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英時:追求「天人合一」並非中國文化的特色

2020-12-12 騰訊網

[摘要]「中研院」副院長王森認為,餘英時首先是一位傑出的史學家,但跟一般專業的史學家不同,他的研究還有一種文化關懷在裡面。

臺灣唐獎6月21日公布完第一屆的獲獎名單,其中漢學獎的得主是著名歷史學家餘英時。唐獎被期待成為「東方諾貝爾獎」,各獎項獎金都為5000萬元新臺幣(約合1038萬元人民幣),比諾貝爾獎獎金還高。

中國「士」的典型

唐獎評選中漢學獎尤受矚目。「漢學」意指廣義之漢學,包括研究中國及其相關之學術,如思想、歷史、文字、語言、考古、哲學、宗教、經學、文學、藝術(不包含文學及藝術創作)等領域。本獎旨在表彰漢學領域之成就,並彰顯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發展之貢獻。

唐獎第一屆漢學獎頒發給餘英時教授的獎詞稱:在超過半個世紀的學術生涯中,餘先生深入探究中國歷史、思想、政治與文化,以現代知識人的身份從事中國思想傳統的詮釋工作,闡發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論述宏闊、見解深刻,學界久尊為海內外治中國思想、文化史之泰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為傳統學者治史之宗旨,餘先生以其研究撰述與人生實踐,對此語做了最佳的現代詮釋。

芝加哥大學的餘國藩教授稱:「餘英時教授就是他筆下的中國『士』的典型,一生的研究與經歷都在反映這一點。」林毓生與餘英時是老朋友。在林毓生看來,在當代歷史界沒有人的成就能超過餘英時,他天資非常高,但光有天資還不行,他還非常注重細節,並且堅持了幾十年。「餘先生做研究,可以幾天幾夜幾乎不睡覺,他今年84歲了,仍是如此」。

餘英時先後任教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培養了許多卓有成就的學生。「中研院」史語所所長黃進興表示,餘英時最偉大之處,在於很會抓學術史上的重要議題,每每提出一個說法,都能在學界激蕩出火花,影響不只局限於史學界,甚至擴及人類學、社會科學界。

「中研院」副院長王森認為,餘英時首先是一位傑出的史學家,但跟一般專業的史學家不同,他的研究還有一種文化關懷在裡面。20世紀的史學研究,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斷代清晰,「很少人會跨越時代,但餘先生從上古到民國都有研究,我們常開玩笑地說,他對事情、史實的論斷,都有好幾千年的歷史背景在裡面」。

在得獎後,餘英時接受時代周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受之有愧」。他說:「漢學獎不是專門給中國人的,是給研究中國的學者,還有其他三個同樣重要的獎項,都是很新的,這是全球化的一種動向。」

2006年,餘英時獲頒美國國會圖書館「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John W. Kluge Prize)。在60年間,餘英時出版中英文著作59本,論文400餘篇。今年1月出版了《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是其學術研究的最新成果。

禮壞樂崩帶來百家爭鳴

時代周報:你在《論天人之際》中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在軸心突破時代中政治背景的問題。

餘英時:書中的政治背景基本上談的是周公在周代所起的重要作用,為什麼孔子要夢周公,為什麼他強調自己繼承周公的思想,原因就在這裡。要想取得天命,必須靠人的努力。你給老百姓好的生活,老百姓就會擁護你,支持你,所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這是個很大的突破。但這個突破還沒有到「軸心突破」,因為它還是在天命的範圍之內。這是第一點。第二,它談的還是以王朝為中心,到孔子才脫離以王朝為中心,變成以個人為中心,就跟天命發生關係了。孔子只有幾個地方談到天命,都是講他個人與天的關係的,「知我者其天乎」之類。我認為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變化。周公在這個意義上也很重要,他本身就有很多巫的行為,日本人也講過,有的人根本就稱他為「大巫」。近代章太炎還說漢朝的董仲舒也是「大巫」。所以我並不是用巫來罵人,只是說一種事實的變化,思想史的根源上可以追溯到巫,基本上修改了原來對巫的看法。我認為當時存在著一個巫集團,有可以和天溝通的技能,所以人王(「天子」)任用他們,但其實他們本身沒有資格和天溝通,他們是奉人王之命,才能和天溝通的。上古王朝相信巫能夠為它取得天的支持,很多甲骨文的記載都可以證明這一點。

時代周報:你認為天才為何會成群而來,這種現象有怎樣的歷史背景?

