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各國為什麼爭相向明朝(中國)朝貢?

2020-12-18 芹草草

#明朝那些事#

在歐洲殖民者到達東方之前,中國一直是亞洲各國的宗主國,各國紛紛向中國納貢稱臣,「天朝上國」並不是盲目自大或自誇的一句口號。

如果單單從「朝貢」這一詞的表面意思來看,似乎是中國對周邊各國的壓迫,向中國朝貢應該不是他們的本意。

但其實事實並非如此。

亞洲各國不僅樂意向中國朝貢,而且是爭搶著頻繁向中國朝貢。

甚至,中國政府還不得不規定各國朝貢不可太頻繁,還必須有專門的憑信——「勘合」才能來中國朝貢。而不在朝貢國家之列的其他國家,不允許向中國朝貢。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我們就以明朝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

朝貢與朝貢貿易

亞洲各國向中國朝貢,有著悠久的歷史,明朝不過是繼承了這一傳統。這是建立在中央帝國俯視周邊國家的秩序之下的。

維繫這個秩序的關鍵在於,各國國王定期向中國朝貢,並接受中國皇帝的冊封。

當時想中國朝貢的國家有:日本、朝鮮、大小琉球、安南、真臘、暹羅、佔城、蘇門答臘、西洋、爪哇、彭亨、百花、三佛齊、浡泥。

除朝鮮與中國接壤外,其他國家都是海外藩國,通過海路到達中國。

為了接待前來中國的貢使,明政府還在寧波、泉州、廣州三地設立市舶司。寧波通日本,泉州通琉球,廣州通東南亞諸國。

三個市舶司所在地招待外國使節的賓館分別叫做「安遠」「來遠」「懷遠」。從這三個名稱來看,也是「天朝上國」安撫懷柔四方夷狄的態度。

同時,外國貢使在朝貢期間,可以中國進行一定規模的買賣交易。到達京城後,也可以在會同館進行一定的貿易。這種藉由朝貢而實現的貿易方式,就是朝貢貿易。

朝貢對亞洲各國的吸引力在哪裡?

如果僅僅是向中國朝貢稱臣,對亞洲各國來說,不過是一場政治活動,只要按照既定製度施行便可,為什麼又會爭相朝貢呢?

這是因為,向中國朝貢對它們來說有著實質的利益。「雖雲朝貢,實則慕利」,是外國來朝貢的主要目的。

首先,對於中國來說,朝貢不過是為了確定藩屬國臣服中國的事實,其政治意義遠遠高於經濟利益。明朝要求周邊國家向中國進貢的物品是十分簡單的。

「所貢之物止以所產之布十匹足矣,勿令過多,作書其以朕意諭之……凡來朝者,亦明告以朕意。」

而與這些貢物相比,明朝皇帝回賜物品的數量、價值更高,甚至是貢品的數倍之多。

從朱元璋開始,明廷都是本著「厚往薄來」的原則,給賜往往多於貴於進貢,彰顯帝王的慷慨大度,也滿足皇帝御臨萬方、君主天下的虛榮心理。

明廷用於賞賜的主要物品絹帛,「皆精細鮮明,足稱朝廷賞賚」。

其次,明政府自建國之初,便確立了明確的「海禁」政策,「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朝貢貿易是海外諸國唯一可以同中國進行貿易往來的機會。

各國貢使團隊中夾雜著眾多的商賈,通過市舶貿易可以獲得巨額利潤。「番使多賈人,來輒挾重資與中國市。」

外國貢使挾私物與中國互市,概不徵稅。朱元璋即位之初即諭禮部臣,對貢使私貨免稅了。下級官員鑑於宋元時期皆徵稅,且看到貢使所帶私物越來越多,屢次奏請徵稅,皆被拒絕。

明政府還規定「凡貢使至,必厚待其人」,對他們攜帶的貨物,「皆倍償其價」。

琉球一年三次向中國朝貢

由於向中國朝貢,有著實際上的利益,海外諸國絡繹於途。並且要求增加朝貢次數。

以琉球為例,「一歲常再貢三貢」,一年之中,連續進貢兩三次,足見其頻繁。琉球就是現在日本的衝繩。琉球貢使從中國釣魚島海域進入中國領海,向西航海進入福建,由福建前往京師,路途上便要花費數月之久,卻能夠一年之中「再貢」「三貢」,足見朝貢之頻繁。

