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股前瞻|基石藥業:人間再無「融資死」
新股 新股前瞻|基石藥業:人間再無「融資死」2018年11月12日 13:59:33
剛完成B輪「天價」投資,基石藥業就迫不及待地趁著「上市新規」投入了港股懷抱。
智通財經APP了解到,在「未盈利生物醫藥公司」遞表上市高潮漸熄、「光棍節」結束之前,年輕的基石藥業終告別蘇州的「屌絲小夥伴」,向資本市場邁進了一大步。而2016才走馬上任的CEO江寧軍也終於能長舒一口氣。
畢竟,GIC、紅杉資本、雲鋒基金、通和毓承資本、中信、泰康保險、高瓴資本,甚至是藥明康德等一大片資本大鱷可「足足」等了6個月了,按《功夫足球》中「金鐘罩」三師兄的原話,「我一秒鐘幾十萬,會無緣無故跟你去踢球?」。所以,大鱷的時間是等不起的,能早上絕不晚到。
外來的「和尚」好念經
基石藥業在行業的名頭並非自始這麼火。
這一切還得從2018年5月9日,基石藥業(蘇州)宣布完成2.6億美元B輪融資說起,這也是迄今為止中國生物醫藥領域B輪最大單筆融資,名聲也逐漸被業內推上了制高點。而智通財經APP細看投資方,清一色地是GIC、紅杉資本、高瓴資本這些耳熟能詳的「金主爸爸」。
引得如此多大牌投資家前來,基石藥業究竟何方神聖?按招股書給出的信息,該公司年輕的讓人驚訝,2015年12月在開曼群島註冊,其實那時候只是個「殼」,連正式的辦公地點都沒有,就是這樣一家「殼」,3個月後卻融到了第一筆高達1.5萬美金的融資,實數神奇。
帶著神奇色彩與美金,2016年4月,離蘇州獨墅湖900米的蘇州生物納米科技園內,一家做創新腫瘤免疫治療及分子靶向藥、名為「基石藥業」的公司在春風的吹拂下正式成立。
一切就緒,但凡是都講究個「號召力」。60多天後,賽諾菲原亞太研發中心總裁江寧軍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早晨宣布出任基石藥業執行長。提及江寧軍,很多混「外資藥企」圈的人都頗為熟知。
1982年,在鄧小平會見柴契爾夫人公開提出「一國兩制」,舉國一陣「硬氣」的背景下,江寧軍也在南京醫科大學(前稱南京醫科學院)獲得醫學博士學位,要知道80年代的博士授予正式從1982年開始的,也就是說江寧軍是我國的第一批「國產博士」,貨真價實的「高級知識分子」。
拿到南醫科大博士學位後,1992年的早冬,江寧軍有獲得了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免疫學博士學位,並隨後進入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學習,成為臨床化學博士後。5年進修,1999年6月獲得內科臨床住院醫師。
學歷已到達頂峰,是繼續紮根走學院派,還是企業派?這個問題曾困擾江寧軍許久,2006年7月,和很多在美學有所成的生物醫藥生一樣,要不加入宇宙第一大藥企輝瑞(PFE.US),要不加入賽諾菲(SNY.US)、諾華(NVS.US),只不過與其他不一樣,江寧軍在禮來的研究工作崗上最終於中國加盟了賽諾菲。
高學歷往往伴隨著巨大機會。果不其然,智通財經APP觀察到,2008年,江寧軍便擔任起了賽諾菲全球副總裁,管臨床運營、效率等方面。說白了,仍和「試管」打交道。
2010年,又開始接任賽諾菲中國全球副總裁兼亞太研發負責人,主要負責生物製藥、罕見病(健贊)、疫苗(巴斯德)和動物保健(梅裡亞)的研發。在該段履歷間,其光在亞太地區引進的新藥批件就達到了30項,也搞了諸多「中、外合作」新藥項目。
比如2014年,賽諾菲向再鼎轉讓了一個在全球進入臨床前研究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治療藥物,此後,賽諾菲又將一個治療非小細胞肺癌和其他腫瘤適應症的多激酶抑制劑的全球權益轉讓給再鼎,由再鼎負責該藥在全球的開發、製造和銷售。這類的「相互依存」的案例均是出自江寧軍之手。
而基石藥業邀其加盟,顯然是看中了其在外國、中國的「研發圈」的實力,驗證著「外來的『和尚』好念經」的故事。
在研項目一波接一波
成立三年,加上江寧軍的「督軍」,基石藥業也推進了多個研發項目。
