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韓炳哲商榷:儒家文化真的從新冠中拯救了東亞嗎?

2020-12-11 澎湃新聞

近日,韓裔德國哲學家韓炳哲在德國《世界報》發表了《我們不會向病毒屈服的理由》一文(中譯文參見《

韓炳哲:

為什麼東亞對疫情的控制比歐洲有效?

》),指出亞洲尤其是東亞地區對此次新冠的疫情處理比歐洲好,主要得益於東亞「儒家思想」的「服從」傳統,「數字監控」系統的發達以及口罩的及時使用,而後兩者也都與儒家文化密不可分。本文作者張生認為這種觀點誇大了文化的作用,特撰文與韓炳哲商榷。張生認為,此次疫情中中國及東亞的「服從」並非「儒家服從」,而是與歐洲一樣的「現代性服從」。「數字監控」在亞洲疫情防控中確實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不應過分強調和推崇電子監控系統的單向性控制或者政府權力的手電筒般的單向「照射」作用。而東亞人和歐洲人對於口罩的不同態度也不能簡單地歸因於集體主義或個人主義的影響。

韓炳哲。

隨著新冠的世界化,各國的思想家們也像模特兒走秀一樣輪番登場。斯洛維尼亞的齊澤克,義大利的阿甘本,美國的朱迪思·巴特勒,法國的巴迪歐等都悉數登臺亮相,把新冠作為檢驗自己思想的試金石。而我覺得在他們所激發出的思想的「火花」中,最有意思的就是齊澤克和巴迪歐這一老一少了。齊澤克在左派紅色的「死亡驅力」的驅動下激動的難以入眠,甚至夢想到武漢來進行新冠的沉浸式體驗,以滿足他對大他者的「意淫」,邊摸著他的大鼻子邊享受那種既恐懼又快樂的「入爽」(Jouissance);而83歲高齡的巴迪歐在自己的文章中則援引《傳道書》的「

太陽底下無新事

」一語,試圖對新冠「一錘定音」。儘管黑格爾說過,同樣一句話年輕人說來和老年人說來給人的意味是不一樣的,可巴老的這句「真話」還是讓人覺得有點過於超然世外了。

而德國的思想界卻一直沒有更多的聲音,終於,近年走紅的韓裔德國哲學家韓炳哲近日也對新冠發表了自己的看法,3月23日,他在德國《世界報》(Die Welt)上發表《我們不能給病毒找到理由》(Wir dürfen die Vernunft nicht dem Virus überlassen),此文新鮮出爐後很快就被譯成了英文,26日「澎湃新聞」也以《

為什麼東亞對疫情的控制比歐洲有效?

》為題翻譯發表。

綜觀韓炳哲此文,他的主要觀點是亞洲尤其是東亞地區對此次新冠的疫情處理比歐洲好,不管是日本,韓國,新加坡,還是中國的香港及臺灣地區疫情都不嚴重,中國大陸也成功控制了疫情,但是與之相對,歐洲國家,特別是義大利卻疫情擴散嚴重。他認為東亞之所以成功主要得益於東亞「儒家思想」(Confucianism)的「服從」( obedient and submissive)傳統,「數字監控」(digital surveillance)系統的發達,當然還有口罩的及時使用,而後兩者也都與儒家文化密不可分。因為韓炳哲本身具有亞洲及歐洲的雙重的文化身份,對韓國及東亞文化和歐洲文化的了解,使得他的觀點對雙方來說都很具有「在地性」,因此也更能引起國人及東亞國家的人們的共鳴。但是,他從儒家文化的「服從」與「集體主義」等方面切入抗疫中的國民的行為方式等問題,雖然頗具「新冠感」,讓人覺得頗為新奇,但是卻讓人難以信服。難道除了口罩之外,真的是「儒家服從」和代表大數據的「攝像頭」從新冠中拯救了中國及東亞嗎?

一、「韋伯命題」的幽靈:「儒家服從」還是「現代性服從」?

