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長訪談|上海交大附中:創新人才不是「養」出來的

2020-12-11 澎湃新聞

【編者按】

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育者,教子使作善也。

當下,中國正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2014年,上海啟動教育綜合改革的國家試點,每年都在改革創新中形成新的制度性成果。

新年伊始,澎湃新聞推出《名校長訪談》系列報導,與校長們面對面,聽他們講述最生動的師生故事,傳播最前沿的教育理念。

上海交大附中校門。本文圖片均為校方供圖

如果給校長們分類,徐向東是典型的一名實幹型校長。

「教育需要沉下心來做,做到一定程度,就厚積薄發了。」他在上海交大附中校長崗位上已經駐守了17個年頭。

多年的經驗賦予了他教育的智慧。例如,談到新高考改革,談到升學率,徐向東的觀點是「一個學校只講升學率,這個學校的學生是沒有明天的,一個學校沒有升學率,這個學校是沒有明天的」。

又比如談到創新人才,他直言:創新人才只能是自主成長起來的,而不是被刻意培養出來的。

「致遠者非天涯而在人心。」徐向東認為,用心追求教育真諦,用心承擔教育使命,還需要不斷求索,儘管前路漫漫,但他相信會有更多同道者前來。

交大附中校長徐向東

【對話徐向東】

交大附中不是「集中營」也不是「療養院」

澎湃新聞:

包括交大附中在內的「四校」是上海頂級高中的代名詞,你如何評價一所學校是否是真正意義上的好學校?

徐向東:

一所學校好不好,需要從三個維度進行評價。

第一個是社會讚譽度。這關係到家長是否願意把孩子送到你的學校就讀。交大附中從來不去參加所謂的學校質量排名,從來不刻意宣傳「四校」,我們深信,酒香不怕巷子深。

第二個是學生認可度。十五六歲的高中生,學校到底怎麼樣?他們完全有判斷能力,學生非常明白,網絡上有個說法:「什麼叫母校,就是自己一天可以罵八遍,卻不許別人說一句壞話的地方。」

第三個是校友貢獻度。好學校不只是眼前高考成績好,更重要的是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之後,學校畢業的學生對國家、對社會、對人類的貢獻,當然包括對母校的支持和幫助。交大附中畢業校友幾萬人,與學校的互動非常頻繁,校友們經常走進校園和學弟學妹們分享學業、創業經歷。

交大附中學生OM社團活動

澎湃新聞:

交大附中如何平衡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之間的關係?

徐向東:

交大附中是上海市最像大學的中學之一,我們和復旦附中一樣,從成立之初就是三年制的寄宿制高中。交大附中的成立與曾經的工農速成中學密切關聯,樸實、踏實的「實」作風是我們的傳統,同時,我們也受到上海交大工科背景的影響,鼓勵學生擁有獨立人格和自由思想,我們的校園精神是「求實,求高,求新」。

我一直強調的是,交大附中不是「集中營」,也不是「療養院」,我們有轟轟烈烈的素質教育,也有扎紮實實的應試教育。

學校的育人方式就是八個字:「自主探索、相互激發」。這就是希望學生在互動中成長,學校倡導學生自我設計、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

比如,我們學校有學生自主管理、服務、活動的「模擬社區」,不僅包括其他學校都具有的「學生會」,還有其他學校所沒有的「自律會」、「服務會」。此外,毫不誇張地說,交大附中是「四校」中文體活動最多的。應該說,交大附中把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進行了有機結合。

交大附中學生在上課

澎湃新聞:

十幾歲的孩子,能管好自己麼?

徐向東:

對於學生,我們真不用管得太多,教師管理的效果遠遠沒有學生之間的自主管理效果好,這也是我從事教學、學生工作以來得出的結論。自主管理源自於學生內在的驅動和心靈的嚮往,而學校的管理則是要他們外在的服從和遵守。因此,交大附中一直在實施自主德育管理模式,讓學生自己管理自己。

新高考改變人才培養方式

澎湃新聞:

你青睞什麼樣的學生?對於學生的培養又有什麼側重點?

