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維明:東亞近代著名西化派都是儒家士大夫

2020-12-25 手機鳳凰網

顯而易見的是,世界還遠未達到對話的、和諧的、和平的狀態。全球化擴大和加深著地球每個角落人們之間的互聯性與團結性, 而世界作為一個「地球村」的構想可使這一共享的渴望大大加強。

事實上,從20世紀60年代起,當我們的肉眼為太空人超越性的凝視所開啟,能夠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全方位地看見這蔚藍色的地球時,就已經知道在這個作為我們終極拯救的救生艇——地球之上,我們是共生共榮、相互依存的。

在巴黎,東京,北京,新德裡,莫斯科以及伊斯坦堡,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意識到所有自然資源,從土壤到空氣都是極為有限的。如果我們不悉心呵護我們的地球家園,那麼上帝王國或彼岸世界也不會自動出現來拯救我們。我們常常教育年輕人愛自己的鄰居,尊重差異,設身處地為他人考慮,這是因為,作為受過西方現代啟蒙思想洗禮以及良好教育且思想開明的學生,我們應該珍惜理智終將勝於暴力和偏執的希望,而這種穩定性而非混亂則將成為國際社會的特徵。

1、經濟全球化能夠解決貧窮減少的問題嗎

但是,近些年來的情況日益表明,經濟全球化未必能夠解決貧窮減少的問題。相反,經濟全球化可能會引起失業與社會解體。當然,全球化是人類獨創性力量的壯麗展示,尤其在信息和交流技術方面。它是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轉換的強大引擎,市場的活力證明著這一點。

顯然,貿易、資本、投資、金融、旅遊、移民、信息和知識等領域史無前例的流動性,引起並推動世界成為相互聯繫、相互契合的動力場,並且進而連接為一個地球村。古代中國的「大和諧」理論不再是一種烏託邦想像,而成為一種可實現的,甚至是行得通的抱負。

此種共享性抱負的一個基本特徵是,支配性政治應該為信息交流、網際網路、協商、互動、相互聯繫以及合作性政治所取代。20世紀60年代,現代化理論在哈佛正流行,世界範圍內的合理化進程被界定為工業化、都市化、西方化,而那種認為現代化進程將要徹底清除文化的、制度的、結構的、觀念的不同的設想,已經站不住腳。

全球化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同質化過程。任何形式的國際話語中英語的顯著存在,快餐的傳播,美國式的娛樂,青年文化,以及福音基督教都是極為明顯的例子。但是,這種聚合的主題,意味著世界其他地方最終將與現代西方尤其是美國,會聚於一點,美國夢則是其淋漓盡致的體現。

20世紀80年代,發展經濟學家與比較社會學家們主張以所謂的日本與亞州四小龍奇蹟來引發相反的聚合之路。「亞洲價值」,「儒家資本主義」,以及「亞太世紀」被提升為西方現代主義的替代選擇。當時普遍的感覺是,全球化轉換的動力已經從大西洋轉到了太平洋。

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從泰國蔓延到印度尼西亞以及韓國,從根本上引起了全然不同的解釋性策略。專制主義,裙帶資本主義,和法律作用的缺失被認為是亞洲道路上所有障礙存在的潛在原因。這一診斷性結論是無可置疑的: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市場經濟可以離開透明、公共責任、信任以及公平競爭而健康發展。

2、東亞所有著名的西化派 事實上都是儒家士大夫

顯然,亞洲商業領導者可以並且應該向西方學習是十分值得的。事實上,在以往的150多年中,東亞知識分子一直在將學生送往西方學習。以日本為例,從1868年明治維新之後,它先是致力於學習荷蘭,隨後向英國、法國、德國和美國學習,這對推動日本成為21世紀的超級經濟強國起到很大的作用。

自1919年五四運動以來,中國典型的公共知識分子們才開始掌握現代西方的知識。即使在文化大革命的高峰期,西方影像(尤其是美國)作為文明發展的高級階段的認識也從沒有被懷疑過。事實上,現代東亞的最大優勢在於其自身的知識分子以及將精神性自我界定為一種學習型文明。這些都可以很好的成為儒家人文主義最寶貴的財富。