餘英時:美國人類學家阿爾弗雷德·克虜伯(Alfred Louis Kroeber)寫了一本書講文化成長的類型,其中用了一個詞,就是「天才輩出」,英文就是「Clusterings of Geniuses」。天才輩出在西方只有兩個時期,一個在希臘時代,一個是在文藝復興。這兩個時期都是思想上最自由的時候,沒有什麼限制。中國的百家爭鳴也剛好和希臘時代一樣。我認為可以更進一步地講,因為原本約束性的禮樂制度崩壞—禮壞樂崩,王官之學分裂了,大家都可以重新講一套理論,不受原來的思維所限。王官之學和百家之學是對立的,王官之學崩壞以後百家就出現了。這和西方所講的天才輩出的希臘時代和文藝復興時代都很像,尤其是希臘時代,和百家爭鳴剛好都處於「軸心突破」的時代。

時代周報:你在書中講到「道術為天下裂」與「軸心突破」是天造地設之巧。

餘英時:「裂」這個觀點是莊子的後學講的,莊子本人也已經有這種感覺,這是一個新的時代了,所以我用莊子的語言來闡述這個問題。象徵性地來說,「道術為天下裂」就是「渾沌」的「七竅」被鑿開了。也就是新東西出現了,原來的東西裂掉了,誰也不能統一。誰也不能一下子籠罩一切。儒家的「籠罩性」是秦漢大一統之前慢慢發展起來的,春秋戰國時代,儒不過是諸子百家之一而已。

追求打通現實世界和理想世界

時代周報:你在書中用到比較文化史的觀點來對比東方和西方的文化,在第六章講到把中國三家的觀點和希臘羅馬三派作比較後,你說「真不能不興起『東海、西海,此心同,此理同』的感嘆」,這是不是屬於一種歷史上的巧合?

餘英時:是巧合,但也不是偶然的巧合,幾種文化裡都有這種傾向。比較高級的有思想的文明,從宗教跳到神學層面的文明,都在某個時間有一個跳躍。從這方面來說這個巧合就不是偶然。如果只有中國文化發生了這種跳躍,或者只有希臘,那麼可以說是偶然的巧合,因為沒法比較。現在有了對比,就不能說是偶然了。這其中還有一個道理,哲學家最後是一定會以個人身份出現的,從前宗教的情況下,都是以集體的形式出現的。雅斯培說過,哲學家最後以個人出現,對天地萬物和人際關係都提出新的理解和新的問題,這是從前沒有的。

時代周報:你談到現實世界和超越世界的「天人合一」。

餘英時:「天人合一」就是講這兩個世界的關係,我在書中是解釋什麼是「天人合一」。其實天人合一不只是中國的特色,各種文化中都追求天人合一。換句話說,就是追求如何打通現實世界和理想世界。現實世界是我們生活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沒有什麼深刻的反思。但是為什麼我們會對這個世界不滿意?中國有「天下無道」這個講法,因為人間有許多自私自利的東西出現了,理想的東西都不能實現,這樣的話社會就會停滯不前。所以必須要有理想在背後鞭策人,用理想批判現實,否則就會失去批判精神。西方的上帝就是為了對人間批評,他並不只是上帝而已,這才是他的超越世界。柏拉圖說,「idea」(理型)是理想的東西,並不是真實存在的,但是你要按照理想的東西去做。陳寅恪曾加以發揮,說:我們講到君臣關係,可以說理想的,也可以說現實的。

現實中的君臣關係不會像理想中的那麼美好,但如果君臣關係走樣得太厲害,就可以用理想的君臣關係來批判現實的關係。必須有超越的世界才能批判現實的世界,所以天人關係說到最後是在談超越的東西,它不僅僅是人造出一個理想的問題,有許多種講法。老莊講道的時候真的相信超越的道在宇宙中是存在的,與宇宙打成一片的,這就是所謂的「天」了。但這個概念很模糊,說是宗教也不完全是宗教,說是哲學也不完全是哲學。但很多人都抱著某些理想,為一己的信仰,甚至願為它去死。這說明理想作為一個超越世界(或稱之為「天」)確是存在的,不過有些時代特別旺盛,另一些時代則相對衰落罷了。

