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英時:民主﹑人權與儒家文化

2021-02-08 鳳凰網

餘英時

餘英時: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耶律大學教授、香港新亞書院院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1930年生於天津。1950年至1955年就讀於香港新亞書院及新亞研究所,師從錢穆先生。1956年至1961年就讀於哈佛大學,師從楊聯陞先生,獲博士學位。《漢代中外經濟交通》、《歷史與思想》、《史學與傳統》、《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等。

----

新儒家與自由主義:對立的思想流派

民主與人權這兩個完全起於西方的概念﹐前者可追溯到古希臘時代﹐後者則興起於文藝復興與啟蒙之時[1]。然而﹐自19世紀末以來﹐中國知識分子對諸如自由﹑平等﹑社會契約等一攬子西方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如此著迷﹐以致於他們一直致力於將這些觀念移植到中國來。1949至1976年﹐中國大陸的知識分子無法就民主與人權進行嚴肅的討論﹐而同時期的臺灣和香港﹐自由思想則非常活躍﹐在那裡﹐民主﹑自由﹑平等與人權受到了凸出的關注。這一新的思想在中國大陸以外的發展﹐我們可以分辨出兩個不同的流派。

一方面﹐中國自由傳統的主流是以反儒學的面目出現的﹐在五四運動以及後來集結在臺灣《自由中國》周圍的知識分子則強化了這一立場﹐而「發行人」胡適則獨一無二地具有既是《自由中國》又是反儒傳統的雙重身分。另一方面﹐持文化保守主義立場的新儒家也開始認真視民主和人權的課題。目睹儒家文化在中國大陸遭到史無前例的大規模損害﹐新儒家認識到﹐如果他們被剝奪了擁有儒家信仰的權利﹐他們無比珍視的儒家價值觀將無法得到拯救。然而他們堅持﹐如果找不到一條清晰的路徑將這些源於西方的觀念整合到儒家文化框架之中﹐包括民主和人權在內的這些思想的舶來品就不可能在中國土壤中植根﹑壯大。現在我再轉向1980年代至今中國大陸復甦的關於民主和人權的討論。

眾所周知﹐1980年代初期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在思想領域的反響就是許多新一代中國知識分子奉西方文化為精神指南。在所謂「文化熱」期間﹐西方思想界的形形色色思潮---從新左派﹑批評理論﹑現代化理論﹐到新自由主義﹐都能在年輕的中知識分子群體中找到支持者。這場突如其來的西方思想的大洪水引起了強硬反彈﹐1983年發起了清除西方精神汙染運動。然而﹐在整個1980年代﹐對西方民主思想和理論的再次引進﹐力度最大﹐也最令人鼓舞。諸如自由﹑權利等與之相關的一系列觀念和價值觀﹐被中國知識分子視為民主社會的定義性的標誌。

在那個洋溢著樂觀主義的時代﹐中國知識分子尤其是青年學生﹐對民主顯示了充滿熱情和無拘無束的信仰﹐他們堅信民主是解決當前中國所有問題的萬能藥。這種信仰掀起了一場民主運動﹐而後悲劇性地結朿於1989年。

在「文化熱」期間﹐另一個被廣泛而熱烈地爭論的中心主題是傳統中國文化與中國現代化的關係。圍繞這一極其重要的問題﹐出現了形形色色的主張。但是﹐作為五四反傳統精神的繼承者﹐大多數鼓吹民主的中國知識分子都對儒學採取否定的態度。在他們看來﹐儒學已經成為中國邁向自由民主的絆腳石。另一方面﹐我必須立刻補充的是﹐也就是在這一時期﹐也有很多學者知識分子開始了對儒學人文主義傳統的再發現和重估﹐這部分可以看作是厭惡官方意識型式而採取的抗拒姿態﹐同時也是對1949年以來中國大陸以外儒學研究的一種積極響應。這兩種話語﹐一是關於民主的﹐一是關於儒學的﹐在1980年代一直平發展﹐但在1990年代很多方面開始發生互動。上文的歷史綜述﹐可算作對我將論述的民主﹑人權與儒家文化關係的一個導論。學術界圍繞這一異常複雜的課題﹐已經寫得夠多了。關於如何從多方面來闡述這一關係﹐從極端否定到極端肯定﹐研究者事實上已經窮盡了所有可能的角度﹐足以不容後來者置喙。我這裡所要做的工作﹐並非提供我自己的觀點﹐以使這一漫長的爭論更加糾纏不清。因此在下文﹐我將嘗試採取一種歷史的視角﹐以便使這場爭論的實質得更好的了解。

注釋:

