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朝貢利潤有多大,為了爭奪朝貢,日本兩大勢力直接火拼

2020-12-08 多邊形的歷史

說起朝貢,這個體系是我國古代特有的。朝貢其實很簡單,就是你承認我中原王朝為老大,每年向我進宮一點東西就可以了。當然,作為老大,我也要回點東西給你作為安慰。這種體系就是朝廷,我國封建王朝就是憑藉著這個體系在東亞建立了霸主地位。可以說還是很和平地,並不血腥。而且各國都非常喜歡對我國朝貢,因為朝貢利潤非常大。有的甚至為爭奪朝貢,都打了起來。明朝時日本就因為朝貢打了起來。

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時候,因日本對明朝不敬,準備遠徵日本,但被勸阻,所以沒有去。不過之後朱元璋規定日本為不徵討國,意思是明朝以後都不去打日本。之所以這樣做,因為日本太遠了,而且也不是什麼好地方。不過之後日本發現,旁邊的琉球和朝鮮向明朝進貢獲得了很多好處。日本也想向明朝朝貢,對於日本的朝貢,明朝也覺得無所謂。你既然認我做老大,我就收了你這個小弟。反正也沒什麼壞處。就這樣,日本後來也開始向明朝進貢了。

應仁之亂後,日本進入了戰國時代。這時候的天皇已經是虛君了,沒有任何實權。而且幕府將軍大權旁落,各地的大名趁機掌握大權。而當時比較厲害的是大內氏和細川氏。這兩個家族既然實力強大,朝貢這種好處,肯定是他們決定的。當時大內氏掌握著朝貢的許可證,細川氏沒有。所以兩家決定一起來向明朝進貢。

其實日本當時真的是唯利是圖。明朝規定日本是十年來進貢一次,結果日本看到有錢賺,就一年來了十來次。弄得明朝都吃不消了,對日本沒什麼好感。當然,在進貢的時候,日本內部也出現了矛盾,大內氏和細川氏對於進貢的多少都不滿。

很多人覺得進貢多少這個還爭,不知道在想什麼。其實,這個很重要。比如明朝規定你進貢十條船的供品就行了,然後我回你多少多少東西。這就意味著平均一條船,明朝會回多少東西。既然是兩家合夥,誰都希望自己佔得比例多,要不然到時候分紅就少。兩家針對這個可以說一直爭鬥不斷。

1523年的時候,細川氏和大內氏在進貢的時候矛盾徹底激化了,在浙江爆發了大規模的殺戮事件。雙方開始火拼了。之所以火拼是因為細川氏船隊比大內氏船隊遲到達寧波的市舶司,但日本人通過宋素卿讓細川氏的船隊早驗貨,這就導致了大內氏的不滿。要知道,晚驗貨分的東西就少,這不拼命才怪。不過這些人很過分,火拼的時候殺了很多當地人。這下朝廷震怒了,把福建、浙江這些進攻的地方給關了,只留下廣東一個進貢的地方。而且取消了日本的進貢資格。之後該幹嘛幹嘛去。

