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0年明朝官職制度發生變化,背後究竟有何秘密?

2020-12-11 揮墨歷史

公元1380年,即明朝洪武十三年,當時的統治者,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本文作者『二史』,歡迎閱讀文章後點讚、關注和留言。

在那一年裡(1380年),朱元璋誅殺丞相胡惟庸,廢除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

那麼,這些官職制度變化的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呢?

一切,還得從朱元璋稱帝後說起。

朱元璋劇照

在朱元璋稱帝後不久,中書省便開始了內鬥,而鬥爭的雙方,正是開國第一功臣、朱元璋的老鄉李善長和開國第一謀士劉伯溫。

兩人的交鋒,就是從李善長親信李彬之死開始。

據說當時李彬因犯事被劉伯溫抓住把柄,劉伯溫在查清罪行後,上報朱元璋的同時,打算處死李彬。李善長為保李彬性命,找上劉伯溫,欲要說情。

劉伯溫果決拒絕李善長,李彬也因此被殺。

劉伯溫劇照

李彬被殺後,劉伯溫深知李善長不會善罷甘休,於是選擇隱退,並在退隱前選擇了自己接班人,楊憲。楊憲接任御史中丞,便對李善長派系發起了猛烈進攻。

朱元璋是如何處理此事的呢?對於兩大派系的爭鬥,他不管不顧,但是,他卻將劉伯溫重新召回用來制衡。

此消彼長下,劉伯溫所在的浙東派系漸佔上風,而李善長也玩起了以退為進,他扶持胡惟庸,成為了他的代言人。

胡惟庸劇照

正因此舉,引得朱元璋徹底不滿。

就在劉伯溫回朝後不久,朱元璋召來劉伯溫,秘密談話中書省行政官員的安排。

小提示:明朝初期,繼承元朝行政制度,雖仍然以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關,但明朝卻以左丞相為第一排名(元朝以右丞相為第一排名)。

此時的中書省,右丞相徐達正北伐蒙古,中書省的首相,只有李善長這位左丞相。

劉伯溫劇照

面對朱元璋的發問,劉伯溫慎重說道:「善長勳舊,能調和諸將。」大意就是李善長是功勳老臣,能夠協調諸將德關係。

可朱元璋卻說,「是數欲害君,君乃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大意就是李善長三番四次加害你,你難道不介意嗎?要不丞相就讓你來當吧!

劉伯溫惶恐,委婉拒絕了朱元璋。可朱元璋不以為然,又問楊憲如何,劉伯溫稱楊憲沒有丞相之才。

本以為就此罷休,結果朱元璋又問劉伯溫,胡惟庸呢?