[1]Simon Hornblower,「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emocratic Instutions in Ancient Greece,」收入John Dunn編﹐the Unfinished Journey, 508 BC to AD 1993(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pp.1-16; Richard Tuck, Natural Rights Theories, Their Origin and Developme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相關焦點

  • 餘英時:錢穆與新儒家
    這正是由於他深信儒家的政治理論有一個合理的內核,可以與現代的民主相銜接。這是一個屬於整體判斷的大問題,自然不能沒有見仁見智之異。錢先生由於針對流行的「君主專制」說作反駁,行文之間難免引起誤會,好像他斷定傳統的儒家政治即是「民主」。有些爭議便是這樣引發的。【例如蕭公權《中國君主政體的實質》一文,現已收入他的《憲政與民主》,臺北,聯經,一九八二年版,第60-77頁。】
  • 【採銅】範雲飛:讀《餘英時回憶錄》
    2018年,臺灣允晨文化出版公司出版了《餘英時回憶錄》,此書對理解餘先生的人生經歷和思想極有價值。今略作評論,以管窺豹。        《餘英時回憶錄》的第一章「安徽潛山的鄉村生活」包括三個部分:「潛山九年」、「文字禍」和「五四運動的性質」。
  • 講座回顧丨儒家如何認可人權與動物權
    講座題目為《儒家如何認可人權與動物權——一個羅爾斯式的路徑》。本場講座由復旦大學哲學院白彤東教授主講,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湯元宋老師主持,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溫海明教授和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宋洪兵教授評論。講座伊始,白彤東教授首先指出,自由和民主在自由民主體系裡是兩個獨立的概念,各有不同的歷史淵源。本次講座的主題為儒家如何跟廣義的自由、法治、人權、權利接軌,如何處理儒家與權利兼容性問題。
  • 餘英時生平及著作簡介
    餘英時(1930年1月22日-),歷史學家,漢學家。經歷餘英時原籍安徽潛山,生於天津。燕京大學歷史系肄業。1950年入讀香港新亞書院,師從國學大師錢穆。1951年在報紙發表文章。1952年,成為第一屆畢業生。
  • 餘英時:他是二十世紀影響力最大也最長久的學者和思想家
    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休教授、中國思想史研究權威餘英時先生,在胡適誕辰100周年(1991)的時候,曾經撰文《胡適與中國的民主運動》紀念這位五四先賢和20世紀中國傑出的知識領袖。如今在胡適120歲生日來臨之際,餘英時先生以八十高齡,欣然接受本報的越洋書面訪談,暢論胡適的生平、思想、學術與人格,以及對胡適的研究進展,特全文刊發以饗讀者。
  • 餘英時:追求「天人合一」並非中國文化的特色
    [摘要]「中研院」副院長王森認為,餘英時首先是一位傑出的史學家,但跟一般專業的史學家不同,他的研究還有一種文化關懷在裡面。臺灣唐獎6月21日公布完第一屆的獲獎名單,其中漢學獎的得主是著名歷史學家餘英時。
  • 專訪︱香港儒家鄭宗義:儒家對當前大陸最現實的貢獻就在教育
    那麼,面對當今民主政治的時代,儒家「公天下」的理想又可以作出什麼樣的回應?在宋代,是以道統來批判政統。在現代,牟宗三講的「三統說」,是以道統提供一個對理想社會的觀念和嚮往,再進而謀求跟現代民主政治相結合。港臺新儒家認為一方面「公天下」的理想,必須通過民主政治來落實,而另一方面守住道統才能使民主政治(政統)的發展更趨合理化。
  • 從全球戰疫看中西方「自由、人權、民主」觀差異
    除此之外,還有對「自由、人權、民主」的中西方理解差異的問題。全球戰疫無疑為我們比較中西方社會的「自由、人權、民主」觀提供了富有說服力的論據材料。比較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回答在今天的中國和世界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應該構建什麼樣的自由觀、人權觀、民主觀。
  • 儒家對民主的修正及其優越性:主權在民 治權在賢
    這樣,在支持某種意義上的革命的同時,孟子試圖維護制度的尊嚴與穩定,這與當代民主國家裡,犯罪的總統可以被廢黜,但是總統的位置以及整套憲政安排不可隨意廢掉,有類似的考慮。這樣看來,先秦儒家的理念似乎非常「現代」:既有人民主權,又有問責制。因此,有同情儒家又心儀民主的人,將儒家打扮成民主的先驅。
  • 2020道德與法治中考重點詞練習: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維吾爾人權政策法案
    針對美國國會參議院通過「____人權與民主法案」,2019年11月20日中國發表聲明,強烈譴責美方。(  )A. 臺灣 B. 香港 C. 新疆 D. 澳門2. 2019年11月19日,美國國會參議院審議通過所謂「2019年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
