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東亞(四八)︱從「東亞奇蹟」到「亞洲價值」

2020-12-22 澎湃新聞

1964年10月,日本東京舉辦了第十八屆奧運會。在10日的開幕式上, 19歲的早稻田大學學生坂井義則,點燃了奧運火炬。坂井出生於原爆當天的廣島,選擇由他點燃火炬,宣示著一種歷史觀:戰後19年,日本由痛苦地新生,已健美地長成。

19歲的早稻田大學學生坂井義則點燃1964年奧運會主火炬。

經歷了初期的低靡之後,日本經濟從1950年代開始,從廢墟中快速崛起。1960年,池田勇人政府推出國民所得倍增計劃,日本國民生產總值(GDP)實現高速增長。就在奧運會開幕的前10天,世界上第一條商業運營的高速鐵路:東京到大阪間的東海道新幹線正式開通運營。從1955年到1973年,日本年均GDP增長率超過9%;1968年,日本超過聯邦德國,1978年更超過蘇聯,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一紀錄一直保持到2010年。

不只是日本,在冷戰期間,從屬於美國陣營的諸多東亞經濟體,都實現了工業化和經濟騰飛。在日本帶動下,東亞「四小龍」(韓國、臺灣、香港和新加坡)從1960年代開始也迅速崛起,最高經濟增速達10%。東亞經濟的整體發展又在80年代之後帶動數個東南亞經濟體的快速增長,出現了所謂「四小虎」(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1993年9月,世界銀行發布了名為《東亞的奇蹟》的報告,把這些國家/地區所取得的矚目的經濟成就歸結為

「東亞模式」

。這也是第一次,「東亞」與某種經濟增長現象掛鈎,代表了一種「成功」的發展主義觀念。

經濟學家們對東亞模式的內涵提出過不同理解。代表性的觀點,包括政府對產業的大力介入、依託開放的市場施行出口導向型發展、吸納外來資本、產業適時升級(由初期的勞動力密集型過渡到資本技術密集型)、實現比較優勢戰略等等。學者們還把東亞產業的梯次發展,總結成「雁行模式」:日本作為領頭雁,帶動了小龍小虎們的起飛。

眾多關於

「東亞奇蹟」

的討論中,還有一種文化主義觀點,引發過很多討論。這是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和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提出的

「亞洲價值」

說。這個理論認為,儒家文化崇奉集體主義、尊重權威、選賢任能、重文教、尚節儉,是這個區域能夠在資本主義體系裡獲得成功的關鍵。它針對主流經濟學家們的市場中心主義,強調製度(特別是國家)和文化的重要性。

怎麼看待「東亞奇蹟」和「亞洲模式」,甚至到底有沒有「亞洲模式」,是個爭議很大的話題。日本經濟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陷入低速,1997年的金融危機又重創了東亞不少新興經濟體。曾經引領一時風騷的奇蹟說和價值說,在出現後沒多久,就遭遇現實的尷尬。關於它們的討論雖然仍不時見諸報端,但冷卻了許多,「亞洲價值」也少了當年的理直氣壯。對東亞經濟體曾經的輝煌成功,到現在也沒有一個統一的理解。

其實當年的各種爭論,不過是將「亞洲」變成了一個承載不同的社會經濟理念和意識形態的籮筐,從凱恩斯主義到新自由主義,從新威權主義到制度經濟學,各思想流派都用自己信奉的一套價值系統來解釋亞洲。亞洲/東亞再次被相互矛盾的知識、概念系統所塑造,無論其成功與失敗,都成了證明某種超然理念的論據。關於它的討論,可以看成是冷戰到後冷戰時代,全球資本主義體系主導理論之間的一場觀念競爭。

本文想強調的是,

對東亞所謂奇蹟的認知,不能僅從經濟發展角度出發,而脫離冷戰的歷史環境

。美國為遏制蘇聯和中國,在東亞建立了舊金山和約體制,這是東亞「奇蹟」能夠發生的歷史前提。誠然,這種解釋並不新鮮,也並不是東亞經濟起飛的充分條件:就像許多論者指出,並不是所有受到美國支援的國家都實現了經濟高增長。但它是日本和四小龍崛起的必要條件。它提醒我們不但要歷史地看待東亞經濟體取得的成就,也要歷史地看待同時代中國曲折艱難的工業化、現代化道路。