韓炳哲談到儒家文化中的「服從」對中國及東亞包括新加坡之所以能夠遏制住新冠的快速蔓延起了很大作用,但是這個判斷卻失之簡單,同時也讓人想起了之前的所謂「儒家資本主義」的幽魂。而這和韓炳哲在德國受到的教育有關,因為他從文化及宗教切入對亞洲和歐洲進行比較的方法正是讓人耳熟能詳的「德國套路」,也即是馬克斯·韋伯(Max Weber,1864—1920)的開創的從宗教研究資本主義的「套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1906)等書中指出,資本主義的興起更多的與新教有關,而東亞的儒教則會阻擋資本主義的發展,這就是所謂的「韋伯命題」。但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隨著東亞四小龍的興起以及隨後的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韋伯命題」受到了質疑,有學者便提出「儒家資本主義」的說法予以反駁,認為儒家的講究對權威的服從,對家庭的重視,克勤克儉等,和新教一樣促進了資本主義或者現代化的發展。而這次韓炳哲以儒家文化解釋東亞對新冠的成功遏制,似有再次質疑「韋伯命題」之意。

但儒家的服從與此次在新冠抗疫中所表現的服從卻並不具有同構性,儒家的服從強調的是對權威的服從,有一種人身的隸屬關係,但是現代性的服從強調的是對社會制度和法令的服從。從精神分析的角度講,可以把儒家的服從看成是對「小她」(autre)即母親的服從,而現代性的服從則是對「大他」(Autre)即父親的服從,前者的服從是家庭式服從,無法切斷和母親的血緣及依附關係,服從的是人,後者則為社會性服從,服從的是父親所代表的語言及法律等。阿爾都塞在《意識形態及意識形態國家機器》(1970)中特別強調這一點,在資本主義的現代社會中,人在學校等「意識形態機器」裡所學會的並不是某種技能,而是對各種社會規範的「服從」。此外,福柯也認為現代的「主體」就是通過「服從」建構而成,而「主體」與「服從」也是同一個詞「sujet」,成為現代主體也就是成為「聽話」的人,而兩者實質上就是一回事。所以,從這個角度來思考東亞此次抗疫中所表現的「服從」態度,可能更加接近現實,也更加接近事實。

因為像日,韓,新加坡等國早已經「脫亞入歐」或者「脫儒融資」,在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機器的「訓練」與「教化」之下,其國民實際上早已經成為「現代」人,而有文章分析日本人之所以有如此低的傳染率,有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其習於保持較遠的「社會距離」,而這也是一種現代的疏離感的表現。中國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之後,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中,已經基本踏入了現代社會,國民的現代性的「訓練」與「教化」也大體完成,形成了現代性的主體,這或許才是此次抗疫中的服從得以平穩實現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中國及東亞的「服從」並非「儒家服從」,而是與歐洲一樣的「現代性服從」。

二、「攝像頭」的迷思:「數字監控」與大數據技術是萬能的嗎?

韓炳哲談到東亞國家成功控制了疫情擴散的另外一個理由,就是韓國、新加坡、日本以及中國等都運用了大規模的數字監控和大數據技術來偵測病毒的傳播,可以及時對可能的傳染進行預警。亞洲的疫情控制實踐證明,這種數字監控是成功的。而韓炳哲同樣將此歸因於文化的影響,即這些亞洲國家的這種對於以用於監控的「攝像頭」(surveillance cameras)為顯性特徵的「數字監控」的熱衷,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亞洲流行儒家的「集體主義」,所以人們並不在意自己的「私人領域」(private sphere)或「數字隱私」受到侵犯,這恰與「個人主義」的歐洲因尊重個人隱私導致的「數字監控」和大數據技術的「落後」有緊密關係。

應該說,韓炳哲對「數字監控」在亞洲疫情中起到的作用的重視有其合理性,如對感染病例的定位,數據的統計,以及各種「健康碼」的運用,對出入疫區的人的有效識別等,確實都有助於控制疫情的傳播。但是,韓過於強調和推崇電子監控系統的單向性控制或者政府權力的手電筒般的單向「照射」作用,卻同樣失之偏頗。因為各種數據的統計和數字監控技術的「照射」與「掃描」,並不能使得人們無條件的遵守所有的律令,武漢宣布封城後有不少人離開就是一例。因為人無論如何「服從」,都不可能去除其「能動性」,所以,不能過分誇大數碼監控和「攝像頭」的掃描作用。中國的抗疫的成功,除了有現代性的主體的「服從」之外,還需要有「主體」的發揮「能動性」,予以主動的行動才可以成為現實。比如在武漢疫情高發時期,有快遞小哥自發組織汽車交通網絡接送醫護人員上下班就是個中典型。當然,更重要的是政府很早就發布了所謂的「封城」以及「禁足令」,以及大量的人力「下沉」以幫助維護人們的隔離秩序,這些都不是僅僅靠數碼監控技術就可以完成的。

三、「口罩」與「面具」的悖論:集體主義的匿名狀態還是個人主義的個性張揚?

