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思想對古典園林山水布局的影響

2020-12-12 道教文摘

本文摘自龍虎山道教公眾號,作者為汪文忠,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

園林設計中人們經常提到「天人合一」,我們將其稱為一個思想。可以說,「天人合一」思想已經滲透到社會上的各個方面,中國的建築、環境、文學、繪畫、園林等都與「天人合一」的相關理論有關。本文以「天人合一」思想與古典園林山水空間的構建為依託,分析了「天人合一」思想對皇家園林及私家園林山水布局的影響。

從「天人合一」成語的產生多角度解釋「天人合一」中人作為主宰所蘊含的深刻道理,並站在東西方文化的角度進一步分析「人性化」的中國的空間設計,得出了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影響下掇山理水要自然如真的構成法則,闡明「賓主明確,主景突出」「開合有度,疏密有致」「虛實結合,藏露相宜」等諸多布局謀略,對當代園林建築、植物配置、景觀空間等要素的手法布局深入研究有著不言而喻的重要價值,可謂意義深遠。

一、「天人合一」主張下的東西方空間形式

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則和自然規律是一致的。張載說:「性與天道雲者,易而己矣」。(《正蒙·太和》)他認為性與天道具有同一內容,即是變易。程頤說:(「道與性一也」。)《程氏遺書》卷二十五》說:「道未始有天人之別。」(同書卷二十二上)他認為天道、人性、人道是同一的,其內容即是理,也就是仁義禮智等道德原則。

張程也肯定性與天道的同一性,但張載以為這道即是變易,程頤則以為道即是理,這是彼此不同的。對於「天」「人」抽象概念的理解,看似複雜,實質是一種簡單的文化。西方人喜歡層層推理,邏輯思維和嚴謹性是他們的標誌。僅從這點來看,中國人的文化是強調人性、以人為中心的。

「天人合一」中,人是文化的主宰,中國的文化中沒有發明出具有震撼力的宗教建築,而是由「幾間房子」橫向排列,從長邊的中間進入室內,隨後轉身向外坐落,立刻就能掌握全部空間,沒有任何的神秘和隱藏的味道。左右兩邊均為居室,毫無私密可言。中國的宇宙觀是人體的擴展,反映在建築空間上則可以理解為對稱,「對稱」這個觀念,反映了對人體形態的看法,我們將世間萬物返回到人體中去解釋,這是中國文化中的重要觀念。

因為人體是對稱的,以人為本的建築總是對稱的。西方文化中並沒有真正的對稱。帕臺農神廟——在圖面上看上去是對稱的,可是它沒有一條中軸線,人們感受不到對稱之美,所以不能稱為對稱。西方真正有對稱觀念是在文藝復興以後,那時的建築被稱為人文主義的建築。在文藝復興以前,西方歷史上也有對稱的建築——古希臘羅馬的廟宇,但西方古典建築的對稱性並非直接源於人文主義,而是對形式和美的要求。古希臘是通過數學秩序來追求對稱。西方古典建築是「對稱性是幾何數位化」推理的結果,並非以人為中心直接誘導的結果。

二、「天人合一」禮制下的空間形制

殷周時期,產生的以禮制為代表的人文精神。這種以禮制為代表的思想建立了中國文明的倫理秩序,而秩序的目的是和諧。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慄,吾得而食諸」?這種以禮制為代表的秩序,反映在建築空間上就形成了中國特有的空間觀。

在中國建築中,臺基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產生的原因也許與防水防患有關。我國古代的墨子提到臺基是用於防水、防潮溼的話,但這絕不是臺基出現的主要原因。西方文明中也出現了建築的臺基,臺基代表了很明顯的精神意義。由於文化的不同,我國出現的臺基體現了社會中體制的一部分。

「周代的規定,王階崇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一般平民大約只有一尺了」。這說明了臺基是建築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時明確規定了建築中臺基的等級制度。臺基到達一定的高度有山的形象,這時就具有崇高、偉大的意義。當其近乎於山的形象時,就與神接近了。臺基之上的一個木架構,是用柱子和梁構成的,柱梁的大小與上面所塗色料的顏色也成為社會制度的一部分。

三、「天人合一」空間中的審美辯證

「天人合一」是打造山水美的最高境界,一直貫穿於造園理論和實踐之中。「天人合一」思想強調人與客觀環境的相適應,人的主觀動作要與園址的自然環境、造園風格、大小、地形地貌等等相適應,如「相地合宜,構園得體」「精而合宜」「妙於得體合宜」等,都是」天人合一」思想在園林中的表現。

由於」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人們縱情於自然之物,在自然中淨化心靈、陶冶情操,在精神和情感上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因而,崇尚自然、讚美自然也就成為了中國古典園林藝術中的一個永恆的主題。「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似得自然之趣」「境仿瀛壺,天然圖畫」等都是「天人合一」的重要表現。在山水布局上,中國古典園林講究的是極儘自然,用人工山水模擬大自然的真山真水,以假亂真,按照一定的審美要求創造出天然的自然風景和人造的物質環境綜合而生的立體空間藝術——「第二自然」,在掇山理水之前,要將園林山水的整體意向把握在心中,所謂「意在筆先」,這樣在掇山理水時就可以運籌帷幄、一瀉千裡。