1952年,美國為首的部分同盟國同日本籤訂的《舊金山和約》生效,日本名義上恢復了主權。和約籤署國中既沒有中國的代表,也沒有朝鮮半島的代表,因此在此後的幾十年中,中日、日韓之間諸多領土爭端,都與這個片面的條約相關。美國在被託管的衝繩駐紮大量軍隊,並且在1972年把衝繩主權移交日本後繼續保留軍事基地。同時,美國還在韓國、臺灣等地駐軍,形成鉗制中國大陸的包圍圈。

韓戰爆發後,美國在日本實施「特殊採購」政策,直接由日本為美軍提供戰爭所需物資和服務。此項政策令日本經濟由低靡迅速走向振興。特殊採購金額由1950年的不到1.5億美元,增長到第二年的5.92億美元,並在1952和1953年達到8.24和8.1億美元。這是什麼概念呢?以1953年為例,僅此一項,就佔了當年日本所賺外匯的28.1%。韓戰結束後,特殊採購政策又持續了一段時間,之後美日在經濟上高度合作。為了冷戰,美國必須把日本緊緊維繫在美國主導的資本主義體系之中。向日本產品開放市場,實質上是讓日本的經濟深度融合於美國體制。

從1960年代開始,美日又把韓國、臺灣等地納入到這一體系中來。1965年,韓日建交,日本很快向韓國提供5億美元援助,幫助樸正熙政府走出經濟困境。和韓戰對日本經濟的意義類似,美國捲入的越南戰爭,也成為韓國經濟騰飛的起點。越戰中,韓國不但派出了總數僅次於美國的作戰部隊,而且也得到美國支付的總計超過10億美元的特需費。韓國企業趁機紛紛進軍越南,從越南流回韓國的資金,極大刺激了國內經濟建設,成為「漢江奇蹟」的重要催化劑。韓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NP)從1964年的103美元,一躍而至1974年的541美元。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韓國經濟總量才超過了朝鮮。

在東亞經濟起飛的過程中,殖民現代性的陰影始終揮之不去

。日裔美籍學者酒井直樹指出:「美國(對中國)的封鎖政策成功與否,關鍵在於能否將作為資本主義模範生的日本維繫在自由主義陣營中……如何在中日之間打入楔子、

在日本國內釀成對中國的反感,是美國遠東政策的核心所在

。」他引用外交史專家弗雷德裡克•丹的觀點,認為舊金山和約的起草人、後擔任美國國務卿的杜勒斯,其基本對日戰略就是「利用日本人抱有的對中國、朝鮮、俄國人的社會優越感,強調成為自由主義陣營世界成員……的高度優越性,即可說服日本人留在自由主義陣營中。」

這種殖民性的種族優越感也體現在參加越戰的韓國軍隊身上。韓國派出的青龍、白虎、白馬等兵團,參與了對越南平民的屠殺和強姦。據統計,韓軍虐殺的平民人數不低於9000,給越南留下深刻的創痛。

由於無法擺脫新殖民主義的桎梏,冷戰環境下長成的所謂「東亞奇蹟」,很快就暴露出虛弱的一面。1979年,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發表《日本第一》一書,盛讚日本經濟取得的成就。沉浸在讚譽中的日本財閥,此時開始大規模登陸美國,收購了眾多企業、地產。索尼公司創辦人盛田昭夫和右翼政客石原慎太郎志得意滿,在1989年出版《日本可以說不》,高調批評美國的種族優越感,宣揚日本要在經濟、外交等各領域擺脫控制,實現真正的獨立自主。

彼時,冷戰已近尾聲,隨著中美在東亞攜手,蘇聯威脅消退,日本在美國戰略中的重要性下降。日本資金的大舉湧入,讓感到威脅的美國轉而「敲打日本」,美國媒體開始不斷宣傳「日本威脅論」。1985年,美、英、法、西德與日本籤署《廣場協議》,幹預日元匯率,迫日元急速升值。陷入泡沫化的日本經濟從此再未能恢復元氣,步入一個接一個的「失去的十年」。