徐向東:

我青睞的學生,是「十項全能」運動員。文化成績要好,體育和藝術也在行,還要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我認為高中階段要重視社交能力鍛鍊,也就是要搞好人際關係。一名合格的高中生,要搞好和學校的關係、與同學的關係、與老師的關係、與父母的關係、與親戚朋友的關係、與社會人的關係等。

孩子的成長,有幾個關鍵期。小學主要是習慣養成,包括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到了初中,大家都覺得成績重要,但是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培養興趣。初中階段,從生理學、心理學和教育學的角度,就是激發興趣的最佳學段,並且這樣的興趣將伴隨終生。高中階段,培養社交能力尤其重要,簡單來說就是人的情商要高,這才是一生受用的。

交大附中圖書館

澎湃新聞:

新高考改革目前在全國推進到第三批試點省份,上海是全國首批進入新高考的城市之一,你認為新高考改革,對高中教育有什麼影響和改變?

徐向東:

新高考來了,大部分學校發生了變化。就交大附中而言,最大的變化是要應對自主招生比例大幅減少。在新高考改革之前,很多高校自主招生比例最高能達到40%左右,當時我們的畢業生有一半是通過自主招生進入高校的,只要達到一本線,高校就錄取。

新高考招生制度下,自主招生的比例縮減至5%,且自主招生面試是在高考「知分、知線、知位」之後,新高考對於學生的評價標準也有了變化:高考(語數外)、等級考、綜合素質評價「兩依據一參考」都需要我們相應作出調整。

簡言之,新高考沒有分數是無法進入面試環節的,但如果沒有能力,就算進入面試也會被淘汰。

還有一個改變值得一提,學生進入海外大學的比例在不斷走高。在2019年的海外大學申請季中,交大附中的學子們也表現搶眼,斬獲了諸多世界頂級名校的錄取。

我們不斷探索將國際化的教學融入本土化的教育,旨在培養兼具國際化視野和本土情懷的國家棟梁之才。

創新人才不是被他人「養」出來的

澎湃新聞:

交大附中的科技特色富有盛名,有「科創交中」的美譽,你如何看待創新?

徐向東:

對於創新人才培養,我的觀點是:創新人才只能是自主成長起來的,而不是被刻意培養出來的。通俗一點說,創新人才是自己「冒」出來的,而不是被他人「養」出來的。

當然,這裡所說的「冒」出來,更多強調的是學生自己內在的心靈追求,任何人要主動進行的創新活動,顯然需要擁有自由的心靈、自覺的追求、主動的探索。沒有這樣的前提條件,無論先天素質如何優良、環境資源多麼優質、學習活動多麼豐富,都難以出現有意義的自主創新行為,更難以產生有價值的創新成果。

所謂的「養」主要是順應孩子內心成長的一種教育機制,常見的「圈養」和「放養」就是常見的機制。我們交大附中所希望的教育機制是基於學生的內心創新發展追求,給他們的發展留足空間,搭好舞臺,由孩子們自己去「表演」。

我之前一直在說兩句話:孩子們的創新素養,需要不斷敞現和生成,而不能按照固定的模式預定和塑造;學校教育,需要敞開越來越遼闊的希望空間,而不是打造越來越固化的機械模具。

作為校長,我希望交大附中促進創新人才成長的思路就是:敞開更為開放的希望空間,敞現學生的創新潛能,讓學生的自由心靈、自覺追求、主動探索得以轉變為現實的創新活動和實在的創新素養。

