負,低年級的孩子容易被高年級的孩子欺負,女孩子容易被男孩子欺負。4.特別懂禮貌特別懂事有一位媽媽曾說,她家寶貝回家說幼兒園總有個小朋友搶她的玩具和書,還會用指甲劃她。
  • 對於愛而不得的人,與其糾結,不如這樣做
    和他分手以後,夏敏曾有過一段消沉的時光,還是忘不掉那個人,但她後來開始健身,看書,認真工作,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慢慢的她的生活開始變好,也徹底忘了那個人。 與其糾結,不如忘記。在感情中,我們都有可能面對愛而不得,你愛的人不愛你,愛你的人你又不珍惜,這個時候,糾結是沒有用的,與其糾結,不如忘記。忘記一個人,實際上沒有那麼難,刪除TA的聯繫方式,也不要再去關注TA的動態,多關注自己,把注意力拉回自己身上,好好愛自己。
  • 心理學專家:87%孩子被欺負過,4個方法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
    ,秦昊發出了一段靈魂拷問:「如果你有一個女兒,在學校總受男生欺負。他打你你不會打回去嗎!」這種「恨鐵不成鋼」的話語,其實是家長在把自己心疼、氣憤的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這樣不但不能幫助孩子正確解決問題,還會對孩子造成二次傷害。
  • 與其和老闆乾耗著,不如離職另尋出路
    如果你的老闆對你有以下四種表現時,你就真的應該另尋出路了。1. 不再關注你---老闆的關注,在職場中是一種職業關懷。當有一天你的老闆不再主動關注你時,你就要小心了。自生自滅式的職場行為,會非常迅速地得為你的職場帶來麻煩。一旦明確了老闆的意圖,不如提前做好離開的準備,省得最後以不愉快收場,對你來說,不管是時間上還是精力上,都是極大的浪費。
  • 孩子在幼兒園被「手欠」的同學欺負,打回去or告老師?不如這樣做
    寶媽跟對方家長說過,但對方家長總是說自己家孩子有多動症啦,為什麼別的孩子沒事兒,就你家孩子有事兒,找各種理由推脫。寶媽性格又軟弱,孩子也不會自己解決問題,孩子總會問媽媽:「媽媽,我是先出拳頭還是先出腳?」有家長在下面回復到:孩子被欺負,家長還有軟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