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研院」副院長王森認為,餘英時首先是一位傑出的史學家,但跟一般專業的史學家不同,他的研究還有一種文化關懷在裡面。
臺灣唐獎6月21日公布完第一屆的獲獎名單,其中漢學獎的得主是著名歷史學家餘英時。唐獎被期待成為「東方諾貝爾獎」,各獎項獎金都為5000萬元新臺幣(約合1038萬元人民幣),比諾貝爾獎獎金還高。
中國「士」的典型
唐獎評選中漢學獎尤受矚目。「漢學」意指廣義之漢學,包括研究中國及其相關之學術,如思想、歷史、文字、語言、考古、哲學、宗教、經學、文學、藝術(不包含文學及藝術創作)等領域。本獎旨在表彰漢學領域之成就,並彰顯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發展之貢獻。
唐獎第一屆漢學獎頒發給餘英時教授的獎詞稱:在超過半個世紀的學術生涯中,餘先生深入探究中國歷史、思想、政治與文化,以現代知識人的身份從事中國思想傳統的詮釋工作,闡發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論述宏闊、見解深刻,學界久尊為海內外治中國思想、文化史之泰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為傳統學者治史之宗旨,餘先生以其研究撰述與人生實踐,對此語做了最佳的現代詮釋。
芝加哥大學的餘國藩教授稱:「餘英時教授就是他筆下的中國『士』的典型,一生的研究與經歷都在反映這一點。」林毓生與餘英時是老朋友。在林毓生看來,在當代歷史界沒有人的成就能超過餘英時,他天資非常高,但光有天資還不行,他還非常注重細節,並且堅持了幾十年。「餘先生做研究,可以幾天幾夜幾乎不睡覺,他今年84歲了,仍是如此」。
餘英時先後任教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培養了許多卓有成就的學生。「中研院」史語所所長黃進興表示,餘英時最偉大之處,在於很會抓學術史上的重要議題,每每提出一個說法,都能在學界激蕩出火花,影響不只局限於史學界,甚至擴及人類學、社會科學界。
「中研院」副院長王森認為,餘英時首先是一位傑出的史學家,但跟一般專業的史學家不同,他的研究還有一種文化關懷在裡面。20世紀的史學研究,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斷代清晰,「很少人會跨越時代,但餘先生從上古到民國都有研究,我們常開玩笑地說,他對事情、史實的論斷,都有好幾千年的歷史背景在裡面」。
在得獎後,餘英時接受時代周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受之有愧」。他說:「漢學獎不是專門給中國人的,是給研究中國的學者,還有其他三個同樣重要的獎項,都是很新的,這是全球化的一種動向。」
2006年,餘英時獲頒美國國會圖書館「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John W. Kluge Prize)。在60年間,餘英時出版中英文著作59本,論文400餘篇。今年1月出版了《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是其學術研究的最新成果。
禮壞樂崩帶來百家爭鳴
時代周報:你在《論天人之際》中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在軸心突破時代中政治背景的問題。
餘英時:書中的政治背景基本上談的是周公在周代所起的重要作用,為什麼孔子要夢周公,為什麼他強調自己繼承周公的思想,原因就在這裡。要想取得天命,必須靠人的努力。你給老百姓好的生活,老百姓就會擁護你,支持你,所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這是個很大的突破。但這個突破還沒有到「軸心突破」,因為它還是在天命的範圍之內。這是第一點。第二,它談的還是以王朝為中心,到孔子才脫離以王朝為中心,變成以個人為中心,就跟天命發生關係了。孔子只有幾個地方談到天命,都是講他個人與天的關係的,「知我者其天乎」之類。我認為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變化。周公在這個意義上也很重要,他本身就有很多巫的行為,日本人也講過,有的人根本就稱他為「大巫」。近代章太炎還說漢朝的董仲舒也是「大巫」。所以我並不是用巫來罵人,只是說一種事實的變化,思想史的根源上可以追溯到巫,基本上修改了原來對巫的看法。我認為當時存在著一個巫集團,有可以和天溝通的技能,所以人王(「天子」)任用他們,但其實他們本身沒有資格和天溝通,他們是奉人王之命,才能和天溝通的。上古王朝相信巫能夠為它取得天的支持,很多甲骨文的記載都可以證明這一點。
時代周報:你認為天才為何會成群而來,這種現象有怎樣的歷史背景?
