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高明士:「朝貢」不是「貿易」,「天下」不是「國際」

2021-01-17 澎湃新聞

著名歷史學家、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高明士先生9月下旬到北京參加學術會議,並在中國政法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發表學術演講。高先生說,這是他時隔二十三年後再度到北京訪問。受中國政法大學趙晶兄的推介和幫助,澎湃私家歷史欄目記者在北郵科技酒店大堂採訪了高先生,臺北大學陳俊強教授在一旁傾聽,趙晶兄也聆聽了前半程。大堂聲音嘈雜,但高先生聲如洪鐘,十分健談,謙遜而又自信,讓人印象深刻。

高明士先生在中國社科院歷史所演講。雷聞 圖

澎湃新聞:

您1965年畢業於臺大。大學階段,您受哪些先生的影響較大?那時候臺大是怎樣的學風?

高明士:

我是臺中師範學校畢業的。戰前臺灣受日本統治,戰後很艱困,所以除非特別有背景的家庭,一般都是很窮,那時候爭相報考的學校都是師範學校,因為師範學校是公費,而且畢業之後馬上有工作。我們初中同學成績前三名,其中兩人就是考師範,我是其中之一。因為師範教育的關係,享用了公費三年,也要教書三年。這樣教了三年小學。在師範求學時,英文不受重視,數學也不重視,在這方面跟一般高中生比,我們就差了一大截。如果要考大學理工科,那就更沒法跟人家競爭。在這個前提下,考中文、歷史比較方便。

教書的時候,我就在思考:如果不教書,我要做什麼?我喜歡做研究,但有什麼值得我終生研究?應該是歷史,只要書陪伴著你,就可以做研究,所以我選擇學歷史。但是那時候臺大歷史系的老師,絕大部分都是從大陸來臺的。從1949年到1987年,整個臺灣島實施戒嚴,在那種環境下,很多「禁書」不能看。當時藏書最豐富的地方就是「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還有「中央圖書館」(後來改為「國家圖書館」),其次才是臺灣大學,因它的前身是臺北帝大。當時交通很不方便,去一趟「中央研究院」要一二個鐘頭,而且開門很晚,關門很早,實際上去圖書館看一趟,收穫非常有限。凡是跟大陸有關係的書,大都被列為「禁書」,考古材料也看不到,除非到「中央研究院」或者「中央圖書館」的特藏室,但是要提出申請,手續都很麻煩。所以對一般大學生來講,我們能看到的資料非常少。我們老師常常憑著腦袋裡的東西教書,所以在大學歷史系,說實在的,沒有學到太多。為什麼傅樂成先生的《中國通史》一下子變得非常通行?因為它還算比較新的著作,我們還開玩笑說,只要把傅老師的《中國通史》好好讀,歷史系就可以畢業了。總之非常貧乏。

徐先堯先生是日本東北帝大畢業的,專攻德國史。臺灣光復前,他已經在東北帝大當助教,他的兄弟在日本當醫生。光復後,回臺大也是當助教。徐老師不太會講中國話,那時候我上他的日本史。以徐老師這樣的背景回臺,成為時代的「邊際人」,註定此後在臺灣學界要走得非常辛苦。在臺大,徐老師可說是影響我較大的一位。另外一位是傅樂成先生,他是傅斯年先生的侄子。有關傅樂成先生的事情,我最近在《文匯學人》上有文章。他在臺大講授秦漢史、隋唐史兩門課,我都修了。我們的老師裡頭,他也是比較願意接近學生的。

傅斯年圖書館

澎湃新聞:那您怎麼打算去日本留學呢?高明士:

我從臺大畢業不久,就回來當助教。當時的助教和以後的助教不一樣,是佔教授缺,只要好好努力,一定會升到教授的。擔任助教至少要四年,才可以升為講師。我升上講師,再教學一年,然後申請到美國哈佛燕京學社的補助到東京大學留學。

