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遊客隨手丟棄的垃圾,卻在非洲變廢為寶,撿的越多身份越尊貴

2020-12-12 沫史思今

引子

尊重他人,是贏得他人尊重的開端 。——佚名

現如今我國的經濟迅速發展,在國際社會上的地位也有了顯出著的提高,就連人們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讓外國友人很是羨慕。我們都知道,近些年有不少外國友人來我國旅遊,他們一度稱我國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甚至還有不少人願意永久的居住在這裡,奈何我國的國籍並不是很輕易就能獲得的。

我們國家的發展世界上的其他國家都有目共睹,然而在我們看不到的角落,還有一些國家,他們的生產條件非常的落後,對於他們的民族風俗我們也很難接受的了,就比如非洲。在人們的固有印象裡,對非洲這個國家第一印象都是髒亂差,由於地勢條件的影響那裡的人們皮膚黝黑,而且當地還十分的貧窮落後。所幸的是,非洲的人民苦中作樂,即使再窮他們也積極樂觀的過著自己的小日子。

特有的民族風俗

眾所周知,非洲國家的人民一般都會將自己的辮子編起來緊緊的附著在頭上,或許對於我們來說是接受不了的存在,但對於他們國家的人民來說卻是一種獨特的風俗習慣。每天打開手機,我們都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新聞,也能看到一些非洲人民直播他們那邊的生活,每次都能引起不少網民的熱議。

在非洲與索比亞的一個小村子裡,人們都非常喜歡收集那些彩色的瓶蓋,這讓網友們很是好奇,撿這些瓶蓋到底有何作用?畢竟對於我國人民來說,瓶蓋這種東西不過是隨手丟棄的一種垃圾而已,但我們卻不曾想到自己隨手丟棄的垃圾,卻能被當地的人們當成寶貝。

拾撿瓶蓋已經成為了當地的一種特有的習俗,他們會將這些東西拾撿起來編成頭飾,這樣便可以戴在頭頂上,這種頭飾在當地非常的流行 ,幾乎每位女子的頭上都會帶有這樣的瓶蓋。有的還會收集一些不要錢的廉價手錶,將其加工便可以帶到頭上,這裡的人們很喜歡自己製作的這些頭飾,因為他們在跳舞的時候頭頂上戴的這些頭飾便會發出悅耳的聲音,漸漸的就成了當地人民喜歡的美妙旋律。

除此之外,這裡的人們還會將一些細小的東西製作成耳環戴在身上,像曲別針等東西就會被他們合理利用成耳環戴在耳垂上。無論男女他們都會以此為榮,每個人都將這些東西當作珍寶,走在這裡你會看到每一個人的身上都是掛滿了瓶蓋,走起路來非常的壕氣。

撿得越多身份越尊貴

在這裡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撿得越多身份越尊貴,他們都會抽自己的閒暇之餘去街邊四處尋找瓶蓋來裝飾自己。當然,在這裡瓶蓋也並不是那麼好撿的,有時候需要走很長的路程才能找到幾個,不僅能解決乏味的生活,也為自己的生活帶來了一絲趣味。

唯一的一點不好就是戴太多的瓶蓋在身上會限制人們的行動,走在路上會非常的沉重,所以在一些重要場合,有的人會在頭上隨意插幾個羽毛,這樣做的目的也是為了彰顯自己的身份,通常都是一些地位比較高的人會選擇這樣做。在非洲這種地方人們的生活是非常貧瘠的,所以對於這些鐵的飾品很是珍惜。

不得不說,看了非洲人民的生活我們才知道自己是多麼的幸福快樂,或許我們在別的國家人民眼裡是遙不可及的夢。相比於其他國家而言,我們華夏兒女確實是非常幸運的,能夠生為中國人是我們這輩子最值得驕傲的事情。縱觀非洲人民的一生,他們都很是羨慕我們中國的生活,奈何命運不同時代不同,他們也只能遠遠相望,所以我們更要珍惜自己現在的幸福生活。

以史為鑑,珍惜生活

對於每一位中華兒女來說,國家永遠是我們最堅強的後盾,不管何時何地我們遇到何種困難,國家都會第一時間出現在我們面前抵抗所有。除此之外,正是因為我國迅速發展才使得人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我們如今的幸福生活得來不易,對此我們更應該去好好的珍惜 。