孔子《論語》中的第一特徵是「學」,學而成人是個人永不停歇的自我實現過程。孔子在其精神的自傳裡,將其一生看作是學無止境的過程: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在孔子的觀點中,不僅僅是一個人,甚至一個家庭,一個社群,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以及整個世界都需要學習。所有人類性結構——經濟組織,社會結構,政治機構,大學,教堂,哲學體系,意識形態都在這個進化過程中。如果沒有學習的意識,而寧可為公共決定性的自我意識所引導,那麼他們都將不可避免的變為一潭死水。

可以理解的是,在非西方社會中,東亞一直踐行著向西方學習的承諾。表面上看,對中國、日本、韓國的知識分子主要關注西方的科學技術,卻拒斥西方精神性(如基督教)的整體印象是正確的,但是,認為東亞知識分子仿效所謂的「先進技術」的首要動力在於「對財富和實力的追求」,這個假設則是誤導性的。

中國歷史上蒙古入侵與滿族勝利的經驗清晰地表明:單憑軍事實力與物質資源無法徵服中國的知識界。恰恰是堅船利炮後的西方文明給中國儒家知識分子留下深刻印象,如曾國藩、張之洞、康有為、梁啓超。對於他們來說,西方的象徵不僅僅體現在士兵與貿易商的效率,還體現在組成全部西方衝擊的制度和潛在價值上。所謂建構工業基礎與培育新一代專家的洋務運動,如果不具備學習西方的意識,也無法成為中國救亡圖存的必需條件,這還需要長期的民族努力才能實現。

中國、日本、韓國中所有著名的西化派,事實上都是儒家士大夫。儘管他們十足的相信西方文明確實在軍事技術、政治體制和社會組織方面有其優越之處,卻仍然不得不徹底轉換自己的生活方式,並自信於通過自覺的學習,他們也能夠適應並最終獲勝。此種將打破偶像舊習、破除封建陋俗與對未來的樂觀認定相結合的做法,可以使東亞知識分子在堅持學習西方的同時又不失掉民族建設的堅定方向。

事實上,各種強大的思潮複雜交織作用,尤其以馮契的史無前例的「古今中西之爭」理論為特點,為理解中國在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間的鬥爭,滿族王朝的崩塌,共和國的建立,對日本侵略的抵制,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知識界的勝利圖景,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以及毛澤東這個指導中國成為統一文明國家的舵手的出現,都提供了意識形態背景。

3、東亞知識界的主旋律 學習現代西方的啟蒙思想

從文化角度看,學習現代西方的啟蒙思想一直是東亞知識界的主旋律。舒衡哲與李澤厚為中國知識分子自五四運動後受愛國救國情緒影響而為啟蒙思想所遮蔽的中心問題下過診斷。他們解釋的立場與經典的列文森式觀點相一致,即現代儒家思想者的困境在於:對現代西方的智力認同的同時,保有對中國傳統的情感依附。其結果將導致學習西方時存在情感缺陷,在認同傳統中國過程中則存在認知缺陷。

可以說,啟蒙運動的精神性是人類歷史上最強有力的意識形態。不管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都是由此精神性衍生而來的。市場經濟、民主政體、公民社會都是其具體成果。現代制度(如大學、跨國公司、大眾傳媒以及非政府組織)的潛在價值,諸如自由、理性、法律地位、人權、個人尊嚴,都是啟蒙運動的顯著價值所在。因而中國20世紀80年代間在諸多強大的知識分子運動中出現「新啟蒙運動」也就不足為奇了。現今在自由主義者與新左派之間關於分配公正問題的爭論,實質上就是對同一主題的不同變形表現。

然而顯而易見的是,儘管中國學術界受到啟蒙精神的光耀,卻仍需擴大其知識範圍並加深倫理基礎。正如女權主義者、生態主義者、提倡共產主義者,和比較宗教學者所指出的那樣,啟蒙精神是有嚴重缺陷的。在人類中心主義、工具理性、歐洲中心主義、男性取向、以及利己主義的預設下,啟蒙精神還無法為理解宗教、自然、社群和文化多樣性提供充足的象徵性資源。哈貝馬斯的精闢解釋充分地豐富了啟蒙主義的傳統,但是卻沒有從根本上轉換世俗人本主義去除本性和精神的生活化方向。

4、人類共同體的精神資源

這裡急需一種全面整合的人文視野,既對宗教聲音感覺悅耳,又對生態問題較為敏感。我們能否通過擴展啟蒙精神的知識範圍並加深其倫理基礎,來為人類社群解決減少貧窮、失業、社會解體以及環境惡化等重大問題提供精神鼓舞的資源呢?