中國古典園林是無聲的詩、立體的畫,與中國傳統繪畫被譽為「姊妹藝術」,其造園手法與山水畫論有著不可隔絕的聯繫。中國古典園林很多都是由從事繪畫或善於繪畫的人設計的,園林方面的著作也多是由其所著,因此,受到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影響的園林山水布局理論與山水畫的布局理論之間互為滲透。

中國古典園林以園入畫、因畫成景,體現了鮮明的藝術風格,讓處於園中的人如同生活在詩情畫意之中。中國山水畫構圖也稱章法、布局,是山水畫創作中的重要環節。同理,園林的山水布局也是決定園林造園好壞的先決條件。園林山水布局如同山水畫構圖一般,必須與立意相結合,強調規律性和辯證法,運用辯證統一規律,體現在形式上就是賓主、呼應、遠近、虛實、疏密、聚散、開合、藏露、大小等。從道家思想的角度看,中國古典園林之美正是建立在景觀要素之間布局的虛實、藏露等辯證關係相生相需的基礎上。

相關焦點

  • 天人合一、咫尺乾坤:蘇州園林的東方魅力
    新華社南京6月4日電 題:天人合一、咫尺乾坤:蘇州園林的東方魅力新華社記者 王敬中 羅震 張展鵬但在蘇州,這裡有一百多處靜謐的山水園林供人賞玩休憩。當你跨進園林大門,置身高牆內,那一瞬間仿佛進入另一片全新的世界。」他說道。在蘇州園林裡,坎貝爾說他找到了「內心的寧靜」。園林設計與蘊含的哲學理念
  • 中國古典園林文化:皇家園林與蘇州園林,在布局上有哪些講究?
    在皇家園林中,最大的特點是突出人文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一池三山以及背山面水的風水思想等。這些特點,讓中國皇家園林更加精美複雜。而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是東方特有的人文思想核心,這也被運用在園林的建造中。在《道德經》的描述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也強調了天、地、人與萬物的關係。在建造園林中,這些都會運用到上面。
  • 景觀設計的代表作:紫禁城御花園,與其內涵的天人合一設計理念
    中國園林建造歷史悠久,其造園藝術源遠流長。據史料記載,早在周武王時期就有建宮苑的活動,由於受統治階級的思想及後來的繪畫、詩詞等藝術的影響,中國園林追求的是一種意境,甚至不少文人、畫家都將繪畫所描寫的意境融貫於園林的布局與造景之中。
  • 華僑城盒子美術館打造「中國園林」,探尋古建空間的「天人合一」
    6月30日下午,由策展人沈瑞筠策劃的展覽「合意—中國園林中的人」在順德華僑城盒子美術館開幕,參展藝術家包括劉建華、何岸以及王思順,是策展人沈瑞筠以「中國園林」為主題的系列研究中的最新呈現。據悉,這也是華僑城盒子美術館與沈瑞筠關於「園林」系列的第二次合作。
  • 貴州又一古鎮走紅,人稱遵義「天人合一」之地,山水境界堪比周莊
    看過很多古鎮之後,我們會發現很多古鎮會把山水和民居結合,做到回歸自然的感覺。但很多古鎮似乎並沒有做到,這一點在江南水鄉的古鎮中不難發現,美景固然有,但真正的天人合一我們很難感受。而在貴州遵義的土城古鎮。可以說土城古鎮的山水文化是真箇傳統山水文化中的奇葩,高度追求人與自然的融合,所以在所有的古鎮中只有它做到了天人合一。
  • 天人合一與修道
    如何達到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狀態,要改變自己的思想,找到無欲無求、順應大道、順應自然的狀態來達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也可以理解為,是自己的本性和神性的合一。本性是看得見的、實實在在的,還有看不見的神靈、能量,很多時候是看不見的左右著看得見的東西,看得見的會影響看不見的,找到融合的狀態,使看見的、看不見的二者達到平衡,找到平衡點。
  • 東方園林建築與西方園林建築的差異
    將以中國為代表的自然式園林稱為東方古典園林,將以法國為代表的規則式園林稱為西方古典園林。中國園林建築與西方園林建築相比,由於各自所處的自然環境、社會形態、文化氛圍等方面的差異,造園中使用不同的建築材料和布局形式,表達各自不同的觀念情調和審美意識,產生了東西方園林建築的差異。   東西方古典園林的一個最大區別,就在於是突出自然風景還是突出建築。
  • 淺析中西方園林藝術風格及其美學思想
    西方園林講究的是一覽無餘,追求人工的美,是一種開放式的園林,一種供多數人享樂的「眾樂園」。可以這麼說中國園林基本上自然的、寫意的、重想像;而西方園林基本上是直觀的、重人工、重規律。  2、中國園林造園的美學思想  中國古典園林是滋生在中國文化肥田沃土之中,深受繪畫、詩詞和文學的影響。
  • 中國十大最美古典園林 承德避暑山莊排第一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是指以江南私家園林和北方皇家園林為代表的中國山水園林形式。在中國傳統建築中,古典園林是獨樹一幟有重大成就的建築。它被舉世公認為世界園林之母,世界藝術之奇觀,人類文明的重要遺產。中國的造園藝術,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為最終和最高目的,從而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審美旨趣。以下是被大家所公認的中國十大知名古典園林。
  • 國學丨天人合一:人天同構、人天同律、人天同象
    思想來源:道家 提出者:莊子 發展者:董仲舒 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 表現: 人天同構、人天同律、人天同象 案例:中國古代建築、古典音樂、舞蹈藝術、茶道 天人合一的意義 意義:天人合一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思想核心與精神實質。
