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曾說:「創作一部動畫也就是創造一個虛擬的世界,這個世界慰藉著那些失去勇氣的、與殘忍現實搏鬥的靈魂。」
宮崎駿是動畫界被「封神」的傳奇人物,是優秀的藝術家、思想家,是滾滾後浪的領軍人物。他筆下的每一部動畫都描繪著人與自然、生命與責任這類與愛相關的主題,在細膩的情感之下,以少年視角出發,看似治癒並歡快的動畫作品,背後總能帶給觀眾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以此來警醒大眾。
《幽靈公主》是他眾多動畫作品中最能夠引人深思,值得探討的一部,很多人認為動畫構建的世界觀過於龐大,甚至有人直言不是老爺子的風格。作為宮崎駿的粉絲,這部作品可能不是大家最喜歡的一部,但作為觀眾,絕對是一部高分電影。大多數人將電影與保護環境掛鈎,但宮崎駿本人並非這樣想,他認為動畫主要表達的是兩種思想存在的衝突,人類與自然究竟能否和諧共處,雖然他最後也沒能為心中的疑問找到滿意的答案。
關於《幽靈公主》企劃的「難產」到立項
1983年,宮崎駿把幽靈公主故事的雛形畫成了繪本,1997年推出動畫《幽靈公主》,本著燒錢態度的大製作請了久石讓為動畫創作主題曲與配樂,嘔心瀝血耗費無數財力人力之後,《幽靈公主》在上映之時不負眾望拿下193億日元票房,成為日本當時最賣座的電影。
宮崎駿從接觸動畫製作時,就想做一部以日本為舞臺的時代冒險片,這是他長久以來未能達成的願望。在提出《幽靈公主》的企劃時,還有著一份與《龍貓》同類型的毛毛蟲冒險類企劃,也就是擱置了三十年2018年上映的短篇動畫《毛毛蟲波羅》。早期發行的繪本雖然與動畫版名字相同,但其實內容毫無關聯,繪本裡的乘著陀螺在天空飛翔的巨大山貓怪成就了後面《龍貓》動畫裡的龍貓形象,而《幽靈公主》的進展依然不順利,最初的想法與現在間隔了16年,日本大環境的巨變,時代的快速發展。顯然,以前的構思已經不適合現在了。暫緩了許久的企劃,在1983年創作的短片漫畫《修拉之旅》中找到了新的靈感,最新的創作中僅有主人公與動畫極為相似,山豬與長滿角的鹿形神獸保留下來,其他元素經過重組改編後就有了現在的動畫版《幽靈公主》。
至於老爺子稱它為封筆之作,現在看來也只是他當下的想法,後面一次次的反悔都是宮老的「打臉行為」。不過,這些都是過去式了,年近80的宮崎駿精力早已大不如前,他自己表示:生命和動畫已無法分割,希望自己工作到最後一秒。
宮崎駿如何用細節描繪最細膩的情感,以及真實存在的蝦夷族
宮崎駿的《幽靈公主》是被各個自媒體創作者寫"爆"的動畫電影,因為其最具有代表性,故事內容又有著人與自然這樣宏大的主題,大部分人都喜歡從鏡頭語言、創作背景、人物塑造、敘事手法等等全方面來解析故事,試圖剖析動畫中每一個人物,每一段故事,以此來揣摩人性,挖掘電影帶給我們更深層次的思考。除此之外,《幽靈公主》還有許多我們不知道的故事,動畫中表達最生動細膩情感的細節之處,以及真實存在的蝦夷族和大多數人都不太了解的創作內容。
宮崎駿的動畫給人的感覺就是真實,在符合人物的時代背景下,對主角儘可能的還原,這一次對主人公阿西達卡的服裝設定也非常細緻,頭巾是用來防山蛭,還有完整的山林裝備,靴子、手甲、綁腿、刀、弓箭和箭袋。
山犬養大的少女更多的是冷酷,難以接近,而珊臉上的刺青突出了她的性格,面具、耳環、項鍊、綁帶,一身英姿颯爽的裝扮更是與村莊裡的少女截然相反,更加符合山林中長大的模樣。
動畫中的蝦夷族是真實存在的,也叫阿伊努族或愛奴族,在日本歷史上「徵夷大將軍」中的「夷」指的就是蝦夷族,是大和朝廷為對抗蝦夷族設立的高級軍官職位。
蝦夷族女孩子卡婭她們的服飾打扮,參考了不丹民族的傳統斜開襟半長外套,腰間束有棉布帶子,該民族女性多數都是短髮,頭頂尖帽,這些在動畫中都有見到。
卡婭是阿西達卡的未婚妻,將來是要嫁給阿西達卡的,這是整個村子都知道的事情,卡婭一直叫哥哥,是村子裡的習俗,只要比自己年長都是哥哥姐姐的稱呼。 黑曜石材質的小刀,是卡婭和阿西達卡的定情信物,是送給自己心愛之人的東西。
阿西達卡是被村子驅逐出去的人,剪掉髮髻代表他不再是村子裡的人了。這正符合了宮崎駿對主角的形象的設定,改變傳統的束髮造型,更加偏向現代一些。