1973年,我到東京大學。我上西嶋定生先生有關中國古代史的課,他帶我們讀《後漢書·禮儀志》,接著讀《白虎通》之類。池田溫先生是開古文書的課,我接觸敦煌文書就是在池田先生的課上。他們有一個律令研究會,當時在研究唐律,這是學科整合的讀書會,包括東洋史學科、日本史學科,乃至法學部等。另外,我還去修井上光貞先生的日本史,他當時是東京大學文學部部長,相當於我們的文學院院長(趙晶:今年是他誕辰一百周年)。他帶我們讀《令集解》。就是在他的課上,我接觸到日本的《養老令》。剛到日本,給我衝擊甚大的是西嶋先生。有一次他問我關越南史上的徵側姐妹造反事件,我那時候對越南史一竅不通,根本沒有概念。還有他在二戰末期提出的大學畢業論文《明代木棉的普及與松江棉布》,尤其對十六、十七世紀長江三角洲棉紡織業的發展,經過修正發表後,在學界曾經轟動一時。後來繼續撰寫農書、均田法等專著。為研究均田法,甚至親赴英倫調查敦煌文書。這些研究成果,均匯集在他的《中國經濟史研究》專書。令我驚訝的,在於他不久改研究中國古代帝國的結構,主要集中在戰國、秦漢,尤其從爵制入手,也引起學界相當重視。我曾請教他為何作如此大的轉變?他說不了解古代,實在無法了解中國史。使我想到民初以來的中國大學者,大都是從研究古代史入手,這是非常重要的提示。我在臺大的恩師傅樂成教授,雖然以研究隋唐史著名,但他也研究秦漢史,其故應該也是如此。

井上光貞

還沒到日本之前,我已知道有所謂「京都學派」,其與東京這邊學者的論點頗多不同,但詳情不明。在東大留學的第一年,差不多每天都在圖書館拼命閱讀,晚上九點關門才回家。我第一年在東大圖書館閱讀的書,可以說比我在臺大四年讀的書還要多。關於戰後日本的時代區分論戰這篇文章,基本上就是那時候整理出來的。

東大的東洋史學,其實是廣義的亞洲史研究。當時的師資陣容很堅強,有阿拉伯史的專家,有印度史的專家,有東南亞史的專家,西嶋先生主要研究中國史,他是東洋史學講座教授,也是系主任。池田溫先生從東大畢業以後,最初是在北海道大學任教,我到東大的時候,他已經從北海道大學調回東大了,不過他不在文學部,而在東洋文化研究所,同時也在文學部上課。除了西嶋先生、池田先生,我還修過護雅夫先生的課(匈奴突厥史),也修過田中正俊先生的課(中國近代史),以及井上光貞先生的課(日本古代史)。

自1973年9月起,我在東大讀了兩年半,臺大那裡是留職帶薪。第二次到日本是1980年9月,是在東大的東洋文化研究所當外國人研究員,接受池田溫先生的指導。兩次到日本,都是獲得哈佛燕京學社的補助。第二次出國的前半年在日本,後半年在韓國漢城大學國史學科當研究教授,同時對韓國的孔廟與書院,進行實地的調查與研究。

2015年6月池田溫先生夫婦與高明士先生合影。

澎湃新聞:西嶋先生的「東亞世界」理論對您影響很大吧。高明士:

東大東洋史學科在那個時期基本上是以中國史為重點,西嶋先生在巖波書店那套《世界歷史》,撰寫關於東亞世界的總論,等於是寫總序,對東亞世界的形成作了詳細論述,影響學界深遠。他所說的東亞世界,地理範圍包括中國本土、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越南。我完全接受這樣一個地理概念。當然東亞世界的形成,是以國家的成立為前提,朝鮮半島諸國和日本基本上是在二世紀到三世紀之間建立。西嶋先生指出東亞世界是以中國文化圈的形成為基礎,文化圈的成立有四大共通(不是共同)要素,就是漢字、儒教、佛教、律令,這是非常重要的提示。漢字、儒家經典,比較有共識。佛教指中國化的佛教,主要的特徵就是漢譯大藏經的流傳及其佛寺建築;律令是包括法制的。這些共通要素都是透過漢字書寫來認識,所以也可以稱作漢字文化圈,隨著時代的演變,這些要素先後傳入東亞地區。例如佛教是通過朝鮮半島傳播到日本,大概是在六世紀前半葉。關於佛寺建築,他(西嶋定生)倒沒有提到講堂。律令這個元素比較晚完成,日本要到八世紀初實施大寶律令。所以文化圈的共通要素要全部出現,須等到七、八世紀,特別是八世紀前半。這樣的文化圈共通要素學說,我認為仍欠周延,即忽略了中國科技文化要素在此一地區的流通。所謂科技文化,特指官府所傳授的天文、曆法、陰陽學、算學、醫學等,都是由官方傳授,甚至設學,尤其醫學,成為官學教育項目或學館之一。所以嚴格而言,東亞文化圈的共通要素應該包括五項,此即漢字、儒教、佛教、律令及科技。

