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解困,華為受傷:關於中興事件的深度解讀

2021-02-15 iFeng科技

來源 | ICT解讀者(ID:Communication_xie)

作者 | 老解1972

6月7日美國商務部已與中興達成協議的官方聲明昭示中興事件迎來了階段性的結果,但最終的走向和結局仍然需要時間來驗證,因此寫下這篇文章為中興事件做一個總結和預判。

中興事件的性質定位:非政治化的定位為中興事件的解決打開了方便之門

我認為,對於中興事件,不能簡單地以政治化、陰謀論來統而蓋之,而需對作為上市公司的中興通訊的個體行為進行檢討以得出客觀結論,究其根源,美國商務部針對中興通訊的這一系列制裁,客觀而言是中興通訊對其違反商業準則的行為所付出的慘重代價,其背後暴露出的則是身為上市公司的中興通訊公司治理失靈的慘痛教訓。

 

官方媒體新華網6月7日刊發央廣國際在線評論員盛玉紅的國際銳評,將其定性為「中興事件只是一起企業違規的個案,但中國政府出於以民為本的考慮,投入大量資源與美方嚴正交涉,終於換回了中興一條活路」。個人以為這基本上就是滿足官方需要的定論了。

美國商務部的官方聲明中也強調對於中興相關處置的目的就是為了糾正中興的違規行為,同時也為確保合規的監控方式開設了先例。此前包括商務部長羅斯和財政部長姆努欽等在內的美方官員也多次表示中興事件與中美貿易摩擦無關,而將其歸為執法問題。

把中興事件非政治化對於中美雙方處理更為棘手的貿易摩擦問題是適宜的,這體現了雙方高層的大智慧。中方面對的壓力是國內民眾情緒,而美方面對的除了民眾情緒之外還有國會力民主黨議員的各種牽絆,事實上解決方案出臺後仍然有部分民主黨議員以中興威脅美國安全為由繼續推動國會出臺議案來反對解禁中興。

因此,中美雙方對於中興事件的非政治化的共同定位為中興事件的解決打開了方便之門,否則如將其更深地牽扯進兩國之間的貿易摩擦中,中興會被一直被拖下去直到死得更為難看。

在6月7日發給員工的內部信中,中興董事長殷一民向客戶、股東以及商業合作夥伴道歉,並表示,「本次事件的發生,從目前內外部調查的結論來看,直接原因是少數幾名幹部和員工的工作過失所引發,但其實質反映了公司在合規文化和管理上存在問題」。

由此,中興自己已經給中興事件的性質蓋棺定論了。

中興解禁方案解讀:比22億美元罰款傷害更大的是為期10年的拒絕令


10億美元的罰款,4億美元的保證金,3個月內更換董事會和管理層,為期10年的合規團隊現場監控,還要再加上一個BIS可以視時啟動的為期10年的拒絕令……

按照美國商務部長羅斯的說法,加上2016年已交付的8.9億美元罰款,中興面臨的罰款總額將達到創紀錄的22.9億美元,這是BIS迄今所開出的最大罰單。

由於美方明確要求只有在中興先行交付10美元罰款並將4億美元保證金到帳後,BIS才會將中興從禁運名單中剔除,因此中興的當務之急是籌錢交款。

中興通訊最新披露的2018年一季報顯示,截止到3月31日,其帳面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僅有236億人民幣,而其一季度從經營活動、投資活動、籌資活動中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均為負值。在業務停擺導致經營活動暫停而無現金流入,但職工工資、銀行利息等現金支出持續不斷的情況下,中興通訊既要支付罰款又要恢復採購的資金壓力可想而知。

好在中興背後有政府支持,例如在中興業務停擺的50多天時間裡,其銷售團隊的最大任務就是向包括三大運營商在內的客戶催收應付帳款,據知情人士透露三大運營商均以大局為重對中興的這一要求予以了配合。