我們都知道,我國一路走來也經歷了很多的挫折與磨難,甚至犧牲了無數的革命英雄,他們用自己無私的胸懷守衛我們的國家,才有了我們的今天,如果不是他們或許都不會有現在的中國,所以國家與人民是相輔相成的。正如雨果所說的:人民不能沒有麵包而生活,人民也不能沒有祖國而生活。沒有了祖國,我們變成了無家可歸的人,沒有那些英勇奉獻的革命烈士,也不會有我們現在發展迅速的中國。

對於每位中華兒女來說,國家永遠是我們最堅強的後盾,雖然我們不能像科學家那樣為國爭光,但我們至少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展現身為大國子民該有的素質。即使我們看不慣別的民族的風俗習慣,我們都應該去尊重,畢竟我們也是這麼一點一滴過來的,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非洲也會像中國一樣發展得越來越好。

當然,我們也不能自高自傲,要始終記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更要以史為鑑從中吸取經驗教訓,不然歷史的悲劇終將會重演,我們現如今的和平幸福生活也將不復存在。努力發展我們國家的綜合實力,努力用自己的知識去回報我們的祖國,讓我們的祖國變得更加的繁榮富強 ,我們也敞開胸懷歡迎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來此旅遊,只要大家團結一些,相信任何困難都難不到我們,願人民能與國家一起攜手共創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佚名名言錄》《雨果名言錄》

