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人欺負,是每個家長最不能忍受的事情,前陣子上海某小學就發生了倆家長因為孩子之間的打鬧,演變成雙方家長約戰,最後一個被打得頭破血流,另一個面臨指控的局面,這樣衝動的後果,只會給孩子帶來更不好的影響。
第一:全面接納孩子的情緒
這一點很關鍵,很多家長聽到孩子在學校被欺負的事兒之後:
一種類型的家長可能當時會火冒三丈,一躍而起,就想抄傢伙去替孩子出頭,還會恨鐵不成鋼地對孩子說:真沒用,敢欺負你,你就使勁還手啊,怕什麼?
還有另一種類型的家長會直接上來質疑孩子:他怎麼不欺負別人,光欺負你呢,是不是你做了什麼事?
這兩類型家長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態度,第一種非常不理智,容易造成是非;第二種永遠的息事寧人態度,會導致孩子變得懦弱。
不管哪種類型的家長,如果不顧及孩子的內心感受,總是先自我就進行處理,孩子往往情緒得不到釋放,時間長了,孩子因為被罵或者被指責,可能再也不願意告訴父母實情了。
因此,全面接納孩子情緒很重要,不管孩子是傷心的,害怕的,還是抗拒的,迴避的,你都要堅定地告訴孩子,有爸爸媽媽在,爸爸媽媽會和你一同去面對問題。
這,就相當於給孩子吃了一個定心丸:不管孩子在外邊遇到什麼問題,父母都不會嘲笑,指責孩子,在以後的親子關係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二:引導孩子把情緒說出來或者演習出來
有時候,孩子闡述自己被欺負了,可能在其他孩子那裡的版本又是不一樣的,因此,要查清事情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可以引導孩子把當時的情景演練一遍,一邊演練父母其實就可以一邊告訴孩子,遇到這些細節時,如果是爸爸媽媽,可能會怎麼做。
通過這樣的演習,能發現真相,並且告訴孩子該如何應對。
在演習中可以讓孩子扮演欺負他的人,自己扮演孩子:
第三、強身健體,讓自身變得有氣勢
在我們小時候,除卻學習方面,其他方面那些淘氣有力量的孩子,往往會成為孩子王,因為孩子們其實也和小動物一樣,會「欺軟怕硬」。當一個孩子總是很弱小,很退縮時,其他孩子也會借勢欺負他。
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有一次被參訪時,被問及:該如何應對孩子在學校被欺負時,李玫瑾教授說:你可以帶著孩子去跑跑步,鍛鍊身體,強身健體,提高孩子自信,促進孩子的社會性發展。
不妨讓孩子學習跆拳道或者其他強身健體的項目,這裡不是建議學了武術之類的就讓孩子使勁打回去,而是讓孩子自身變得有氣勢,他的內心也會變得有力量。
第四、鼓勵孩子交朋友
當孩子很孤僻,在班裡沒有好朋友時,往往容易被欺負,同時也會被排斥在小團體之外,所以鼓勵孩子交朋友,可以選擇在放學後讓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一玩,不要總是忙著下了課就把孩子塞進培訓班,孩子交到好的朋友,也會激勵孩子一起進步,同時在團體中,孩子也不容易被欺負。
這裡要注意,家長也要觀察孩子有沒有為了不被欺負,就去「投靠」那些不良少年,這一點其實在以前農村地區有類似事件,當一個孩子被欺負時,往往去找「靠山」,這樣可能自己不被欺負了,但是也走上了不同的路,父母也要學會在暗中觀察孩子,教育孩子結交「好」朋友。
第五、不要事事都家長出頭,鼓勵孩子自我解決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說過:父母的過度保護,會阻礙這個年齡段孩子的自主發展,也會讓兒童對自己感到不確定,反過來更加依賴別人。
如果父母事事都替孩子出頭,到最後孩子就會越來越依賴父母,遇到一點挫折就會想退縮,因此在上面那個演習過程中,教會孩子如何應對,同時鼓勵孩子說,在遇到此類情況時,就可以用爸媽教給他的方法。
不過,這裡提醒一點,當孩子太小,不能自我解決時,父母還是要適當幹預一下,比如有的孩子剛上幼兒園,遇到那種總在家裡是小霸王的孩子,可能根本沒什麼原因,就直接上去推人,打人,或者搶人東西時,父母也要從老師那裡了解一下具體情況,讓老師進行幹預。
實際上,對於小孩子來說,因為彼此沒有過多清晰的界限感,才會出現你搶我玩具,我推你一把的情形,這些也是孩子必經的發展之路,家長首先要做到冷靜,不要如臨大敵一般,同時有技巧地教會孩子在衝突中學習到自己的界限,同時教育孩子也要尊重別人的界限。
jason媽咪有辦法,喜詩詞,愛旅遊,寫有溫度的文字,做靈魂有香氣的媽咪。
資深文案,多平臺原創籤約作者,育兒路上一路修行中。原創不易,請求關注點讚並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