表面上看,人類共同體中的智性資源與精神資源是豐富多彩的。Ewert Cousins描繪了新軸心期的特徵,認為偉大的歷史宗教為全盤思考人類困境所需的創造性思維提供著充足的知識、智慧和精神。除了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之外,南亞的印度教、耆那教和錫克教,東亞的儒教與道教,似乎一直在提供著取之不竭的偉大思想。本土傳統,如非洲、神道教、毛利、玻里尼西亞、印第安文明、中美洲文明、安第斯文明和夏威夷等對精神性的資助也都是無限的。在學術界,越來越多的學者致力於從文化人類學、亞洲哲學、比較宗教學和文化研究角度探究並作出對現代西方啟蒙主義遺產或隱或顯的批評,這裡我僅列舉幾項。

5、經濟全球化與文化

應當承認,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明顯體現了經濟全球化的特質。經濟全球化在塑造國際政治話語具有絕對優勢,而由加拉加斯世界社會論壇及阿羅薩的世界精神論壇所倡導的文化多樣性,則在與實力、財富和影響的比較下顯得十分蒼白。但是,文化也很重要。自2000年起,就連世界經濟論壇也開始處理像宗教的未來及身份政治等文化問題。社會資本、文化競爭力、以及道德智慧對於政治經濟學中的領導地位舉足輕重並得到人們的廣泛認知。沒有任何政治或經濟的領導人可以承擔得起忽略21世紀「軟實力」的後果。

經濟人作為一個理性動物,他明白自我利益並嘗試在自由市場中將法律賦予的自身利益最大化,這是一個毫無創造性的主意。更別說在北美高等教育機構中的領導技能培訓中激發靈感了。經濟人必定可以展示諸如理性、自由、合法、及權利意識等價值。但是,在諸如責任、禮儀、正派、同情、移情、慈悲、社會團結等方面則有所欠缺。我們繼續將自由、理性、法律、人權和個人尊嚴作為普世價值已經不再充分和具有說服力,反之,正義、公正、同情、禮儀、責任和社會團結則成為亞洲價值的體現。

文明間有關核心價值的對話時機已經成熟,這關乎人類的生存與繁榮。哲學機構在識別「普世價值」時必須在學習成為國際社會一份子的大量路徑描述中有所擴張。文明之間沒有衝突,只有無知才會產生衝突。共享的風險性連同共享的渴望一起激勵我們超越單邊主義,致力於對話式文明。

在理性時代,當啟蒙主義運動開始塑造西方的心理定勢之時,一些領先的思想者,尤其以伏爾泰、萊布尼茨、和盧梭為代表,都曾將中國看做重要的指稱對象,並將儒學看做重要的文化鏡像。1839年鴉片戰爭之後的一代,中國從中央帝國淪為一種地理表述。自五四運動後的兩代,儒家人文主義為現代中國最善於表達的知識分子史無前例地放逐到封建過去。到了上個世紀,儒家學者們開始投入到儒學西方化與現代化的創造性轉換中去。放眼未來,具有儒家特質的東亞現代性的精神極有可能為北美和西歐的以及全世界的公眾知識分子提供參考。

