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建立後緬甸一百多年沒有向中國朝貢,乾隆時卻突然稱臣入貢

2020-12-23 越南古與今

清朝時期緬甸被清朝視為藩屬國,不過緬甸由於在明清易代時曾猶豫不決,曾接納南明永曆君臣,在清早期的康雍時期並沒有與清朝有過多往來,遲至乾隆十五年才第一次進貢與滿清建立宗藩關係,而緬甸這一次的朝貢也都是建立在欺騙和緬甸東籲王朝崩潰之際的虛假宗藩關係。

乾隆十五年之前的中緬關係史

緬甸和中國有著悠久的交流歷史,從漢朝開始就有緬甸的記載。在唐朝時期更有對緬甸古國驃國前往唐朝向唐德宗朝貢,唐朝之後南詔興起,緬甸和中原王朝較為較為疏遠,宋朝時期雖有記載,但並沒有朝貢紀錄。元朝時期蒙古人曾攻打緬甸,還設立緬甸行省。明朝時期緬甸內部混亂,明朝在中緬廣大地區設立三宣六慰羈縻統治,緬甸阿瓦王朝向明朝朝貢,明朝設立緬甸宣慰司,緬甸以土司名義向明朝朝貢。《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之一百一曾經緬甸宣慰司進攻:

雲南緬甸宣慰司宣慰卜剌浪馬哈省,亦速剌遣人,貢金銀器皿。

明萬曆年間,緬人建立東籲王朝,日趨統一強大,緬甸侵佔明朝三宣六慰,迫使許多土司臣服緬甸。最終發生了明緬戰爭,經過此戰後緬甸取勝,緬甸此後不入貢,明緬的宗藩關係斷絕。此後崇禎皇帝吊死煤山,清軍入關,雲南黔國公沐天波遭遇變故,顛沛流離的南明更不顧上與緬甸的交往。直到南明末帝永曆帝抗清最終失敗,明朝又一次和緬甸交往,而這次的交往是明朝逃難而來。東籲王朝對於落難的皇帝,名為款待,實際是軟禁起來。當時南明重臣李定國和白文選數次入緬索要永曆君臣不得,怒而攻打緬軍,使得緬甸當時出現動蕩局面。最後緬甸欺騙永曆君臣,將他們交給清軍吳三桂帶回昆明勒死。《清史稿》對此有詳細記載:

順治十八年,李定國挾明桂王朱由榔入緬,詔公愛星阿偕吳三桂以兵萬八千人臨之。李定國走孟艮,不食死。緬酋莽應時縛由榔以獻,遂班師。

永曆之後,興起的清朝並沒有馬上和緬甸建立起外交關係,康熙元年曾有大臣提議賞賜緬甸國王獻出永曆君臣,然而被鎮守雲南的吳三桂否定,從而清緬錯過一次官方交往的機遇。之後經過數次戰爭,中國四海宴清,到雍正帝時又有大臣表示緬甸希望成為宗藩體系一員,不過最終只是緬甸攻打暹羅的拖延戰術,最終使得清緬兩國近百年沒有官方交往。《緬事述略》曾載上百年中國不知緬甸事:

迨至順治十八年,莽猛自立,戕永明王君臣,自是不通中國者六七十年。雍正七年,與整賣構兵,求進貢而不果,蓋百十年來,中國幾不知有緬甸矣。

乾隆十五年滇緬邊銀廠主吳尚賢引緬甸東籲王朝入貢

由於長期的清緬官方沒有交往和清朝康雍時期邊關的重點並不在南方,而是北方和西部,清緬之間不相往來, 保持兩國相安無事。清朝到乾隆時期才有初步和緬甸接觸。起初緬甸北部臣屬東籲王朝的一些土司曾想朝貢清朝,與雲南地方官有所接觸。不過當時地方官奉行康雍時期定製,為避免與緬甸的戰事,以這些土邦在明緬戰爭之後就臣屬緬人為由,拒絕了土司的朝貢請求。

不過當時地方官員對緬這種卻之的態度使許多邊界的土司和開礦的內地籍礦主十分不安,因為他們希望清緬邊界安定,希望清緬能建立聯繫,更希望緬甸能向天朝低頭,這樣就不會如緬甸和暹羅那樣戰爭不斷。