智通財經APP了解到,截止目前,該公司產品管線中已有十四款抗腫瘤產品,其中PD-L1抗體CS1001臨床進展領先。
重點說說CS1001,這是個全長、全人源IgG4PD-L1單克隆抗體,已在第III階段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作為單一療法)啟動III期試驗。計劃分別於2018年底前、2019年上半年及2019年上半年在中國啟動CS1001(PD-L1抗體)聯合標準護理療法用於治療IV期非小細胞肺癌、胃癌及HCC患者的III期試驗。
PD-L1,智通財經APP已經反覆說了多次(PD-1、PD-L1),按市場理論,全球PD-1或PD-L1抗體的收益由2014年1億美元增至2017年101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為412.2%。預期2022年進一步增至364億美元,自2017年起的複合年增長率為29.3%,而其也是治療相關癌症最安全、有效之藥,所以市場前景響噹噹。
鑑於CS1001已經處於三期臨床,以及給出了時間計劃表,該藥物有望快速推出。當有望推出,並不意味著「獨霸」市場。就拿港股來說,目前就包括石藥(01093)、復星醫藥(02196)、中國生物製藥(01177)、百濟神州(06160)等一大批企業都在PD-1、PD-L1取得了不同的階段性成果。
拿百濟神州來說,他的Tislelizumab能夠與T細胞表面阻礙免疫激活的重要受體PD-1結合,抑制PD-1,並清除癌細胞激活免疫系統的阻礙因素,從而恢復T細胞的腫瘤殺傷能力。截止2018年7月5日,臨床試驗已超過1500名患者,數據表明,Tislelizumab具有良好的耐受且表現出抗腫瘤活性。根據CFDA新藥上市申請前會議,公司有望2018年在中國提交治療霍奇金淋巴瘤的首次新藥上市申請。雖然治療領域所有不同,但一旦新藥率先上市,很多結局「拍腦袋」都能想到。
至於把握較大的Ivosidenib(CS3010),用於治療攜帶易感IDH1突變的癌症的抑制劑,。今年7月獲FDA批准用於治療由FDA批准伴隨診斷的測試檢測的帶有IDH1突變的復發性或難治性AML成人患者,其為全球同類產品最先獲批的藥物,但目前並沒有明確的上市時間表。
其餘的CS1003(PD-1抗體)、CS1002(CTLA-4抗體)等項目也剛進入一期階段,沒有一個「打包票」的,甚至研發還委託著藥明生物(02269)在做早期開發。
虧損是個繞不開的關鍵詞
新公司、並且還是研發單抗,不用多說,財務肯定「不好看」。
智通財經APP了解到,基石藥業因為沒有商業化的產品,所以截止目前,其收益為零,而在報表中,或許為了好看,也直接忽略了「收入」這個最大的會計科目,只靠政府補貼拿到了人民幣400萬元(單位下同)。相反,其他收益及虧損由截至2017年6月的1580萬元虧損增加1.86億元至截至2018年6月的2.02億元虧損。
成立不過3年,就燒掉2個多億?其實和所有「未盈利生物醫藥」公司一樣,重點是研發投入。招股書顯示,基石藥業的研發開支由截至2017年6月的1.億萬元增加4.08億元至截至2018年6月上半年的5.08億元。
增加如此之多,主要是與第三方(藥明康德、藥明生物)訂立了新的合作及許可協議,令許可費由截至2017年6月的零增至截至2018年6月的3.48億元。以及由於他們自己對候選藥物進行更多臨床試驗導致研發外包活動增加,進而導致第三方合約成本由截至2017年6月的8220萬元增加人民幣5500萬元至截至2018年6月的1.17億元。好嘛,錢都被藥明康德、藥明生物賺走了,怪不得他們業績那麼好!
另外,基石藥業的行政費用也在增加。由截至2017年6月的1790萬元增加1940萬元至截至2018年6月的3730萬元。人員增加、諮詢會議費用也在飛漲。
收入為零,虧損之大,搞來搞去那就只能靠融資過火。這也就有了上述的B輪「天價」融資。2016年3月,A輪融資1.5億美金;2018年5月,B輪融資籌得約約2.62億美金,創下中國生物醫藥領域B輪最大單筆融資。
「金主爸爸」錢多,做「兒子」的自然瀟灑。反正,被「融資死」的企業終究輪不到基石藥業,何況,其即可要上市割港股「韭菜」了。(田宇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