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東亞(三七)︱從「天下」到「區域」:東亞秩序的重組

2021-01-08 澎湃新聞

「中國認明朝鮮國確為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故凡有虧損獨立自主體制,即如該國向中國所修貢獻典禮等,嗣後全行廢絕。」上述文字是中日《馬關條約》的第一款。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鴻章、李經方,與日本代表伊藤博文、陸奧宗光,在條約上簽字。經過甲午戰爭的慘敗,清國的最後一個朝貢國朝鮮,從此脫離了與中原的宗藩關係,退出了東亞「天下」秩序。

浮世繪《清國媾和使來朝談判之圖》

「天下」體系解體的起點,常被認為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但

嚴格說起來,《南京條約》本身並未試圖動搖既有的區域秩序

。當然,歐美的殖民侵略,以及隨之而來的不平等條約,是制度崩潰的大背景。

以歐洲國際法原則重新界定區域內部關係,始自1871年的《中日修好條約》。日本以此確立了與清國對等的國家地位,並在這個基礎之上,挑戰清國主導的區域關係。1874年日本藉口牡丹社事件出兵臺灣;1875年與朝鮮籤訂《江華條約》,迫朝鮮「開國」;1879年吞併琉球,改衝繩縣;直到1894年起釁中日戰爭。

從《中日修好條約》到《馬關條約》,天下秩序的崩潰,只用了24年

一般認為,東亞的「現代」歷程,在國家形態上,是由帝國轉變到「民族國家」;在國際關係上,是由「朝貢體系」轉為「條約體系」。照此看來,所謂的現代化,就是東亞以歐洲國家和國際關係為模板,把傳統的中國中心主義的等級結構,改造成主權國家的平等結構;中國由一個世界國家(a world country)變成了世界之一國(one country in the world)。

這種認知正日益受到質疑。首先,

帝國與民族國家、朝貢與條約,並不是對立的概念

。不要說主導19世紀至20世紀初全球秩序的英國,本身就不是民族國家,就是直至二戰結束前,世界上都沒有幾個真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同樣,細讀歷史就可知,所謂朝貢體制和條約體制,在實踐中常有相互容納甚至確認,並不必然排斥。且條約體系本身就是矛盾體:其前提假定是主權平等,但不平等條約又否定了主權平等。

其次,

塑造出這種對立,本質是塑造所謂西方現代性和東方傳統性的對立

。傳統向現代的轉變,就成了東方向西方的轉變。這裡不但「東方」、「西方」這對概念是固化、可疑的,而且把19世紀以來東亞複雜的歷史演變,簡化成了對一個(想像的)「西方」的模擬和附從。這就像是柯文(Paul Cohen)對20世紀中期美國的中國研究界「衝擊—反應」模式的批評:它的問題不在於它是多麼「錯誤」的,而是其解釋層面有限,不能涵蓋整體變化。

第三,與此相關的是,這套邏輯過於強調變化的外部因素。外因固然重要,但內部挑戰更具決定性。這裡的內部,即包括東亞各國國內的動亂,也包括域內國家對區域秩序的改造。國內、域內和域外的衝擊相互交織,內亂與外患共同作用,才造成經由一個多世紀共同建立、又經過一個多世紀共同維持的天下格局,在短短幾十年裡迅速塌陷。

把內部和外部危機放在一起,也許更能理解中日韓當時面對的挑戰及其應對。我們知道,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並沒有給清朝帶來根本性的震動。更沉重的打擊是十年後發生的、持續了十數年的太平天國運動。洪秀全創立的拜上帝會雖借用基督教,但本質上是種民間宗教。

太平天國攻陷富庶的江南地區,重創清廷原有的軍事和財政體系

。持續內戰亦對當地的經濟、社會和人口結構造成極大破壞。與太平軍遙相呼應的還有活躍在長江以北達16年的

捻軍

。太平天國失敗後,捻軍持續攪擾北方,甚至在1865年斬殺僧格林沁,致清廷此後再無滿蒙出身的軍事統帥,打仗只能倚重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的地方練軍。第二次鴉片戰爭就發生在動蕩的1856—1860年,清朝國力因內戰而極大消耗,無法內外兼顧,任由英法聯軍攻陷北京,火燒圓明園,並籤下天津、北京條約,進一步喪失主權。俄國也趁火打劫,以調停英法有功,佔去烏蘇里江以東大片領土,勢力拓展至與朝鮮接壤的圖們江口。