當時清緬邊界最大的礦主是茂隆銀廠的吳尚賢,清乾隆八年他與甌脫之地的葫蘆王蜂築重開南明時期十分興盛的爐房山銀廠,定名為茂隆銀廠。此銀廠共有200多個礦洞,礦渣超過50噸,開採後吳尚賢收益頗豐,擁有的廠地廣達百餘裡、礦工有二三萬人,三年內向雲南繳納1.1萬餘兩白銀,是當時中緬第一銀廠,由於富有在當地卡佤人嚴重吳尚賢就是財富象徵,被譽為銀土司。

《皇朝經世文編: 卷八十七兵政十八蠻防下》曾記載吳尚賢茂隆銀廠盛況:

吳尚賢者。石屏州民也。家貧走廠。抵徼外之葫蘆國。其酋長大山王蜂築信任之。與開茂隆廠。廠大贏。廠例無尊卑。皆以兄弟稱。一人主廠。次一人統眾。次一人出兵。時尚賢為廠主。

吳尚賢深深之地低於滇緬邊界的茂隆銀廠要想長期經營下去,必須有一個穩定的環境。於是吳尚賢想了兩招:第一招就是唆使葫蘆王將銀廠周邊的甌脫之地歸附清朝,成為雲南的一個土司,於是葫蘆王授權下吳尚賢以葫蘆王蜂築名義請求歸附清朝,不過清朝當時並沒有接受葫蘆王歸附,只是讓吳尚賢任課稅的課長,將茂隆銀廠的稅銀交給清廷。這其實表明,清朝並不信任吳尚賢。

吳尚賢面對這樣的情況,就籌劃著更大膽的想法,那就是利用關係前往緬甸的都城阿瓦,力求讓緬甸國王向清朝朝貢,以此獲得莫大的功勞,獲得一官半職來穩定自己在滇緬的地位。於是乾隆十四年,吳尚賢假冒清朝的使臣從茂隆銀廠所在的葫蘆王地經過木邦前往下緬甸。乾隆十五年正月吳尚賢帶有一千一百餘人赴緬甸,請早前請貢土目為嚮導。路途中還遭遇與東籲王朝為敵人的永曆官兵後裔貴家宮裡雁阻攔,吳尚賢會緬兵三千餘人與戰打敗貴家,朝貢之時順利,後回到茂隆銀廠向雲南地方官表示緬甸國王莽達拉請入貢。

名義上清緬宗藩關係建立,實則是小人物引起的虛假入貢

為何與清朝斷絕往來上百年緬甸東籲王朝突然在吳尚賢到來後就想通了,馬上就請求稱臣向清朝進貢呢,承人清朝的是天朝上國。其實這背後是吳尚賢利用緬人不懂漢文,內地清人不懂緬文的信息差製作的虛假進貢事件。

當時緬甸記載吳尚賢是清朝派出的使臣,是來緬甸與東籲王朝結盟通好的。甚至表示吳尚賢代表清政府源於處理滇緬邊境反東籲王朝的貴家和孟人。正式因為緬甸人認為清朝這麼友善,才源於平等和他們交往。這個可以從,當時緬人向清朝進貢的緬文金銀表文可以看出。

外交上互不來往時間長達一百五十多年,皇兄日東王(註:中國皇帝,這裡指的乾隆皇帝)也好,皇弟日出王(註:緬甸國王)也好,都沒有派遣使節,沒有往來。皇兄日東王真有威德。因為(皇兄日東王)的威德和權力有如向四大部洲發光的月亮,所以四大部洲和四方(的民眾)到來瞻仰。····皇弟日出王的國與皇兄日東王的國沒有被大洋相隔,兩國有如一條水,一塊土。皇兄日東王有威德,所以被派遣的人都能到達。

其實這次並非緬甸國王主動向天朝上過清朝派出朝貢使臣,只是對於清朝的回訪,國王做為立馬向乾隆皇帝的母親送上大象等禮物。緬文金銀表文對此有詳細記載:

