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
在歐洲殖民者到達東方之前,中國一直是亞洲各國的宗主國,各國紛紛向中國納貢稱臣,「天朝上國」並不是盲目自大或自誇的一句口號。
如果單單從「朝貢」這一詞的表面意思來看,似乎是中國對周邊各國的壓迫,向中國朝貢應該不是他們的本意。
但其實事實並非如此。
亞洲各國不僅樂意向中國朝貢,而且是爭搶著頻繁向中國朝貢。
甚至,中國政府還不得不規定各國朝貢不可太頻繁,還必須有專門的憑信——「勘合」才能來中國朝貢。而不在朝貢國家之列的其他國家,不允許向中國朝貢。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我們就以明朝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
朝貢與朝貢貿易
亞洲各國向中國朝貢,有著悠久的歷史,明朝不過是繼承了這一傳統。這是建立在中央帝國俯視周邊國家的秩序之下的。
維繫這個秩序的關鍵在於,各國國王定期向中國朝貢,並接受中國皇帝的冊封。
當時想中國朝貢的國家有:日本、朝鮮、大小琉球、安南、真臘、暹羅、佔城、蘇門答臘、西洋、爪哇、彭亨、百花、三佛齊、浡泥。
除朝鮮與中國接壤外,其他國家都是海外藩國,通過海路到達中國。
為了接待前來中國的貢使,明政府還在寧波、泉州、廣州三地設立市舶司。寧波通日本,泉州通琉球,廣州通東南亞諸國。
三個市舶司所在地招待外國使節的賓館分別叫做「安遠」「來遠」「懷遠」。從這三個名稱來看,也是「天朝上國」安撫懷柔四方夷狄的態度。
同時,外國貢使在朝貢期間,可以中國進行一定規模的買賣交易。到達京城後,也可以在會同館進行一定的貿易。這種藉由朝貢而實現的貿易方式,就是朝貢貿易。
朝貢對亞洲各國的吸引力在哪裡?
如果僅僅是向中國朝貢稱臣,對亞洲各國來說,不過是一場政治活動,只要按照既定製度施行便可,為什麼又會爭相朝貢呢?
這是因為,向中國朝貢對它們來說有著實質的利益。「雖雲朝貢,實則慕利」,是外國來朝貢的主要目的。
首先,對於中國來說,朝貢不過是為了確定藩屬國臣服中國的事實,其政治意義遠遠高於經濟利益。明朝要求周邊國家向中國進貢的物品是十分簡單的。
「所貢之物止以所產之布十匹足矣,勿令過多,作書其以朕意諭之……凡來朝者,亦明告以朕意。」
而與這些貢物相比,明朝皇帝回賜物品的數量、價值更高,甚至是貢品的數倍之多。
從朱元璋開始,明廷都是本著「厚往薄來」的原則,給賜往往多於貴於進貢,彰顯帝王的慷慨大度,也滿足皇帝御臨萬方、君主天下的虛榮心理。
明廷用於賞賜的主要物品絹帛,「皆精細鮮明,足稱朝廷賞賚」。
其次,明政府自建國之初,便確立了明確的「海禁」政策,「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朝貢貿易是海外諸國唯一可以同中國進行貿易往來的機會。
各國貢使團隊中夾雜著眾多的商賈,通過市舶貿易可以獲得巨額利潤。「番使多賈人,來輒挾重資與中國市。」
外國貢使挾私物與中國互市,概不徵稅。朱元璋即位之初即諭禮部臣,對貢使私貨免稅了。下級官員鑑於宋元時期皆徵稅,且看到貢使所帶私物越來越多,屢次奏請徵稅,皆被拒絕。
明政府還規定「凡貢使至,必厚待其人」,對他們攜帶的貨物,「皆倍償其價」。
琉球一年三次向中國朝貢
由於向中國朝貢,有著實際上的利益,海外諸國絡繹於途。並且要求增加朝貢次數。
以琉球為例,「一歲常再貢三貢」,一年之中,連續進貢兩三次,足見其頻繁。琉球就是現在日本的衝繩。琉球貢使從中國釣魚島海域進入中國領海,向西航海進入福建,由福建前往京師,路途上便要花費數月之久,卻能夠一年之中「再貢」「三貢」,足見朝貢之頻繁。
為此,明政府不得不規定其朝貢頻率和朝貢人數。成化十一年(1475)明廷「定令二年一貢,毋過百人」
日本為了爭著朝貢,大打一仗
由於日本與明朝關係不好,當時規定,日本只能夠每十年朝貢一次。但當時日本當時各股勢力都想前來中國朝貢,於是爆發了所謂的「爭貢」事件。
明朝嘉靖二年(1523年),日本大名細川氏和大內氏為了爭奪對明朝的朝貢合法權,在浙江寧波發生了衝突,並引發了嚴重的殺戮。
這一年四月,大內義興派遣使節率領三艘船五六百人,到達寧波朝貢。沒想到,幾天後西川高國派遣的使節隊伍同樣到達中國。
由於主管市舶司的市舶太監收受賄賂,偏袒細川氏使節,引起大內氏使節的不滿,雙方大打出手。其中大內氏的代表宗設沿路燒殺搶擄,奉命追擊的明朝軍官劉錦、張鏜都在這次戰役中戰死。
此次事件被稱為「爭貢之役」。爭貢之役對中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此後明朝進一步推行了「海禁」,廢除了浙江和福建的市舶司,並且明確禁止了和日本的朝貢貿易。
明政府不允許葡萄牙朝貢
明正德間,葡萄牙人侵佔滿剌加(馬六甲),並由滿剌加前往廣東,希望通過朝貢貿易與中國進行貿易。
廣東地方官將此事奏明朝廷:「佛郎機國差使臣加必丹末等貢方物,請封,並給勘合。」得到的回覆卻是:「令諭還國,其方物給與之。」將他們帶來的貢品歸還,自行還國。
朝鮮在明朝滅亡兩百年後,還在祭祀明朝
亞洲各國臣服中國,絕不是受中國壓迫的殖民統治。對其自身有著實際的經歷利益。
同時,當這些國家受到別國侵擾時,也會受到中國的保護。
以古代朝鮮為例,多次受到倭寇、女真侵擾。明朝雖然自己已經風雨飄搖,卻多次派遣軍隊援助朝鮮。
位於朝鮮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昌德宮後苑的大報壇,就是為了紀念萬曆皇帝派遣軍隊平定「壬辰倭亂」而建設的神壇。
朝鮮肅宗李焞為了報答壬辰倭亂時派大軍援助朝鮮的明神宗(萬曆皇帝)的「再造之恩」,遂於1704年(即明朝滅亡60周年之際)下旨修建大報壇,以祭祀明朝神宗皇帝。
朝鮮英祖時大報壇的祭祀對象增加了明太祖(朱元璋)和崇禎帝。大報壇祭祀每年進行一次,肅宗以後朝鮮歷代國王幾乎都曾親自參與,是朝鮮王朝後期最隆重的祭祀典禮,表達了朝鮮對明朝的感恩與懷念。
這項祭祀,在清末甲午戰爭日本侵佔朝鮮後才被廢止。1894年後國王不再親祭或親行大報壇。1908年在日本人的壓力下關閉了大報壇,此處也淪為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