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海建論清朝的宗藩關係藩部,屬國,朝貢國

2020-12-17 騰訊網

本文系作者2019年7月30日在上海交通大學「海洋視野下的東亞國際關係暑期班」的演講,8月20日至25日修改於橫琴,10月26日在「第三屆全國青年歷史教師暨名師工作室年會」再次演講。全文分三部分發表,這是第一部分。

首先需要說明,我不是研究東亞國際關係的學者。最近二十多年,我一直在研究戊戌變法。雖說不研究東亞國際關係,但也不是沒有興趣。我在北京大學教書時,講授中國近代政治制度,涉及對外體制,即清朝的宗藩關係(這一門課我現在還在講)。張志雲教授主持「海洋視野下的東亞國際關係暑期班」,命我來講一下,我只能奉命開口講外行話。我最近外行話說得比較多,不久前在東北師範大學「民國史研習營」中講緬甸歷史,估計在那裡說那個題目不太會穿幫。可是在上海交通大學,除了張志雲教授外,還有一位真正懂行的專家——濱下武志教授。

作為一個學者,經常因自己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而視角不同,我很可能是其中極端的例子。我雖說關心清代的對外體制,但在北京大學時,考慮最多的是東北亞,將自己的學生送到韓國和日本,學習語言;後來到了華東師範大學,開始注意南方,將自己的學生送到越南,學習語言;現在又到了澳門大學,感到了整個東亞,去年送了一個華東師大的碩士生去蒙古國,一個澳門大學的碩士生去寮國,學習語言。

東亞是什麼?從地理上看,就是東北亞加東南亞,或者說是孟加拉灣以東地區,按照今天的政治地理,從北到南,除中國外,包括蒙古國、俄羅斯、朝鮮與韓國、日本、菲律賓、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以及南太平洋上的東帝汶。巴布亞紐幾內亞屬於大洋洲。我在北京大學時去日本比較多,也去過北朝鮮;到了華東師大去了韓國和越南;到了澳門大學,考察的地方除了多次去過越南外,還增加了蒙古國、俄羅斯遠東地區、柬埔寨、寮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西馬)、日本的琉球、緬甸。今年年底我還打算去一下泰國。走一走,看一看,感覺就會不一樣,更加覺得這些區域值得研究。我這幾年招收的學生,很希望他們研究清朝對外關係史,特別是東亞國家。因為在這個領域,我們的知識有著許多錯誤。而在這些知識錯誤中,最為嚴重者,關於「清朝的宗藩關係」。

龔自珍的記錄

龔自珍

中國最重要的前近代思想家龔自珍(1792-1841),曾任禮部主客清吏司的主事。禮部「主客清吏司」職掌是「五禮」之中的「賓禮」。其職責的一部分,是負責朝貢。龔自珍曾寫過一篇《主客司述略》文章,說道:

我朝藩服分二類,其朝貢之事,有隸理藩院者,有隸主客司者。其隸理藩院者,蒙古五十一旗,喀爾喀八十二旗,以及西藏、青海,西藏所屬之廓爾喀是也。隸主客司者,曰朝鮮、曰越南即安南、曰南掌、曰緬甸、曰蘇祿、曰暹羅、曰荷蘭、曰琉球、曰西洋諸國。西洋諸國:一曰博爾都嘉利亞、一曰意達利亞、一曰博爾都噶爾、一曰英吉利。自朝鮮以至琉球,貢有額有期,朝有期。西洋諸國,貢無定額,無定期。

