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禁海到開海,明朝的海關稅收發生了哪些變化?

2020-12-20 騰訊網

理性討論、數據說話,關註明析歷史,探究古代的經濟真相

明、清都曾實施過海禁,清朝在經歷鴉片戰爭後,被迫開海通商,海關關稅反而成為國家重要的財政收入,佔比達到13%。明朝的海禁總體也是前緊後松的形勢,從正德年間也開始徵收一定的關稅。那麼,明朝的海關稅是多少呢?又經歷怎樣的變化呢?

關於明朝的海禁

海禁,初衷是防範海盜與倭寇的侵擾。明初,常有張士誠的殘黨、倭寇在沿海活動,因此朱元璋便實施海禁,據《明史·朱紈傳》記載:「明祖定製,片板不許下海。」這種防備倭寇的海禁理由貫穿整個明代,正德皇帝曾放鬆海禁,嘉靖初年,由於倭寇滋擾,便重新禁海,「倭患起於市舶,遂罷之。」因此,明朝的海禁與沿海的局勢息息相關,初衷是抵禦海寇,倒不是隔絕與海外的交流。這只是朱元璋小農意識作祟,以為禁止私人出海貿易就能杜絕倭寇的侵擾,實際上積極發展海上貿易的中晚唐和兩宋,沿海經濟都不錯,也沒見海寇的襲擾。禁海相當於砸了沿海百姓的飯碗,只會助長走私與犯罪。

圍繞朝貢的海外貿易沒有停止。儘管禁止私人出海貿易,但「萬邦來朝」的面子功夫還需要做足,因此朱元璋曾遣使四出,要求周邊國家稱藩納貢。周邊國家便借著朝貢的機會,趁機到明朝進行商品貿易。最突出的例子就是鄭和下西洋,帶回來17個外國使團,使得永樂年間的朝貢貿易異常繁榮。這種朝貢貿易貫穿明代276年,基本沒有停止過。

另外,明朝對周邊藩國非常厚道,回禮價值往往是對方土特產的10倍以上,謂之「厚往薄來」,所以藩國都喜歡跑到中原朝貢,例如朝鮮、琉球等。朝貢貿易給國家財政增添了巨大的負擔,因此明朝中央不得不限制這些國家朝貢的頻率和規模。

海關稅制的演變

明朝的海禁在前150年執行相對嚴厲,正德年間開始放鬆,直到隆慶年間才正式開海,相應的海關抽稅也在變化,下面逐一說明。

洪武至弘治時期,海關無稅。明朝一般給藩國發放「勘合」,作為朝貢的憑據,規定朝貢的頻次、使團人數等,朝貢使團到來後,先由市舶司接待,檢查「勘合」後送到京師。貢使帶來的物品分成貢品和私貨,貢品獻給明朝皇帝,然後皇帝回賜,為了與天朝上國的身份匹配,回賜物品的價值遠大於貢品;私貨由明朝官方抽取一部分,以超出市價的價格購買下來,剩下的物品允許貢使在國內售賣。此時的朝貢貿易是一種政治行為,沒有徵稅謀利的動機,因此也就沒有海關稅收。

正德至嘉靖年間,20%的實物抽分。此時的海禁已經廢弛,歐洲各國開始頻繁與中國沿海的商人交易,民間走私非常活躍。官方的朝貢也讓國庫帶不堪重負,許多有識之士便要求朝廷放鬆朝貢的限制,同時課徵稅收。因此正德年間,明朝開始向朝貢使團的私貨課稅,即官方將一部分的貨物抽取充公,剩下的允許私賣。最早的稅率為50%,此後一直下降,於正德12年(1517年)定為20%。

「抽分制」也常有反覆,比如嘉靖2年就曾撤掉福建、浙江的市舶司,但是嘉靖8年(1529年)在提督兩廣侍郎林富的建議下,又重開廣州市舶司,恢復抽分制。「抽分制」雖然只針對朝貢使團,但底下官員往往對混在使團中的海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要能抽分到貨物就行。因此許多海商打著海外小國朝貢的名義,跑到廣州做生意。

隆慶開海,正式徵收海關稅收。在此之前,明朝的禁海令並未解除,只是開了一道口子,海商可以冒充貢使展開海外貿易,而福建和浙江市舶司的裁撤導致當地海商只能冒險走私。隆慶帝登基後,接納福建巡撫涂澤民的建議,解除海禁,允許私人出海貿易,並在福建漳州海澄縣設立月港,作為開放口岸,史稱隆慶開海開海後,明朝在月港設立督餉館,正式對進出口貿易徵收關稅。

明朝如何徵收海關稅?

此時的海關稅收已經逐步從實物轉變為貨幣,課徵方式包括4個方面:

1)引稅。並不是誰都能做出口貿易,得有執業資格,明朝稱之為「文引」,海商需要向「督餉館」花錢購買文引,才能出海貿易。起初只發100引,後增加到110引,引的價格也從每引3兩增加到6兩。當然實際發放的「文引」遠多於110,以明朝官員的工資水平,怎麼可能不從裡面貪錢?