韓炳哲對東亞人與歐洲人對於佩戴口罩的不同態度也進行了簡要的分析,他認為對口罩的使用也各自與東亞的集體主義和歐洲的個人主義有關。他指出德國人基本不戴口罩,喜歡「露臉」,而他們的這個習慣是與個人主義相關聯的,而與之相對的就是喜歡戴口罩的亞洲人,韓國人也好,日本人也好,而這也很大的程度上是因為他們並不重視個人主義所致,因此並不需要通過「露臉」來展示自己的「個性」,相反,他們還試圖逃避自己的「個性」,以符合或者將自己淹沒在集體主義的匿名狀態中。

但韓炳哲的這個觀點卻存在著悖論。以中國為例,口罩除醫務用途外,最初其實主要是北方人為了禦寒而佩戴。近年來中國很多人開始戴口罩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霧霾高發,不少人為預防呼吸系統疾病開始戴口罩;二是很大程度上受到日韓流行文化的影響,因為不少演藝界人士喜歡在公開場合戴口罩,以故意引人注目表示自己的與眾不同,以凸顯自己的「個性」。再加上口罩有美顏作用,所以年輕人紛紛進行效仿,開始在日常生活中佩戴口罩。此外,隨著醫療美容行業的迅速擴張,口罩似乎又有了新的用途。因此,很難說中國人或者東亞人戴口罩是出於集體主義的匿名需求。而與此同時,歐美始終將口罩的功能定位在醫護人員及病人使用的醫療用品,戴口罩也更容易讓人認為與疾病有關,所以產生了與中國及東亞地區的觀念差異。這很難說是集體主義或個人主義的影響。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中文語境下,「口罩」這個詞只是指遮蔽口鼻的東西,但口罩的英文「mask」,法語的「masque」,德語的「Masken」等,都還有著「面具」的意思,因而戴「口罩」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帶上「面具」,讓人產生偽裝感和示人以假面之感,也讓人覺得不禮貌。這也許是歐美人不戴口罩的更為合理的解釋。韓可能也覺得自己的這個觀點有點勉強,所以他接著又說疫情擴散後,歐洲人之所以不戴口罩是因為口罩的生產因為已經轉移到了中國,他們買不到口罩才不得不「露臉」。

在我看來,韓炳哲把亞洲和歐洲的疫情傳播的速度及烈度不同的原因簡單地歸之於儒家文化的服從傳統和以及與這一傳統密切相關的遍布的攝像頭以及口罩的作用,這顯然過分誇大了文化的作用,因此結論有點過於簡單。因為,不能看到現階段歐美等國因為缺乏對新冠的「感同身受」和預案所導致的慌亂就倉促論證文化的優劣,因為最初中國同樣也措手不及,正是因為同處於東亞文化圈,人員及信息交往密切,東亞國家對其認識遠較歐美國家深切,才使得中國的犧牲在這一地區具有了警示意義。

(感謝我的好友陸興華教授替我解決文中的部分外文的翻譯問題)