龔自珍沒有近代國家觀念,也沒有近代國際政治觀念。當然,當時清朝的上下也都沒有近代國家與近代國際政治觀念。龔自珍的這段話,沒有區分藩部與屬國,但也說明了理藩院與禮部的職責區別。按照近代國家觀念,理藩院所屬的為藩部,蒙古、西藏、青海是清朝的主權範圍之內。喀爾喀蒙古(即漠北蒙古,即車臣汗、土謝圖汗、札薩克圖汗等部),當時在清朝烏裡雅蘇臺將軍治下,另有庫倫辦事大臣。1911年,喀爾喀蒙古受俄羅斯策動而宣布獨立,並進佔漠西蒙古之一部,依附於俄國(蘇聯)。蘇聯解體後,蒙古國成為主權完整的國家,我也去過兩次。廓爾喀是喜馬拉雅山地國家,其與清朝的藩服關係,應當作為特例來研究。龔自珍當主事時,廓爾喀與清朝的藩服關係還比較穩定,不久後,即1855年,這種關係發生了變化。

我比較關心的是主客清吏司部分,即「曰朝鮮、曰越南即安南、曰南掌、曰緬甸、曰蘇祿、曰暹羅、曰荷蘭、曰琉球、曰西洋諸國。西洋諸國:一曰博爾都嘉利亞、一曰意達利亞、一曰博爾都噶爾、一曰英吉利」。一共有十二個國名。從近代國際關係觀念來看,都屬於外國,但屬於特殊關係的外國。

龔自珍是敏銳的知識分子,他的說法代表清朝的主觀觀念。從清代歷朝會典來看,由禮部主客清吏司管理交往的屬國數量在增加,康熙朝《大清會典》為:朝鮮、土魯番、琉球、荷蘭、安南(黎朝)、暹羅(泰國)、西洋國。雍正朝《大清會典》為:朝鮮、琉球、荷蘭、安南、暹羅、西洋諸國(西洋國、意達利亞、西洋博爾都噶爾)、蘇祿(今菲律賓南部蘇祿群島)、土魯番。乾隆朝《大清會典》稱:「凡四夷朝貢之國,東曰:朝鮮,東南曰:琉球、蘇祿,南曰:安南、暹羅,西南曰西洋、緬甸、南掌(今寮國北部)。」而嘉慶朝《大清會典》則稱:「凡四裔朝貢之國,曰朝鮮,曰琉球,曰越南(阮朝),曰南掌,曰暹羅,曰蘇祿,曰荷蘭,曰緬甸,曰西洋(西洋諸國,曰博爾嘉利亞國,曰意達裡亞國,曰博爾都噶爾國,曰英吉利國)。餘國則通互市焉。」由此可見,龔自珍的根據來自於嘉慶朝《大清會典》。

《大清會典》

「朝貢」的荷蘭、西洋諸國和不朝貢的俄羅斯

龔自珍與《大清會典》中提到了七個亞洲國家,即朝鮮、琉球、越南、蘇祿、南掌、暹羅、緬甸,我放在後面來講。先來看一下列入「朝貢」體系的荷蘭和包括「博爾都嘉利亞」「意達利亞」「博爾都噶爾」「英吉利」在內的「西洋諸國」。

「荷蘭」當時指是荷屬東印度公司(1602-1799),那時的治理地區只是今天印度尼西亞一部分(後為荷屬東印度,1800-1942)。由於鄭成功的海上武力,清朝實行了海禁,對荷屬東印度公司的貿易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他們曾經在1656年(順治十三年)派使節來過北京,商討通商問題。此後,他們還來過多次。而這些使節在清朝官方記錄中為「貢使」。今天看來,荷蘭不算大國,我也曾短暫地去過阿姆斯特丹,在荷蘭國家博物館中找不到當年殖民的記錄,僅在一個很小的講動植物的博物館,看到了一張照片,荷蘭人在印尼開辦小學。博物館展示的取捨很可能屬於政治「正確」或「不正確」。我反而在日本長崎的出島,看到了復修的荷屬東印度公司遺蹟。今天的印度尼西亞是一個很大的國家,有近兩百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和二點七億人口。從人口來說,是世界第四大國,僅次於中、印、美。在荷蘭人建立殖民統治之前,這個地區有著許多國家或政治實體。我真希望有人學習馬來語和荷蘭語,研究清朝與荷屬東印度公司、馬來諸國的關係。

「西洋諸國」呢?