阿瓦皇帝同十四國王一起派遣銀土司吳尚賢到皇兄日東王(的國都)。因為使節不能到達,所以金葉書信和諸多禮物由銀土司吳尚賢接收並照料運送。銀土司向大理侯稟告,大理侯迆西道與吳尚賢(向猛車侯,註:猛車侯指雲南官員)稟告,猛車侯向日東王上奏。日出王與南宮皇后親善地贈送兩隻大象、兩卷絨布和一匹緬布給日東王皇太后(註:這裡指的是乾隆皇帝的母親)。

不過經過雲南向清廷遞交的緬甸進貢文書卻是另外的說辭,裡面基本上就是表達緬甸臣服上國之意,與緬甸實際的「金葉書信」截然相反,而是與緬甸書信說送給皇太后的禮物,變為向朝廷進貢氈緞四、緬布十二,馴象八,送給皇太后馴象二。《嘯亭雜錄·緬甸歸誠始末》中曾有詳載:

緬甸國王莽達拉謹奏:盛朝統御中外,九服承流。···至我皇上···萬邦率服。緬甸近在邊徼···知中國之有聖人,臣等願充外藩。備物致貢,祈準起程,由滇赴京,仰覲天顏,欽聆諭旨。

而當時被蒙在鼓裡的乾隆皇帝眼見外藩來朝,十分高興,秉承薄來厚往的原則,賞賜給緬甸國王和王妃大量珍貴的綾羅綢緞及各種珍貴玉石瓷器,還特意賜予緬甸國王御筆匾「瑞輯西琛」,從《大清會典》記載中可以看出,乾隆這份恩典很大,甚至給予緬甸來的上至貢使下至象奴緬役等賞賜。「貢使彩緞六匹,裡四,羅四,紡、絲、絹各二匹;緬目四人,每人彩緞三匹,裡二,絹一匹,毛青布六匹;象奴十有九人,緬役十有四名,各毛青布六匹;伴送官彭緞、袍各一領。」

這場朝貢表面看,清緬雙方都得到好處,而且清朝和緬甸正式結束了上百年的不來往歷史,正式建立起宗藩關係,乾隆盛世更添光輝的一筆。

然而,這一切只是吳尚賢聯合滇緬土司上演的一齣好戲,目的是為了使滇緬能長期的穩定,從而可以在滇緬擁有一種超然地位,獲取更多的財富。

虛假的宗藩關係下最終沒有任何一方是贏家

吳尚賢的計謀雖好,而且當清廷接納緬甸貢使時,吳尚賢正等待朝廷的恩賜。然而這個看似完美的計謀並沒有發揮作用,清朝雖沒有懷疑此次朝貢的真實性,但卻對吳尚賢這個流民不放心,先是要求官員管教吳尚賢,在吳尚賢跟隨緬甸使臣上京時時刻注意他,防止他利用語言不通製造事端,乾隆表示不能給予吳尚賢上嘉獎賞賜,這樣容易增加他在滇緬的聲勢,不利於以後控制。《清實錄乾隆朝實錄·乾隆十六年》有詳細記載:

諭軍機大臣等。碩色所奏茂隆課長吳尚賢。情願伴送緬甸貢使來京一摺。緬夷入貢。固屬向化之忱。···與吳尚賢親密。此番送來京。···但恐緬使入貢,原因吳尚賢糾合而來又借伴送之名。以伊為天朝所信用。來京時或希冀望外加恩賞銜嘉獎,將來回滇更有聲勢,可以肆行其志。

後緬甸使臣回國,乾隆下令不讓吳尚賢護送緬甸使臣回國,而是讓雲南地方官護送。並限制吳尚賢回到滇緬邊界的銀廠,將他扣押著雲南省城昆明監視居住。

吳尚賢在雲南省城被監視居住了許久,最後清廷始終認為他是滇緬不穩定的勢力,於是編造罪名稱吳尚賢充課長時侵肥入己私造軍火,並殺害兩人,雲貴總督下令查封其家產,對他革職查辦,準備判處吳尚賢斬首,不過還沒等朝廷處斬,吳尚賢就病死昆明獄中。

而對於清緬兩方來說,這次的「朝貢」往來也沒有太大意義。因為此次朝貢之後,風雨飄渺的東籲王朝就被興起的貢榜王朝滅掉,新興的貢榜王朝並沒有承認這次朝貢,在之後一直到清緬戰爭時,貢榜王朝都未曾向清廷朝貢。