相關焦點

  • 上海交大附中校長徐向東:創新人才不是被他人「養」出來的
    【名師名言】■創新人才是自己「冒」出來的,而不是被他人「養」出來的。■學校教育不應該是打造越來越固化的「機械模具」,而是要為充滿生命活力的學生成長敞現開放的希望空間。上海交通大學原校長張杰曾這樣表述對附中學子的期望。然而,一個有趣的事實是——附中高三畢業生每年考入人數最多的高校依然是上海交通大學。也許,那正是一種文化和理念的默契與傳承。「飲水思源,愛國榮校,上海交通大學是為強國而生、為強國而長,我們有著共同的願景,那就是為了每個孩子的成長,服務國家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大學的自由與包容促成了附中獨特的辦學特色。
  • 上海高中名校盤點 | 交大附中
    學校現有特級校長1人,特級教師10人,正高級教師4人,高級教師60人,上海市名教師名校長後備人選16人,楊浦區第五批學科名師2人、學科帶頭人12人、骨幹教師12人、骨幹後備12人、教學新秀10人,上海普教系統優秀青年教師後備人選2人,楊浦區教(德、研)中心組成員18人。
  • 178個交大、48個復旦!上海這學校復交率再創新高,成績喜人
    「冒」出來的,而不是被他人「養」出來的。嘉定分校的管理團隊主體由交大附中派出,由交大附中校長徐向東兼任校長,交大附中副校長曹建華擔任常務副校長,原交大附中中層徐捷、張林擔任副校長,原嘉定一中副校長張月琴擔任副書記。
  • 「上海建成科創中心基本框架」系列訪談 | 上海交大校長林忠欽院士...
    十四五」期間在高等學府雲集的上海,高校如何交上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推出「上海建成科創中心基本框架系列報導」②:上海交大校長林忠欽院士眼中的從「0」到「1」創新是源頭活水,更是「第一動力」。大學作為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在科技研發、項目攻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主動對接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建設進程中,大學要發揮自身優勢,儘快搶抓機遇、實現轉型升級,不斷提升前沿科技創新研發和關鍵技術的全球影響力,為科創中心建設、創新驅動發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戰略支撐。
  • 一起來看看:上海中學、復旦附中、上海交大附中…舉行校園開放日
    3月24日,上海中學、華東師大二附中、復旦附中、上海交大附中分別舉行校園開放日活動。本市普通高中提前招生錄取自主選拔工作由此拉開序幕。激發創新潛能、體驗特色課程、挖掘育人元素、關注學生成長、注重互動參與,各校對校園開放日活動高度重視,秉承堅持素質教育導向,精心設計活動內容,整體規範有序。
  • 名校長訪談|華師大二附中:不能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2014年,上海啟動教育綜合改革的國家試點,每年都在改革創新中形成新的制度性成果。新年伊始,澎湃新聞推出《名校長訪談》系列報導,與校長們面對面,聽他們講述最生動的師生故事,傳播最前沿的教育理念。華師大二附中校門。
  • 西安交大附中訾豔陽:教育是一個重在實踐的行業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校長是一校之魂。」教育界還有句名言:「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校長的思想觀念、道德情操、知識才學和領導藝術,在學校工作中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從本期開始,《法治周末》特推出「中國校長訪談」欄目,通過分享全國各地學校校長談教學管理,尤其是依法治校方面的做法和經驗,來探尋優秀學校的治校理念,以打造高質量、好口碑、更安全的校園示範品牌。
  • 林忠欽校長調研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中學
    6月19日下午13時,上海交通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林忠欽蒞臨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中學調研,並為附中全校師生作了題為《學在交大,矢志一流——上海交通大學卓越創新人才培養》的講座。上海交通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王琳媛隨行調研。
  • 名校長訪談|復旦附中:不要每天當學霸學神,人生價值最重要
    2014年,上海啟動教育綜合改革的國家試點,每年都在改革創新中形成新的制度性成果。新年伊始,澎湃新聞推出《名校長訪談》系列報導,與校長們面對面,聽他們講述最生動的師生故事,傳播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在上海,有這樣一所中學,校長建議每個同學在校期間每年都要完成一個「馬拉松」。
  • 2121上海交大附中閔行分校暨交大二附中教師招聘19名公告
    2121上海交大附中閔行分校暨交大二附中教師招聘19名公告 http://shanghai.hteacher.net 2020-10-28 09:49 上海教師招聘 [您的教師考試網]
  • 「上海建成科創中心基本框架」系列訪談上海交大校長林忠欽院士...