不存在完整的政治主權,何來的底氣說不呢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論者們以「東亞奇蹟」對比同時代中國「落後」的經濟狀況,把日本和四小龍當作中國經濟發展的榜樣。但是,討論經濟發展從來不能脫離於其時代環境。我們要看到,從1950年代到1970年代,中國國家建設、經濟發展,是在怎樣的安全形勢下進行的。當日本、韓國等的防務基本由美國代管時,中國必須把大部分力量用來確保主權領土不受侵犯;在時刻準備戰爭的條件下,國家不可能把全部重心放到經濟建設上。當上述地區可以依靠外國的資本技術注入、依靠外部市場實現發展,中國卻在多時間被兩個超級大國遏制,既得不到外部資金,也得不到外部市場。

一窮二白的底子,加上只能自力更生的形勢,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就是在這種局面下展開的。新中國前三十年中曾犯下嚴重的錯誤、走過彎路,教訓慘痛,但就經濟社會整體發展而言,其巨大成就仍應肯定。1950到1980年的30年間,中國的總人口增加了1.6倍,人均壽命預期也提高了1.6倍,哪怕1980年出生的人只是維持1950年代的平均溫飽水平,其實際增長就是驚人的。

更不要說,在嚴峻的壓力下,中國建成了世界上只有少數國家才有的自主、完整的工業體系(儘管當時整體水平還不高、輕重工業比重也不合理)。莫裡斯•邁斯納指出,從1952至1977年,中國的工業生產以年均11.3%的速度增長,是世界現代史中任何一個國家在相似的時間段內達到過的最高增速。以一個貧窮的農業大國,在不依靠殖民掠奪、外部援助也很少的情況下,完成了初級工業化,歷史上鮮有先例。這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全民維持低收入水平、「勒緊褲腰帶」實現的。雖然它也反映出建國初期經濟政策在績效、資源分配上的諸多弊病,但另一方面,社會主義體制下,社會整體公平程度顯著改善,尤其是醫療和教育較此前大為普及。這不但保證了國家大體穩定,也為後來的市場化改革,培養了大批身體和文化素質很高的勞動者,奠定了改革開放後經濟起飛的社會基礎。

關於中國工業化的宣傳畫。

1964年10月16日,在坂井義則點燃東京奧運會火炬後的第七天,中國成功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安全形勢極大改觀。之後中美相互接近,終於在1978年實現關係正常化。中國領導人也因此做出了「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的戰略判斷,把工作重心轉移到抓經濟增長、提高效率上。在引入市場機制初期,美日的支持雖不可否認,但發揮更大作用的,則是過去數百年來形成的、覆蓋東亞和東南亞的華商網絡。某種程度上說,中國的經濟起飛不是轉而依靠殖民現代性,更像是回歸到從早期全球化時代就已發端的歷史脈絡。