這五個要素是怎麼在東亞世界出現的?西嶋先生沒有進一步談。我提出補充,就是透過當地公私教育事業發展而展開的。公指官方的教育事業,私主要指佛寺教學以及若干私學。中國如此,古代的三韓,及其後的統一新羅,乃至十世紀後獨立的越南,也都是如此。

文化圈的形成跟政治秩序的建立,最大的不同在於文化圈的形成是由當地主動吸收先進文化,成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政治秩序的推動是被動接受,是他律的,而文化的吸收是自動的,或說自律的。兩個力量的配合,形成東亞世界這樣的歷史文化。但西嶋先生只講了表面那些事實,可是底層的文化共通要素如何形成?也就是前面所說的教育事業如何推動?並沒說明清楚。政治秩序的建立,是以中國國力的強大作為前提,目標是建立以中國為中心的一元化秩序。一旦中國衰弱,或者分裂,政治秩序就會變形。例如兩宋的弱態,一元化的政治秩序難以推動,東亞世界為之變形。可是西嶋用經濟圈來解釋,認為東亞世界是以宋錢作為通用貨幣,依然沒有解體,至明清再重建這樣的政治秩序,這也是一種重要的解釋。我是從文化傳播角度來看這個歷史世界的發展。在傳統時代,中華文化一直呈現其先進性,即使兩宋有弱態,當時的文化水平依然是先進,所以東亞世界的基礎並沒有崩壞。文化傳播的影響可分成兩個層次,第一個是局部的影響,第二個是中華文化的要素成為當地文化的一部分,甚至可說是主要部分,而形成文化圈。

東亞世界就是由中華文化的基本要素構成文化圈的地區。東亞世界之外的地區,例如遊牧地區,中華文化仍有其影響存在。東亞世界為何會形成文化圈?因為這個地區都是農耕社會,而中華文化是以農耕社會作為背景發展出來的,重視家庭倫理的文化,尤其是儒家倫理學說,強調穩定和諧,因而容易被吸收與融合。遊牧地區為什麼沒有成為中華文化圈的一部分,是因為遊牧社會是遊移的,它的繼承方式採用推舉,不是嫡長制,因此儒家倫理學說不易被接受,漢字文化也就不容易在當地生根發展。但他們善於利用歸化漢人為他們通譯或作公文書而與中國王朝往來,所以農耕地區與遊牧地區溝通無礙。只是整個東亞世界及其文化圈的發展,到19世紀中葉隨著西人船堅炮利及其強勢文明的東來而隨之解體。

楊寬與西嶋定生在復旦大學歷史系校舍前合影(1979年9月21日攝)

澎湃新聞:對於冊封體制,您怎麼看?高明士:

我不用這個名詞,因為對於「冊封體制」概念無法完全接受。關於傳統中國的對外的政治關係,最基本的要求,其實是朝貢,跟中國最親近的國家才受到冊封,終究是少數。所以「冊封體制」概念,無法充分說明傳統中國對外的政治關係。這種政治關係,大致可分為以下三種:有貢有封、有貢無封、無貢又無封,稱為封貢關係比較屬實。「冊封體制」嚴格說只指有貢又有封的國家,太過於狹隘。我認為有貢有封、有貢無封的國家,對中國君主而言,屬於外臣;無貢又無封的國家為不臣;而君主對國內子民可稱為內臣。所以傳統中國的統治結構,可分為如下三圈:內臣、外臣、不臣等地區。歷史上被稱為有作為或偉大的皇帝,常致力於將外臣變成內臣,將不臣變成外臣,這也是在履行歷史的使命。其轉變的過程,用兵屬於例外,冊封即「外臣的內臣化」的和平轉變,設置羈縻府州制度也是「外臣的內臣化」的和平轉變。基於此故,古代中國並沒有明確的國界。衛戍部隊駐紮的最前線就是國界,所以國界常隨著國力的強弱而隨時變動。