從這可以看出,進貢的利潤真的非常大。否則,這兩大家族也不至於因為進貢就開始火拼。不得不說,古代為了維持自己上國的地位,真的是花了不少錢。

相關焦點

  • 亞洲各國為什麼爭相向明朝(中國)朝貢?
    當時想中國朝貢的國家有:日本、朝鮮、大小琉球、安南、真臘、暹羅、佔城、蘇門答臘、西洋、爪哇、彭亨、百花、三佛齊、浡泥。除朝鮮與中國接壤外,其他國家都是海外藩國,通過海路到達中國。為了接待前來中國的貢使,明政府還在寧波、泉州、廣州三地設立市舶司。
  • 明朝與日本「朝貢堪合貿易」及引發的「倭患」(2)
    有學者認為,這是兩國最高統治者借著官方儀式進行物資交易和政治溝通的一種形式,而按照傳統史學的觀點,明朝統治者更多地是將此作為一種對「東夷」的羈縻方式。明朝中央對日本朝貢堪合使團回賜的財物器用,每次都要高於幕府將軍「貢」給明朝皇帝的貢品之價值。如果朝貢使團感覺回賜菲薄時,也會直接提出索要,「請求」追加回賜,這樣的事情一般出現在明朝中期後的朝貢堪合貿易時期。為何如此?
  • 略論清朝朝貢體系
    朝貢體系作為傳統中國古代對外關係和政策的媒介,在學界已得到充分的討論。朝貢制度發端於先秦時代,系天子與諸侯之間隸屬關係的模式。之後,清政府以朝鮮為範式對待前明朝的朝貢國,以示「一體優待」。順治四年(1647年)二月,以浙東、福建平定,頒詔天下稱:「東南海外琉球、安南、暹羅、日本諸國,附近浙閩,有慕義投誠納款來朝者,地方官既為奏達,與朝鮮等國一體優待,用普懷柔」,進一步闡明了清廷當時的對外政策。
  • 日本的這個縣,明朝時,曾因是中國附屬國而自豪,每年朝貢三四次
    眾所周知,日本的衝繩縣,在古代叫作琉球王國。在中國元朝末期,琉球的英祖王朝分裂成三個國家:中山、山南和山北。其中,中山國的實力最強。公元1372年(明洪武五年),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楊載出使琉球,向三國詔諭。
  • 美國人為何如此介意「朝貢體系」?
    ▲天下諸藩職貢圖01朝貢體系的虛實雖然朝貢體系起源於周朝,不過其一般意義是指古代中國的大帝國,按照所謂的「天下觀」,在東亞建立的以中國為核心,與中國的政治交往、經濟貿易遵循中國制訂的規範,他國中央政府合法性由中國承認
  • 鮮卑朝貢制度建構的歷史軌跡——1—4世紀鮮卑朝貢中原王朝特徵
    可將其分為前後兩期,前期從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到曹魏齊王正始元年(240),有明確記載的朝貢活動共34次;後期從曹魏齊王正始五年(244)至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登國六年(391),有明確記載的朝貢活動為35次。一、「始通驛使」:建武二十五年祭肜招撫鮮卑對東漢朝貢由於受烏桓所阻及受制於匈奴勢力的影響,鮮卑活動事跡始見於東漢。
  • 鄧文初:「朝貢貿易」體制是如何失敗的?
    也就是說,鄭和下西洋所耗國幣六百萬兩,這些國幣除了部分購買珍奇異寶進獻皇上外,大部分用於賞賜獎誘朝貢列國——六百萬兩意味著什麼?當時的物價為每石粟值銀二錢,而明朝中葉時的國家歲支,也不過為三百餘萬兩。所以當時即有「歲時頒賜,庫藏為虛」的記載。
  • 古時候的朝鮮日本越南 為什麼都積極的向中國皇帝朝貢?原來如此
    萬邦來朝畫無論是唐朝,還是清朝的歷史記錄中,我們總能看到很多國家來向中國皇帝朝貢的畫面,尤其是中國的幾個周邊國家----古代的朝鮮、越南、日本。漢四郡地圖不過,隨著朝代的更迭,朝鮮半島以及越南地區又出現了新的獨立政權,到了西漢末年,又有倭國使者前來朝賀,《漢書-地理志》上記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來獻見雲。」這裡所說的倭國,也就是日本國的前身。
  • 朱元璋早跟日本斷絕了關係,為什麼日本人還來明朝朝貢?都是騙子
    況且,明朝的首要任務,是解決北方的殘元勢力。思來想去,朱元璋最終決定通過外交手段以德服人,不戰而屈人之兵。朱元璋敏銳地發現,倭寇之所以沒有顧忌,正是得到了日本當局,也就是天皇幕府和九州島地方政府的默許。所以只要派遣使者曉之以理嚇之以威,就能解決倭寇作亂的問題。於是,明朝的大使遠渡重洋,來到日本九州島。當時九州島的統治者,是懷良親王。
  • 訪談︱高明士:「朝貢」不是「貿易」,「天下」不是「國際」
    徐先堯先生是日本東北帝大畢業的,專攻德國史。臺灣光復前,他已經在東北帝大當助教,他的兄弟在日本當醫生。光復後,回臺大也是當助教。徐老師不太會講中國話,那時候我上他的日本史。以徐老師這樣的背景回臺,成為時代的「邊際人」,註定此後在臺灣學界要走得非常辛苦。在臺大,徐老師可說是影響我較大的一位。另外一位是傅樂成先生,他是傅斯年先生的侄子。