龔自珍所稱「意達利亞」為何?根據清代官方文獻記載,西洋意達利亞國教化王伯納第多遣使葛達都、易得豐於雍正三年(1725年)「奉表賀皇上御極」。由此去對照羅馬教廷的歷史,可知是羅馬教廷本篤十三世(Benedict XIII)教宗所派使節葛達都(Gotthard Plaskowitz de St.Maria)、易得豐(Ildetonso de Nativitate),通報本篤十三世繼位,並對雍正皇帝繼位表示祝賀。教宗遣使與當時清朝實行的禁教政策有關,羅馬教廷禁止中國信徒祭拜祖宗引出了中國基督教史中的重大爭論,即「禮儀之爭」。而教宗的使節在清朝的官方記錄中也成了「貢使」,乾隆朝《大清會典則例》詳細記載了他們的「貢品」。

羅馬教廷本篤十三世

龔自珍所稱「博爾都嘉利亞」「博爾都噶爾」兩國,抄自嘉慶朝《大清會典》。這實際上是一個國家,即Portugal(葡萄牙)。當時的翻譯,沒有固定的譯名,當時清朝的官員,不懂葡萄牙語。清朝官員在編纂《會典》時,沒有察核清楚,錯成兩個國家。這是很不應該的。葡萄牙在歷史上是殖民大國,「教皇子午線」將整個世界分東、西分割給葡萄牙、西班牙兩國。且葡萄牙與清朝有著實際的關係。它在明代就佔據了澳門。到了龔自珍的時期,澳門的主權屬清朝,治權屬葡萄牙,每年交地租銀五百兩,清朝派香山縣丞管理澳門的華人。從龔的全部著述來看,他對澳門有一定的知識,但將葡萄牙錯為兩國,雖說有其根據,但也是不應該的。龔死後不久,1849年,葡萄牙駐澳門總督亞馬喇停止交納地租並佔領關閘,澳門成為葡萄牙的殖民地。

龔自珍所稱的「英吉利」,當然是英國。英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所謂的「朝貢」即是馬戛爾尼使華(後將詳述)。在龔自珍的時期,英國是清朝最大的貿易夥伴,清朝與英國和英帝國地區的貿易關係,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關係之一。其中最重要的貿易品種為茶葉與鴉片。當然,按照清朝的法律,鴉片貿易是非法的。林則徐因禁菸而召京覲見時,與龔自珍有交流,龔還寫了《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龔自珍去世那年,清朝與英國交戰,英國強佔了香港。

龔自珍的記錄和《大清會典》的記載,說明了清朝的主觀觀念,而不是當時清朝與各國交往的客觀真情;而這種主觀觀念又真實地表達了清朝國際政治觀念。清朝此時沒有平等國家的觀念,在官方文獻中的「外國」有三個概念:一是朝貢國,二是互市國(貿易國),三是「化外」。這三個觀念也不是完全清晰的,特別是互市國與「化外」。清朝不與互市國發生政治上的關係,如果有互市國(如荷屬東印度公司、葡萄牙、英國)或者非互市國(羅馬教廷)派使節來北京,一般會記載為「貢使」。

當時或今天的荷蘭、葡萄牙、英國和羅馬教廷知道清朝將他們列入朝貢國,一定會很生氣,認為是一種汙辱。但對龔自珍來說,並無矮化西洋之意。中國當時是一個崇尚儒學的國家。儒學的知識代表著文明的程度,即所謂的「教化」。沒有「教化」則屬於「化外」,屬於蠻夷體系。這正是傳統的「華夷觀念」。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國家,都有自己的「華夷觀念」,如朝鮮王國、日本和越南。龔自珍將「西洋各國」列入朝貢體系,從他的觀念來說,應當算是表揚,即「化外」之國有心「向化」。