此時,西部邊疆也出了大問題。1856年,雲南官府激發穆斯林民變,杜文秀領導起義,在大理建立平南國,一度佔去半個雲南。清朝花了12年時間,才將變亂鎮壓。

雲南回變

影響到周邊省份。1862年,正在清軍與太平軍和捻軍激戰、西北防務空虛之際,陝西、甘肅發生回變。動蕩持續十餘年,至1873年才由左宗棠平定。戰爭、仇殺、饑荒,導致西北兩省人口銳減,地方經濟凋敝。

左宗棠西徵途中的運糧隊伍

陝甘變亂

又進一步波及新疆。1864年,

新疆叛亂

蜂起,地方割據。這次變亂與雲南、陝甘的不同之處,在於外部勢力深度介入。1864年,喀什噶爾的叛亂領袖向中亞的浩罕汗國求援,浩罕汗國派阿古柏前往。後者反客為主,佔領了喀什等地,於翌年建立政教合一的哲德沙爾汗國。此時俄國再次趁虛而入,迫清朝籤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讓巴爾喀什湖以東領土;又於1871年出兵侵佔了伊犁。

阿古柏吞併新疆各地的割據勢力,不但吸納了陝甘回軍殘部,還接收了浩罕汗國投來的軍隊,一路攻伐,幾乎佔領新疆全境。此時英國和俄國正在進行爭奪中亞的大博弈,兩國先後承認阿古柏政權。伊斯蘭世界領袖、奧斯曼帝國蘇丹還賜予他「埃米爾」頭銜。天山南北儼然已成外國。

清廷的

「海防」與「塞防」爭論

在此背景下發生。在財政捉襟見肘、東南沿海與西北內陸的防務難以兼顧的情況下,如何判定主敵、認知國本,是爭論的焦點。力主海防的李鴻章,視歐美日本為主要威脅,而西域內亞則是可以損失的藩屬;主張塞防的左宗棠,則認定俄國為大敵,不但不能放棄新疆,而且要強化對西域的直接管理。結果,左宗棠於1877年成功收復新疆,4年後又收回伊犁。新疆於1884年建省,實現了龔自珍、魏源等經世派學者在19世紀初期提出的西域行省化的構想。可以說,

內在危機和內生性思想,主導了現代中國形態的塑造

換個角度看,海防還是塞防,討論的也是宗藩關係的優先次序。清代「天下」的兩大支柱,一是由禮部主持的與朝貢國的關係,一是理藩院主持的與內亞邊疆的關係。究竟如何判別內外,分清緩急,在當時並不是一目了然的。從今天看,內亞邊疆在清代結束前大體保留在版圖內,後為當代中國所繼承,這不能不說是晚清國家建設在內外交困中的一大成就。它避免了中國像奧斯曼帝國那樣被殖民勢力徹底分裂。當然,也許其代價,就是傳統的禮部「外交」被歐洲式的國際法外交完全改造。

這就要談到日韓所應對的挑戰。日本當年面對的外部壓力雖與中國類似,但程度要輕得多。同樣,它的內部挑戰,解決得也比中國順利、徹底。明治維新前後的日本,最大的變亂來自兩場內戰,一是1868年的戊辰戰爭,主張王政復古的西南藩閥成功倒幕;二是1877年的西南戰爭,明治政府平定了西鄉隆盛領導的舊士族反叛。兩場內戰,陣亡者加在一起不過1.4萬餘人,其破壞性遠遠小於同時期中國的內亂。在薩摩、長州等藩的倒幕精英主持下,明治政府得以專注革新,強化國家能力,從話語到實踐效法歐洲,對外殖民擴張。