為此,明政府不得不規定其朝貢頻率和朝貢人數。成化十一年(1475)明廷「定令二年一貢,毋過百人」

日本為了爭著朝貢,大打一仗

由於日本與明朝關係不好,當時規定,日本只能夠每十年朝貢一次。但當時日本當時各股勢力都想前來中國朝貢,於是爆發了所謂的「爭貢」事件。

明朝嘉靖二年(1523年),日本大名細川氏和大內氏為了爭奪對明朝的朝貢合法權,在浙江寧波發生了衝突,並引發了嚴重的殺戮。

這一年四月,大內義興派遣使節率領三艘船五六百人,到達寧波朝貢。沒想到,幾天後西川高國派遣的使節隊伍同樣到達中國。

由於主管市舶司的市舶太監收受賄賂,偏袒細川氏使節,引起大內氏使節的不滿,雙方大打出手。其中大內氏的代表宗設沿路燒殺搶擄,奉命追擊的明朝軍官劉錦、張鏜都在這次戰役中戰死。

此次事件被稱為「爭貢之役」。爭貢之役對中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此後明朝進一步推行了「海禁」,廢除了浙江和福建的市舶司,並且明確禁止了和日本的朝貢貿易。

明政府不允許葡萄牙朝貢

明正德間,葡萄牙人侵佔滿剌加(馬六甲),並由滿剌加前往廣東,希望通過朝貢貿易與中國進行貿易。

廣東地方官將此事奏明朝廷:「佛郎機國差使臣加必丹末等貢方物,請封,並給勘合。」得到的回覆卻是:「令諭還國,其方物給與之。」將他們帶來的貢品歸還,自行還國。

朝鮮在明朝滅亡兩百年後,還在祭祀明朝

亞洲各國臣服中國,絕不是受中國壓迫的殖民統治。對其自身有著實際的經歷利益。

同時,當這些國家受到別國侵擾時,也會受到中國的保護。

以古代朝鮮為例,多次受到倭寇、女真侵擾。明朝雖然自己已經風雨飄搖,卻多次派遣軍隊援助朝鮮。

位於朝鮮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昌德宮後苑的大報壇,就是為了紀念萬曆皇帝派遣軍隊平定「壬辰倭亂」而建設的神壇。

朝鮮肅宗李焞為了報答壬辰倭亂時派大軍援助朝鮮的明神宗(萬曆皇帝)的「再造之恩」,遂於1704年(即明朝滅亡60周年之際)下旨修建大報壇,以祭祀明朝神宗皇帝。

朝鮮英祖時大報壇的祭祀對象增加了明太祖(朱元璋)和崇禎帝。大報壇祭祀每年進行一次,肅宗以後朝鮮歷代國王幾乎都曾親自參與,是朝鮮王朝後期最隆重的祭祀典禮,表達了朝鮮對明朝的感恩與懷念。