2020年3月25日於五角場。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杜維明:東亞近代著名西化派都是儒家士大夫
    1、經濟全球化能夠解決貧窮減少的問題嗎但是,近些年來的情況日益表明,經濟全球化未必能夠解決貧窮減少的問題。相反,經濟全球化可能會引起失業與社會解體。當然,全球化是人類獨創性力量的壯麗展示,尤其在信息和交流技術方面。它是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轉換的強大引擎,市場的活力證明著這一點。
  • 儒家文化讓人變得複雜,真的嗎?
    知乎上有人提出一個這樣的觀點,儒家文化會讓人變得複雜!甚至倡導儒家文化的國家其人民都會變得不單純,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今天就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話題。知乎某某觀點:儒家文化影響力比較大的國家,沒有單純二字,只有傻、自私,不懂事,不講究,不過日子,不顧全大局……儒家文化影響力比較大的國家,大家普遍活的比較複雜,這種複雜來自於從小受到的教誨和環境的浸染。
  • 餘英時:民主﹑人權與儒家文化
    ----新儒家與自由主義:對立的思想流派民主與人權這兩個完全起於西方的概念﹐前者可追溯到古希臘時代﹐後者則興起於文藝復興與啟蒙之時[1]。然而﹐自19世紀末以來﹐中國知識分子對諸如自由﹑平等﹑社會契約等一攬子西方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如此著迷﹐以致於他們一直致力於將這些觀念移植到中國來。
  • 楊嵩能拯救「百廢待興」的寶沃嗎?至少這四個問題還有待商榷
    楊嵩能拯救「百廢待興」的寶沃嗎?至少這四個問題還有待商榷 2018-05-10 16:27 來源: 汽車天涯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用這句話來形容楊嵩之於寶沃可能有些過分,但也是最合適的一個評價。
  •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出版
    >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新華出版社,2020年9月版),由孫曉光、田夢傑、張赫名編著,為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人文視域下琉球王國的儒家文化認同研究」成果,全書21萬字。琉球得以繁榮的根本原因在於琉球大量吸收了以儒家文化為中心的中華文化,並以儒家文化為榜樣進行國家治理。這體現了琉球王國管理者的儒家文化認同傾向與國家治理方略的深意,且有利於琉球王國政權的穩定,對琉球王國官僚、上層社會乃至民間社會的生活價值與行為取向都有導向作用,因而構成了琉球王國自上而下的一種基本認知。
  • 中國古典文化是東亞文明走向未來的基石
    中國古典文化在東亞各國廣泛而持久的傳播,形成了以中國古典文化為內核輻射其他東亞各地的「東亞文化圈」或「漢字文化圈」,亦稱「儒家文化圈」。中國古典文化以漢字為語言工具、以漢文學為主要感性形式、以儒學為主要價值內核傳入古代東亞,在東亞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並逐漸積澱為古代東亞社會的一種集體無意識原型,進而促成東亞文化體系的構建。
  • 精選一組西方文化、俄羅斯文化及儒家文明的知識
    口罩在東亞司空見慣,不僅用於病毒疫情,而且還用來阻擋空氣汙染物,甚至抵禦寒冷天氣;但在西方,口罩是生病的人才需要戴的,甚至可能成為對東亞裔人群進行種族歧視和汙名化的工具。(英國疫情如此嚴重,但還有很多人不願意戴口罩。)
  • 心靈港灣:儒家文化對我們的影響具體有哪些
    儒家文化在中國封建時期,影響還是很深,很多人對於這些思想,這些的傳統責任之類的,都十分的在意。那麼儒家文化對於我們,具體有哪些的影響呢?你是不是也和小編一樣很好奇呢?不妨和小編一起來儒家思想中了解看看吧!
  • |韓炳哲作品系列
    在1994年,韓炳哲以35歲高齡取得博士學位,他的博士學位論文是紮實的「海德格爾的情感概念」這個傳統現象學研究的經典主題。六年後,韓炳哲加入巴塞爾大學哲學系任教(2000-2010),在那裡完成了他的教職論文。此後,韓炳哲曾任職於卡爾斯魯厄建築與藝術大學(2010-2012)和德國柏林藝術大學(2012至今)。
  • 論全球史與東亞文化交涉研究
    全球史與文化交涉所關注的是大航海以來的歐洲與東亞的文化交流,即便涉及古代東亞歷史、思想、宗教、文化的內容,也是在西學思潮影響之下的再闡釋或重構。東亞思想由於脫離了原有的情景和脈絡,在新的語境中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新的闡釋和理解。
  • 韓炳哲作品系列 新一代哲學明星如何C位出道?