對於清朝來說,朝貢之後,只是名義上緬甸是藩屬國,實際上並沒有能力管控緬人。而乾隆在緬甸朝貢後錯誤的先殺吳尚賢后殺宮裡雁等銀礦主,導致茂隆銀廠沒落,數萬曠工無著落,滇緬邊界更混亂。在滇緬戰爭之後,雲南人表示要不殺吳尚賢也不會有滇緬戰爭。

《皇朝經世文編: 卷八十七兵政十八蠻防下》曾有記載:"滇人每言吳尚賢宮裡雁若在。豈有邊禍。其說雖未必盡然。然足以見邊地之情形。能保廠者即防邊也。宮裡雁與木邦相依倚。既死。木邦遂降。緬擾邊。"

總之,乾隆十五年這次清緬的初次官方接觸,在清朝記載是緬甸臣服王化的朝貢,建立起宗藩關係。而實際則是一場小人物製作的一場戲,是一場虛假面具下的往來。最終這次接觸,沒有任何一方得益,反而使得日後清緬因為更多的誤解導致最終兵戎相見。

參考資料:

文獻:《明史》、《乾隆實錄》、《嘯亭雜錄》、《緬事述略》

論文:白詩薔薇《贈送給乾隆母親的緬甸大象——故宮博物院現藏緬甸銀表的研究》

趙玉敏《清代中前期的中緬宗藩關係述論》

茅海建《緬甸行:中間人與「創造性」翻譯》

相關焦點

  • 略論清朝朝貢體系
    秦統一中國後,「朝」、「貢」等傳統概念逐漸發展成為中原王朝處理對外關係的基礎,並代代傳承。儒家的天下觀形成了一整套對外關係的理論和體系,其核心是以中國為中心,帝王臨御天下,居內以制夷狄。朝貢體系也成為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所追求的理想國際體系,尤其是在清朝,朝貢體系達到了鼎盛,但也盛極而衰,在西方帝國主義的侵襲下終於土崩瓦解。
  • 茅海建論清朝的宗藩關係②︱緬甸,暹羅,蘇祿,南掌
    當永曆王到跟前來時,他得到親善的款待。(日出王)也派遣了到日東王國的使節,珠寶金城委任並派遣使節之後,外交上互不來往時間長達一百五十多年。皇兄日東王也好,皇弟日出王也好,都沒有派遣使節,沒有往來。皇兄日東王真有威德。因為(皇兄日東王)的威德和權力有如向四大部洲發光的月亮,所以四大部洲和四方(的民眾)到來瞻仰。皇弟日出王的國與皇兄日東王的國沒有被大洋相隔,兩國有如一條水,一塊土。
  • 茅海建緬甸行①︱中間人與「創造性」翻譯
    東籲王朝(1531-1752),相當於中國明朝嘉靖十年到清朝乾隆十七年。1539年建都勃固,位於緬甸南部,在仰光附近;1635年遷都阿瓦,位於緬甸北部,在曼德勒附近。貢榜王朝(1752-1885),相當於清朝乾隆十七年至光緒十年。因創立之王為雍籍牙,也稱雍籍牙王朝。
  • 清緬戰爭:當極盛的緬甸碰上極盛的清朝時,會發生什麼呢?
    清緬戰爭是18世紀末清朝和緬甸貢榜王朝兩國圍繞邊境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以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自衛反擊為開端,以1769年11月16日雙方籤訂停戰合約收場。歷時7年,清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
  • 從「朝貢」到「土貢」,明清西南土司進貢為何會逐漸內地化?
    於是在中後期,明廷逐漸開始改變朝貢體系,逐漸向內地土貢模式轉變。及至清朝,朝貢體系已經徹底轉變為了土貢模式,相當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正式納入了國家賦稅體系,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和內地流官地區的區別逐漸縮小,體現了西南土司內地化的一方面。
  • 茅海建論清朝的宗藩關係藩部,屬國,朝貢國
