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育者,教子使作善也。
當下,中國正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2014年,上海啟動教育綜合改革的國家試點,每年都在改革創新中形成新的制度性成果。
新年伊始,澎湃新聞推出《名校長訪談》系列報導,與校長們面對面,聽他們講述最生動的師生故事,傳播最前沿的教育理念。
上海交大附中校門。本文圖片均為校方供圖
如果給校長們分類,徐向東是典型的一名實幹型校長。
「教育需要沉下心來做,做到一定程度,就厚積薄發了。」他在上海交大附中校長崗位上已經駐守了17個年頭。
多年的經驗賦予了他教育的智慧。例如,談到新高考改革,談到升學率,徐向東的觀點是「一個學校只講升學率,這個學校的學生是沒有明天的,一個學校沒有升學率,這個學校是沒有明天的」。
又比如談到創新人才,他直言:創新人才只能是自主成長起來的,而不是被刻意培養出來的。
「致遠者非天涯而在人心。」徐向東認為,用心追求教育真諦,用心承擔教育使命,還需要不斷求索,儘管前路漫漫,但他相信會有更多同道者前來。
交大附中校長徐向東
【對話徐向東】
交大附中不是「集中營」也不是「療養院」
澎湃新聞:
包括交大附中在內的「四校」是上海頂級高中的代名詞,你如何評價一所學校是否是真正意義上的好學校?
徐向東:
一所學校好不好,需要從三個維度進行評價。
第一個是社會讚譽度。這關係到家長是否願意把孩子送到你的學校就讀。交大附中從來不去參加所謂的學校質量排名,從來不刻意宣傳「四校」,我們深信,酒香不怕巷子深。
第二個是學生認可度。十五六歲的高中生,學校到底怎麼樣?他們完全有判斷能力,學生非常明白,網絡上有個說法:「什麼叫母校,就是自己一天可以罵八遍,卻不許別人說一句壞話的地方。」
第三個是校友貢獻度。好學校不只是眼前高考成績好,更重要的是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之後,學校畢業的學生對國家、對社會、對人類的貢獻,當然包括對母校的支持和幫助。交大附中畢業校友幾萬人,與學校的互動非常頻繁,校友們經常走進校園和學弟學妹們分享學業、創業經歷。
交大附中學生OM社團活動
澎湃新聞:
交大附中如何平衡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之間的關係?
徐向東:
交大附中是上海市最像大學的中學之一,我們和復旦附中一樣,從成立之初就是三年制的寄宿制高中。交大附中的成立與曾經的工農速成中學密切關聯,樸實、踏實的「實」作風是我們的傳統,同時,我們也受到上海交大工科背景的影響,鼓勵學生擁有獨立人格和自由思想,我們的校園精神是「求實,求高,求新」。
我一直強調的是,交大附中不是「集中營」,也不是「療養院」,我們有轟轟烈烈的素質教育,也有扎紮實實的應試教育。
學校的育人方式就是八個字:「自主探索、相互激發」。這就是希望學生在互動中成長,學校倡導學生自我設計、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
比如,我們學校有學生自主管理、服務、活動的「模擬社區」,不僅包括其他學校都具有的「學生會」,還有其他學校所沒有的「自律會」、「服務會」。此外,毫不誇張地說,交大附中是「四校」中文體活動最多的。應該說,交大附中把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進行了有機結合。
交大附中學生在上課
澎湃新聞:
十幾歲的孩子,能管好自己麼?
徐向東:
對於學生,我們真不用管得太多,教師管理的效果遠遠沒有學生之間的自主管理效果好,這也是我從事教學、學生工作以來得出的結論。自主管理源自於學生內在的驅動和心靈的嚮往,而學校的管理則是要他們外在的服從和遵守。因此,交大附中一直在實施自主德育管理模式,讓學生自己管理自己。
新高考改變人才培養方式
澎湃新聞:
你青睞什麼樣的學生?對於學生的培養又有什麼側重點?
徐向東:
我青睞的學生,是「十項全能」運動員。文化成績要好,體育和藝術也在行,還要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我認為高中階段要重視社交能力鍛鍊,也就是要搞好人際關係。一名合格的高中生,要搞好和學校的關係、與同學的關係、與老師的關係、與父母的關係、與親戚朋友的關係、與社會人的關係等。
孩子的成長,有幾個關鍵期。小學主要是習慣養成,包括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到了初中,大家都覺得成績重要,但是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培養興趣。初中階段,從生理學、心理學和教育學的角度,就是激發興趣的最佳學段,並且這樣的興趣將伴隨終生。高中階段,培養社交能力尤其重要,簡單來說就是人的情商要高,這才是一生受用的。
交大附中圖書館
澎湃新聞:
新高考改革目前在全國推進到第三批試點省份,上海是全國首批進入新高考的城市之一,你認為新高考改革,對高中教育有什麼影響和改變?
徐向東:
新高考來了,大部分學校發生了變化。就交大附中而言,最大的變化是要應對自主招生比例大幅減少。在新高考改革之前,很多高校自主招生比例最高能達到40%左右,當時我們的畢業生有一半是通過自主招生進入高校的,只要達到一本線,高校就錄取。
新高考招生制度下,自主招生的比例縮減至5%,且自主招生面試是在高考「知分、知線、知位」之後,新高考對於學生的評價標準也有了變化:高考(語數外)、等級考、綜合素質評價「兩依據一參考」都需要我們相應作出調整。
簡言之,新高考沒有分數是無法進入面試環節的,但如果沒有能力,就算進入面試也會被淘汰。
還有一個改變值得一提,學生進入海外大學的比例在不斷走高。在2019年的海外大學申請季中,交大附中的學子們也表現搶眼,斬獲了諸多世界頂級名校的錄取。
我們不斷探索將國際化的教學融入本土化的教育,旨在培養兼具國際化視野和本土情懷的國家棟梁之才。
創新人才不是被他人「養」出來的
澎湃新聞:
交大附中的科技特色富有盛名,有「科創交中」的美譽,你如何看待創新?
徐向東:
對於創新人才培養,我的觀點是:創新人才只能是自主成長起來的,而不是被刻意培養出來的。通俗一點說,創新人才是自己「冒」出來的,而不是被他人「養」出來的。
當然,這裡所說的「冒」出來,更多強調的是學生自己內在的心靈追求,任何人要主動進行的創新活動,顯然需要擁有自由的心靈、自覺的追求、主動的探索。沒有這樣的前提條件,無論先天素質如何優良、環境資源多麼優質、學習活動多麼豐富,都難以出現有意義的自主創新行為,更難以產生有價值的創新成果。
所謂的「養」主要是順應孩子內心成長的一種教育機制,常見的「圈養」和「放養」就是常見的機制。我們交大附中所希望的教育機制是基於學生的內心創新發展追求,給他們的發展留足空間,搭好舞臺,由孩子們自己去「表演」。
我之前一直在說兩句話:孩子們的創新素養,需要不斷敞現和生成,而不能按照固定的模式預定和塑造;學校教育,需要敞開越來越遼闊的希望空間,而不是打造越來越固化的機械模具。
作為校長,我希望交大附中促進創新人才成長的思路就是:敞開更為開放的希望空間,敞現學生的創新潛能,讓學生的自由心靈、自覺追求、主動探索得以轉變為現實的創新活動和實在的創新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