這項祭祀,在清末甲午戰爭日本侵佔朝鮮後才被廢止。1894年後國王不再親祭或親行大報壇。1908年在日本人的壓力下關閉了大報壇,此處也淪為廢墟。

相關焦點

  • 朱元璋早跟日本斷絕了關係,為什麼日本人還來明朝朝貢?都是騙子
    日本明明不肯承認明朝的國際地位,且兩國已經斷絕外交往來,但日本卻還是在洪武年間屢次進貢。洪武七年,「其別島守臣氏久遣僧奉表來貢」;洪武九年、十二年、十三年、十五年、十九年均有日本使者來華朝貢。不過,因為這些日本使者並沒有準備相應的國書和表文,所以每次他們前來朝貢,都被朱元璋拒之門外了。既然,懷良親王與朱元璋決裂,那麼,為什麼日本人還要向大明進行朝貢呢?
  • 古代的朝貢利潤有多大,為了爭奪朝貢,日本兩大勢力直接火拼
    說起朝貢,這個體系是我國古代特有的。朝貢其實很簡單,就是你承認我中原王朝為老大,每年向我進宮一點東西就可以了。當然,作為老大,我也要回點東西給你作為安慰。這種體系就是朝廷,我國封建王朝就是憑藉著這個體系在東亞建立了霸主地位。可以說還是很和平地,並不血腥。
  • 明朝與日本「朝貢堪合貿易」及引發的「倭患」(2)
    有學者認為,這是兩國最高統治者借著官方儀式進行物資交易和政治溝通的一種形式,而按照傳統史學的觀點,明朝統治者更多地是將此作為一種對「東夷」的羈縻方式。明朝中央對日本朝貢堪合使團回賜的財物器用,每次都要高於幕府將軍「貢」給明朝皇帝的貢品之價值。如果朝貢使團感覺回賜菲薄時,也會直接提出索要,「請求」追加回賜,這樣的事情一般出現在明朝中期後的朝貢堪合貿易時期。為何如此?
  • 略論清朝朝貢體系
    為此,清政府承襲了明朝舊制,以中國傳統的「朝貢」方式開展與周邊其他國家地區的關係。在清軍入關之前,皇太極就於崇德元年(1636年)年底率大軍親徵朝鮮,朝鮮京都漢城失守,朝鮮國王李徖在存亡之際,迫於無奈,稱臣納貢。之後,清政府以朝鮮為範式對待前明朝的朝貢國,以示「一體優待」。
  • 日本的這個縣,明朝時,曾因是中國附屬國而自豪,每年朝貢三四次
    在中國元朝末期,琉球的英祖王朝分裂成三個國家:中山、山南和山北。其中,中山國的實力最強。公元1372年(明洪武五年),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楊載出使琉球,向三國詔諭。琉球地處一遇,國小民貧,三王都希望有強大的明朝作為靠山,得到詔諭後,琉球三王便不約而同地向大明「奉表稱臣」,同明朝建立了朝貢關係,正式成為中國的藩屬國。
  • 美國人為何如此介意「朝貢體系」?
    另一派則反對,如美國聖母大學的華裔學者許田波就曾說,為什麼中日韓越四國不常發生戰爭?因為自認為打不過中國,那戰爭自然就不會發生。首先,大陸型帝國的中國,歷代只有明朝曾經主動派遣海軍拓展朝貢體系的範圍,不僅涵蓋東南亞,還遠達印度洋西部的非洲東岸。而這段歷史,又被許多中國學者宣傳為,明朝在過程當中沒有殖民他國、佔領土地,與西方自大航海時代以來的帝國主義殖民史,完全相反,以此作為反駁中國崛起必將稱霸的論述。
  • 印度洋曾是明朝的內湖?
    在鄭和海上遠徵中,通過軍事威懾和和平貿易,使許多印度洋國家成為明朝的藩屬,構成北印度洋朝貢貿易圈。包括孟加拉,斯裡蘭卡,印度西南海岸,荷姆茲,亞丁和非洲東海岸的三座城市:摩加迪沙,孟巴薩,拉瓦爾。這些城市控制著通往西亞,東非和印度腹地的商路。
  • 日本繪製的琉球王國朝貢幕府將軍珍貴畫像,官員身穿明朝服飾前往
    明治維新以前琉球王國是一個獨立國家,分別向日本和中國王朝朝貢,國王必須在得到明清王朝冊封才能正式即位,而即位後也需要前往江戶得到日本幕府將軍的認可。在江戶時期日本人將琉球王國來朝貢的使團繪製下來,我們現代可以看到當時身穿明朝官服的琉球使團的盛況。
  • 古時候的朝鮮日本越南 為什麼都積極的向中國皇帝朝貢?原來如此
    萬邦來朝畫無論是唐朝,還是清朝的歷史記錄中,我們總能看到很多國家來向中國皇帝朝貢的畫面,尤其是中國的幾個周邊國家----古代的朝鮮、越南、日本。在中國的很多歷史書籍上,都可以看到古時候的朝鮮、越南、日本來向中國皇帝朝貢的畫面,比如《後漢書》中記載「倭奴國奉貢朝賀」,此時朝賀的是漢光武帝。
  • 淺說明代口譯與筆譯人員(上)——會同館和朝貢貿易