    最近二十多年,我一直在研究戊戌變法。雖說不研究東亞國際關係,但也不是沒有興趣。我在北京大學教書時,講授中國近代政治制度,涉及對外體制,即清朝的宗藩關係(這一門課我現在還在講)。張志雲教授主持「海洋視野下的東亞國際關係暑期班」,命我來講一下,我只能奉命開口講外行話。我最近外行話說得比較多,不久前在東北師範大學「民國史研習營」中講緬甸歷史,估計在那裡說那個題目不太會穿幫。
  • 清緬戰爭:極盛的緬甸碰上極盛的清朝
    清緬戰爭是18世紀末清朝和緬甸貢榜王朝兩國圍繞邊境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以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自衛反擊為開端,以1769年11月16日雙方籤訂停戰合約收場。歷時7年,清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
  • 明朝朝貢國148個,清朝7個,什麼原因造成這懸殊的差距
    根據史料記載,明朝的朝貢國148個,清朝的朝貢國7個,什麼原因造成這懸殊的差距呢?讓我們來看一下。明朝初期,朝貢國有佔城、爪哇、西洋、南安、渤泥、朝鮮、三佛齊、暹羅、真臘、日本、索裡、琉球、薩裡、朵甘、彭亨、百花、須文那達、撒馬爾罕、墨刺、哈梅裡、別失八裡、緬甸、泥八刺、闍婆等。
  • 這個國家從清朝開始依附我國,此國王可不是中國人,但要有中國名
    但是,下面這個亞洲國家,國王雖不是中國人,但是必須要有中國的姓氏和名字,而且沒有還當不了國王。這個事情還要從從清朝時期說起,當時一位廣東的鄭姓漁民因為活不下去,跑到了東南亞的暹羅討生活。因為讀了點書,很快在當地站穩腳跟,而且這個鄭姓的漁民生了一個十分驍勇善戰的兒子鄭信。在當時緬甸王朝入侵暹羅,幾乎佔領全境,而鄭信乘勢起兵,趕走了緬甸人,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 美國人為何如此介意「朝貢體系」?
    ▲清朝時,在京的朝鮮官員由於和中國進行貿易具有龐大吸引力,特別是對日本這種孤立的島國,以及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因此中國也將朝貢之下的貿易作為「羈縻」其他國家的手段,迫使他們為了與中國貿易,不得不接受冊封與朝貢的規範,同時應中國的要求取締違法走私、搶掠等行為,從而確保中國邊境的安全。
  • 清朝與緬甸的戰爭,縱橫天下的滿洲八旗軍,為何會被緬軍打得大敗
    這場戰爭為何讓乾隆這樣說?據了解,當時滿洲八旗被緬軍打得滿地找牙,這是為什麼呢?1767年,緬王孟駁向向暹羅的大成王朝發起進攻,用了一年的時間,直接將大成王朝滅掉。後來,緬王將目光放在了清王朝身上。其實,清王朝自建立之後也是平定了很多勢力,建起了龐大的帝國。在這個過程中,滿洲八旗起了重要的作用,立下了赫赫戰功。
  • 緬甸之戰:乾隆「十全武功」的唯一戰敗,但是確實敗得很值得
    乾隆皇帝回顧自己一生時,曾說自己有「十全武功」。但一向眼高於頂、從不承認自己失誤的他也承認,當年徵討緬甸的戰爭並不能算勝利,從軍事的角度來看,實際是一場大敗。而且從一開始,清朝就不可能取得勝利。因此,緬甸趁機北上,攻佔了曾經從屬於中國的好幾個土司,包括孟養和木邦。清朝統一全國後,繼承了明朝的「冬防」政策。清軍布防於中緬交通沿線或交通節點,在春季瘴起之前,便會撤防留駐。然而即便如此,緬甸仍對清朝邊境寇抄不止。不僅如此,緬甸還長期不對天朝上貢,在東南亞自稱天子,並攔截前往北京進貢的列國使臣。後來,緬甸不僅繼續蠶食清朝在雲南的土司,甚至還長驅直入,深入到思茅城。
  • 亞洲各國為什麼爭相向明朝(中國)朝貢?
    如果單單從「朝貢」這一詞的表面意思來看,似乎是中國對周邊各國的壓迫,向中國朝貢應該不是他們的本意。但其實事實並非如此。亞洲各國不僅樂意向中國朝貢,而且是爭搶著頻繁向中國朝貢。朝貢與朝貢貿易亞洲各國向中國朝貢,有著悠久的歷史,明朝不過是繼承了這一傳統。這是建立在中央帝國俯視周邊國家的秩序之下的。維繫這個秩序的關鍵在於,各國國王定期向中國朝貢,並接受中國皇帝的冊封。
