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由於受國情國力的限制,目前,國內各高校(本科)在辦學水平/辦學實力方面存在著很大差距,這其中既有公辦院校與民辦院校之間的差距,也有公辦院校之間的差距,如中央所屬高校與地方所屬高校間的差距,中央所屬高校內部間的差距(985與211),地方所屬高校間的差距(新升格本科與老牌本科),再加上受各類院校招生計劃結構比例的限制,即地方非重點院校和民辦本科高校成為本科招生的主體,以遼寧為例,2019年理工類本科(普通類)高校在遼共投放了大約9萬多個計劃,而中央部委所屬的重點院校所投放的計劃大約在1萬人左右,僅佔10%左右,即使加上地方重點高校所投放的計劃,其佔比也就在30%左右,因此說,這種招生錄取結構比例,它決定了有大約三分之二的考生只能考地方非重點公辦高校或民辦本科高校,所以,在這種招生錄取格局下,有一部分考生在院校及專業選擇時,明顯受到限制或影響,在理想與現實面前,顯得非常尷尬或無助,這部分考生主要有以下三類:
第一類是成績介於中央部委所屬院校錄取線與一些地方強校/地方重點高校之間的考生,他在院校及專業選擇時所面臨的尷尬是什麼呢?即想報中央部委所屬院校,在知分知位次+平行志願模式下,只要選報得當(結合本人位次與擬報院校近兩年位次變動),服從專業調劑,被錄取的可能性非常大,但卻存在一個問題,即所錄專業質量沒法保證(有可能不是優勢專業或不適合本人),這對考生今後的求學或就業有可能產生不利影響,因為國家重點大學也不是萬能的,考上後也不是一片坦途,如果你認為只要進了國家重點,一切都解決了,那只是你個人的認為,而代替不了現實。
但如果考生放棄報考有希望被錄取的國家重點,去選擇一些地方強校/特色院校,如燕山大學、東北電力大學,西安理工等,考生仍然很糾結,因為這些地方強校實力雖然很強,專業質量也有保障,但畢竟是地方院校,面對考生難以割捨「重點大學情結」,真是很難做出抉擇,特別是近年來,網絡上充斥著關於重點大學與人生命運的悲情論調,什麼「一個二本畢業生人生直白」、「你為什麼要考211/985」、「放棄普本,必須補習」等等,這些論調我們姑且不去評價它的對與錯,但必須承認它對考生的深刻影響,從而讓這類考生在院校及專業原則時充滿著迷茫,不知哪種選則是正確的。
第二類是考取公辦本科已無懸念(只要選報得當,合理拉開院校梯度),但從成績來看,如果報考一些地方所屬的實力較強的老牌高校,要麼根本不夠,要麼夠,但專業質量保證不了,如果從專業的滿足情況來看,如果報考一些新升格的本科院校或一些以「應用型」為特色本科院校,其成績還顯得「富裕」一些,但從辦學水平來看,這部分院校良莠不齊,而且都以「學院」冠名,這對這類考生來說,一是無法準確把握各個院校的整體辦學情況,二是他們還有一個所謂「大學」情結,即不考上一所「××大學」,在他們看來,那叫「考大學」嗎?當然,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也不知道是誰灌輸的,但它卻實實在在的影響著學生對高校的認知,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也非常糾結,是選擇那些專業無法保證的××大學呢,還是報專業有保證的××學院呢?這種糾結困擾著這類考生,影響著他們正確選擇。
第三類是那些高考成績介於公/民辦之間的考生,他們更苦惱,因為,如果報考民辦,學費昂貴,對很多考生,無法承受,選報公辦本科,但其成績正處於一部分公辦院校錄取的末端(也不一定考上),而這部分公辦院校一般都是近年來新升格的本科院校,且地理位置也都較為偏遠,無論是辦學水平還是投放的專業質量都不是很可心,從考生內心來說,很難接受,但又沒什麼辦法,如果放棄這些院校,然後選報一些優質高職(鐵路/電力/航空),但在觀念上也接受不了,究竟怎麼選,好像無解。
這三類考生,雖然成績不盡相同,但面臨的問題是相同的,其內心情感狀態也是相同的,即很難選擇,不知對錯,困惑苦惱。而且這三類考生也是一個數量很大的群體,以遼寧理工類本科為例,這部分考生大約佔整個本科招生計劃的30%左右,所以,這個群體需要我們的關照與指導,為他們的人生選擇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議與幫助。但是,從目前有關志願填報指導內容(報刊/網絡)來看,其關注的內容都是圍繞著一些成績優異的考生如何報考來展開的,如什麼如何參加「強基計劃」、「學科評估A+」、「雙一流院校」來襲等等這些內容,其內容分析的也非常全面。但它們都忽略了這樣一個基本情況,即這些內容的受眾面是狹小的,因為能考上中央部委所屬的「211/985」強校及優勢專業的考生畢竟是很少一部分,何況這些考生的報考服務資源是非常充裕的,也許不需要我們過多的關注,而需要關注的,如這三類考生,我們卻沒有給予太多的關照,這似乎有點嫌貧愛富的嫌疑,所以,這種情況需要改變,今後,關於本科高考志願填報與指導,應該加強對這類群體需求的研究與幫助,真正讓那些需要幫助的考生得到科學、精準、理性的指導,從而為他們今後人生的進步助力加油。