相關焦點

  • 小夥撿手鍊隨手丟棄 撿的動作被監控到險被追賠
    路見遺失物品,小夥彎腰撿起來,後覺得髒又隨手扔掉。  一撿一丟,並不等於沒撿——監控錄像已經將他撿起來的畫面記錄,而他所隨手丟棄的,也不是個「垃圾」,而是一位鄰居的心愛之物,價值不菲……  小區邊撿到個小手鍊  7月19日下午2時許,家住城北中山北路百合華府小區的袁先生送孫女上學,等到4時許再見到孫女時,孫女手上戴著的一串小葉紫檀掛珠手鍊不見了。
  • 一英國人自發在長城撿垃圾十年 至今還有遊客扔
    然而垃圾屢撿屢現,今天,長城古蹟周邊,沾滿油漬的食品袋、踩癟了的易拉罐仍四處可見。它們打哪兒來?是絡繹不絕的長城遊客,在興盡之餘隨手所賜。「除了照片,什麼都不要帶走;除了腳印,什麼都不要留下。」在懷柔雁棲鎮,通往明代古長城的山路上,經常能看到寫有這類話的中英文告示牌。這些牌子,許多已在山路上矗立了十一年。十年前,英國人威廉?
  • 非洲人把它當作珠寶,掛得越多越受尊重
    由於非洲工業發展的條件非常苛刻,地方不能形成發展工業的優勢,因此,就非洲當地的自然環境而言,就是很好的,非洲居民的原始生活。為了保證頭髮的清潔,大多數非洲居民都會將黑髮變成小辮子貼在頭皮上。通過這種方式,非洲居民不會讓他們的頭髮變得很油,他們也減少了洗頭髮的次數。
  • 餵猴子垃圾隨手丟 工作人員系安全繩撿半山腰垃圾
    餵猴子垃圾隨手丟央視網消息:峨眉山靈猴,一直以活潑可愛的形象深受遊客喜愛,但是在國慶小長假期間,峨眉山生態猴區卻時常發生不太和諧的一幕,猴群離開後,遊客也走了,但留下的卻是一地的果皮紙屑塑料瓶。在視頻裡面有工作人員稱,自己每天都要跟著遊客身後撿垃圾,一天最少都要撿個2、3袋。工作人員無奈的呼籲,希望遊客能將自己的垃圾帶走,扔到垃圾桶裡面。就算小朋友都明白「關愛環境,人人有責」這種道理,對於成年人的我們來說,更加應該以身作則。
  • 隨手亂丟垃圾丟出形象「差評」
    同時他還擺放遊人亂停放的自行車和禁止寵物入內,教公園的工作人員學英語,快樂地度過他在中國的每一天。(6月21日《武漢晚報》)    愛護環境,人人有責。這一句宣傳標語,我們從小聽到大,深深地印在我們的腦海裡,但是實際上還是有部分人只是在嘴上說記在腦子裡卻沒有真正付諸行動。亂丟垃圾現象還是隨處可見,我們亂丟垃圾時丟的不只是垃圾,還可能把自己的形象丟出「差評」。
  • 爬趟大蜀山撿垃圾 星巴克志願者為合肥大蜀山「深度潔面」
    星巴克志願者在大蜀山森林公園合影星巴克志願者正在撿垃圾4月14日下午,一支身穿綠色T恤的年輕人出現在合肥大蜀山上,手持垃圾袋、垃圾夾,沿路撿拾草叢和灌木叢中的垃圾,引來過往行人關注。小編了解到,這是來自合肥星巴克多家門店的12名咖啡師。
  • 依霖|「變廢為寶」的教育實踐
    創造,和我們為兒童提供的環境息息相關,創造,與我們教育教學的方式密不可分,今天,依霖從隨手可丟棄的「垃圾」與您一同見證腦洞大開的創造!       7月8日,我們迎來了2020依霖暑期教師培訓第一課,徐剛老師帶著疫情居家4個月創造的『寶貝』,以「創造,從隨手可丟棄的『垃圾』開始」為題展開,從變廢為寶的『垃圾材料』和『垃圾作品』著手,結合實操小遊戲,寓教於樂地帶領依霖老師們走進了腦洞大開、別開生面的培訓課堂。
  • 這群拿長夾撿垃圾的人,是蓮花山上最美的使者
    東莞長安,有一群人,每個周日,拿著長垃圾夾,在蓮花山上撿垃圾,並且堅持多年不中斷,他們,已經成為蓮花山上最美的使者。這群人中的領頭人,是東莞港灣醫院的院長孟令創。孟院長本身是一名外科專家,又是院長,平常工作繁忙,每周只有周日一天的休息時間,但他,卻抽出半天的時間,帶領淨山群的群友們,堅持到蓮花山撿垃圾做公益。用孟令創院長的話說,堅持到蓮花山撿垃圾,首先是自己身體的需要。在沒有爬山撿垃圾以前,例行體檢中,身體總有多個指標不正常。
  • 看看非洲這些來自中國的「洋垃圾」,這衣服,非洲人都搶著穿!
    導讀:「看看非洲這些來自中國的「洋垃圾」,這衣服,非洲人都搶著穿!」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是越來越好,帶來的最顯著的改變就是在我們國民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顯著的提升,生活高質量了,那麼人民幸福度也就上去了。
  • 你撿垃圾 我送禮品 秦嶺10大峪口昨同時在行動
    長安區借活動綜合宣傳保護秦嶺、掃黑除惡等知識7月13日上午,長安區「保護大秦嶺,垃圾換禮品」活動在子午峪啟動。子午峪兌換點,志願者、遊客、當地群眾積極參與,大家拎著袋子和工具去撿河道裡、小路旁、草叢間遺留的菸頭、塑膠袋、飲料瓶等垃圾雜物。兩個多小時就帶回了102袋垃圾,並進行了準確分類投放。活動中共發放了220餘份小禮品。