    在高等學府雲集的上海,高校又如何交上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就此接受了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獨家專訪。    答:創新是源頭活水,更是「第一動力」。大學作為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在科技研發、項目攻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主動對接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建設進程中,大學要發揮自身優勢,儘快搶抓機遇、實現轉型升級,不斷提升前沿科技創新研發和關鍵技術的全球影響力,為科創中心建設、創新驅動發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戰略支撐。
  • 「上海建成科創中心基本框架」系列訪談 上海交大校長林忠欽院士...
    在高等學府雲集的上海,高校又如何交上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就此接受了採訪。 答:創新是源頭活水,更是「第一動力」。大學作為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在科技研發、項目攻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主動對接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建設進程中,大學要發揮自身優勢,儘快搶抓機遇、實現轉型升級,不斷提升前沿科技創新研發和關鍵技術的全球影響力,為科創中心建設、創新驅動發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戰略支撐。
  • 專訪交大附中IB,揭秘魔都四大名校的國際課程有什麼不一樣
    「爸爸真棒」記者們來到上海交大附中IB課程中心(簡稱交中IB)訪問的那天,恰逢魔都氣溫驟降,窗外下著淅瀝的冬雨,而我們有幸在溫暖的校長辦公室裡,聽姚瑞丹校長娓娓講起了交中IB的故事。▲上海交大附中IB課程中心校門「當年徐校長(交大附中校長)帶領我們考察了許多國際課程,包括A-Level、AP、BC課程等,最後發現,IB課程正好可以補足傳統中國教育和中國課程缺失的部分。
  • 上海交大換帥 林忠欽接替張杰任職校長
    中共中央組織部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宣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上海交通大學校長的任免決定,由60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林忠欽擔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張杰不再擔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職務,此前林忠欽任上海交大常務副校長,而今年59歲的張杰已經擔任上海交大校長近11年。
  • 【熱點】人大附中校長劉彭芝:務實創新,育人為本
    調研先行,問題入手2015年4月,校長領航工程啟動,為實現培訓個性化,做到培訓方案量身定製,人大附中培養基地成立三個調研組分赴八所校長學員的學校進行深入調研。通過召開座談會、聽取校長匯報及當地教育行政部門領導評價、訪談中層幹部和教師代表、聽評優質課以及進行全體教職工問卷調查等形式,對學員校進行了比較系統的考察和了解。
  • 上海復旦附中和交大附中新設郊區分校各招80人:皆為寄宿制
    4月9日,交大附中閔行分校正式揭牌成立。復旦附中青浦分校也將在2015年首次招生。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交大附中招生官網上看到,新成立的交大附中閔行分校將設24個高中教學班,2015年將在全市範圍內招收2個班級共80名新生,其中,自薦生28人,推薦生20人,零志願學生32人。
  • 西南交大校長:拔尖創新人才是最寶貴的資源
    人民網北京4月11日電 近日,西南交大校長徐飛在「2016世界一流大學校長論壇」上就「研究型大學如何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進行主題演講。全文如下:各位校長、各位專家:上午好!拔尖創新人才是新知識的創造者、新思想的啟蒙者、新技術的發明者和新產業的開拓者。
  • 上海交大附中IB國際課程實驗班招生諮詢開始
    交大附中今年將開辦IB國際課程實驗班上海交大附中  近日,上海交大附中傳出消息,交大附中今年將開辦IB國際課程實驗班,現面向上海及周邊地區初三學生招收首屆實驗班學生。  為方便廣大考生及家長及時了解2011年交大附中IB課程實驗班的課程設置、招生政策和具體操作程序等,定於2011年5月2日(周一)下午3點在交大附中綜合圖書樓一樓報告廳舉行「IB國際課程實驗班招生諮詢活動」。詳情可見交大附中招生網http://fz.sjtu.edu.cn/zsw/。諮詢電話:(021)65910979。
  • 清華附中校長王殿軍:面向未來的教育創新
    在我看來,好學生不是教出來的,但讓一些孩子完全自學也是學不好的。教師在學生學的過程中要給予激勵,要給予助力,幫助他們不斷超越自己,獲得學習的成功、成長的經驗和繼續鑽研的能力與動力。只有解決好了教什麼、怎麼教的問題,才能改變學生的培養方式。一所有追求的中學,應該具有適度超前的眼光,能做出引領性的探索。
  • 【海上記憶】上海交大附中原址,原來是嶺南大學上海分校
    1927年1月起,校務開始由中國人執掌,鍾榮光擔任校長。在鍾榮光的倡導下,1928年2月,由愛國華僑、實業家出資,在上海成立了嶺南分校,後選址在高境廟(今交大附中校園)。解放後,嶺南分校因資金鍊斷裂,難以為繼,由政府接管,先是在高境廟原址辦起了幼兒師範學校,後來又辦了工農速中,交大附中最後在此基礎上創辦。從歷史淵源來說,交大附中的校史可追溯到192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