唐獎是由臺灣企業家尹衍梁捐資設立的,共設立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和法治四大領域的獎項,每兩年頒獎一次,由中外學術權威共同評選,旨在以華人的視角,面對21世紀的新挑戰和新課題,並以此彌補諾貝爾獎的不足。本屆唐獎其他的獲獎人為:永續發展獎的得主是挪威第一位女總理格羅·哈萊姆·布倫特蘭,1987年她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表了著名的「布倫特蘭報告」,首次明確了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因而被稱為永續發展的教母。生技醫藥獎則由美國德州大學的詹姆斯·埃裡森博士和日本京都大學的本庶佑博士共同獲得。法治獎頒給了南非的奧比·薩克斯,他早年致力於反對南非種族隔離制度,並因此遭到種族主義當局的暗殺而致殘,後來他參與南非新憲法的起草。

相關焦點

  • 「天人合一」說氣候
    顯然,「天人合一」中的「天」應指廣義上人類賴以生存的大自然。作為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之主流,「天人合一」思想世代傳承,並逐漸滲透至文學、中醫、飲食、建築等各大領域,比如《黃帝內經》就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之說,明確指出養生必須要順應「陰陽消長」的規律,等等。
  • 「天人合一,美美與共」
    這屆電影節與前兩屆的最大不同之處,是啟動了「天壇獎」評獎單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旗幟鮮明地推出了「天人合一,美美與共」的核心價值理念。這一價值理念既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有著深刻的哲學內涵,又具有兼容整合的時代精神,倡導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電影文化的平等交流和互補生輝,因而,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國際意義。
  • 「天人合一」理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信念和主要基調
    「天人合一」理念是中國傳統哲學的核心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信念和主要基調,是中華民族傳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這一理念認為,人體小宇宙,宇宙大人生,小宇宙中藏大宇宙。「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靈樞·歲露論》),人類作為天地萬物中的一個部分,與天地萬物息息相通;人與天地和諧統一,主觀與客觀渾然一體。
  • 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深度好文)
    天人之間的關係,更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命題。「人在做天在看」,具有至高無上地位的老天爺似乎與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關。在封建王權社會,身處皇位的「天子」的稱號以及「替天行道」的起義旗號歷代更迭不斷。在對天的信仰的支配下,「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是最常被提起的兩個概念。天人感應,代表的是早期儒家所倡導的讖緯神學;天人合一,代表的是早期道教所提倡的宇宙哲學。
  • 習近平:天人合一
    今天我們繼續講述與這個思想相貼切的、同樣也是被習大大多次提及的、中國文化貢獻給人類世界的另一智慧,就是「天人合一」。  比如,2014年5月4日習近平主席考察北京大學,在師生座談會上列舉中華文化中的優秀思想和理念,就提到了「天人合一」;更重要的是,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首次提出闡釋中國和平發展基因的「四觀」,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 析「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關鍵詞,品博大精深的中國優秀文化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裡面蘊藏著世世代代、祖祖輩輩薪火相傳的人生智慧和處世經驗。從諸子百家到詩詞歌賦,從帝王之學到市井俚語,都無不閃耀著睿智的光芒。但是不可否認,由於歷史的局限和種種主客觀原因,也難免泥沙俱下,魚龍混雜。
  • 「天人合一」思想對古典園林山水布局的影響
    園林設計中人們經常提到「天人合一」,我們將其稱為一個思想。可以說,「天人合一」思想已經滲透到社會上的各個方面,中國的建築、環境、文學、繪畫、園林等都與「天人合一」的相關理論有關。本文以「天人合一」思想與古典園林山水空間的構建為依託,分析了「天人合一」思想對皇家園林及私家園林山水布局的影響。
  • 三清山道教文化的「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
    作為世界排名第三的遺產大國,中國進入對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大發現時代。三清山的地理大發現,就如19世紀以前,歐洲人根本不知道喜馬拉雅山,到這座世界最高的大山,最終令來自世界的朝聖者熱淚盈眶一樣。激蕩人心的申遺過程最終給三清山帶來了空前大發展的機遇,此時,三清山道教文化的「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展現的就是人類夢寐以求的綠色生活方式。
  • 天人合一