交完罰款之後,與恢復生產同時進行的將是董事會和管理層的更換。據財經雜誌報導,其董事長、CEO、CTO和部分VP都將被撤換。更換公司管理層和董事會,既是為了滿足美方的要求,同時也是有關部門和國有股東積極介入對中興通訊及其控股股東中興新的公司治理,適時啟動針對公司決策層高管和相關管理人員的追責機制的需要。

上市公司中興通訊現有董事會成員14名,除5位外聘獨立非執行董事外,剩餘9名董事中一名來自國有科研事業單位的西安微電子,四名來自國有獨資企業的航天廣宇,四名來自代表創始人團隊持股的民營企業中興維先通。

來自中興維先通的殷一民和趙先明為執行董事且分任中興通訊董事長和總裁,代表中興維先通承擔經營責任。因此,以追責為目的的更換管理層和董事會,主要是將代表中興維先通利益的四名董事清除出董事會。

中興維先通代表被清除出中興通訊的董事會,相應要啟動針對其控股股東中興新的股權變更。中興通訊停牌前的總市值約為1313億人民幣,佔股30.34%的中興新所持股權價值約為398億,中興維先通按在中興新49%的股比計算持股價值為195億人民幣,將需進行股權轉讓。

從目前來自西安微電子的田東方被任命為中興通訊的黨委書記來看,由航天電子、航天科工等國有企業受讓中興維先通在中興新的股權比較合情合理。由此,中興通訊的控股股東中興新或將成為國有法人絕對控股的國有企業。

按照協議內容,美國商務部將選拔並委派一個合規協調小組在10年時間裡常駐中興,實時監控中興的業務行為是否遵守美國的出口管制法。按照媒體說法,中興將由此前的「國有控股,授權經營」的國企民營模式轉變為一家由美國政府監督運行的國有上市企業。

美國政府監督的權力來自於協議中暫緩執行的為期10年的拒絕令。這才是整個協議中對於中興處罰最重也是傷害最重的條款:一是交了22億美元的罰款換來的只是一個緩刑而不是拒絕令的完全解除,明顯處罰過重;二是為期10年的拒絕令繼續成為橫在中興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稍有不慎就有再遭制裁的風險,這將嚴重威脅著中興的業務發展。

中興的業務走向分析:中興解困或許最受傷害將是華為


對於中興而言,活下來是最重要的,因此巨額罰款和管理層更換之後的中興必然要迎來傷筋動骨的變動。

中興50多天的業務停擺,暴露出的巨大商務風險不僅危及其自身生存,對於其所服務的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電信服務運營商和政企客戶的正常業務發展也造成了嚴重影響。

據道瓊新聞報導,中興通訊的基站和其他蜂窩設備被閒置在倉庫裡,導致海外大客戶開始要求中興對未完成的工作支付罰金,據知情人士表示中興最大的歐洲客戶之一、義大利電信公司Wind Tre已要求中興支付1億歐元網絡建設和維護工作停工補償。

因此,不僅未能徹底解除反而要繼續背負10年緩刑的拒絕令已成為中興海外市場業務的最大障礙,在中美貿易形勢日益緊張的大背景下,佔中興公司全年營收43%以上的海外存量市場恐怕難免在今後幾年被重新洗牌的命運。由此可以預期中興的業務範圍將被迫收縮回國內市場,其營收規模也將出現大幅下滑。

上遊市場空間收窄必將重創中興已然龐大的公司體量,為了強體瘦身,業務重組或將成為中興不得不的選擇。

從2017年財報可以看到,中興公司旗下運營商網絡、政企業務和消費者業務三大業務單元中,收入佔比32%左右的消費者業務競爭力相對較弱,其手機終端市場佔有率排名落後,盈利能力差,僅有15.3%的毛利率。因此,將以手機終端為主打產品的消費者業務剝離出售將是大概率事件,這也是中興為了補充公司失血的現金流最迫切要做的事。

份額佔比10%不到的企業業務,最好的去處或許是在與中興先維通做股權轉讓時作價割轉給中興的創始人團隊,一是減少股權對價節約現金流,二也是給中興的創始人和原高管團隊一個東山再起的平臺和機會。