  • 日本繪製的琉球王國朝貢幕府將軍珍貴畫像,官員身穿明朝服飾前往
    明治維新以前琉球王國是一個獨立國家,分別向日本和中國王朝朝貢,國王必須在得到明清王朝冊封才能正式即位,而即位後也需要前往江戶得到日本幕府將軍的認可。在江戶時期日本人將琉球王國來朝貢的使團繪製下來,我們現代可以看到當時身穿明朝官服的琉球使團的盛況。
  • 淺說明代口譯與筆譯人員(上)——會同館和朝貢貿易
    這就要說到明朝立國後的一些政策和文化轉變了,自從太祖朱元璋繼位後不久,於洪武二年(1369年)就在《皇明祖訓》裡面立下了15個不徵之國,分別是:朝鮮,日本,大琉球,小琉球,安南,真臘,暹羅,佔城,蘇門答臘,西洋國(今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爪哇,彭亨(今馬來彭亨州),百花國(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北部),三佛齊(今馬來半島和巽他群島大部),渤泥(汶萊)。
  • 貢品:明代朝貢國所進貨物的種類與去處
    在各國公使抵達京城後,需要按照既定的朝貢程序和相關的禮儀來移交貢品,覲見皇帝,接受明廷的賞賜。明代朝貢國所進的貢品種類繁多,大多以本國的土產為主,也有少量的舶來品。
  • 從「朝貢」到「土貢」,明清西南土司進貢為何會逐漸內地化?
    明朝為了收復西南土司,於是沿用元朝的朝貢制度,以此來處理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關係。在明朝前期,朝廷為了鞏固西南統治,對朝貢土司大肆賞賜,並且鼓勵土司覲見,於是西南土司來朝的頻率十分高,明朝初期,朝廷用這種溫和的方式可以妥善地治理少數民族地區。但是等到明朝中後期,朝貢這種溫和治理方法已經不能夠有效壓制西南土司,而且頻繁的朝貢給明朝帶來了極大的經濟壓力。
  • 茅海建論清朝的宗藩關係藩部,屬國,朝貢國
    到了龔自珍的時期,澳門的主權屬清朝,治權屬葡萄牙,每年交地租銀五百兩,清朝派香山縣丞管理澳門的華人。從龔的全部著述來看,他對澳門有一定的知識,但將葡萄牙錯為兩國,雖說有其根據,但也是不應該的。龔死後不久,1849年,葡萄牙駐澳門總督亞馬喇停止交納地租並佔領關閘,澳門成為葡萄牙的殖民地。龔自珍所稱的「英吉利」,當然是英國。
  • 明朝朝貢國148個,清朝7個,什麼原因造成這懸殊的差距
    從這個記載來看,朝貢國一方將財富以某種形式給予另一方,以表示順從或結盟,尤其是君主國裡臣民獻上禮物給君主。根據史料記載,明朝的朝貢國148個,清朝的朝貢國7個,什麼原因造成這懸殊的差距呢?讓我們來看一下。
  • 錢盛華 | 朝貢體系在中南半島的變異與實踐——— 以越南阮氏政權...
    [28]1795、1796年,暹羅都有向阮福映贈送象匹作為戰備物資。[29]在第五、六次進獻金銀樹時,拉瑪一世更是在進獻的當下直接就讓使者帶回了大量火藥、絲織品和舟船。[30]可見進獻金銀樹已經超越歲貢「禮儀」的屬性,而有「特使」的意味。
  • 清朝建立後緬甸一百多年沒有向中國朝貢,乾隆時卻突然稱臣入貢
    乾隆十五年之前的中緬關係史緬甸和中國有著悠久的交流歷史,從漢朝開始就有緬甸的記載。在唐朝時期更有對緬甸古國驃國前往唐朝向唐德宗朝貢,唐朝之後南詔興起,緬甸和中原王朝較為較為疏遠,宋朝時期雖有記載,但並沒有朝貢紀錄。元朝時期蒙古人曾攻打緬甸,還設立緬甸行省。
  • 日本只有天皇而沒有國王,那中國古代所稱的「日本國王」是什麼?
    大家知道,在漢文化圈的五個國家(中國、朝鮮、越南、琉球和日本)當中,日本和中國相距最遠,所以和其它幾位不一樣,日本古代是從來沒有成為中國正式的藩屬國的,所以它的國家元首和中國一樣,也稱「帝」(琉球和朝鮮古代是中國冊封國,只稱王不稱帝,而越南屬於「外王內帝」,即自己國內號「帝」,對中國稱
  • 古代「華夷秩序」觀念如何產生?探析明朝琉球建立宗藩關係的原因
    正如葛兆光所言,古代中國人對於中國的概念通常是一個文明的範疇,而不是一個有明確國界的政治地理觀念。在優越感的支配之下,古代華夏民族認為,周圍的蠻夷理應向自己進貢、朝拜。自漢朝之後,統治者不斷將朝貢範圍向外拓展,不僅將帝國境內的諸侯國和周邊諸國視為朝貢歸順的對象,甚至將遠道而來的商隊也視為慕義歸化的朝貢使團,這種情況在史書中屢有記載,這也正是古代中國天下觀念的真實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