相關焦點

  • 杜維明北大演講:儒家運用的是世界公民語言
    10月9日晚7點,以「當代中國的儒家精神」為題的主題講座在北京大學秋林報告廳舉行。哈佛大學著名教授、哈佛燕京學社社長杜維明做了主題演講,來自中外的專家學者進行了深刻的主題討論。此次講座作為「中國宗教與社會高峰論壇 暨 第五屆宗教社會科學研討會」的重要分論壇之一,吸引了眾多來自海內外的專家學者與高校師生,也引發了在場學者與學生對儒教在當今世界所應扮演角色的深思。
  • 杜維明:中國文化的課堂有多大
    各個不同的聽者,都會覺得他講的與自己相關――儘管他大都在講兩千多年前的孔孟,或者一千多年前的程朱,儘管聽者大都是美國現代青年。哈佛的核心課程中,有一些是博士生必修的通識教育課。原先杜維明先生講授的大都是西方課程,大約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他向校方提出要開一門儒家倫理的課程。校方懷疑這樣的中國課程,能不能講下去――也就是學生能不能聽下去?
  • 杜維明:為荒蕪的人心找尋意義
    作為一代精神人文主義的儒者大師,已近朝枚之年的杜維明先生,依然執著於誨爾諄諄,耕耘儒家的「靈魂再植」,呼籲西方價值與儒家核心價值之間的溝通與對話。杜維明先生秉其深厚學術造詣、深邃人文思想以及精湛爾雅的文字,在物慾橫流中為荒蕪的人心尋找意義,他說,「我們曾以為要把傳統徹底消除,才能進入現代文明。
  • 杜維明:儒學不是我的信仰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顏子仰望夫子之德,故能好學不倦。「文王望道而未之見」,文王仰望天道,才能視民如傷、勤政愛民。敬天法祖,乃道德教化之本,孔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杜維明,著名儒學思想家。1940年生於雲南昆明,9歲舉家赴臺,1961年畢業於臺灣東海大學,後在哈佛大學獲碩士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 杜維明:目前中國沒有儒商
    儒商是企業界的公共知識分子杜維明(資料圖 圖源網絡)《中國慈善家》:「儒商」這個詞語近年頻繁出現,一些有文化的企業家甚至儒雅的企業家,都被稱作儒商。作為當代新儒家的代表人,你認為哪些企業家可以被稱作儒商?儒商應該有怎樣的內涵?
  • 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杜維明專訪:儒家如何面對西方文化新挑戰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作為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儒學思想家之一,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哈佛大學亞洲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杜維明長期致力於傳播儒家文化,同時以世界文化多元發展的眼光審視儒家傳統,力圖通過對儒學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復興中華文化。
  • 「信義講座:儒家倫理的現代經濟使命」在北京大學舉行
    講座現場信義講座的首講邀請到了臺灣大學前校長、著名經濟學家孫震教授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杜維明教授,臺灣信義集團的董事長周俊吉先生參與了之後的主題對話環節,共同圍繞「企業倫理與儒家傳統」一主題表達了各自的觀點。講座由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倪培民教授主持,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吳志攀教授出席並致辭歡迎孫震及周俊吉先生一行,著名學者劉夢溪教授也應邀出席了活動。
  • 「朱子學」在東亞的尊崇與論爭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和大學者,後人稱其學術為「致廣大、盡精微、宗羅百代」,在南宋以後,朱熹的思想成為近世思想的主流,對中國乃至東亞的社會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在山東省尼山書院舉行的「朱子學公開課」上,復旦大學教授吳震對朱子學在東亞的傳承與創新進行了詳細解讀。十二世紀中國朱子學在東亞地域得以迅速傳播,形成了「東亞朱子學」的現象。
  • 近代東亞:一個一再被撩起的話題
    2017年10月,東京勉誠出版社出版了《作為「異鄉」的日本——東亞留學生所見到的近代》(〈異郷〉としての日本 : 東アジアの留學生がみた近代),此書是《作為「異鄉」的大連、上海、臺北》(「異郷」としての大連·上海·臺北)的姊妹篇,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的徐靜波教授系編者之一,本文系徐教授的編者手記。
  • 「近代東亞國際關係論壇」在京召開
    提交論文的以70年代青年學者為主體,意味著近代外交史的研究後繼有人。論文雖然數量不太多,但總體來說質量較高,論題新穎,並不局限於傳統意義的外交史,而從思想史、文化史、體育史、經濟史等諸多方面對東亞近代國際關係進行全面研究,並有新的開拓。