至於冊封,基本上是源自周朝的封建爵制,漢以來分封異姓諸王,即相當於諸侯國王。比如朝鮮三國國王,冊封為高句麗國王、百濟國王、新羅國王,乃至倭國王等。魏晉以後,國內地方長官常須帶有都督、諸軍事等頭銜才有領兵等實權,於是也將這個制度實施於東亞諸國。就這個意義而言,正是前面所說「外臣的內臣化」表現。就「國」這個字而言,不等於今日國家的意義,它實際就是諸侯國,所以說傳統時期沒有國際關係,就是這個原因。韓國的《高麗史》,其國王傳紀稱「世家」,正是模仿《史記》體例的諸侯世家列傳,並非稱「本紀」。至李氏朝鮮時代,其宗廟仍建五廟,亦正由於此故。外臣諸國不朝貢的話,中國皇帝通常會遣使催貢,如屢戒不聽,最嚴重的,才會出兵徵討,甚至皇帝親徵,如隋唐出兵高麗。

高明士先生新著《中國中古禮律綜論:法文化的定型》

澎湃新聞:那麼,中國皇帝對朝貢國是怎樣的統治方式?高明士:

天下秩序裡面有它的一套禮儀,這套禮儀也是法,我稱為「天下法」,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基本的原則就是要到中國朝廷來朝貢。朝貢是上供當地土產,其實也是見面的禮儀。中國天子自古即著重禮尚往來,為呈現大國之風,除使節團入境時免費接待外,並有回賜品,若論其價值,常超過土產價格。因此就物物交換而言,朝貢國是穩賺不賠。何況使節團人數龐大,隨員們常在當地進行私下交易,以日本的遣唐使節團而言,動輒數百人,常會搜購書籍文物等,今日日本存藏有頗多中國已失傳的圖籍多半就是由此而來。所以從朝貢國的立場而言,的確有某種「朝貢貿易」的意義。但不能因為就朝貢國的立場來曲解中國傳統的規定,這是必需要澄清的歷史課題。現在學界流行著比較時髦的名詞是「朝貢貿易」。我要強調的是就傳統中國而言,朝貢是「禮」,朝貢不是貿易,天下也不是國際,傳統裡頭沒有今日所謂的外交,也沒有國際關係。古代有所謂「互市」,但是要經過皇帝批准,才能在指定的地方做買賣。為什麼說朝貢不是貿易?朝貢一定要呈上國書,也就是要上表,其國王對中國皇帝一定要稱臣,經過鴻臚寺審核,接受了以後才可以覲見皇帝。何時來朝貢?並沒有一定,有時一年多貢,有時一年一貢、三年一貢不等。但至少不是想來朝貢就可以朝貢。明末日本倭寇為什麼會出現?是因為這些寇沒有上表的國書,朝貢不成,就搶劫,變成寇了。

中國皇帝對天下的統治方式,是建立君臣父子關係。這個天下,指內臣與外臣地區,無含不臣地區。不臣地區因處在荒遠地帶而無接受中華文化聲教,有些地區甚至成為敵國。君臣是公的政治隸屬關係,父子是私的家人倫常關係。所以君父─臣子的上下關係,是構成中國天下秩序的基本圖式。中國皇帝對內臣的統治方式,是「個別人身支配」;對外臣的統治方式,是「君長人身支配」。所謂皇帝的「個別人身支配」,指中國皇帝(天子)透過實施賦役制度來控制每一個人,賦是租稅,役是徭役;另一方面,可利用減免賦役,甚至賜爵、賜勳,以示皇恩。自戰國到隋唐的均田制、租庸調法、府兵制及其雜徭等,即是這種原理的運用。但「個別人身支配」以小國寡民、戶籍正確的環境,較易實施。一旦人口增加,產業發達,流動人口加速,就很難進行,乃至出現戶口逃亡。唐德宗改用兩稅法,以戶為單位,就是由於時勢演變而逼出來的結果。這個政策是透過戶長來掌握每個人,實施至最近才改成個人可以直接申報所得稅。現在國家利用最新科技,通過身份證號碼來識別、確認個體,個人的存在只是一個號碼而已,就這個意義而言,正是中國自古以來所追求的「個別人身支配」。也就是說,今日利用科技控制個人的做法,中國早在一二千年前就已經實現了,只是現在更為徹底而已。