剝離掉手機和企業業務之後的中興將聚焦其收入佔比58%以上的運營商網絡業務,這是中興研發投入的重心,也是其希望藉助5G產業機會謀求超越競爭對手的核心資產。

但10年拒絕令的影響之下,避險因素將是海外發達市場客戶選擇供應廠商的重要考量,由此中興未來的5G機會或將只能專注於國內市場,海外市場機會即使有也僅限於與中國關係良好的一帶一路沿線友好國家。

在這些市場,尤其是國內市場上,中興最大的競爭對手是華為。

成為國有企業控股的中興失掉海外發達市場機會之後,必然希望在國內市場和友好市場攫取更大的市場份額來彌補其損失以維持其生存,其與佔據國內市場最大份額的華為之間的競爭必然成倍加劇。

由此,在某種默契和平衡之下,華為或許將被委以憑藉強大技術實力贏取更多海外市場的重任,而不得已要在國內市場做出主動退讓。

至於為什麼受傷害的不是愛立信和諾基亞這些歐洲廠商,一是因為其在國內市場的份額本來就不多,二是華為要在歐洲市場發展業務,歐盟同樣也會要求中國市場的對等開放。

因此,解困之後的中興要靠國內市場生存發展,有關方面勢必需要華為以大局為重做出禮讓,而二者此前在發展歷史上形成的你死我活的嚴酷競爭關係或許就此將得以緩和,這對於企業文化和行業風氣的改善所起作用也算是失之桑榆得之東隅吧!

 

結語


以上就是我對於中興事件的認知總結和走向預判,我的結論因為排除了民族感情、本土情懷等因素的影響或許尖銳得令人難以接受,但基於客觀事實和理性思考給出專業解讀才是我所希望做到的。希望這篇文章能長久地活下去,隨著時間一步步的推移來逐一驗證事態的動向。

