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倒計時的美國大選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目前仍勢均力敵的民主共和兩黨候選人更是使出渾身解數去力挽狂瀾。在常人看來,大選才應該是美政客們如今最值得一拼的事。但美國不愧為美國,精力旺盛的美政客們仍有大把功夫騰出來「折騰」中國。近日,他們又把目標對準了中國企業華為和中興。
10月8日,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發布報告稱,華為、中興可能威脅美國國家通信安全,警告與華為、中興合作的美國企業另找供應商。對此,華為和中興隨即否認。對於這樣一份語焉不詳、沒有明確信息和證據證明其擔憂具有合理性的報告,世界也充滿了疑惑。
美國會對華為、中興的指責既無證據,也不符合商業和軍事邏輯,它反映的只能是國會山上某些人偏執的冷戰思維。這種思維,除了幹擾中國企業之外,難道對美國自身商業環境就沒有構成嚴重幹擾嗎?美國究竟從中受益還是受傷?華為、中興又該如何跳出這個陷阱呢?
棒殺華為中興的背後
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關於華為中興的調查報告
美調查華為核心是利益之爭
在美國眾議院的報告出來後,媒體的關注點除了美國大選對此事的影響,還有華為的競爭對手思科。一時間各種觀點湧現,最多的觀點是思科是此事的幕後推手,將從此事中得益。
但華為和思科均未對此做出正面的回應和評論。思科中國區一位相關負責人昨日對本報記者表示,此事只有美國總部有權評論,目前未看到總部對此有相關的聲明,中國區拒絕評論。
資料顯示,華為近兩年在企業業務、網真業務和企業網等方面均推出了與思科對抗的產品。美國市場一直是華為想打入卻未能如願的市場。而對於思科來說,美國是其最大的一個市場,收入佔思科整體收入的一半以上。
思科CEO錢伯斯此前在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表示,「我們最強勁的競爭對手將會來自中國,現在來說,那就是華為。」
「思科和政客之間就是利用與被利用的關係,思科想通過這樣的方式打壓競爭對手,而政客也可以通過此事贏得科技企業的支持。雙方各取所需。」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專家認為華為、中興的競爭對手思科是這件事的幕後推手。博客網創始人方興東稱,此次事件的核心是利益之爭,它並不是單獨的事情,是思科十年多來系統遊說和運作的必然結果。>>>詳細
華為中興與思科十年恩怨
早在2003年,思科對華為提出起訴,稱華為竊取了思科的代碼,但這場官司最後終以雙方握手言和告終。日前,思科又翻出了這筆舊帳表示,指控華為在雙方2003年的版權糾紛案中做出虛假陳述,並公開了一份之前處於密封狀態文件的部分內容。報告稱華為接觸了思科內部的代碼,並可能被竊取、複製到華為的代碼中。
對此,華為予以否認,稱思科是本次美國國會出臺對華為和中興不利報告的幕後推手,「思科試圖利用美國貿易保護,通過壟斷美國市場獲取高額利潤」。
此前,在2012年7月思科通知中興通訊終止其於2005年與中興通訊籤署的戰略合作協議,該協議內容主要包括中興通訊向思科採購路由器等產品。
儘管中興發表聲明稱,中興在美國系統設備銷售只有3000萬美元。但是這一系列事件還是給中興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其2012年三季度業績預告顯示,中興通訊前三季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下降252%~264%,虧損16.5億元至17.5億元。其中第三季度虧損19億元-20億元。公司管理層對目前的經營結果表示歉意並決定集體降薪。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