  • 中國19個附屬國如今何在?國人看後一把辛酸一把淚
    在清乾隆年間,大清帝國國強民富經濟總量世界第一,圍繞大清周邊共有19個附屬國。第一個附屬國是朝鮮,甲午戰爭以前李氏朝鮮一直是明清兩代的藩屬國。第二個是琉球,自1372年琉球一直是中國的正式朝貢國,1652年歸附中國,1879年日本強佔琉球,琉球國王兩次密令使節拜見李鴻章,請求清政府出手相救。奈何此時的清王朝內憂外患,自顧不暇,到最後甚至於琉球大臣在北京總理衙門長跪哀號,請清王朝看在琉球二百年歸順的份上出手相救,但搖搖欲墜的清王朝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琉球被日本強佔。
  • 西方的「新清史」質疑清朝是中國,清朝是如何奠定「中國」含義的
    「中國」的含義 早期的「中國」更多是指中央之國,隨著時間發展,「中國」的範圍不斷擴大。秦朝統一天下後,奠定大統一時代,當時的「中國」還處於地區概念,在古代民族融合過程中,則有「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周邊民族在漢化過程中,更多的是對中華文化上的認可。到元明清時期,「中國」二字的含義更加有意義。
  • 清朝用和親與封王攏絡蒙古,徵服準噶爾部,乾隆用了第三種方法
    清朝建立初期,準噶爾汗部稱臣。康熙十年(1671年),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不斷用兵擴張地盤妄圖統一全蒙古,重建大蒙古汗國。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噶爾丹率精銳騎兵3萬打到離北京僅700裡的內蒙古烏蘭布通,嚴重威脅到清朝的安全。康熙皇帝親率大軍與準噶爾軍隊決戰,清軍憑藉大炮轟擊,大敗準噶爾軍隊。
  • 錢盛華 | 朝貢體系在中南半島的變異與實踐——— 以越南阮氏政權...
    當明命將儒學理念運用到中南半島事務時,其並沒能成功將與暹羅的外交關係拉入到儒家話語體系中,使得阮朝的「朝貢體系」在理論與實踐之間出現巨大的不協調性,直到兩國關係破裂方才得以解決。  關鍵詞:越南阮朝;暹羅;朝貢體系;華夷之辨  東亞地區曾長期存在著一種以中國為中心的國際關係體系。朝鮮、越南(安南)、琉球等國君主向中國皇帝稱臣納貢,並接受冊封。
  • 十八大藩屬國 丟得一個都不剩 是該怪乾隆敗家還是繼任者無能?
    但是細細想來,清朝除了皇帝的姓名跟明朝有一些不同之外,政治制度和血脈傳承並無二樣,清取代明,實際是大明的一個地方政權掌握了國家機器——皇帝輪流做,今天到我家,朱元璋做得,努爾哈赤也做得。當然,清代從乾隆開始,盲目自信導致了閉關鎖國,閉關鎖國導致了落後挨打,一直到清代末期,我們從想打誰就打誰,變成了誰想打我們就打我們,這也是清代可黑之處,倒也不能完全怪網友。
  • 220年前,南亞這個小國入侵西藏,清朝出兵,一戰打出了百年和平
    稱霸南亞次大陸的廓爾喀人眼見無敵手,於是將他們的「鹹豬手」伸向了中國,兩次入侵西藏。當時,中國還是清王朝乾隆時期,乾隆毫不猶豫的出兵尼泊爾,給之以顏色。打的廓爾喀人跪地求饒,並承諾永不犯藏,稱臣納貢。結束了他們稱霸南亞次大陸的神話。事情是這樣的。
  • 清代國際法傳入中國
    國際法學家注重條約,相關著述僅論及清代前期、晚期(尤其晚期)國際法傳入中國,對乾隆年間英國使臣馬戛爾尼向中國政府介紹國際法則未有論述。馬戛爾尼使華是歐洲國家第一次正式向中國派遣使臣,並提出與中國按國際法建立平等的外交關係。中國政府固守朝貢制度,拒絕接受國際法,致使西方國家向中國派遣大使的嘗試無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