    ,從這個角度出發,派遣使節,展開朝貢貿易,讓各國都來明朝朝貢,學習明朝的禮儀文化,就顯得十分必要了。當然這也有尋找建文皇帝的目的在裡面,不過更多的是拓寬大明的海外聲譽,順帶帶著龐大的明軍去給各國展示一下一個新興的漢人王國的崛起,漢文化重新在亞洲回到主導地位了,但是如果周邊的國家都願意向你表示臣服,願意和你朝貢做貿易,但遞交過來的外交文書你翻譯不了,那可就丟了天朝上國的臉面了,所以培養翻譯成了當時的當務之急。
  • 明朝朝貢國148個,清朝7個,什麼原因造成這懸殊的差距
    從這個記載來看,朝貢國一方將財富以某種形式給予另一方,以表示順從或結盟,尤其是君主國裡臣民獻上禮物給君主。根據史料記載,明朝的朝貢國148個,清朝的朝貢國7個,什麼原因造成這懸殊的差距呢?讓我們來看一下。
  • 貢品:明代朝貢國所進貨物的種類與去處
    在各國公使抵達京城後,需要按照既定的朝貢程序和相關的禮儀來移交貢品,覲見皇帝,接受明廷的賞賜。明代朝貢國所進的貢品種類繁多,大多以本國的土產為主,也有少量的舶來品。
  • 明朝到底為什麼要海禁?
    元朝原本在廣州、泉州、明州等地設有了市舶司,朱元璋為了表示天朝的大氣,把市舶司設在了蘇州太倉的黃港,也就是瀏河,用以接待各國來南京的使節和商人。這個新立的市舶司到南京,大約就是天津到北京的距離,可以說是當年明朝都城南京的「國際門戶」、是那個時候明朝的「天津」,民間則稱之為「六國碼頭」。
  • 給明朝打下手的李舜臣,被韓國吹成亞洲第一戰神
    因為大明帝國的庇護,當年的朝鮮王朝常年不要聞戰事,內部朋黨為禍鬥爭不斷,而對外方面,武備廢弛軍隊鬆懈不堪。而隔壁的日本,豐臣秀吉結束了戰國時代的四分五裂完成了基本統一後,將目光瞄準了明朝。豐臣秀吉給朝鮮國王送去國書,讓朝鮮借路給日本攻擊明朝,朝鮮國王自然不幹,也不加以理睬。
  • 探析明朝琉球建立宗藩關係的原因
    即便是長期遭受少數民族政權威脅的宋代,中央政府仍然通過發展海外貿易鼓勵海外諸國遣使朝貢,以此宣揚自身的正統地位。而元代作為疆域空前遼闊的世界性帝國,不僅以強大的武力為後盾招徠海外各國朝貢,還遣使海外搜羅奇珍異寶,將「懷柔遠人」的傳統觀念變為向外武力擴張的行動。
  • 從禁海到開海,明朝的海關稅收發生了哪些變化?
    周邊國家便借著朝貢的機會,趁機到明朝進行商品貿易。最突出的例子就是鄭和下西洋,帶回來17個外國使團,使得永樂年間的朝貢貿易異常繁榮。這種朝貢貿易貫穿明代276年,基本沒有停止過。 另外,明朝對周邊藩國非常厚道,回禮價值往往是對方土特產的10倍以上,謂之「厚往薄來」,所以藩國都喜歡跑到中原朝貢,例如朝鮮、琉球等。朝貢貿易給國家財政增添了巨大的負擔,因此明朝中央不得不限制這些國家朝貢的頻率和規模。
  • 漢唐強盛時期確立了中國周邊的朝貢藩屬體系,一直延續到明清
    和中國皇帝只能保持藩屬關係這種觀念雖然不時受到重創,但一直延續了下來。在漢朝的力量衰落以後,朝貢一詞就已被確認,以致它既可用於與蠻族的外交關係,也可用於與它們的貿易往來。中國在隋、唐時期重新強大後,這種唯我獨尊的理論也得以復甦。可以指出,在唐朝時代,皇帝的恩澤已遠達四裔。這給中國的優越感和非中國人的貢屬地位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 鄧文初:「朝貢貿易」體制是如何失敗的?
    鄭和七下西洋,平均每四年一次,其船隊絡繹不絕於中國至西洋之間。《廣志驛》載:「國初,府庫充溢,三寶鄭太監下西洋,賚銀七百餘萬,費十載,尚剩百餘萬歸。」也就是說,鄭和下西洋所耗國幣六百萬兩,這些國幣除了部分購買珍奇異寶進獻皇上外,大部分用於賞賜獎誘朝貢列國——六百萬兩意味著什麼?當時的物價為每石粟值銀二錢,而明朝中葉時的國家歲支,也不過為三百餘萬兩。
  • 知道我們中國在明清有多少藩屬國嗎?可惜現在大部分都成白眼狼了
    漢武帝時期,中國就擁有了50多個藩屬國,主要集中在西域(新疆、中亞)地區,同時也包括朝鮮、越南、日本等國家,藩屬國王必須定期朝拜中國皇帝,下跪磕頭,而且要『觸地有聲』,他們還必須提供本國的土特產作為『貢品』獻給中國皇帝,當然中國皇帝回報的贈品比他們的貢品價值更高,以顯示中華民族的富有
  • 清朝建立後緬甸一百多年沒有向中國朝貢,乾隆時卻突然稱臣入貢
    乾隆十五年之前的中緬關係史緬甸和中國有著悠久的交流歷史,從漢朝開始就有緬甸的記載。在唐朝時期更有對緬甸古國驃國前往唐朝向唐德宗朝貢,唐朝之後南詔興起,緬甸和中原王朝較為較為疏遠,宋朝時期雖有記載,但並沒有朝貢紀錄。元朝時期蒙古人曾攻打緬甸,還設立緬甸行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