朱元璋劇照

對於胡惟庸,劉伯溫如實答道:「譬之駕,懼其僨轅也。」意思是此人最差,我擔心會毀壞車轅。

朱元璋最後說道,「如此一來,丞相非先生了。」

劉伯溫趕緊謝主隆恩,稱自己不能擔此重任,恐辜負皇上,而目前的幾人又不適合丞相一職,還請皇上留心物色。

由上述對話我們可知,劉伯溫此刻已明了帝王心術,自己和李善長已不得眷顧,但同時,劉伯溫也不願讓李善長的湘西集團上位,因此對胡惟庸評價最差。

劉伯溫劇照

劉伯溫識趣隱退後,汪廣洋接替李善長,任左丞相,右丞相,依舊是楊憲。

楊憲雖居右丞相,但對於沒有集團支持的左丞相汪廣洋,他並沒有任何懼意。就在汪廣洋上任後不久,楊憲便唆使監察官排擠汪廣洋,最終使得這位左丞相遠調海南。

直到楊憲被誅後,汪廣洋才重返中樞。可沒兩年,又被貶廣東,四年後李善長因病辭官,官拜右丞相,卻好酒懶政、浮沉守位。而此時的左丞相,已是胡惟庸。

胡惟庸在任期間,並沒有安分守己,反而飛揚跋扈,心懷異志。因此,在1380年,胡惟庸以謀反罪名被殺,結束了他罪惡的一生。

胡惟庸案

為何朱元璋願意忍受胡惟庸專橫近七年,答案或許已經揭曉。

從當場密談劉伯溫後,朱元璋或許發現,自己為何找不到合適的人來當丞相,或許錯的就是這個制度。為了推翻這個兩千多年的制度,徹底中央集權,他醞釀了整整七年。

胡惟庸死後,丞相制度被廢除,而李善長則在胡惟庸案發十年後,自殺身亡,至此,丞相制度徹底斷絕。

中書省被廢,六部直屬皇帝,而皇帝沒了丞相,處理政務就只能依靠六部了。與之發生變化的,還有最高監察機關和最高軍政機關。

明朝官員

最高監察機關御史臺改稱都察院。最高軍政機關大都督府分為前、後、左、右、中軍都督府。六部長官加上都察院都御史合稱七卿,若再加上大理寺卿與通政司通政,便是九卿。

九卿直接對皇帝負責,最終的結果就是中央高度集權。

接著,朱元璋改行省制,在區劃不變的情況下,將機構一分為三,分別是負責行政的承宣布政使司、負責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司、負責軍務的都指揮使司。

三司權力分散,無法有效抗衡中央。但因此帶來的缺點就是職能部門過多導致效率低下,負責和問責就成了當務之急。

明朝地圖

基於此,巡撫和總督誕生。

一番官職變化下來,朱元璋真正達到了他的目的,真正的中央集權。而這一制度改革所造成的後世影響,更是深遠。當天下都成為皇帝所有後,官僚集團喪失自治權後,官僚們還會真正的為國家賣命嗎?