    在1994年,韓炳哲以35歲高齡取得博士學位,他的博士學位論文是紮實的「海德格爾的情感概念」這個傳統現象學研究的經典主題。六年後,韓炳哲加入巴塞爾大學哲學系任教(2000-2010),在那裡完成了他的教職論文。此後,韓炳哲曾任職於卡爾斯魯厄建築與藝術大學(2010-2012)和德國柏林藝術大學(2012至今)。
  • 第十六屆東亞經濟文化論壇召開
    12月10日至11日,第十六屆東亞經濟文化論壇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舉行。論壇承辦方米德塞克斯大學商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系系主任海倫·蔡教授主持開幕式並宣布論壇開幕,米德塞克斯大學校長助理、商學院院長史蒂芬教授,韓國東義大學校長韓秀煥教授,嘉興學院黨委書記盧新波教授致開幕辭。
  • 「以小說形式揭示儒家的言述危機」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教授商偉談...
    1988年,商偉赴哈佛大學東亞系攻讀博士學位,隨韓南教授研究古典小說。「我當時覺得古典詩歌與社會的接觸面太小,所以興趣轉向小說戲曲,還選修了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課程,想從別的學科來考察小說戲曲的豐富現象。」商偉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對商偉來說,重要的是從細讀文本開始。在細讀的基礎上,商偉把《儒林外史》納入思想史的脈絡來研究。
  • 儒家的核心觀念是「仁」?不要被騙了!
    很多人都認為儒家的核心觀念是「仁」,但當你問及他們什麼是「仁」的時候他們就莫衷一是,每個人的對仁的理解就千差萬別,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如果我們進一步思考:「儒家的核心觀念是『仁』這個命題真的成立嗎?」,我們就會發現問題本身就值得思考。
  • 韓炳哲 | 暴力的考古學
    韓炳哲著,安尼,馬琰譯選自《暴力拓撲學》,中信出版集團,2019年德國新生代思想家。1959年生於韓國首爾,80年代在韓國學習冶金學,之後遠渡重洋到德國學習哲學、德國文學和天主教神學。他先後在弗萊堡和慕尼黑學習,並於1994年以研究海德格爾的論文獲得弗萊堡大學的博士學位。2012年起任教於德國柏林藝術大學。
  • 不食嗟來之食與甘受胯下之辱——儒家文化的糾結
    中國古代文化中很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氣節」,尤其是古代文人,志氣和節操是評判他們人品的重要標準。在這種文化的影響下,歷史上也出了很多要志氣不要命的文化楷模,比如三國時期的嵇康,臨刑前一曲《廣陵散》成為世代流芳的千古絕唱。而儒家文化有關「氣節」的經典故事就是君子「不食嗟來之食」。
  • 儒家文化與法治精神
    我們賴以生存的儒家文化土壤和法治精神是相生還是相剋?儒家的德治能否轉換成現代法治?這些基礎性命題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不可否認,儒家文化幾千年來一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據主流地位,對形成超穩定的治理結構功不可沒,其中不乏可以揚棄的因子。儒家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既是一套文化體系,也是一套治理體系。
  • 東亞人為什麼活得累?
    這是標準的西方企業管理制度與文化,在北美、歐洲、拉美、非洲、澳洲都適用。所以東亞的製造業企業只能往東南亞搬遷,不往人力資源充沛的拉美與非洲搬,這也是原因之一。即使搬往印度這個全球最大民主國家,也面臨印度受西方企業管理文化影響的工會、罷工、拒絕加班等,光是徵個地,就能把企業急死。
  • 蔡祥元 | 儒家「家天下」的思想困境與現代出路——與陳來先生商榷...
    提升社會公共道德並加強私德中的「個人基本道德」,這不僅與近現代以來道德生活的實踐有關,同時也是「我們儒家的文化立場所決定的」。注重個人基本道德,尤其是吸收儒家倫理道德的基本思想來提升和塑造國民形象,無論對於當前的道德生活建設,還是對於儒家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都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如果就近代中國啟蒙學者有關公私德的區分和討論而言,這一意見恐怕未能切中問題的要害。
  • 老外:越南屬於東亞文化圈嗎?越南網友:看情況定
    東亞文化圈是指在歷史上受中國及中華文化影響、過去或者現在使用的東亞及東南亞部分地區的文化而在外國論壇上,一位外國網友問:為什麼很多人認為越南不屬於東亞文化圈。一般來說,韓國、日本、越南這三個國家都是屬於東亞文化圈的,這在很多方面都可以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