在重重壓力下不斷修正錯誤,不依附於帝國,也不靠某種超驗的「價值」:或許中國起起伏伏的崛起之路,才是更值得學者們探討的「東亞奇蹟」吧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發現東亞(四五)︱從長崎到密蘇裡號:日本的戰敗
    到1925年完工時,浦上天主堂為東亞地區最大的天主教堂。原爆時,教眾正在此作彌撒,慶祝聖母升天節。長崎不但是19世紀前日本對歐開放的唯一窗口,也是天主教在日本歷史最悠久的「聖城」,集中了本國大部分信教人口。它代表了日本在早期全球化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和貢獻,目睹了日本天主教世紀的興衰,也孕育出最早向西歐學習的「蘭學」。
  • 發現東亞(十七)〡 逃犯與聖徒:東亞遇上天主教
    基督教傳入東亞世界,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由西域而來的景教(起源於敘利亞的聶斯脫裡派),但各教派在元末後衰微,其對現代東亞的影響遠不及16世紀由歐洲經海路而來的天主教。而談到天主教與東亞的相遇,以及由此導引出的兩者間一大段恩怨情仇,都要從兩個人的相遇講起。
  • 琉球在東亞地緣價值的演變
    從東亞地緣歷史環境來看,琉球國(現為衝繩)地處東北亞與東南亞的交通要道,以貿易中轉站著稱,其貿易十分發達,有「萬國津梁」之稱。明清時,琉球作為中國的藩屬國,長期保持著與中國的朝貢貿易,納入了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國際秩序中。在中國長達500餘年的庇護下,生發出「文明之花」,並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體系。
  • 亞洲三大經濟區:東亞,南亞和東南亞,誰是亞洲經濟增長火車頭?
    過去十年,亞洲是公認的全球經濟增長火車頭。中國,越南,印度這些經濟增長明星形成一個梯隊,不斷推動著全球經濟的增長。而這三個國家分別代表著亞洲三大經濟區:東亞,南亞和東南亞,那麼三大經濟區中,誰的增長速度最快?誰才是亞洲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 發現東亞(三七)︱從「天下」到「區域」:東亞秩序的重組
    經過甲午戰爭的慘敗,清國的最後一個朝貢國朝鮮,從此脫離了與中原的宗藩關係,退出了東亞「天下」秩序。浮世繪《清國媾和使來朝談判之圖》「天下」體系解體的起點,常被認為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但嚴格說起來,《南京條約》本身並未試圖動搖既有的區域秩序。
  • 「內卷大戶」中日韓,東亞三國的歷史論述
    孫歌在他名為《從那霸到上海》的書中,有一章專門討論了「東亞三國」的歷史敘述。他表示中日韓三國間多種形態的交集古已有之,在當代討論的意義在於打破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支配性敘事體系和理論體系。但是由於範疇的含混,在討論中具有極強的複雜性,本文便摘自本章的內容。東亞是一個逐漸熱起來的話題。
  • 東亞文化比較研究的新視野
    面對當今國際形勢的風雲突變,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主旨演講中特別強調,「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不僅需要經濟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他非常重視亞洲文明對話。從長遠的文化發展角度看,加強東亞地區文化史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而中國如何整合自己的歷史文化資源,也成為新時代的重要課題。
  • 看看亞洲各部分的地形地理環境,東亞的地理條件最好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大洲,亞洲,不僅面積最大、人口最多,地形環境也最為複雜。一般可以根據不同的自然人文環境將亞洲分成六個亞區,每個部分的差異相當大。北亞北亞是俄羅斯的亞洲部分,佔了亞洲面積的三分之一,但卻是人口最少的地區。地形主要有高原和臺地為主,但也有像西西伯利亞平原和科雷馬平原這樣的平地。這裡水資源非常豐富,有最深的貝加爾湖和三大河流:勒拿河、葉尼塞河和鄂畢河。
  • 日本主流媒體如何解讀鳩山「東亞共同體」構想
    日本媒體聚焦的話題是:被視為鳩山外交賣點的「東亞共同體」構想在鄰國有何反應?鳩山對此構想有何具體說明?民主黨新政權在這一問題上與自民黨的差異究竟何在?     很遺憾,日本主流媒體幾乎一致地發現,這個在日本國內既未經過周詳探討、也還說不清楚的構想在搬到國際舞臺之後,顯得更為模糊而令人感到疑雲重重。
  • 危機幕後的東亞地區秩序分析