所謂「君長人身支配」,指中國皇帝(天子)對外臣地區的統治,是直接控制外臣地區的君長,並不直接統治其人民,當地的人民自然不適用中國法律,也就是無賦役問題。中國皇帝(天子)對較親近的外臣君長會給予冊封爵位,甚至相當於內臣的官職,有時也會擴及其王妃與重要官員,以示恩德。外臣對中國皇帝(天子)的義務就是朝貢與從徵,也就是相當於內臣的賦役,但朝貢與從徵並不像賦役那樣固定,有其彈性的處理方式。

中國皇帝對外臣頒發的國書,可以看出具有君父臣子的親情,也就是說它是一種公文書,也是一種尺牘,所以文書最後常呈現君父的慈祥及問候百姓平安的關懷,政治帶有親情味即是由於此故。這一點與今日西方民主政治常呈現冷酷、對立的緊張關係有極大差別。當外臣地區的君臣父子關係不能維持時,也就是中國天子的君父兩者身分不能兼得的時候,反而倒過來出現中國要向外臣稱臣,那是最為屈辱的,歷史上如五代沙陀石敬瑭為建後晉,對契丹自稱兒皇帝;南宋與金的紹興和議,宋向金稱臣。如果中國的國力爭氣一點,先排除不稱臣,但因勢弱,只好改從家人之禮來調整,如宋遼約為兄弟關係,金與南宋的隆興和議成為叔侄關係,但宋與西夏仍能維持君臣關係。到明清強盛時期,中國又再重建君父─臣子的天下秩序基本圖式。