人物的單刀都是不同的樣子,動畫中蝦夷族佩戴的單刀其實是日本北海道、東北地區發掘的蕨手刀,顧名思義,短刀形制如同蕨類一般,刀身刃朝上,柄反曲。最早是直的,後彎曲程度不斷變化發展為:蕨手刀-毛拔蕨手刀-立鼓柄刀-毛拔太刀-太刀-打刀。
擅用「風」,使畫面不再僵硬,多了些動感,更富有生活氣息。宮崎駿的動畫中最常見且運用最多的元素就是風,這也是他最擅長的。
鹿炸開來的白毛和阿西達卡因憤怒豎起的頭髮,片中有不少這樣的場景,我截取了其中兩段:①鹿在受到了驚嚇之後,平時垂順下來的白毛微微立起分散開來。
②為了更加凸顯人物憤怒的情緒,宮崎駿在創作時將主人公阿西達卡的頭髮隨著他的情緒變化逐漸上揚蓬起,內心壓制已久的不滿似乎在瞬間就要爆發出來,這種炸開來的感覺讓我想起了一句「怒髮衝冠」。
改了黑帽大人的結局,只讓她斷了手臂,增加了尋找頭顱和對話的場景,以此來強調電影的主題:活下去。最後,電影延長了15分鐘。
鈴木敏夫與宮崎駿的改名分歧
其實,《幽靈公主》在對外發布前還發生了一段改名小插曲,宮崎駿認為動畫的主人公是阿西達卡,不是珊,要求改名為《阿西達卡傳記》,而他的老友兼合伙人鈴木敏夫卻持相反意見,一是覺得新名字不夠好,二是覺得幽靈和公主兩個詞連在一起,就是一個極具衝擊力和象徵性的廣告詞。不愧是做過記者,有著敏銳洞察力的優秀營銷人,動畫電影的大成功也證明了鈴木敏夫的直覺是對的,他還瞞著宮崎駿在電視上播出了第一版《幽靈公主》的電視廣告片,可以說如果沒有他的堅持,我們現在看到的,大概就是阿西達卡傳記了。
動畫裡構建的世界觀
山獸神是自然界無限生命力的象徵,白天頭頂多角形似麋鹿,夜晚則化身為流光閃閃的神明,所到之處花開花敗,汲取自然界的生命,又掌握萬物的生死,人類試圖改造森林,但面對山獸神顯得渺小且無力。在現實生活中,人類科技的發展早已走向了外太空,對於自然界的資源更是無限制的索取,直到環境急劇惡化,溫室效應越發嚴重時,才反應過來保護地球、愛護家園。實際上幾十億年前的地球環境更加糟糕、氣候更加惡劣,對於地球來說所經歷的一切不過是一個物種交替的輪迴。黑帽大人帶領達達拉城的男人在森林裡砍伐樹木,開採鐵礦,婦女們在鑄鐵廠奮力的踩著鼓風機,這個城裡最重要的資源就是鐵,她們為了生存必須破壞森林。「人的生存要以破壞大自然為代價,若是資源消耗殆盡,人類將如何生存?」這也是宮崎駿在動畫中拋出的疑問,正是我們需要反思的。
動畫所構建的世界觀,人與自然的矛盾衝突,相比之下,我更喜歡對阿西達卡和珊兩人從仇視到信任,這之間情感遞進的描寫,莫娜和乙事主對於人類仇恨憤怒的刻畫,珊騎在白狼身上勇敢的奔向達達拉城,殺伐果斷毫不猶豫的樣子。
首映結束後的觀眾見面會上,宮崎駿是這樣說的:"我最希望孩子們來看這部影片,活著是很簡單的,但是要怎麼活著,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問題。我也已為人父,不論父母、教師還是整個社會,比如歸屬感,比如利害得失,單純的存在並不是活著,這是一個我們必須了解自己活著的意義的時代。"
總結:
古人云:"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二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孟子就有此言,作為當代人的我們,更是不能無節制的開採和浪費。動畫《幽靈公主》不是對人類的聲討,而是將人與自然如何共處的宏大命題擺在了我們眼前,講述了人與自然和諧並存的利害關係,對自然界過度的索取,最終會引禍上身,要知道不是人類拯救地球,而是人類拯救自己。這是1997年上映的動畫作品,如今重溫畫風依舊耐看且故事內容引人深思,《幽靈公主》不但是經典之作,更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動畫,不論是從前或現在。
參考資料:
宮崎駿紀錄片 《幽靈公主》宮崎駿原畫
文中圖片截選自動畫《幽靈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