然而,任何事情都會有例外。清初與清中葉時期,清朝對外關係中的例外,就是俄羅斯。

《尼布楚條約》

由於俄羅斯向遠東地區的擴張,又由於清朝平定準噶爾的戰爭,清朝與俄羅斯有著多重多次的交往。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兩國籤訂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了東段邊界。1727年(雍正五年)兩國籤訂了《恰克圖條約》,劃定了北段邊界。兩國之間有著公文往來,有著商務活動。俄羅斯的使節來過北京,清朝的使節也去過莫斯科和聖彼得堡。俄國在北京還有一個東正教教士團,而這個教士團中還附有學習中文的學生。即使以近代國際政治觀念來看,兩國關係也屬於平等關係。這些大多是康熙、雍正年間的事情。到了乾隆年間,清朝平定了準噶爾,清朝與俄國的關係變得越來越疏遠。

在清朝官方的記錄中,理藩院屬下的朝貢關係還有中亞諸國,大多是乾隆年間發生的,來北京的次數也很少。對此的研究也不充分。

「表文」——使用漢文字和不使用漢文字的亞洲七國

清朝官修文書之所以將英國列為「朝貢國」,是因為英使馬戛爾尼所上的「表文」。這份英王喬治三世給中國皇帝的信,在翻譯過程中有著許多處變動,對清朝使用了尊稱,對本國有點降級。其第一句就有點問題:「英吉利國王熱沃爾日敬奏中國大皇帝萬萬歲」,「國王」「敬奏」「大皇帝」三個用詞,在中文中有著明顯的等級意義。文內還有「向化輸誠」「敬獻表文」等用語。馬戛爾尼的「表文」為何這麼翻譯?又是誰翻譯的?現在還不太清楚。馬戛爾尼使團雖有中文翻譯,但可以肯定,他們的中文知識與儒學知識是不充分的;必定有人幫助修改,修改者是中國的官員還是西方的傳教士?牛津大學的沈艾娣教授(Henrietta Harrison)正在研究馬戛爾尼使華,或許能揭開內中的秘密。然而,英國向清朝提出的各項要求,譯文還是大體準確的。

我們這裡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時間,馬戛爾尼使華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下面所講的內容大多是乾隆年間的。

被清朝列為朝貢國的七個國家中,朝鮮、越南、琉球當時使用漢文字。他們的表文都是用漢文字寫的,他們的官方文獻也是用漢文字寫的——朝鮮有《朝鮮王朝實錄》(《李朝實錄》),越南(阮朝)有《大南實錄》,琉球有《歷代寶案》。這些表文可以與三國的官方文獻對照起來看。由此可以證明,這三個屬國的表文,意思應該是準確的。

寮國萬象工藝品店,門前有木製對聯。

下聯上的小字

我們過去有一種誤解,認為朝鮮王國、越南王國、琉球王國過去有著自己的語言文字,這種說法至少是不準確的。我曾在寮國萬象的一家商店Indochina Handicraft,看到門口掛著一副木製對聯,上聯是「國皆曰賢柳閫多年稱幹」,下聯是「帝憐其老楓庭今日賜升」,上聯上有小字「保大丁丑春」,下聯上也有小字「護城衙正管楊德禮,副管黎廷樹、潘文讌,正隊阮、阮璟、阮仁,副隊吳涵、杜珍、阮璉、阮墉、桂山、王勒,隸目段謹、阮錢、權充,率隊黎酌同恭喜」(參見上圖)。「保大」是越南阮朝最後一位君主,1926至1945年在位,在法國統治下僅存小朝廷,並無政治權力。「保大丁丑春」即1937年春。從「柳閫」「楓庭」來看,這裡的「帝」應指保大帝,對聯的意思是「護城衙」的大小官吏祝賀其上司獲得升遷,儘管小朝廷的官員在當時也沒有什麼實際權力。商店的老闆顯然不懂漢文字,將門聯掛反了。我們看這樣的文字當然是懂的。但我要提醒的是,我們在寮國萬象看到的這付對聯,不是中文而是越南文!在中文似無此字,很可能是越南漢字。在南韓和北朝鮮、在越南、在琉球的古建上到處都是漢文字,我們不能當作中文來看待,而要當作朝鮮文、越南文、琉球文來看待。四十多年前,我到廣州中山大學讀書,大多數廣州人聽不懂普通話,但寫下來就懂了,而廣州話語法與北京話也有比較大的區別,更何況當時許多廣州老人還不識字。我曾經問過日本京都大學的一位教授,日本為什麼沒有廢掉漢字?他說,一種文字使用了一千年以上,究竟屬於外國文化還是本國文化?真是心胸廣大、大國氣派。朝鮮、琉球被日本統治後,使用日本語;北朝鮮和韓國分別獨立後,先後使用世宗大王的《訓民正音》,即諺文。越南被法國統治後,法國為其編了一套文字。同被法國統治的柬埔寨與寮國,繼續使用原來的文字,法國並沒有給柬、老兩國另編文字。而現在的北朝鮮、南韓和越南,他們當年使用的文字已經成為「外國文字」了。