朝鮮面對的外部壓力,最早也來自歐美。掌握實權的大院君堅持「衛正斥邪」,暫時保全。此後最大的挑戰,外是日本,內是黨爭。《江華條約》將朝鮮拽到殖民帝國體系和天下體系之間,內外矛盾同時升級,終於在1882年和1884年發生壬午軍亂和甲申政變。清政府和日本的競相介入,激化了新舊兩個帝國對朝鮮半島的爭奪,也激化了朝鮮國內的階級矛盾。1894年的中日之戰,起因於朝鮮爆發的東學黨農民起義,清朝應朝鮮之請出兵平亂,日軍則對清軍不宣而戰。

浮世繪《雲揚號兵士朝鮮江華之戰圖》

朝鮮在天下體系中位置至關重要,不但是宗藩關係的模板,而且其國王地位與蒙古藩王相仿,幾乎「視同內服」。在殖民壓力下,清與朝鮮都曾積極調整,試圖調和朝貢—宗藩原則與條約—國際法原則。清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朝鮮亦設立統理通商事務衙門,兩國交往中一些非儀式性事務便從禮部轉到這些新設的外交部門。1882年,在李鴻章主持下,朝鮮與美國籤訂修好通商條約,成為朝鮮與歐美建交首例。籤約前,李鴻章指示朝鮮以照會形式,向美國說明:「朝鮮素為中國屬邦」,朝美的平等關係,與朝中的藩屬關係,彼此無涉。此後朝鮮與英、德、意、俄、法等國先後訂約,皆援此例。與美訂約同年,朝鮮國王亦向中國提出通商請求,清廷允準,兩國籤訂了歷史上第一份國際法意義的條約:《中朝商民水陸貿易章程》,其中指明:「朝鮮久列藩封,典禮所關。一切均有定製,毋庸更議……此次所訂水陸貿易章程系中國優待屬邦之意,不在各與國一體均沾之列。」

很明顯,李鴻章的意圖,是利用條約原則進一步確認宗藩原則,兩者非但不對立,而且相互肯定,彼此平行。日本史家濱下武志分析貿易章程時更進一步認為,中朝貿易,體現的既非朝貢原則,亦非條約原則,而是一種雙方共同遵循的「區域」原則。可惜在強大的殖民壓力下,這種調和的努力並不成功。1885年中法戰爭後,越南變為法國殖民地,從此脫離宗藩體系。1895年,朝鮮也結束了幾個世紀的中原藩屬,成為獨立之國。但獨立後的朝鮮,主權卻更不完整。10年後,日本變朝鮮為保護國,進而在1910年正式吞併。

在全球範圍內,國際法服務的都是殖民帝國體系。

東亞「天下」格局消解,在外部壓迫和內部變亂雙重作用下成為一個「區域」。但是,舊秩序解體後,到來的並不是一個民族國家體系,而是以日本為中心的帝國主義秩序

。新秩序借用國際法話語,卻繼承了「中華—天下」秩序的諸多樣貌——比如以天皇、神道的宗法制度替代中原禮教的宗法制度。所以從某種角度也可說,

東亞由中國治下的「天下」(Pax Sinica)變成了日本治下的「天下」(Pax Japonica)