2)船稅。顧名思義,按照船體大小課的稅,是一種出口稅。來往西洋的船隻,標準是:船寬16尺以下,徵銀5兩;超過16尺,每多1尺則加銀5錢。來往呂宋、日本的船隻,課稅減少30%。

3)價稅。按照貨物價值量徵收的從價稅,是一種進口稅。貨物到港後,按照貨物價值量的多少徵稅,稅率一般為2%。

4)額外稅。呂宋在萬曆年間已經淪為殖民地,是歐洲與中國的貿易轉運站。中國的海商將絲綢、茶葉、瓷器運到呂宋賣給歐洲商人,可是呂宋沒什麼值得運回國內銷售的商品,因此商人經常空船回國,造成官府徵不到進口稅。然而絲綢、瓷器在西方非常暢銷,價格又高,商人們很賺錢,因此官方便加徵額外的進口稅,起初每船150兩,後降為120兩。

海關稅收的數量是多少?

史料記載,萬曆22年(1594年)月港的稅銀為2.9萬兩。廣東雖然沒有開口通商,但海禁已經廢弛,大量的海外貿易藉由朝貢進行,市舶司藉機對外國商人徵稅,方式也從實物轉向貨幣,20%的抽成。據《廣東通志》記載:「隆慶間始議抽銀。。。估驗每一舶。。。該納銀若干。。。估稅完後,貿易聽其便。每年稅銀約四萬餘兩備餉。

可以看到,明朝每年在廣東徵到的海關稅收中,4萬兩用於地方軍餉,上供中央的稅銀暫時不清楚。福建和廣東是明代海關稅收的主要來源地,兩地的海關稅收總和至少6.9萬兩。

從禁海到開海,明朝海關稅制在進步,稅收也在增加

出於防備海寇的需要,明初嚴厲禁海,伴生於朝貢的海外貿易卻一直在進行。隨著海禁的廢弛,明朝開始對朝貢貿易徵收20%的實物稅。等到隆慶開海後,明朝正式徵收海關關稅,稅制也得以完善,引稅、船稅、價稅和臨時稅,全方位覆蓋了進出口貿易,顯示了稅制的先進性。