  • 杜維明:「仁」的民族認同和世界意義
    杜維明主講豐富而實證,極具時空感。 11月25日下午,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哈佛大學研究教授杜維明做客第58期文匯講堂,主講《仁的反思:面向2018年的儒家哲學》。浙江大學副校長羅衛東受邀出任對話嘉賓。
  • 論全球史與東亞文化交涉研究
    明清之際,西學與基督教一起傳入中國,大部分傳統知識分子認為所謂的西學僅僅是「器」層面的「小人之藝」而已,他們拒斥西學之「道」,而有條件地接受近代科學知識。時至19世紀中葉,儘管著名啟蒙思想家鄭觀應(1842-1921)主張「道本器末」,以「道」指傳統的儒家倫理綱常,以「器」指西方的科技。但儒家的倫理綱常——中國文化之命脈所系,同時是維持中國政治結構和統治秩序的基礎,是不可能被西學所觸動,更不可能被替代的。任何希望通過「器」進入「道」的層面的企圖,都必然會遭到士大夫的堅決反對。
  • 杜維明:人文精神與商業倫理
    杜維明所謂儒商,是認同儒家「仁義禮智信」基本倫理道德價值的商人。中國近代以來在吸收外來文明的同時,儒家文化乃至整個中華文化的傳承,無論主動或被動,都出現了非常嚴重的斷層。然而,儒家傳統在儒教文化圈,日本、韓國、臺灣地區,乃至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地區,還有一定的生命力。
  • 孫江 | 近代東亞史,我作如是說
    其實,在東京大學讀書期間,我在課上學的東西幾乎都是有關日本史和中日關係的,比如現在經常有人談的亞洲主義啦,東亞同文會啦,竹內好啦,等等。最初,我想利用出國前研究過一點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問題,比較中日韓近代對基督教抵抗和接受的歷史,為此還學了點韓語。但是,當我和並木老師談論這個題目時,老師敏銳地指出我無法克服的知識背景和比較尺度等問題,最後,我決定放棄做這個研究。
  • 日本明治維新以來根本沒有「全盤西化」?
    作者:蔡孟翰(騰訊·大家專欄作者,目前委身於日本某國立大學任副教授)全盤錯誤的日本認識在兩岸三地今天,一般對日本的認識,通常是在所謂的「日本人論」與全盤西化論的籠罩之下,但這兩種論述都是破洞百出,全盤西化論尤其荒誕不經,甚至誇張點說是中國獨有土法煉鋼的「知識」而已。
  • 淺析明朝宦官與士大夫的衝突,道德是導火索,做事邏輯差異是根源
    我們看待歷史並不能以偏概全,其實明朝宦官中除了少部分奸臣之外,大多數都是奉公執法的。他們和士大夫之間的衝突,並不是源於道德上的高低,而是源於做事邏輯上的差別,道德只能算是衝突爆發的導火索。那麼是為何導致了宦官與士大夫在做事邏輯上的差別呢?
  • 與韓炳哲商榷:儒家文化真的從新冠中拯救了東亞嗎?
    》),指出亞洲尤其是東亞地區對此次新冠的疫情處理比歐洲好,主要得益於東亞「儒家思想」的「服從」傳統,「數字監控」系統的發達以及口罩的及時使用,而後兩者也都與儒家文化密不可分。本文作者張生認為這種觀點誇大了文化的作用,特撰文與韓炳哲商榷。張生認為,此次疫情中中國及東亞的「服從」並非「儒家服從」,而是與歐洲一樣的「現代性服從」。
  • 警惕「西化」 重新審視新文學的起源
    現為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近代文學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現代文學學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中國近代現代文學。主要著作:《中國文學的近代變革》、《近代文學的突圍》、《中國文學觀念的近代變革》、《中國小說的近代變革》、《張恨水評傳》、《小說奇才―――張恨水傳》、《鴛鴦蝴蝶派》,主編《上海近代文學史》、《鴛鴦蝴蝶派散文大系》等。
  • 人文講壇·儒家/道家文化研習社|陳立勝:《大學》如何變為儒家的...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魏沛娜《大學》如何變為儒家的聖經?8月16日,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陳立勝受邀為「人文講壇·儒家/道家文化研習社」的學員講授「《大學》升格為聖經的歷程」。據了解,「人文講壇·儒家/道家文化研習社」由深圳大學宗教文化研究所、深圳圖書館主辦,中山大學禪宗與中國文化研究院、深圳市雲回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辦。
  • 士大夫與流氓
    著名歷史學家,南開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教授。著有《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文化形態史》、《西洋通史》、《中國通史》等。提倡兼顧考證和綜合,是「戰國策派」、「清華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與梁啓超、蔣廷黻、鄭天挺並稱「南開史學四大家」。在一盤散沙的社會狀態下,比較有組織的團體,無論組織如何微弱或人數如何稀少,都可操縱一般消極頹靡的墮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