    「今天的亞洲大國在一種不穩定的和基本上仍無組織的地區環境中運行,在那裡缺乏人們目前在歐洲、甚至在拉美都能看到的多邊政治、經濟和安全合作框架。」(11)東亞地區秩序嬗變期中的「有氣無力」,造成了當前「大戰不犯,小亂不斷」的基本狀況。那麼又是什麼因素決定了當前東亞地區秩序的羸弱呢?為回答這一問題,首先需要對東亞地區秩序的歷史脈絡進行梳理,以期發現其中的影響要素。
  • 東亞儷景軒
    小區建築風格採用了新亞洲風格,在設計上強調建築的豎向挺拔,氣勢恢宏,自然融合與過渡,呈現出一種典雅的新亞洲風情社區。  東亞·儷景軒 坐落於博羅縣府羅陽,前臨蓄能路,門前設有公交車站,5公裡內坐享商業、教育、醫療等優質配套。出攬繁華,歸享自然。
  • 青翠挺拔的東亞唐松草
    東亞唐松草東亞唐松草,是毛茛科、唐松草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特徵:植株全體無毛,莖高20-66釐米,自下部或中部分枝。東亞唐松草東亞唐松草的分布範圍:在我國各地分布廣泛,包括廣東、湖南、湖北、四川、山西、遼寧、黑龍江等省份,生境:丘陵、山地林下及山谷溝邊。
  • 東亞植物區系研究取得新進展
    由昆明植物所吳徵鎰院士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東亞植物區系中主要特徵成分和重要類群的形成和發展研究」,經多年深入研究,取得新進展。首次在竹類植物中得到ITS和WAXY基因序列,通過序列分析和其它資料佐證,提出了中國-喜馬拉雅為主要分布的筱竹複合群Thamnocalamus group分屬的新方案,對ITS和WAXY序列建立的系統樹,對於進一步論證筱竹屬群的系統學和地理起源均有重要價值。
  • 美國研究生東亞研究專業解析
    東亞研究一直以來都是美國研究生專業當中比較冷門的一個專業。通常學生看到這個專業時會不禁發問:我一個亞洲人為什麼還要去美國學習東亞研究? 讀了這個東亞研究我畢業了能做啥工作呢?這兩個發自靈魂的拷問,也讓東亞研究成了大家眼中的「水專業」和「名校跳板」。而事實上,外域對東亞地區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西域諸國對華夏文化的嚮往與探索。
  • 「用英語說地理:七大洲之亞洲—東亞」帶你了解東亞5個國家分布概況
    世界版圖:七大洲和四大洋七大洲: 亞洲 Asia歐洲 Europe非洲 AfricaAntarctica四大洋:太平洋 Pacific Ocean印度洋 the Indian Ocean大西洋 Atlantic北冰洋 the Arctic Ocean亞洲版圖
  • 杜維明:東亞近代著名西化派都是儒家士大夫
    在巴黎,東京,北京,新德裡,莫斯科以及伊斯坦堡,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意識到所有自然資源,從土壤到空氣都是極為有限的。如果我們不悉心呵護我們的地球家園,那麼上帝王國或彼岸世界也不會自動出現來拯救我們。20世紀80年代,發展經濟學家與比較社會學家們主張以所謂的日本與亞州四小龍奇蹟來引發相反的聚合之路。「亞洲價值」,「儒家資本主義」,以及「亞太世紀」被提升為西方現代主義的替代選擇。當時普遍的感覺是,全球化轉換的動力已經從大西洋轉到了太平洋。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從泰國蔓延到印度尼西亞以及韓國,從根本上引起了全然不同的解釋性策略。
  • 東亞食博會開幕 13000多種亞洲美食匯聚港城
    名企雲集,匯聚萬餘種亞洲美食。本屆食博會參在招商工作中嚴把參會企業質量關,參展企業均是各地食品行業名優企業,例如石家莊市丸京乾果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核桃油、核桃仁罐頭、核桃粉、核桃仁及核桃深加工,是河北省林果產業重點龍頭企業。廈門洋江食品有限公司,專業從事蠔汁、蠔油等海洋貝類汁產品和調味品養殖、生產、出口一體化。
  • 日本重回亞洲,中美關係波瀾再起!RCEP:千年來中國主導的東亞貿易...
    RCEP將重塑中國與東亞地區關係RCEP的首要價值不是短期經濟增長,而是重塑東亞地區地緣政治經濟格局。如果2035年中國的中等收入群體從目前的4億擴大到6億乃至更多,收入和消費水平在現有基礎上再翻一番,那麼中國國內市場規模將是美歐兩大市場之和。由此,東亞供應鏈將主要負責為中國消費者生產。
  • 「大東亞共榮圈」是一個彌天大謊
    《中國抗日戰爭史》一書統計,中國各地發現類似「萬人坑」近100處,死難中國人達100萬人以上。  1940年8月1日,日本外交大臣松岡洋右發表了「外相談話」,「大東亞共榮圈」第一次出現在公共場合,隨後被確定為日本的國策。  關於「大東亞共榮圈」的範圍,松岡主張以「日、滿、支」為主幹,外加南洋等地區。
  • 從吳亦凡到韓國男團BTS,東亞應援文化如何撕裂歐美音樂圈?
    歐美音樂圈的反應則相當得體,Billboard官網還發文稱讚了Kris Wu,這當然因為嘻哈本就是美國文化的餘音,另一方面也是對近百年音樂評價體系的自信,這個體系成熟老練、毫不含糊的將公眾與真正有價值的音樂連接起來,對小語種也從不刻薄。但這一次,他們絕對是低估了東亞粉絲應援文化所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