  • 廈門大部分市民遊客自覺講文明 景區衛生環境良好
    記者在新年第一天走訪部分景區發現,文明出遊已經成為大多數市民遊客的自覺行為,但仍有部分人的文明意識有待提高。市民遊客自覺講文明「雖然孩子還小,但是帶他出門時隨身攜帶垃圾袋已是習慣。」在廈門山海健康步道,記者遇到自帶垃圾袋的吳女士一家,她將孩子用過的溼紙巾、尿布放回嬰兒推車上的垃圾袋,真正做到了「垃圾不落地」。
  • 杭州免費公園遊客遍丟垃圾,清潔工人每天俯身千次撿拾
    眼下雖然園內的鬱金香花逐漸凋謝,但是每天依然吸引了大量遊客遊玩。不過,遊客多了也多有不文明現象發生,比如有的遊客隨意丟棄垃圾,便給清潔工人造成了很大的工作量。4月4日,在公園內的草坪裡,一名60多歲的清潔工人不停地彎腰撿拾地面的垃圾。
  • 濟寧魯抗花園居民隨手「投球」 垃圾桶內乾淨桶外髒
    日常生活中,居民每日會產出大量的生活垃圾,但如果生活垃圾不能正確「歸位」,就給城市環境帶來很大「困擾」。昨日上午,記者來到位於新華路的魯抗花園看到,小區的4個垃圾桶立在距離小區大門不遠處,後面就是一所小學。垃圾桶雖然擺放得十分整齊,但桶周圍卻被垃圾鋪撒一地,散發出難聞的氣味。
  • 為這群長安人點讚,他們四年如一日到蓮花山撿垃圾!
    在長安鎮,有一群人四年如一日,每周日到蓮花山撿垃圾,可撿的垃圾數量從四年前每次六袋以上到如今的每次半袋,這些群友用行動證明,全民參與,讓自己生活的家園越來越漂亮。淨山群友們通常從西徑登山,從東徑下山,沿途所見的垃圾,不論是藏在綠花帶中,扔在懸崖邊,還是拋在涼亭底下,群友們越護欄、攀陡崖、甚至藉助攀巖繩,把垃圾全部撿起來。淨山群2016年由孟令創發起建立,已經走過四個年頭,參加的人數從最初的幾十人,發現到現在的225人,其中一半以上的隊友是看到淨山行動時主動要求加入的。
  • 「撿跑中國」重塑未來實驗室空降北京
    原標題:「撿跑中國」重塑未來實驗室空降北京 重塑未來實驗室展覽時間為一周,市民朋友在重塑未來實驗室可以親自體驗「變廢為寶」的過程,了解撿跑故事,見證循環再利用的無限可能,活動現場還啟動了「垃圾投進趣」全國青年公益實踐大賽。首都文明辦、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瑪氏箭牌糖果(中國)有限公司、北京青年報社、信息時報社、中國扶貧基金等嘉賓領導參加揭幕儀式。
  • 青島茶山風景區環保新招:撿垃圾換門票
    齊魯網10月7日訊(通訊員 李海波)2013年國慶黃金周期間,青島平度茶山風景區特推出用垃圾換遊覽門票和許願帶等新穎的環保方式。  近年來,茶山風景區憑藉俊秀的景觀和多種娛樂項目等旅遊資源,為廣大市民遊客提供了休閒度假的好去處。但一些遊客在景區遊玩時,習慣於隨手丟棄食品包裝袋、面巾紙、飲料瓶等垃圾,不但汙染了景區環境,還影響其他遊客的興致。
  • 變廢為寶的垃圾回收
    垃圾分類是對垃圾進行有效處置的一種科學管理方法。通過分類投放、分類收集,把有用物資,如紙張、塑料、橡膠、玻璃、瓶罐、金屬以及廢舊家用電器等從垃圾中分離出來單獨投放,重新回收、利用、變廢為寶。 垃圾焚燒 變廢為寶 一個500噸的垃圾填埋場至少佔地1000畝,而且平均壽命10年多,填滿了必須換新地方。各種填埋方式佔目前垃圾處理的76.3%,不僅佔地面積大,降解過程可長達百年,而且滲濾液已經影響到了城市地下水,垃圾釋放出來的甲烷、硫化物等也會形成氣體汙染,從而影響我們的環境。
  • 非洲的大肚子部落,男子肚子越大妻子越多,這是為何?
    非洲是一個非常落後的地方,我們難以想像他們現在的生存環境,有部分人還跟之前一樣靠著打獵跟部落之間的走動交換食物來為生,今天我們講的部落是一個非常奇怪的大肚子部落,他們的尊卑是看肚子,肚子越大越尊貴,招女人喜歡,這是為什麼呢?
  • 行影旅行|蘇有朋參加《奇遇人生》,卻去海島撿垃圾!真相是……
    既然是觀看海底生物最好的海島,必然離人類生存繁華的地方非常遠,即使是距離澳大利亞大陸最近的直線距離,也要2100公裡;如果從中國去那裡,需要轉機4次,超過40個小時的飛行。極度不便利的交通,使得遊客都嫌棄麻煩,國內網站幾乎找不到一篇關於那裡的遊記。
  • 礦泉水瓶變廢為寶
    礦泉水瓶看似不起眼,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飲用完礦泉水後,往往隨手丟棄。其實,礦泉水瓶具有多種用途。本文便告訴你礦泉水瓶變廢為寶的方法。廢舊回收。 礦泉水瓶是一種再生資源,將它收集起來交到再生資源回收站,既保護了環境,又有一點點微小的收入,何樂而不為?製作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