為此,本文針對這三類群體的志願填報,根據相關院校的辦學實際以及這三類群體的具體實際,提出如下報考建議分析,希望能夠對這些考生有所幫助,有所啟迪。
一、針對第一類考生的報考分析:
在前文已經交代,這類考生所面臨的困惑是:是選擇中央部委所屬的重點院校,但不計專業質量(只要能上即可)還是優選地方特色強校(一般指1998年以後,由中央部委劃到地方管理的特色院校)及特色專業。那麼,應該如何來破解考生這個困惑呢?本文建議應從以下兩個角度去分析:
第一、中央部委所屬的這些重點高校是目前本科院校中的稀缺資源,無論是師資、教學、學術/科研、整體辦學條件、學生今後發展的機遇,都是要優於地方院校的,這點毋庸置疑。但對一些考生而言,由於受成績的限制,可能在專業上有所受限,擔心擬錄專業對今後學業/擇業帶來不利影響,這種認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你能換一種角度認識這個問題,也許這就不是問題了,即專業固然重要,但名校的稀缺性比專業還重要,有多少人能如願以償呢,即使你讀了一個所謂不理想的專業(或學習比較吃力),但我們完全可以通過輔修二專業或通過努力實現轉專業或考研/跨專業考研來加以彌補(目前很多高校都有專業救濟通道),這都是可能的,所以我們不要過分擔憂這類專業對考生自身的負面影響,除非你是一個不思進取的人。
第二、如果考生特別強調學校辦學實力與專業實力的統一,而那些中央部委所屬的重點高校又無法滿足,那在這種情況下,你應該毫不猶豫去選擇一些地方特色強校/優勢專業,如江蘇大學/西安理工/南京郵電等,這也是一種明智之舉,因為這種選擇不會影響你的前途,一是專業質量好,本科階段就業沒問題,二是專業實力強,考研(重點高校)沒問題,如果你沒有足夠的心裡承受力(擔心被重點大學的不理想專業錄取),那你就這樣選擇,沒有問題。
二、針對第二類考生的報考分析:
對這類考生,本文的建議非常明確,考生在確保能夠錄取的前提下,必須堅持所報學校實力與專業實力相統一的原則,即所報院校有實力且所報的專業也必須是特色/優勢專業,因為對這部分考生而言,本科畢業能否順利就業是志願填報的第一考慮。至於能否考研,那要看入學後具體情況,一定要先定守局,再圖進取。這才是明智之舉。這類考生一定要切記。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考生沒有必要去所謂的「衝」,如果要報一些地方所屬的且實力較強的院校,但專業質量無法保證,那就堅決放棄,毫不含糊。對這類考生,可重點關注那些辦學水平較好的應用型本科,即××學院,如華北科技學院、太原工業學院這類辦學非常有特色的應用型本科,而不要被那種「學院不能稱為大學」的觀念所束縛。
三、針對第三類考生的報考分析,
最後這類考生應該說是這三類考生中,處境最艱難的考生,無論報民辦本科還是公辦本科,都非常艱難,如果報民辦本科,部分考生因經濟條件所限無法實現,報公辦本科,無論學校還是專業都不理想(都是近年來新升格的一些本科院校),而是還有可能錄不上(可供選擇的院校太少),如果放棄本科報考,填專科,還心有不甘,怎麼辦,對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議:
1、如果考生的經濟條件很好,則不建議考生報考那些墊底的公辦本科。因為無論學校所處地域,還是專業質量都不可心,與其這樣,還不如選一所能考上且地理位置/辦學水平/專業質量都不錯的學校。
2、如果考生經濟條件不好,則民辦本科就不能考慮,因為無論對考生本人及家庭,都是一個巨大壓力與包袱,讓人無法承受,而且也未必有什麼回報,未來的人生「溢價率」很低,有時會竹籃打水一場空。這樣的例子太多了。那在這種情況下,要麼選擇那種墊底的公辦本科(其實不可取),考上以後再說,實事求是的講,在今天本科泛濫,部分院校專業培養質量較差的情況下,考生還需慎重考慮,如果對這種本科院校接受不了,考生也可以選擇一所辦學水平較好的特色高職(鐵路/航空/電力)作為自己的首選,將來即可通過又選擇高職升本的路線來繼續實現自己的本科夢,也可以選擇直接就業(其就業質量要遠高於那些墊底本科)。所以說,對這類考生而言,雖然處境很難,但只要調整好心態,理性應對,也一定會做出正確的人生選擇。
總之,高考,對眾多考生而言,是人生道路上的又一重要轉折,能否實現這一轉折,走出適合自己,且有希望的新的人生之路,高考成績固然重要,但基於理性、客觀、務實的升學指導與幫助仍然是不可缺少的,我們不僅需要錦上添花,也需要雪中送炭,為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考生提供有價值的升學指導服務,應該成為所有關心考生健康成長的人們不變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