《律令法與天下法》和《天下秩序與文化圈的探索》

相關焦點

  • 講座回顧丨臺灣大學高明士教授做客我校名家論壇,漫談禮律
    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徐世虹教授,臺北大學歷史學系陳俊強教授,明斯特大學漢學繫於宏教授,清華大學法學院蘇亦工教授、陳新宇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馬小紅教授、趙曉耕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張生研究員、世界史研究所徐建新研究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孫明春老師等多位學者亦出席了本次活動。
  • 鄧文初:「朝貢貿易」體制是如何失敗的?
    明廷發給朝貢使團憑證「勘合文簿」,「每國勘合二百道,號簿四扇」,朝貢使團不僅要將人數、船舶數、進貢物品、貿易商品數量一一填寫清楚,明廷港口官員也要依據底簿一一勘查比合,只有比合相符的使團才能允許其進京朝貢。這就是學界所稱「朝貢貿易」體制的主要內容。對這種體制,日本學者檀上寬將其歸結為:「這個體制的特徵就是把周邊國家對中國物資的需求作為籌碼,將以明朝為中心的華夷秩序推廣遍及東亞全域。
  • 明朝與日本「朝貢堪合貿易」及引發的「倭患」(2)
    二、明朝、日本官方朝貢堪合貿易的兩段重要時期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曾經數次派遣使者宣諭日本南朝徵西府的懷良親王,也得到了回應——儘管是不太友好、瀰漫著濃烈的火藥味——同時,日本西海岸一些地方政府與明朝沿海官府之間也偶有聯繫,但都不是也沒有達成兩國最高層的交流與合作,直到永樂元年(1403年)才有了最高層的正式友好交流,並確定了兩國之間的朝貢堪合貿易形式。
  • 美國人為何如此介意「朝貢體系」?
    ▲天下諸藩職貢圖01朝貢體系的虛實雖然朝貢體系起源於周朝,不過其一般意義是指古代中國的大帝國,按照所謂的「天下觀」,在東亞建立的以中國為核心,與中國的政治交往、經濟貿易遵循中國制訂的規範,他國中央政府合法性由中國承認
  • 淺說明代口譯與筆譯人員(上)——會同館和朝貢貿易
    這些國家雖然在後來有的不復存在了,但大部分在有明一代,朝貢是相當頻繁的,明太祖朱元璋對所有願意來朝貢的國家都採取懷柔政策,厚往薄來,非常大方,這個做法有兩個用意,一是元朝時期海上貿易發達,泉州這些大港在明朝建立的過程中反抗非常強烈,本來大家在海上貿易都做得有聲有色,明朝一成立,如果不以官方身份壟斷這一系列貿易,消除元朝在海外的影響,那麼沿海的安全又無法保障了。
  • 發現東亞(三七)︱從「天下」到「區域」:東亞秩序的重組
    從《中日修好條約》到《馬關條約》,天下秩序的崩潰,只用了24年。一般認為,東亞的「現代」歷程,在國家形態上,是由帝國轉變到「民族國家」;在國際關係上,是由「朝貢體系」轉為「條約體系」。照此看來,所謂的現代化,就是東亞以歐洲國家和國際關係為模板,把傳統的中國中心主義的等級結構,改造成主權國家的平等結構;中國由一個世界國家(a world country)變成了世界之一國(one country in the world)。這種認知正日益受到質疑。首先,帝國與民族國家、朝貢與條約,並不是對立的概念。
  • 略論清朝朝貢體系
    儒家的天下觀形成了一整套對外關係的理論和體系,其核心是以中國為中心,帝王臨御天下,居內以制夷狄。朝貢體系也成為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所追求的理想國際體系,尤其是在清朝,朝貢體系達到了鼎盛,但也盛極而衰,在西方帝國主義的侵襲下終於土崩瓦解。作為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而建立全國性政權的滿清王朝,為了昭示其統治的合法性,除了加強對帝國內部的控制之外,必須建立穩定的周邊關係。
  • 總序:十五世紀以前的國際貿易
    在大家都在熱議「絲綢之路」,媒體上都說這是一條「洲際貿易大通道」,這似乎和我說的情況大相庭徑,這又應當作何解釋呢? 連接歐亞非三大洲的「絲綢之路」是15世紀之前國際貿易的主要路線,在世界文明史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今天更成了世人關注的重點。
  • 亞洲各國為什麼爭相向明朝(中國)朝貢?
    如果單單從「朝貢」這一詞的表面意思來看,似乎是中國對周邊各國的壓迫,向中國朝貢應該不是他們的本意。但其實事實並非如此。亞洲各國不僅樂意向中國朝貢,而且是爭搶著頻繁向中國朝貢。朝貢與朝貢貿易亞洲各國向中國朝貢,有著悠久的歷史,明朝不過是繼承了這一傳統。這是建立在中央帝國俯視周邊國家的秩序之下的。維繫這個秩序的關鍵在於,各國國王定期向中國朝貢,並接受中國皇帝的冊封。