這只是一段插曲。

琉球國尚育王的年初開筆,使用清朝年號,藏於首裡城,因大火而毀。

越南胡志明市(西貢)國立博物館陳列的越南民俗蠟像,對聯為:「忠孝紹其裘兩潤對山河並壯,義仁垂福蔭三多同日月長明」。從文意來看,似為掛反。

朝鮮王國官方文獻《承政院日記》等

《承政院日記》之內文

不使用漢文字的緬甸、暹羅、南掌、蘇祿四國情況,就大不相同。

清朝時期的東南亞,緬甸、暹羅是大國,有著自己的語言文字和歷史記載。他們表文又是怎麼樣呢?

相關焦點

  • 略論清朝朝貢體系
    在清朝典籍中,其他所有部族和國家名義上都被置於屬國地位,但事實上,清廷的「朝貢關係」在實際操作中分作不同層次,大致可歸為四個層次。藩部的朝貢事務由理藩院具體管理,理藩院初名「蒙古衙門」,設於崇德元年(1636年),只管理漠南蒙古諸部事務,崇德三年(1638年)更名理藩院。隨著清朝統一過程的完成,理藩院管理職能日益擴大,開始管理蒙古以外新疆、西藏等各藩部的來京朝貢事務,甚至負責對俄羅斯的外交。
  • 茅海建論清朝的宗藩關係②︱緬甸,暹羅,蘇祿,南掌
    緬甸的東籲王朝之後是貢榜王朝(1752-1885),根據清代文獻的記載,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緬甸國王波道帕耶(孟雲)派使入貢,乾隆皇帝派員宣封,清朝與緬甸建立了正式的宗藩關係。但緬甸方面的史料卻大不相同。根據白詩薇、鈴木中正和澳門大學碩士生向天南等人的研究,清朝與緬甸的宗藩關係很可能是一個騙局。
  • 清朝建立後緬甸一百多年沒有向中國朝貢,乾隆時卻突然稱臣入貢
    清朝時期緬甸被清朝視為藩屬國,不過緬甸由於在明清易代時曾猶豫不決,曾接納南明永曆君臣,在清早期的康雍時期並沒有與清朝有過多往來,遲至乾隆十五年才第一次進貢與滿清建立宗藩關係,而緬甸這一次的朝貢也都是建立在欺騙和緬甸東籲王朝崩潰之際的虛假宗藩關係。
  • 曾經萬國拜冕旒:中華宗藩體系崩潰史(琉球篇)
    大琉球國有注為「朝貢不時,王子及陪臣之子,皆入太學讀書,禮待甚厚」;而小琉球國則注為「不通往來,不曾朝貢」。從記載中看,小琉球國與中原王朝的關係遠較大琉球國疏遠,不過朱元璋似乎並不以為意,依然將兩個琉球國均列在了「不徵之國」中。
  • 中國歷史上曾有20個附屬國 如今何在
    大清時附屬國清朝時期,我國大面積擴展土地,曾擁有的附屬國就大約近二十個,是當時的泱泱大國。但後來這些附屬國又境況如何呢?歷史走到一八九七的時候,朝鮮的大王才可以稱帝,因為從這年開始,朝鮮不再是中國的屬國了。琉球:十四世紀開始,就一直是中國的朝貢國,一六五二年歸化清朝。十九世紀中葉,日本強佔琉球。琉球國王在一八七九年曾兩次密令紫巾官向德宏,到天津拜謁李鴻章,請求清政府問罪日本。
  • 曾經萬國拜冕旒:中華宗藩體系崩潰史(中亞篇)
