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學歷,作為在這個社會生存的敲門磚,已經開始越來越被大家重視,雖然如今的這個社會,只要你不是一個特別懶,不愛動的人,都能找到一份可以養家餬口的工作。可是如果想讓以後的生活過的更好,走向更高一層的階層,那麼唯有讀書,文憑這一條路是最容易,最公平的。所以每年都有許許多多的年輕學子們,奔著這個目標而努力的去學習,去奮鬥。
而經過四年的大學學習生活後,走向社會,同一波人卻出現了分流,總體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城市出身的大學生,另一邊則是從農村出來的大學生。同樣經過四年大學洗禮,但是進入社會後的表現卻差異較大,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甚至於有些人在學校的時候表現還算不錯,但是出了社會就感覺有些力不從心,而有些大學不怎麼起眼的,卻還能混的不錯,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其實從日常的這幾點就能看出東西:
1.、背負太多,自我時間太少
一般農村出身的大學生,相較於城市出來的同學來說,在家庭條件上是相對差一些,自己外出讀大學,家庭能夠支持學費就已經是很不錯的了,所以日常的生活費,日常的一些人情來往等費用,都需要自己想辦法去解決,所以不得不在有空的時候去找一些兼職什麼的賺錢,而這些兼職往往是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但是報酬卻不高,除了磨磨性子,對於學業和自身的發展並沒有多大的用處。
而相對城市出身的大學生,他們的經濟來源就十分的有保障,有空餘的時間,能夠到處去遊玩結交各種朋友,開闊自己的視野,可以用更多的時間去了解自己所處的位置,能夠儘快的提早的融入社會。
2、父母眼界的不同,選擇差異大
拿農村家庭和城市家庭的父母相比較,他們的眼界相差就比較的大,畢竟想要更好的去了解這個社會,開闊自己的眼界,除了要有勇氣外,還需要有一定的經濟支持,不然寸步難行。有點父母可能一大把年紀了,沒有出過幾次遠門,所以對於自己孩子的未來規劃,給不到什麼建議和幫助,一切都要靠孩子自己去抉擇。而城市中的孩子,家裡多少有些條件,可以給到孩子未來一定的建議,或者是提前鋪好路,只等著四年學習時間結束,就可以直接開始。家庭條件的差異,家長眼界的差別,對於孩子的成長還是有一定的影響。
3、人脈與為人處事
從農村出身的孩子們,在人脈這一關確實是比較難,如今這個社會,講究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就能多一份成功,所以有一定的人脈,就能在社會中立足更輕鬆一點,城裡的孩子,父母工作這些年,多多少少能夠有些可以用的上的人脈,從小的教育中,耳濡目染的也能多懂一些社會中為人處事的一套方式,進入社會不至於那麼的被動。而農村出來的孩子,這些方面都稍有欠缺,雖然其中不乏有一些能人,在這些方面做的很厲害,但是大部分人都是比較空白的一種存在,所以只有靠更加的努力才能追上其他的同學。
為何同樣是大學生,但是從農村出來和城市出來的,進入社會後差異卻特別的大,從這些方面就能夠看的出來,但是這也並不是絕對的,一個人的發展,除了家庭和環境的影響,個人的努力是佔最大成分的,如果有一個好的家庭好的環境,那麼不用太努力也能有所成就,但是如果這兩樣都不佔的話,只能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才能讓自己的生活有所改變。
大家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呢?身邊是否有這樣的例子呢?(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