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繆禾
據媒體報導,今年下半年,美國加大了對華為的打擊力度,派遣高級官員到華為在歐洲、亞洲和美洲的「產糧區」,希望對華為進行「致命打擊」。而類似的事件也發生在了2018年4月16日,那日晚上,美國商務部正式發布的公告,禁止中興在未來7年內向美國企業採購敏感產品。這就是之前國際上熱議的「中興事件」的源頭。「中興事件」爆發後,很多中國人也感到憤怒。然而,面對強大的美國,我們也沒有太好的辦法去應對。
然而,在「中興事件」發生後,國內許多企業都被「打醒」了!其中包括華為的任正非和騰訊的馬化騰。「中興事件」發生後,騰訊的馬化騰不止一次在媒體上表示:中興事件喚醒了所有人。我國和國內企業必須更加重視基礎學科的研究。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應對一系列外部危機。
「中興事件」,馬化騰也斥巨資聯合國內的楊振寧、施一公等傑出科學家成立了一個「科學探索獎」,用於支持我國那些45歲以下的優秀人才,鼓勵中國優秀科研人員研究基礎學科和各種國際前沿科學和技術。也正是因為有「中興事件」的前車之鑑,所以在2019年,當美國將制裁的矛頭指向華為後,華為應付起來並不是特別吃力,甚至還遊刃有餘。
2018年的「中興事件」打醒了華為的任正非和馬化騰,那2019年的「華為事件」又打醒了誰呢?結果你可能想不到!
僅華為在移動通信技術方面超越美國這一事實,就令美國政府感到不安。這不僅顯示了美國的技術霸權,也表明華為和中國科技實力近年來的快速發展在世界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這種影響力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也非常令人頭疼,正如我們在過去一年看到的,華為承受並頂住了來自美國政府的巨大壓力。
無論是前期的實體清單,還是中期的5G正常合作,美國採取的措施都沒有阻止華為堅定不移前進的步伐。相反,他們讓世界看到了不同的中國企業和不同的中國價值理念。其實如果不是今年年中美國更新對華為的新政策,大家都會認為華為會在美國的「催促」下變得更加強大。
遺憾的是,對於華為,一家以硬體為基礎的科技公司來說,晶片斷供,而且是全面斷供是非常難受的。即使是對於三星這種集設計、製造、開發和推廣公司也是如此。華為是一家大型產品公司,每年銷售數億部智慧型手機,更不用說其他智能手錶、平板電腦和筆記本電腦了。
此外,華為是當之無愧的通信巨頭,其基站也是面向全球的。這樣規模的晶片每年的需求量一定是一個驚人的數字,而這個數字的背後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公司營收利潤。華為創造價值,也為他人創造價值。全球發展趨勢一定是合作共贏為優,一家獨大為劣。與華為關係密切、耳熟能詳的晶片企業(包括設計和製造):臺積電、高通、聯發科以及電子精密元器件公司在這場美國更新政策中被嚴重剝奪了「利益」,被迫終止與華為的合作,許多企業的年度報告都「難看」。
在「華為事件」發生後,絕大多數國內企業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外部壓力。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作業系統宣布融合,統一作業系統聯盟正式成立,統一作業系統UOS正式版於今年1月正式推出。除了作業系統,中國手機製造商也感受到了壓力。其中,國產OPPO緊隨華為的腳步,啟動了「馬裡亞納計劃」,啟動了自己的晶片研究。
Vivo在中國也開始尋找備胎,並於去年與三星達成合作意向,為了避免將來高通切斷供應,自己的手機無晶片可能處於尷尬境地。此外,國內小米也是重啟了澎湃晶片研發計劃,近期收購了多家半導體公司進行澎湃新聞晶片的研發。與「中興事件」相比,「華為事件」無疑給中國帶來了更大的影響,也讓中國其他科技企業倍感壓力。
讓他們意識到所謂的合作夥伴,所謂的技術無國界,只不過是無能者的一廂情願。對中興和華為的制裁在中國企業中引起了一種危機感,這或許是出乎意料的。未來,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科技企業走上「自主研發」的道路,中國的科技必然會有巨大的飛躍,這無疑會給美國帶來巨大的壓力。首先,在晶片方面,我們發現2019年中國晶片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在全球半導體行業整體下降12%的情況下,國內晶片產量同比增長16%。
此外,DRAM和NAND快閃記憶體在中國的量產也取得了成功,實現了從零到一的突破。此外,中國在5G晶片方面處於領先地位。同時龍芯最新晶片性能提升100%,中芯14nm晶片實現量產等。在作業系統方面,國內系統整體啟動,資源更加集中,實力也更加強大,首先是中興、深度等四家廠商來推動UOS,然後是雙麒麟合璧,力往一處使。
另外,在國內眾多的高科技產品中,大家都是想辦法準備「備胎」,建議B計劃,甚至有些是努力的想要去美化,以免出現被卡脖子。可以說,在華為事件後,國內科技行業已經覺醒了。自研關鍵元件成為了共識,就算沒有能力自研的,也是尋找更多的替代品。
本文由大話企業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