。國際法—殖民帝國否認「禮部外交」,不過是以一種等級秩序顛覆了另一種等級秩序。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危機幕後的東亞地區秩序分析
    (11)東亞地區秩序嬗變期中的「有氣無力」,造成了當前「大戰不犯,小亂不斷」的基本狀況。那麼又是什麼因素決定了當前東亞地區秩序的羸弱呢?為回答這一問題,首先需要對東亞地區秩序的歷史脈絡進行梳理,以期發現其中的影響要素。  (一)一廂情願的天朝禮治秩序  「在近代以前,古代世界中曾在不少地區產生過古代類型的國際關係格局。
  • 發現東亞(四八)︱從「東亞奇蹟」到「亞洲價值」
    就在奧運會開幕的前10天,世界上第一條商業運營的高速鐵路:東京到大阪間的東海道新幹線正式開通運營。從1955年到1973年,日本年均GDP增長率超過9%;1968年,日本超過聯邦德國,1978年更超過蘇聯,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一紀錄一直保持到2010年。不只是日本,在冷戰期間,從屬於美國陣營的諸多東亞經濟體,都實現了工業化和經濟騰飛。
  • 從原產地角度解讀東亞區域專業化分工
    成新軒教授的《東亞自貿區原產地規則對我國在區域中產業地位的影響研究》一書,從原產地規則角度,系統、深入研究這種影響,是對於東亞區域一體化發展的一個拓展分析。  成教授的專著介紹了東亞地區的主要自貿協定安排中的原產地規則及其特點,分析了這些規則對我國不同產業在區域生產網絡中的地位和影響,提出了富有啟發和參考價值的政策建議。
  • 發現東亞(十七)〡 逃犯與聖徒:東亞遇上天主教
    基督教傳入東亞世界,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由西域而來的景教(起源於敘利亞的聶斯脫裡派),但各教派在元末後衰微,其對現代東亞的影響遠不及16世紀由歐洲經海路而來的天主教。而談到天主教與東亞的相遇,以及由此導引出的兩者間一大段恩怨情仇,都要從兩個人的相遇講起。
  • 中國人民大學舉辦東亞合作論壇 研討川普當選後的美國與東亞
    11月26日,「東亞合作論壇2016:川普當選後的美國與東亞」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明德國際樓舉行。此次研討會由中國人民大學東亞研究中心與國際關係學院聯合主辦,來自中國、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近40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
  • 我是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關於唐代東亞區域的國際關係...
    我是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關於唐代東亞區域的國際關係
  • 「大東亞共榮圈」是一個彌天大謊
    《中國抗日戰爭史》一書統計,中國各地發現類似「萬人坑」近100處,死難中國人達100萬人以上。  1940年8月1日,日本外交大臣松岡洋右發表了「外相談話」,「大東亞共榮圈」第一次出現在公共場合,隨後被確定為日本的國策。  關於「大東亞共榮圈」的範圍,松岡主張以「日、滿、支」為主幹,外加南洋等地區。
  • 大東亞共榮圈的思想源流,日本自信的來源,居然是華夷秩序
    日本為何相中了這個詞,就是因為這是中國傳統華夷秩序下的一個代表名詞,日本鼓吹的大東亞共榮圈故意曲解了中國古代的華夷秩序,從而希望淪陷區人民安心當日本統治下的順民。此制度可追溯至先秦,當時的中原王朝憑藉先進的文化、技術、制度成為東亞世界的中心,「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左傳·定公十年》)。復旦大學的韓昇教授認為,中國的東亞秩序並非是東亞天下統治在一姓之下,而是以中國為領導,要求各藩屬國承認中國的領導地位,在中國領導下,各藩屬國地位平等,是中國的外臣,要和睦相處。
  • 二戰日本的幻夢「大東亞共榮圈」
    在這一背景下,「大東亞秩序」被日本軍國主義及民族主義者利用,進行大肆宣傳。日本聲言將與「滿洲國」及中華民國建立經濟聯合體,開發利用東南亞各國的資源,並在南太平洋建立外圍軍事防線中華民國新民會的宣傳海報。
  • 「內卷大戶」中日韓,東亞三國的歷史論述