餘英時:美國人類學家阿爾弗雷德·克虜伯(Alfred Louis Kroeber)寫了一本書講文化成長的類型,其中用了一個詞,就是「天才輩出」,英文就是「Clusterings of Geniuses」。天才輩出在西方只有兩個時期,一個在希臘時代,一個是在文藝復興。這兩個時期都是思想上最自由的時候,沒有什麼限制。中國的百家爭鳴也剛好和希臘時代一樣。我認為可以更進一步地講,因為原本約束性的禮樂制度崩壞—禮壞樂崩,王官之學分裂了,大家都可以重新講一套理論,不受原來的思維所限。王官之學和百家之學是對立的,王官之學崩壞以後百家就出現了。這和西方所講的天才輩出的希臘時代和文藝復興時代都很像,尤其是希臘時代,和百家爭鳴剛好都處於「軸心突破」的時代。
時代周報:你在書中講到「道術為天下裂」與「軸心突破」是天造地設之巧。
餘英時:「裂」這個觀點是莊子的後學講的,莊子本人也已經有這種感覺,這是一個新的時代了,所以我用莊子的語言來闡述這個問題。象徵性地來說,「道術為天下裂」就是「渾沌」的「七竅」被鑿開了。也就是新東西出現了,原來的東西裂掉了,誰也不能統一。誰也不能一下子籠罩一切。儒家的「籠罩性」是秦漢大一統之前慢慢發展起來的,春秋戰國時代,儒不過是諸子百家之一而已。
追求打通現實世界和理想世界
時代周報:你在書中用到比較文化史的觀點來對比東方和西方的文化,在第六章講到把中國三家的觀點和希臘羅馬三派作比較後,你說「真不能不興起『東海、西海,此心同,此理同』的感嘆」,這是不是屬於一種歷史上的巧合?
餘英時:是巧合,但也不是偶然的巧合,幾種文化裡都有這種傾向。比較高級的有思想的文明,從宗教跳到神學層面的文明,都在某個時間有一個跳躍。從這方面來說這個巧合就不是偶然。如果只有中國文化發生了這種跳躍,或者只有希臘,那麼可以說是偶然的巧合,因為沒法比較。現在有了對比,就不能說是偶然了。這其中還有一個道理,哲學家最後是一定會以個人身份出現的,從前宗教的情況下,都是以集體的形式出現的。雅斯培說過,哲學家最後以個人出現,對天地萬物和人際關係都提出新的理解和新的問題,這是從前沒有的。
時代周報:你談到現實世界和超越世界的「天人合一」。
餘英時:「天人合一」就是講這兩個世界的關係,我在書中是解釋什麼是「天人合一」。其實天人合一不只是中國的特色,各種文化中都追求天人合一。換句話說,就是追求如何打通現實世界和理想世界。現實世界是我們生活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沒有什麼深刻的反思。但是為什麼我們會對這個世界不滿意?中國有「天下無道」這個講法,因為人間有許多自私自利的東西出現了,理想的東西都不能實現,這樣的話社會就會停滯不前。所以必須要有理想在背後鞭策人,用理想批判現實,否則就會失去批判精神。西方的上帝就是為了對人間批評,他並不只是上帝而已,這才是他的超越世界。柏拉圖說,「idea」(理型)是理想的東西,並不是真實存在的,但是你要按照理想的東西去做。陳寅恪曾加以發揮,說:我們講到君臣關係,可以說理想的,也可以說現實的。
現實中的君臣關係不會像理想中的那麼美好,但如果君臣關係走樣得太厲害,就可以用理想的君臣關係來批判現實的關係。必須有超越的世界才能批判現實的世界,所以天人關係說到最後是在談超越的東西,它不僅僅是人造出一個理想的問題,有許多種講法。老莊講道的時候真的相信超越的道在宇宙中是存在的,與宇宙打成一片的,這就是所謂的「天」了。但這個概念很模糊,說是宗教也不完全是宗教,說是哲學也不完全是哲學。但很多人都抱著某些理想,為一己的信仰,甚至願為它去死。這說明理想作為一個超越世界(或稱之為「天」)確是存在的,不過有些時代特別旺盛,另一些時代則相對衰落罷了。
唐獎是由臺灣企業家尹衍梁捐資設立的,共設立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和法治四大領域的獎項,每兩年頒獎一次,由中外學術權威共同評選,旨在以華人的視角,面對21世紀的新挑戰和新課題,並以此彌補諾貝爾獎的不足。本屆唐獎其他的獲獎人為:永續發展獎的得主是挪威第一位女總理格羅·哈萊姆·布倫特蘭,1987年她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表了著名的「布倫特蘭報告」,首次明確了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因而被稱為永續發展的教母。生技醫藥獎則由美國德州大學的詹姆斯·埃裡森博士和日本京都大學的本庶佑博士共同獲得。法治獎頒給了南非的奧比·薩克斯,他早年致力於反對南非種族隔離制度,並因此遭到種族主義當局的暗殺而致殘,後來他參與南非新憲法的起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