    不過帖木兒帝國與明朝的宗藩關係並不比察合臺汗國之於元朝更穩定,永樂二年(1404年)帖木兒領兵八十萬入侵明朝,或不是因為帖木兒中途病死大軍返回,這一戰很可能會演變成15世紀的怛羅斯之戰。相比之下,統治西域的東察合臺汗國與明朝的宗藩關係便較為穩定,歷代汗王均經常遣使朝貢。
  • 劉文鵬 | 理藩院體制是清朝藩部管理的重心嗎 ——談新清史「滿洲殖民主義論」的史實錯誤
    這意味著理藩院代表國家掌握藩部地區的統一政令、司法審判,並制定藩部王公封爵俸祿制度,及定期覲見皇帝的規定等事務,是清朝對藩部地區具有國家基本管轄權的體現,也是國家走向大一統的象徵,與西方英法等列強17世紀-19世紀推行殖民主義政策的殖民部有天壤之別。殖民主義至少有兩個明顯的特徵:一是宗主國通過向殖民地國家商品輸出和原料掠奪獲得巨大經濟利益,來解決宗主國本身的財政問題。
  • 明朝朝貢國148個,清朝7個,什麼原因造成這懸殊的差距
    從這個記載來看,朝貢國一方將財富以某種形式給予另一方,以表示順從或結盟,尤其是君主國裡臣民獻上禮物給君主。根據史料記載,明朝的朝貢國148個,清朝的朝貢國7個,什麼原因造成這懸殊的差距呢?讓我們來看一下。
  • 茅海建緬甸行①︱中間人與「創造性」翻譯
    從這封信中可以看出,緬甸東籲王朝的君主,自稱「統治所有張傘蓋的西方大國國王,也是生命之主的皇帝」「日出王」「皇弟」,稱清朝乾隆帝為「皇兄日東王」,兩者之間的關係是兄弟關係。這件銀表文的解讀,屬於重大發現!它有可能推翻先前的歷史結論,有可能證明清朝與緬甸王朝的宗藩關係是虛假的。
  • 美國人為何如此介意「朝貢體系」?
    光緒元年6月,日本派遣內務大丞松田道之出使琉球,明確要琉球斷絕與中國長達五百年的宗藩聯絡,停奉中華正朔,廢止福州琉球館,改用日本法律,允許日本駐軍,並諭尚泰向天皇謝恩。琉球向宗主國清朝遣使告急,清廷除了責令駐日公使何如璋去調查外,似乎並未將此事放在心上。1878年8月30日,日本政府決定改琉球為郡縣。
  • 探析明朝琉球建立宗藩關係的原因
    自漢武帝開始,中原民族憑藉其強大的國力南徵北伐,不僅擴張了漢帝國的疆域,還建立起了一套朝貢體制。漢朝將境內的諸侯國與境外毗鄰諸國都納入到朝貢體制之中,朝貢國通過朝覲、獻貢、納質等方式表達對漢王朝的向化之心,中央政府則通過冊封的形式確立朝貢國的合法地位。
  • 琉球群島被日本吞併,斷絕與清廷的宗藩關係後,王室還有後裔嗎?
    於是朱元璋將琉球諸國列入不徵之國,並將流求改名為「琉球」,這個名稱很美好,代表著琉璃玉和珍珠球。第二年,北山王和南山王也向明朝進貢了。明朝滅亡後,琉球王國繼續向中國的清朝納貢,於1663年正式受到清朝的冊封,同年起使用清朝年號,雙方長時期保持著宗藩關係。不過和朝鮮一樣,琉球人的服飾髮髻,依然延續著明朝的傳統。
  • 講座|王元崇:清韓關係與近世東亞