    ○王溢嘉 每一個到北京天壇的遊客,都會看到或聽到如下的介紹:天壇是圓形的、用的是藍色琉璃瓦、欄板望柱和臺階數都是九或九的倍數(天是陽,而九為陽的極數)、北圓南方的壇牆和圓形建築搭配方形外牆的設計,都象徵中國傳統
  • 中國歷史上的天人合一到底怎麼回事
    從夏朝天神觀的產生,到殷周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形成,以及對天神的懷疑、指責;從天人不二與天人有分,到天主宰人與人定勝天的爭論,無一不是圍繞天與人的關係而展開的。中國哲學作為一種重視人、重視人生的學說,一直都在「究天人之際」,即探索、研究天人之間的關係。所以說,天人關係問題是中國哲學,尤其是儒家學說中的一個重大的問題。
  • 【封面文章】國家公園或可行「天人合一」實踐|中國投資
    導 讀希望有一種中國特色的國家公園,鼓勵和推動人和自然的「合作」,是人與自然一起生活、生產的園地。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國正式將建立「國家公園體制」作為重點改革任務。體制建設需要基本的原則遵循,中國傳統上有「天人合一」的理念,結合「國家公園」體制建設,我相信天人合一是個很好的起點和終向。那麼怎樣用這個理念來看待國家公園?天人合一之道有關天人合一之道,我想起兩個詮釋。
  • 天人合一與修道
    如何達到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狀態,要改變自己的思想,找到無欲無求、順應大道、順應自然的狀態來達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也可以理解為,是自己的本性和神性的合一。本性是看得見的、實實在在的,還有看不見的神靈、能量,很多時候是看不見的左右著看得見的東西,看得見的會影響看不見的,找到融合的狀態,使看見的、看不見的二者達到平衡,找到平衡點。
  • 「天人合一,文貫古今」——香港中文大學
    在這裡,隨處可見小白腰雨燕、小狒狒等可愛動物。遊覽景色當然也不乏刻有創校校長李卓敏博士題字的大學正門、簡樸莊重的大學圖書館、擁有神秘傳聞的「仲門」等人文建築。兩者相互映襯相輔相成,更好地詮釋著「天人合一」的精神理念。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這就是香港中文大學,一所美到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校園。從山腳到山腰到山頂,從天人合一到圖書館到課室書院。博文約禮,天人合一。
  • 天人合一:論「天道」與「人道」的辯證關係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後被漢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四合院與古人的天人合一觀念
    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與天地合其德,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中國古建築中提現出的文化,陰陽.五行.八卦是古人對天地人的認識,並在衣食住行中追求符合天象運行的變化規律與大地的變化規律以達到天人合一的結果。
  • 國學丨天人合一:人天同構、人天同律、人天同象
    思想來源:道家 提出者:莊子 發展者:董仲舒 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 表現: 人天同構、人天同律、人天同象 案例:中國古代建築、古典音樂、舞蹈藝術、茶道 天人合一的意義 意義:天人合一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思想核心與精神實質。
  • 天人合一思想體系第一集:一念靜心之以信仰統御行為
    而今天,我們也是全面融納世界各種文化智慧於一體,比如結合佛家禪宗文化的陽明心學,結合馬列主義中國化的毛澤東思想,結合西方市場經濟思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等。這些都是哲學信仰,是系統的、智慧的解決方案。二十世紀海峽兩岸傑出大師錢穆、季羨林一先一後對中國文化作出了同樣的判斷:天人合一文化是中國文化對人類的最大貢獻!錢穆先生更是以他對中華國學近百年的苦心領悟明確指出:「天人合一是中國人的最高信仰,而實現文化與自然的合一,則是中國人的最高理想!」
  • 中國人說「天人合一」,是指人應順天的意思嗎
    「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的主要思想之一。一般而言,這種精神狀態指的是與自然契合為一的一種修行狀態,但是從另一方面來想,「天」在古代不是指神話嗎?那麼「天人合一」豈不是指人應順從天意,故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嗎?
  • 唐君毅對天人合一的存在論證明
    錢穆在臨終前三個月最後一篇文章中談到:「天人合一觀,雖是我早年已屢次講到,唯到最近始澈悟此一觀念實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之歸宿處。」將「天人合一」作為中國傳統哲學的根本觀念,是很多治中國哲學學者的共同看法,但是,對於何以「天人合一」可以並且能夠作為中國哲學的根本觀念,論證卻缺乏系統性。
  • 「天人合一」原來是這個意思,受用不盡
    天人合一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命題,我們經常說天人合一,中國人的一切都是合一的,這來源於我們幾千年文化思維的積澱。天人怎麼能合一?這也是外國朋友經常問我的問題。他們說:"笑話,天那麼高,人怎麼能跟它合一?只有你們中國人才做這種夢!"其實,這是他們不了解罷了。中國人知道,世界上有看得見的部分,就有看不見的部分,而往往看不見的部分決定著看得見的部分,很遺憾,這是西方人所不重視的地方,他們太重視眼見為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