  • 「天人合一」說氣候
    這種文化形態,恰恰給「天人合一」思想提供了肥沃的生長土壤。如果說,在頻發的天氣氣候災害面前,靠天吃飯的古代中國人只能把希望寄託於好的年景,那麼,中國人在與氣候的長期相處過程中,萌生出主動融入自然的「天時、地利、人勤」的觀念便順理成章。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融合,這種觀念逐漸升華凝練為 「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 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深度好文)
    天人之間的關係,更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命題。「人在做天在看」,具有至高無上地位的老天爺似乎與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關。在封建王權社會,身處皇位的「天子」的稱號以及「替天行道」的起義旗號歷代更迭不斷。在對天的信仰的支配下,「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是最常被提起的兩個概念。天人感應,代表的是早期儒家所倡導的讖緯神學;天人合一,代表的是早期道教所提倡的宇宙哲學。
  • 「天人合一,文貫古今」——香港中文大學
    在這裡,隨處可見小白腰雨燕、小狒狒等可愛動物。遊覽景色當然也不乏刻有創校校長李卓敏博士題字的大學正門、簡樸莊重的大學圖書館、擁有神秘傳聞的「仲門」等人文建築。兩者相互映襯相輔相成,更好地詮釋著「天人合一」的精神理念。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這就是香港中文大學,一所美到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校園。從山腳到山腰到山頂,從天人合一到圖書館到課室書院。博文約禮,天人合一。
  • 天人合一影響最為深遠
    與天人相分相比,中國歷史上佔主導地位的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天是天地自然,人是天地間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與自然的合一。但天人是否合一?同時天人如何合一?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一個富有爭議的問題。天人合一學說的一種形態是漢代儒學的天人相類說。董仲舒認為天具有神的品性,它按照自己的形象生育了人。
  • 上古三大奇書《山海經》《周易》《黃帝內經》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
    上古三大奇書《山海經》、《周易》、《黃帝內經》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早期證。首先,《山海經》在很多人看來,完全是神話色彩,甚至覺得荒誕不經,但這恰恰是它最為珍貴的地方。
  • 從人本和民本思想入手,分析春秋戰國人學思想?天人合一與相分
    天人合一與天人相分春秋戰國,不僅是諸侯爭霸,群雄並立,戰爭四起的年代,更是文化思想上,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年代,這一時期,出現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諸子百家,其思想和觀念影響著我國數千年的歷史,特別是天人合一、民本思想、人本思想等等,至今仍然發揮著人性的光輝。
  • 「天人合一」思想怎樣理解?人是天和地的副本
    要理解「天人合一」,首先要明白「天」的具體含義,它指代宇宙自然運行規律,是大象無形的大道,是世間萬物最高的準則,人只是天道中的滄海一粟。這句話可以看作是關於「天人合一」思想最早的記述。莊子之後,西漢大思想家董仲舒在自己哲學著作《春秋繁露》裡有一句名言: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
  • 淺談:傳統文化與中國園林的關係
    中國園林從殷周時期的「囿」起源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它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受到了來自博大的華夏傳統文化多方面的影響。中國園林「崇尚自然,師法自然」,以「乘物以遊心」的方式,追求一種「天人合一」的意境。
  • 02期 楊鵬 天人合一是什麼意思
    上帝之天,「天人合一」的意思就是遵循天命,順從天意,正如《詩經》所說的,「小心翼翼,昭事上帝」。之四 自然之天,把「天」視為自然規律,那麼「天人合一」的意思,就是要順應自然規律,不要違背自然規律。自然規律有無數個層面,有的是感官可以認識到的,有的是深藏的、無形的。
  • 習近平:天人合一
    今天我們繼續講述與這個思想相貼切的、同樣也是被習大大多次提及的、中國文化貢獻給人類世界的另一智慧,就是「天人合一」。  比如,2014年5月4日習近平主席考察北京大學,在師生座談會上列舉中華文化中的優秀思想和理念,就提到了「天人合一」;更重要的是,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首次提出闡釋中國和平發展基因的「四觀」,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