  • 英語不是學好國際貿易的攔路虎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要學習的課程有:《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外貿單證實務》、《報檢實務》、《國際貨運代理實務》、《外貿跟單實務》、《報關實務》、《國際貿易綜合實訓》、《跨境電商操作實務》、《營銷溝通技巧》、《英語視聽說》、《劍橋商務英語》、《商務英語寫作》、《經濟應用數學》等課程。
  • 明朝朝貢國148個,清朝7個,什麼原因造成這懸殊的差距
    從這個記載來看,朝貢國一方將財富以某種形式給予另一方,以表示順從或結盟,尤其是君主國裡臣民獻上禮物給君主。根據史料記載,明朝的朝貢國148個,清朝的朝貢國7個,什麼原因造成這懸殊的差距呢?讓我們來看一下。
  • 茅海建論清朝的宗藩關係藩部,屬國,朝貢國
    本文系作者2019年7月30日在上海交通大學「海洋視野下的東亞國際關係暑期班」的演講,8月20日至25日修改於橫琴,10月26日在「第三屆全國青年歷史教師暨名師工作室年會」再次演講。全文分三部分發表,這是第一部分。首先需要說明,我不是研究東亞國際關係的學者。最近二十多年,我一直在研究戊戌變法。雖說不研究東亞國際關係,但也不是沒有興趣。
  • 廣東國際貿易精品展-家居生活線上啟幕
    央廣網消息 由廣東省貿促會主辦的廣東國際貿易精品展-家居生活於7月29-31日在ITOE廣東國際貿易數字博覽館 (www.itoegd.com) 線上舉辦。ITOE廣東國際貿易數字博覽館的「數字展廳」、「商家中心」、「服務專區」、「直播圈」四大功能為本次展會展商和買家之間的互動、交流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保障。展商不僅可以通過「數字展廳」的3D、特裝實景展位、視頻、圖文等多種方式進行展期的展覽展示,還能通過「商家中心」,在非展期間,持續進行產品的展示、會議洽談。
  • 高虎城:中國是一個貿易大國但不是貿易強國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和國際在線記者:  我的問題是關於中國外貿情況的。您剛剛也提到,2013年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貨物貿易第一大國,但是有說法稱我們現在還不是第一強國,請問您對此怎麼看?另外我們採訪的一些企業也透露,今年2月的外貿情況並不樂觀,請問您如何判斷2014年整體的外貿形勢?謝謝。
  • 貢品:明代朝貢國所進貨物的種類與去處
    在各國公使抵達京城後,需要按照既定的朝貢程序和相關的禮儀來移交貢品,覲見皇帝,接受明廷的賞賜。明代朝貢國所進的貢品種類繁多,大多以本國的土產為主,也有少量的舶來品。
  • 朝鮮王朝與清朝貿易往來密切,為何要把人參被列為「違禁品」?
    所以說,朝鮮並不是一直限制人參的對外出口的,在對清王朝的貿易中,人參的出口顯然損害到了朝鮮王朝的利益,因為在朝鮮,人參的地位同金銀的地位幾乎完全等同,有時候甚至會出現人參價值高於金銀的情況,而人參並不是一種開墾不盡的資源。因此,限制人參的出口貿易就成為朝鮮王朝這一時期的貿易政策限制內容。
  • 日本的這個縣,明朝時,曾因是中國附屬國而自豪,每年朝貢三四次
    琉球地處一遇,國小民貧,三王都希望有強大的明朝作為靠山,得到詔諭後,琉球三王便不約而同地向大明「奉表稱臣」,同明朝建立了朝貢關係,正式成為中國的藩屬國。值得一提的是,「三山」時期,就有程復、王茂、葉希尹、懷機等來自明朝的人才得到重用,他們受明朝皇帝的派遣,前來輔助琉球,有的位居國相乃至攝政。
  • 朱元璋早跟日本斷絕了關係,為什麼日本人還來明朝朝貢?都是騙子
    倭寇一度成為影響明朝發展的國際問題,自明朝建立國祚以來,日本強盜便不斷進犯沿海城市,且倭寇之患與明朝的存亡相伴始終,讓歷代明朝皇帝大為頭痛。當時的日本,正值「南北朝」時期,割據南方的親王對天朝上國有失敬意,屢次派兵滋擾沿海地區。朱元璋怒髮衝冠,曾一度打算發兵徵服日本。不過,因為當時的明朝剛剛經歷戰亂,所以國家和百姓需要休養生息。
  • 商務部:中國遭遇貿易摩擦相對數並不是很高
    中國經濟網記者周匯敬 攝   中國經濟網北京2月18日訊(記者 彭金美)今日,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在例行發布會上指出,中國遭遇貿易摩擦相對數並不是很高,去年涉案的有關貿易摩擦金額36億美元,但去年我們的全國出口規模達到了將近22000億美元。
  • Leah訪談 | 「是柔韌的韌,不是堅韌的韌」
    這是Pi重新回歸的訪談欄目,本期嘉賓是即將赴牛津大學讀研的Leah。她畢業於北京大學希伯來語系,未來將繼續中東方面的研究。本次訪談中,我們和Leah聊了聊大學四年自己身上發生的變化,以及站在畢業路口如何對未來做出選擇。「虛空」成為本次訪談出人意料的關鍵詞,在經歷三次虛空之後,「向前走」成為她安慰自身並不斷堅定自我的武器。我和Leah很久沒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