革新中,仍有遺禍。

相關焦點

  • 劉伯溫在明朝的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
    劉伯溫在明朝的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在明代開國功臣中,劉伯溫在民間的影響非常大,說他是「能掐會算」的神人,有「前知五百,後知八百載」之能,所以,人們常常將他與蜀漢丞相諸葛亮相提並論。這樣的能臣幹吏,理應受到重用,那麼,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後,給予了劉伯溫什麼樣優厚的待遇呢?他所得官職,與現在相比,又相當於什麼級別呢?
  • 由成吉思汗「建立」,後被明朝沿用的千戶制度,是一種什麼制度?
    明朝的千戶,通常是指一種特定的官職,即千夫長。但是千戶制卻並非是由明朝首創,早在成吉思汗時期就已經出現。不過千戶制也並非是成吉思汗首創,而是在金代千戶制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得來的。對此,《金史·列傳》中曾經有過相關記載:……孛堇老孛論、拔合汝、轄拔速三人爭千戶,上曰:"汝輩能如歡都父子有勞於國者乎。"乃命謀演為千戶,三人者皆隸焉,其眷顧如此。天輔五年十二月卒,天會十五年贈太子少傅。
  • 考古專家:編號為001的兵馬俑有何特別?我為大家揭開背後的秘密
    考古專家:編號為001的兵馬俑有何特別?我為大家揭開背後的秘密我國的封建歷史很長,足足有2000多年,悠久的歷史也誕生了無數燦爛的文化,而在諸多文化之中,最神秘也是最讓人感興趣的,莫過於皇陵文化了,歷史上每一次皇陵的發現與發掘都是一件大事,在如今更是如此。
  • 歷史| 古代的「宰相」和「丞相」是什麼官職,兩者有什麼異同之處
    周朝祭祀、朝聘、會盟頻繁,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禮儀制度,於是,「相禮」應運而生,他指導天子和諸侯執行具體的禮儀。此時的「相」脫離了省視的本義,有高級參謀的意思了。如今,新人結婚時,常有「儐相」做伴,正是「相禮」的遺存。
  • 明清時期總兵官職權力究竟有多大?如果拿到現在是什麼級別的官
    在古代,各個朝代都有各自的管理制度,國家的辦事機構也各不相等,但是一般上下相連的兩個朝代,新出現的朝代多少都會借鑑前朝的制度。雖然總是說「前朝餘孽」這個詞,好像急著要否定前朝的各種功勞,但是新朝代的官員或者百姓,也多是從上一朝走過來的,因此不論是百姓生活還是國家法度,都不會有特別大的變化。在我國古時,有個官職,它是在明朝出現,由清朝繼承的,這就是「總兵」。明朝時,總兵的工作是負責守衛邊防,遇到邊疆有戰爭,當地的官員就要向皇帝請兵符。
  • 從重武輕文到重文輕武,探究明朝的文武關係,發生過怎麼樣的變化
    所以,自明朝開國以來,隨著所處時期不同,明朝的文武關係也多次發生變化。01重武輕文的明朝初期明朝初年文武關係的主要特徵是重武輕文。根據《明史》記載,明朝是依靠武力奪得天下的,局勢穩定之後,明太祖就宣布廢除元朝的鎮戍制度,無論是中央還是在地方上一律採用衛所制,也就是說設在地方上的衛所也不歸地方管。衛所制的具體管理是"外統之都司,內統於五軍都督府,而上十二衛為天子親軍者不與焉"。當遇有戰事需要大部隊出徵的時候,朝廷臨時任命一將領擔任總兵官,讓其在戰事期間擁有指揮衛所兵員的權力。
  • 古代宰相制度是如何產生和發展的,朱元璋真的廢除了宰相制度嗎
    宰相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宰相是「百官之長」,是輔佐君主總理全國政務的最高執政官的泛稱。「宰」是主持之意;「相,助也」,原為「輔佐」、「襄助」之意,後引申為輔助君主管理政事者。作為輔佐皇帝的最高執政官,明朝其實並未廢除宰相制度,而只是曾有過短暫消失而已。
  • 若放到現在,相當於什麼級別的官職
    其實,員外就是指正員以外的官員,不過在後來,這些官職可以捐買,所以很多富豪都可以稱為員外。後來就多用來指地主豪紳,明朝以前與科舉制度有關,但在明朝以後,與科舉制度無關了,變成了一些富豪捐錢就能得到的職務,於是就變成了一種閒職。
  • 古代的員外官有多大?若放到現在,相當於什麼級別的官職?
    在古代我國,有很多官職,其中一個就是員外,員外郎有幾個別稱,比如員外和外郎,還有一個通稱為副郎。那麼,員外到底是什麼呢?為什麼你覺得古裝電視劇裡有這麼多員外呢?如果放到現在,相當於什麼級別的官職呢?
  • 古代的「祭酒」和「教授」,相當於現在什麼官職,區別非常大
    導言晉傅鹹《贈何劭王濟》詩序:「朗陵公何敬祖,鹹之從內兄,古代歷史,韓愈、徐階、嚴嵩……這一些歷史重臣,都曾當過同一個官職,叫國子監祭酒,祭酒究竟是什麼官職?最開始的時候,祭酒是一種祭拜活動,最長者立尊位,朝向供神開宴。