  • 專訪香港儒家陳祖為:我的課題不是反現代,是怎樣面對現代
    主要教授政治學理論,研究領域為儒家政治哲學、當代自由主義與至善主義、人權、公民社會。除了中國搞儒家政治哲學的人,西方研究人權的人也看的,後者要處理人權跟相對主義的時候,需要看不同的文化傳統,儒家是其中一個。那一篇文章也不是所謂哲學史的角度,而主要是基於孔孟的思想來看「人權」。此文1999年出版,在那之前之後我已經開始探討其他問題了,民主、自由、包容、社會公正,一路研究下去。       1999到2000年我有休假,就去了哈佛大學1年。
  • 江啟臣擬後天於國際人權日赴景美人權園區,譴責蔡當局民主倒退
    @銳看臺灣報導 後天是「國際人權日」,儘管「景美人權紀念園區」是紀念早年國民黨當局威權時期白色恐怖,不過國民黨主席江啟臣當天擬與黨務主管一同到景美園區憑弔,回顧臺灣民主進程,並譴責民進黨當局近年一黨獨霸,包括不顧民意開放萊豬、關新聞臺戕害言論自由、鉗制公投、追殺對手政黨等造成民主倒退的
  • 儒家文化與法治精神
    我們賴以生存的儒家文化土壤和法治精神是相生還是相剋?儒家的德治能否轉換成現代法治?這些基礎性命題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不可否認,儒家文化幾千年來一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據主流地位,對形成超穩定的治理結構功不可沒,其中不乏可以揚棄的因子。儒家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既是一套文化體系,也是一套治理體系。
  • 從文化角度看中西方人權觀念的差異
    近日,英國《經濟學人》和中國國際電視臺網站以兩篇標題格式相似的文章對「人權」一事進行了論述,兩者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對於「人權」這個問題,東西方歷來都不太服對方。一般而言,西方人認為我們不注重「個體」的人權,管控太嚴;而我們認為他們盲目追求「人權」的形式,而不注重它的實質,本末倒置。
  • 辯論人權—在日內瓦人權國際電影節暨論壇上關於中國人權辯論時的...
    如果按照西方的標準做,消除貧困根本就不是人權,美國至今連經濟、社會、文化權利都不承認,所以我們不等西方覺醒了,我們已經這樣做了,而且效果不錯。民主是普世價值,但西方的民主制度不是普世價值,這兩者是不能混為一談的。民主的核心是要體現人民的意志,實現良好的政治治理。一黨制也好,多黨制也好,無黨制也好,能夠實現良政的才是好制度,不能實現良政的就是壞制度。美國的金融危機是怎麼發生的?
  • 中華文化中的人權概念(駁中國無人權論)
    在不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的前提下,用西方人權觀詆毀和醜化中國,導致在西方社會存在敵視中國的現象。並且以解放者的錯誤自我定位向不少中國青年人傳播西方觀念,以圖達到精神上分裂中國的企圖,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所以我們有必要以五千年薪火傳承的中華文化觀念,以千年文化道統去幫助中國人民了解我們中國長久植根於這片土地上的人權觀念。
  • 民主or 虛偽?美國的「人權童話」還能編下去嗎?
    近日,CGTN在海內外平臺上發布了一則名為《美國的民主與虛偽》的短視頻,揭露美式民主的虛偽。視頻一經發布,立刻獲得了全球網友的轉發、點讚和熱評。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城隔離」就是「侵犯人權」?「支援武漢」就是「罔顧人命」?「復工復產」就是「瞞報疫情」?
  • 就美國國會參眾兩院外委會通過所謂「2019年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
    新華社北京9月26日電  美國東部時間9月25日,美國國會參眾兩院外委會不顧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通過了由部分議員提出的所謂「2019年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對於這一粗暴幹涉中國內政、嚴重踐踏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的行徑,我們強烈譴責、堅決反對。
  • 美眾議院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 中方這樣回應
    美國國會眾議院全會當地時間10月15日審議通過了「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外交部和外交部駐港公署相繼回應,表示強烈憤慨和堅決反對。
  • 華春瑩反問美政客:你配得上民主自由人權嗎?
    坦白說,讀到這些報導,你很難相信這些事情發生在世界最強大、自詡為「民主自由燈塔」美國,難道人的生命權和健康權不應該是最大的人權嗎?難道在疫情形勢下尊重科學、防治疫情的自由,不應該是最大的真正的自由嗎?華春瑩指出,中國政府和中國共產黨享有民眾的支持率高達90%以上,一些權威民調顯示,87%的美國人對國家現狀不滿,有超過7成的美國民眾認為國家正在走向錯誤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