    孫歌在他名為《從那霸到上海》的書中,有一章專門討論了「東亞三國」的歷史敘述。他表示中日韓三國間多種形態的交集古已有之,在當代討論的意義在於打破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支配性敘事體系和理論體系。但是由於範疇的含混,在討論中具有極強的複雜性,本文便摘自本章的內容。東亞是一個逐漸熱起來的話題。
  • 3小時熱銷3億,東亞印象臺湖12.1火爆開盤
    3小時熱銷3億,東亞印象臺湖12.1火爆開盤 房天下
  • 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介紹
    專修東亞研究有多種方式,要求各不相同。有興趣的學生應該安排與當年的本科生助理主任或本科生項目協調員Nicole Escolas會面,以確定最適合自己學術興趣的方向。東亞研究集中的課程工作分為4類:語言學習,輔導課和東亞「領域課程」(包括「歷史調查」課程)。
  • 惠州東亞儷景軒開發商怎樣?博羅東亞儷景軒價格/戶型詳情
    東亞儷景軒在售戶型建面約83-117㎡2到3房,均價7500元/㎡,毛坯交房。歡迎新老客戶前來參觀看房選房,看房車輛免費接送,自駕車或者省外客戶報銷來回費用,購房成功贈送3年物業管理費。東亞儷景軒銷售廖小姐:132-8816-8634(微信同號)。
  • 中國古典文化是東亞文明走向未來的基石
    中國古典文化是一個開放的集合體,其中較為核心的儒道釋之價值理念在東亞各國都有一定程度的傳播與影響,但其中最為顯著的無疑是儒學思想及其價值體系。儒學的倫理本位、禮樂教化、家國同構等價值觀以及仁義禮智信、忠孝、恕己恕人、德政、秩序、中庸、和諧等個人層面與家國層面的價值訴求,對古代朝鮮半島、日本及越南的精神文化與制度文明都有明顯的構築功用。
  • 「近代東亞國際關係論壇」在京召開
    論文雖然數量不太多,但總體來說質量較高,論題新穎,並不局限於傳統意義的外交史,而從思想史、文化史、體育史、經濟史等諸多方面對東亞近代國際關係進行全面研究,並有新的開拓。不少論文的視野很開闊,不止論述東亞三國的關係,也探討近代以來英國、法國、俄國、美國及國際聯盟等國際組織對東亞國際關係的影響。東亞關係對我們極為重要,東亞雖非國際秩序的主導者,但卻是相當重要的熱點地區。
  • 美國東亞研究專業申請院校推薦
    上一期我們著重介紹了東亞研究課程設置、就業前景和申請要求,這一期我們為大家介紹東亞研究幾個熱門的院校和項目,文末我們匯總了美國TOP80院校東亞研究項目開設的情況,申請這個方向同學可以做個參考。Committee on Regional Studies- East Asia (RSEA)的東亞研究文學碩士項目是個跨學科的區域研究計劃,旨在對東亞語言、社會和文化有廣泛興趣的研究生提供相應的培訓。該項目既可為想進入職場的學生提供所需的知識與理論,也能為想繼續申請博士深造的學生提供一個更好的準備機會。
  • 港大楊銳:許多東亞大學沒有靈魂
    今天,就《東亞頂尖大學的文化使命》這一話題,楊銳表達了他的呼聲:東亞很多大學,是沒有靈魂的大學。大學,就相當於我們一個人一樣,有身體也有思想。我們東亞的很多大學,身體挺漂亮的,但大學的精神在哪裡呢?經過幾年調研,我發現幾乎沒有多少教授、學生能對自己大學的靈魂有所界定。為何說沒有靈魂?原因很簡單。
  • 訪談︱高明士:「朝貢」不是「貿易」,「天下」不是「國際」
    高明士:東大東洋史學科在那個時期基本上是以中國史為重點,西嶋先生在巖波書店那套《世界歷史》,撰寫關於東亞世界的總論,等於是寫總序,對東亞世界的形成作了詳細論述,影響學界深遠。他所說的東亞世界,地理範圍包括中國本土、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越南。我完全接受這樣一個地理概念。當然東亞世界的形成,是以國家的成立為前提,朝鮮半島諸國和日本基本上是在二世紀到三世紀之間建立。
  • 蔡孟翰系列演講 東亞歷史與現代政治
    曾任日本同志社大學技術・企業・國際競爭力研究中心東亞研究計劃主任、研究員,亦曾兼任日本關西大學少數族群研究中心校外合作研究員。研究領域包括:東西政治思想史、國際政治和東亞歷史。對東亞民族主義、中日關係以及劍橋政治思想學派等問題,有精深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
  • 通州「一核五區」現51-78平小戶型東亞•印象臺湖獨領風騷
    不少購房者坦言,以區域做選擇的話,他們更傾向於通州。正因為這一趨勢,使位於通州臺湖區域的東亞•印象臺湖凸顯,「70萬起的低總價、小戶型、優美宜居的環境,加之位於通州『一核五區』中的通州核心區旁,是我們的獨家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