想看深度報導,請微信搜索「iFeng科技」。

更多一手新聞,歡迎下載鳳凰新聞客戶端訂閱鳳凰網科技。

相關焦點

  • 中興事件打醒了馬化騰任正非,華為事件又打醒了誰?你可能想不到
    而類似的事件也發生在了2018年4月16日,那日晚上,美國商務部正式發布的公告,禁止中興在未來7年內向美國企業採購敏感產品。這就是之前國際上熱議的「中興事件」的源頭。「中興事件」爆發後,很多中國人也感到憤怒。然而,面對強大的美國,我們也沒有太好的辦法去應對。然而,在「中興事件」發生後,國內許多企業都被「打醒」了!其中包括華為的任正非和騰訊的馬化騰。
  • 美國「百忙中」抽出時間暗算華為中興為哪般?
    近日,他們又把目標對準了中國企業華為和中興。    10月8日,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發布報告稱,華為、中興可能威脅美國國家通信安全,警告與華為、中興合作的美國企業另找供應商。對此,華為和中興隨即否認。對於這樣一份語焉不詳、沒有明確信息和證據證明其擔憂具有合理性的報告,世界也充滿了疑惑。
  • 關於中興被美國制裁事件,最好的一篇文章
    禁售理由是中興違反了美國限制向伊朗出售美國技術的制裁條款。  禁售事件可以追溯到2016年3月,當時美國商務部對中興通訊施行出口限制,禁止美國元器件供應商向中興通訊出口元器件、軟體、設備等技術產品,原因是或嫌違反美國對伊朗的出口管制政策。  2017年3月,據路透社報導,中興通訊在美國德克薩斯州聯邦法院認罪,承認違反制裁規定向伊朗出售美國商品和技術。
  • 深度| 生存還是死亡?中興事件反思
    雷鋒網按:4月16日,美國商務部發布對中興通訊出口權限禁令,要求美國企業7年之內禁止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向中興通訊出售零部件、商品、軟體和技術。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了國內外極大的關注,中興A股、H股雙雙停牌,其美國供應商的股票也出現大幅下跌,嚴重者跌至30%以上。
  • 中興、華為事件背後的"中國芯",如何突圍?
    視屏製作:張少鵬「缺芯少魂」是中國信息產業發展的一大難題,中興公司、華為公司接連遭遇美國晶片「斷供」事件把這一難題進一步凸顯出來,引起全國和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人們在譴責美國貿易霸凌主義的同時,也關心著中國晶片技術和產業:發展現狀和水平如何?當前面臨的最大瓶頸是什麼?如何才能實現突圍實現自立自強?
  • 中興現在怎麼樣了?
    黑天鵝事件爆發後,不少人曾以偏概全,直指中興技術實力落後,缺乏核心技術。事實上,中興的晶片技術並不弱。它是國內除華為外唯一一家7nm工藝晶片實現規模量產、同步導入5nm技術的廠商,累計研發並成功量產各類晶片100餘種。中興旗下晶片公司中興微電子,2017年在IC設計領域排名全國第3,2018年位列第4。
  • 銜著金湯匙出生,卻不敵華為,中興從帶頭大哥變小弟
    2016年3月,美國對中興實施出口限制措施,事件爆發後,在雙方官方協調下,對方向中興頒布了臨時許可,從而保證中興可以正常採購元器件和軟體。不過,和解不是沒有代價的,中興集團董事會及多位高管被迫集體辭職,並無條件接受10億美元的天價罰單。 在披露遭調查前一交易日,中興股價還徘徊在33.30元左右,事件一出,中興停牌近兩個月,等到復牌時,中興股價連續創下八個跌停板,最低時只有11.85元。
  • 中興通訊事件給選股帶來的啟示
    紅刊財經 特約作者 聶方紅本周股市最大的事件,就是4月16日美國商務部網站的公告:7年內禁止美國企業與中興通訊開展任何業務往來。雖然中興通訊緊急停牌,後續不排除有可能在各方面的斡旋下重現曙光,但持有中興通訊的股民大多很悲觀,業內人士更有用「巨星的隕落」來描繪中興通訊的前景。確實,如果中興通訊真的7年不能與美國公司開展任何業務往來,作為核心技術與關鍵設備完全依賴美國進口的企業來說,無疑是被判了死刑,除非短期國內能通過創新解決這些難題。
  • 七月路由器市場佔有率排名:小米第五名,中興第七名,華為呢?
    第一名-TP-LinkTP-Link幾乎是所有接觸網際網路人第一次關於路由器的記憶。作為普聯技術有限公司旗下的品牌,TP-Link是國內少數幾家擁有完全獨立自主研發和製造能力的公司之一,是享譽全國的知名網絡與通信品牌,七月份市場佔有率高達30.09%。
  • 中興美國禁購:華為同病相憐還是兔死狐悲?