    因為朝鮮是清廷非常優待的一個屬國,雖然朝鮮世子也被作為人質,但在入關後世子即被釋放回國。朝鮮已成為大清一個典型的外藩,清廷可以用來展示它是如何治理好朝鮮的,而朝鮮又是如何保持自己的獨立性的。通過朝鮮事例,清朝告訴其他國家:只要來向清稱臣,清朝就會給予優待。以具有法典性質的《欽定禮部則例》內的《朝貢通例》為例。
  • 講座|王元崇:清韓關係與近世東亞
    因為朝鮮是清廷非常優待的一個屬國,雖然朝鮮世子也被作為人質,但在入關後世子即被釋放回國。朝鮮已成為大清一個典型的外藩,清廷可以用來展示它是如何治理好朝鮮的,而朝鮮又是如何保持自己的獨立性的。通過朝鮮事例,清朝告訴其他國家:只要來向清稱臣,清朝就會給予優待。以具有法典性質的《欽定禮部則例》內的《朝貢通例》為例。
  • 論唐朝對渤海國的羈縻政策
    從這個意義上講,研究唐代與渤海的羈縻關係,至今仍有其切實的歷史價值與啟示意義。關鍵詞羈縻政策 唐朝 渤海中圖分類號 K242文獻標識碼 A收稿日期 2015-08-11關於唐代與渤海國關係問題的研究,學術界已取一定的進展。不少學者已論及兩國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活動,說明了渤海與唐朝的隸屬關係[1]。
  • 越南的戰亂:上層貴族難民流入清朝,清朝的做法盡顯大國主義
    說到越南,我們就不得不說越南的古代史,古代史中,越南和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曾經也是中國的一部分。歷史上,越南北部一直是中國的一部分,古稱交趾、安南。從唐朝滅亡後,越南就逐漸獲得獨立,到宋朝時,宋朝已經無法收回故土,之後以藩屬國的條件,與中國形成宗藩關係。後來的歷史,即使中原王朝佔領越南北部,但不久又被推翻,又獲得獨立。
  • 琉球王國想獨立,說:我們與中國有500年藩屬關係,日本直接強佔
    區別於西方對藩屬國予於主權獨立上的支持,實際上卻對其經濟等方面制約進行的半殖民化統治。然中國卻對藩屬國管理方略上都是採取懷柔政策,極少幹預藩屬國的國事,藩屬國擁有在自己國事上擁有絕對支配權,甚至有時中國在軍事上無償給予藩屬國提供保護。就像領國朝鮮以往多次受日本侵略時,朝鮮每次的求救,中國都是無償派兵支援。
  • 與山東隔海相望的朝鮮半島,歷史上到底和中國是什麼關係?
    由於下文要用到「宗藩關係」概念,這裡提前對這個問題作個說明。宗藩關係是東亞歷史上特有的國家之間的保護與依附關係。這裡的「宗」是宗主國,「藩」是附屬國。附屬國只能設國王,不能設皇帝。中國與朝鮮的宗藩關係,起始於宋朝,成熟於遼朝,終結於清末。
  • 貢品:明代朝貢國所進貨物的種類與去處
    在各國公使抵達京城後,需要按照既定的朝貢程序和相關的禮儀來移交貢品,覲見皇帝,接受明廷的賞賜。明代朝貢國所進的貢品種類繁多,大多以本國的土產為主,也有少量的舶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