萬曆年間,明朝的海關稅收總和至少6.9萬兩,算是補充了一點國家財政。

相關焦點

  • 明朝到底為什麼要海禁?
    這個新立的市舶司到南京,大約就是天津到北京的距離,可以說是當年明朝都城南京的「國際門戶」、是那個時候明朝的「天津」,民間則稱之為「六國碼頭」。所謂「六國」,既可以認實,也可以認虛。如果認實,那就是高麗、琉球、日本、安南、佔城、爪哇,如果認虛,那就是「無數」。那時的瀏河、黃港,可以說是千舟競發,萬帆蔽江。
  • 開海!開海!四海八荒奔向北海
    8月16日,北海將迎來開海的美妙時刻,「白天撈上船,晚上捧上桌」的海鮮食季也終於要在北海拉開序幕。 北海!開海! 對於開海,以海為生的漁民有著自己的信仰,待焚香祈福、敬酒大海、舞龍遊街等傳統祭祀之後,千帆鳴笛,鑼鼓喧天,才真正喚醒了這片蔚藍。
  • 明朝時的倭寇:我從哪裡來?
    明朝中後期,肆虐東南沿海的倭寇,並不是一股日本浪人,而是規模極大的海盜團體。 這個團體以海外走私為主要盈利方式,控制著東太平洋和中國南海,把持著中國大陸東南部的海岸線。而且在日本九州、臺灣雞籠(基隆的早先稱呼)擁有穩固的基地。 01.
  • 知識| 哪些「稅收、費用」,不計入該貨物的完稅價格?
    > 哪些稅費不計入貨物完稅價格啊?是不是覺得雲裡霧裡,這就來說道說道~~~廠房、機械或者設備等貨物進口後發生的建設、安裝、裝配、維修或者技術援助費用並不構成貨物本身價值,它們的產生是為確保進口貨物正確、有效使用,並發揮其最大價值,因此不應計入完稅價格。
  • 上海海關助力第三屆進博會首票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展品順利完成...
    近日,第三屆進博會首票享受稅收優惠政策展品在會展海關完成留購審批及通關申報手續。該批貨物為中國古畫,作者為南宋的趙伯駒以及明代的沈周和仇英。古畫內容涉及西巡圖、庭院仕女、山水長卷等,有絹本,也有紙本,為進博會舉辦以來首次參展的進境文物展品。
  • 明朝是如何走向滅亡的?
    這種簡單直接的稅收方式在早期是非常有效的,但到了中後期,西方由於航海技術的進步,開始和東方頻繁的貿易往來,白銀大量的湧入中國。丟掉了可以養活自己的工作,李自成加入到了農民軍中,從闖將到闖王,一步步成為了大明王朝的掘墓人。
  • 從重武輕文到重文輕武,探究明朝的文武關係,發生過怎麼樣的變化
    所以,自明朝開國以來,隨著所處時期不同,明朝的文武關係也多次發生變化。就明朝而言,一個標誌性的事件就是文臣統軍制度正式確立。該制度確立後,文武關係也發生了急劇變化,從重武輕文變為了崇文黜武。之所以出現這種演變趨勢,實際上與明朝的這種軍事制度息息相關。早在明朝創立初期,就已經出現了文臣擔任軍隊指揮者的現象,然而這只是一些個別案例,並未上升到制度層面。
  • 2020《經濟法基礎》第六章其他稅收法律制度:關稅徵收管理—海關徵收
    2020《經濟法基礎》第六章其他稅收法律制度:關稅徵收管理—海關徵收 2020年初級會計職稱考試備考已經開始
  • 慈文傳媒回應「霍爾果斯稅收政策收緊」傳言:政策未發生變化
    有著「避稅天堂」之稱的新疆霍爾果斯稅收政策生變,有上市公司做出回應。6月5日,慈文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慈文傳媒,002343)在深交所互動易上回答投資者提問時表示,該公司在霍爾果斯享受的稅務政策未發生變化。
  • 到海關去——海關部門面試分析!
    隨著貿易新政策的推行,加上近年疫情形勢變化,海關部門必然得到更加深刻的發展,也越來越成為國考當中的熱點話題。
  • 1380年明朝官職制度發生變化,背後究竟有何秘密?
    公元1380年,即明朝洪武十三年,當時的統治者,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本文作者『二史』,歡迎閱讀文章後點讚、關注和留言。那麼,這些官職制度變化的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呢?一切,還得從朱元璋稱帝後說起。
  • 明朝官員郭桓貪1200萬兩,等於一年稅收,朱元璋懲治方式太解恨
    先說說史冊的洪武時期四大案,「胡藍兩個案件放一起」被殺官員達到5萬,「空印案」被殺官員更是明朝上下1170多個縣衙,都有官員被殺,人數達到1萬餘名,平均一個府衙被殺者達到10名。第四個案件便是今天要講的「郭桓案」,此案被殺的官員更是達到數萬人,明朝六部侍郎全被斬殺,六部以下官員更是沒有倖免。可以說,此案發生後,所謂的朝廷六部「禮、吏、工、兵、戶、刑」全部成了光杆司令。從這可以看出,「郭桓案」算是洪武時期最嚴重的案件了。
  • 海關對減免稅政策介紹-煙臺海關-煙臺海關-水母網
    從1993年起,國家開始對減免稅政策進行清理和調整,到1996年4月1日,仍然保留的減免稅政策已經為數不多。三次標誌性海關稅收優惠政策調整。二)海關監管期內的減免稅貨物如轉讓給國內不能享受同等稅收優惠政策企業,應折舊估價,補繳稅款。
  • 濟南海關為企業辦理免現金稅收擔保和退還、減免加徵關稅59.33億
    聯合網訊 記者在省政府新聞辦28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濟南海關一手抓口岸疫情防控,一手抓全力促進外貿穩增長,出臺《濟南海關幫扶企業防控疫情復工復產十二條措施》,全力幫扶企業復工復產。
  • 截至3月,濟南海關為企業辦理免現金稅收擔保和退還、減免加徵關稅...
    大眾網·海報新聞濟南4月28日訊(記者 沈童 儀首歌)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濟南海關一手抓口岸疫情防控,一手抓全力促進外貿穩增長,出臺《濟南海關幫扶企業防控疫情復工復產十二條措施》,全力幫扶企業復工復產。
  • 2020中國·北部灣開海啦
    廣西北部灣開海節開幕式 劉華攝3個多月的南海伏季休漁期接近尾聲,漁民迎來開海捕撈的季節。在疍家漁民代表宣布開海後,現場千艘漁船整齊待發,拔錨啟航。現場千艘漁船整齊待發,拔錨啟航。韋玲攝與往屆開海節不同,此次開海節以線上舉辦樂享開海節、樂購開海節、「邊海藝韻」文創及文藝展演活動為主,線下舉辦2020中國北部灣海洋經濟發展論壇活動為輔。
  • 2020中國·北部灣開海節在防城港舉行
    為期三個半月的南海海域(含北部灣)伏季休漁期近日結束,休漁期後廣西沿海地區正式開海。8月16日,2020中國·北部灣開海節在防城港舉行。經過3個多月的南海伏季休漁期後,漁民們迎來了開海捕撈的季節。活動現場,疍家漁民代表宣布開海後,數千艘漁船陸續拔錨啟航,駛向大海,期待開漁後的第一船滿載而歸。漁民盧亞二:「我們三五天就回來,一般會打撈到魷魚、雜魚等,能賣幾千塊錢。」防城港市港口區漁政大隊副大隊長 李航成:「大的目前在我們這裡有200多艘,小的有1100多艘,大船到南海,小的在十幾海裡,一般大船起碼在7天以後回來,小的3天以後就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