    然而兩天過後,事件發酵,先有中興網友爆出,除了不允許採購晶片之外,美國供應商已經全面停止對中興的技術支持:不再回覆郵件,打電話過去,對方說,「你的郵件我就當沒看到,電話以後也別打了,否則我會有麻煩。」接著,看到中興宣布正在配合美國政府申請出口許可,雖然這種申請通常會被駁回。再後來,聽說ARM這家英國公司,因為公司大部分研發放在美國,也被迫停止對中興的支持和商務合作。
  • 同是世界500強,面對「美國制裁」,中興為何不敵華為?
    華為和中興作為世界五百強中的兩個知名中國電子企業,從來都不缺少來自媒體和公眾的關注和話題。而在最近華為遭受各種各種不公平對待的同時,也讓人想到了曾經的中興。細看這每一件事,我們可以看到美國正在從全方面打擊華為,以5G為開頭,僅僅幾天時間就曝光了如此多的事件,但是我們現在看的卻是華為依然屹立在最前線而不倒。
  • 在華為前面被美國「卡脖子」,中興如今怎麼樣了
    營收還在增長,那華為就有更多的錢和時間去追趕、去突破,將來大概率能徹底擺脫美國的影響。也許是因為華為的熱度太大,以至於很多人都忘記了,在華為之前還有一家中國科技公司遭遇過美國「卡脖子」,就是曾與華為齊名的中興。
  • 中興、華為競相布局「超級工廠」
    「未來工業4.0的智能製造我們會超過蘋果的,對這一點中興非常有信心。」中興通訊執行副總裁、中興終端CEO曾學忠對《第一財經日報》如是說。而在不久前,華為終端負責人餘承東也對媒體表達出一個觀點,供應鏈的能力已經不是華為與三星之間最大的差距,品牌才是。
  • 中興告華為侵犯專利權,會帶來什麼連鎖反應?
    此後,中興又針對華為回應表示,華為兩款手機上的慢速拍攝功能是在努比亞專利技術上增加技術特徵實現的,依然被努比亞專利所涵蓋,涉嫌侵犯努比亞專利權。並且努比亞還挪揄華為,稱「已經申請專利」和「取得專利授權」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這是玩文字遊戲混淆是非也無法改變的事實。
  • 詳解中興「芯」
    Fabless模式,就是深度分工——沒有晶圓廠的晶片設計企業,專注於晶片的設計研發和銷售;而實物產品的晶圓製造、封裝測試等環節,外包給代工廠(稱為Foundry)完成。放眼全球,只有英特爾、三星、德州儀器等極少數幾家企業能夠獨立完成設計、製造和封測所有工序。
  • 華為、中興聯袂出手,東北將成為國家智能造車中心
    在抗疫最艱難時段,國內華為、中興兩位科技巨頭並沒有停下在東北設置科研機構的步伐,華為在長春設置第九研究所,業務主營智能汽車、人工智慧等,中興在長春設置北方運營中心,探索5G、C-V2X、雲計算、邊緣計算等技術與智能駕駛、智能製造等技術。
  • 被摺疊的中興,還能掰直嗎?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然而,即便是叱吒全球市場的華為,在北美市場也備受掣肘。 相對而言,中興的確建立了國產手機廠商在北美市場的優勢壁壘,這與它在當地連續多年的本土化深耕,以及與運營商的合作機制不無關係。從相關資料可以看到,中興從1998年就開始在美國進行本土化運作,到2017年僅在美國就有14個辦事處,4個研發中心,2個分發中心和1個服務中心。
  • 中興浴火重生,5G不能沒有他
    黑天鵝事件爆發後,不少人曾以偏概全,直指中興技術實力落後,缺乏核心技術。事實上,中興的晶片技術並不弱。它是國內除華為外唯一一家7nm工藝晶片實現規模量產、同步導入5nm技術的廠商,累計研發並成功量產各類晶片100餘種。
  • 2018年制裁讓中興意識到了什麼?自研7nm晶片
    中興成立比華為還要早單就資歷而言,中興公司成立的時間比華為還要早兩年,同時中興公司自己也有手機業務,別人不用,還有自己使用,這樣至少能夠促進產品的發展,華為公司早期也是硬著頭皮用自己的晶片,中興公司曾經也遭受過美國的制裁
  • 華為鴻蒙還沒來卻被提前「截胡」,中興新系統被採用
    華為鴻蒙還沒來卻被提前「截胡」,中興新系統被採用最近華為被斷供的事情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從美國商務部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之後很多企業中斷了對華為的供貨,其中就包括了谷歌。谷歌是全球頂尖的網際網路企業,我們手機上的安卓系統就是谷歌開發的產品,此次谷歌是直接對華為的安卓系統進行了限制,被逼無奈之下華為準備推出自己的作業系統「鴻蒙」。一直以來,智慧型手機市場就被兩大作業系統佔據著,首先就是蘋果的ios,當然這個系統僅供蘋果自家使用。而另外一個就是開源的安卓系統,除了iphone之外幾乎其他所有的智慧型手機都採用的是安卓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