  • 清朝「知府」的官職到底有多大,放到現在相當於什麼職位?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刺史是一個官職,並且享受功名利祿。其實除了刺史之外,中國歷史上衍生出來的官職有很多,其中熱議程度比較高的有宰相、丞相、大司馬、侍郎等等。當然還得包括知府,雖然知府的熱議程度並不是很高,但是知府這一官職,在中國歷史上還是真實存在的。
  • 古代「洗馬」究竟是何官職?難道真的是給馬洗澡的「弼馬溫」嗎?
    弼馬溫好歹還是管理馬政的官員,而「洗馬」中一個「洗」字,似乎更拉低了此官職的格調。單從字面意思看,「洗馬」自然是給馬洗澡之意,似乎是個普通的馬夫。然而,高中語文課本中的一篇課文告訴我們,事情並不那麼簡單。西晉李面對晉朝皇帝的徵召,曾上《陳情表》以婉拒,這篇作品被選入高中語文教材。
  • 清朝的山東究竟有何特殊,為何巡撫高配正二品?「全稱」說明一切
    作為封建等級制度的重要標誌,「品級」和「官職」相互對應,可「一職數官」,也可「一官數職」,但「品級」必須明確,並依據於此給予官員具體俸祿和相關待遇。除了品級有別外,清朝的官制體系還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地方行政機構分為三級:省、府、縣。而省一級的最高軍政長官為「督撫」——總督和巡撫。
  • 陝西布政使是個地方官職,那它的職責和權力分別有哪些呢?
    很顯然,「布政使」應該是一個地方官職,那他的職責和權力分別有哪些呢,今天我們來好好了解一下。圖片:明太祖畫像劇照清朝的管制設定得非常巧妙高明,在地方制度方面,雖然總督要比巡撫高一級,卻不能達到官大壓死人的成效。總督和巡撫乃是地方上職位最高的官員,是地方的封疆大使,不過在明朝時期,這兩個重要的職位都是臨時派遣的,等到事情結束後就要被裁掉。
  • 明朝各個官職對應的品級都是幾品?相當於現在什麼職務?
    明朝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大一統王朝,自從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從中央到地方設置了各級官職,每一個官職都有對應的品級,從正一品到從九品,都有相應的權力。 那麼,明朝的這些官職與品級你都熟悉明白嗎?它們又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呢?下面,筆者簡單來敘述一下。
  • 明朝的衛所制度,為何前期是明朝強大的根基,後期卻成為累贅?
    明朝的衛所制度,是早在明朝建立前就實行的軍事制度,他大大的提高了朱元璋派系的軍事實力,在元末特殊的政治環境和經濟環境下,衛所制度可以幾乎零成本的維護龐大的軍隊。>如何在軍事和經濟中尋找平衡,創造有元末特色的軍政體系,成為了政治上的關鍵。
  • 三年時間,從零到千萬+ 巾曉居家布藝的背後有何「秘密」
    得益於這一市場變革,晉州市凱騰商貿有限公司旗下品牌巾曉居家布藝,短短3年時間,就實現了從0到1100萬的巨大突破,活躍於居家布藝市場。本期,我們就來看看它的背後究竟有何「秘密」。圖:巾曉居家布藝 毛巾、浴巾法國著名思想家笛卡爾曾說:「機會總是垂青那些有準備的人」,這句話也同樣適用於商場。
  • 【核心素養】明朝的內閣制度
    且從材料中的幾個「不」字看出,對內閣的職權作出了種種限制:不能下設機構,不能指揮諸司,諸司就是指行政機構六部,內閣不能指揮六部,六部有事也不需要稟告內閣。這實際上是指內閣是沒有行政權的。任何一件事物,出現後不可能會靜態不動,必然不斷發展。那麼隨著內閣的發展,內閣的職權有什麼變化呢?
  • 為何明朝有正德、嘉靖、萬曆這樣的皇帝?這是政治制度造成的結果
    明朝為什麼有這麼多奇葩皇帝?其實從明朝的政治制度的運行來看,明憲宗之後的明朝的皇帝真的很閒,這使他們有大把的時間去搞自己的興趣愛好,而不用費心勞力的參與大批政事和奏摺的處理之中,明朝的國家行政機構能夠在皇帝缺席的情況下照常運行。
  • 明朝"南北卷"制度,和現在的高考制度相比,淺談教育公平與平等
    這樣的做法其實早在古代就出現了,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明朝科舉中的南北制度。今天,我們就透過明朝的南北制度來看如今高考的地方公平和國民公正,以及高校的地方保護主義。就如甲乙一樣,同年考生,只是所生地域不同,導致兩人應試的卷子有區別。這其中的地域分為南北兩個或是南北中三個,之後再統一參加殿試,決出&34;、&34;等。這樣的制度在明朝科舉制度上延用了兩百多年,最早是在洪熙年間被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