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龍虎山道教公眾號,作者為汪文忠,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
園林設計中人們經常提到「天人合一」,我們將其稱為一個思想。可以說,「天人合一」思想已經滲透到社會上的各個方面,中國的建築、環境、文學、繪畫、園林等都與「天人合一」的相關理論有關。本文以「天人合一」思想與古典園林山水空間的構建為依託,分析了「天人合一」思想對皇家園林及私家園林山水布局的影響。
從「天人合一」成語的產生多角度解釋「天人合一」中人作為主宰所蘊含的深刻道理,並站在東西方文化的角度進一步分析「人性化」的中國的空間設計,得出了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影響下掇山理水要自然如真的構成法則,闡明「賓主明確,主景突出」「開合有度,疏密有致」「虛實結合,藏露相宜」等諸多布局謀略,對當代園林建築、植物配置、景觀空間等要素的手法布局深入研究有著不言而喻的重要價值,可謂意義深遠。
一、「天人合一」主張下的東西方空間形式
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則和自然規律是一致的。張載說:「性與天道雲者,易而己矣」。(《正蒙·太和》)他認為性與天道具有同一內容,即是變易。程頤說:(「道與性一也」。)《程氏遺書》卷二十五》說:「道未始有天人之別。」(同書卷二十二上)他認為天道、人性、人道是同一的,其內容即是理,也就是仁義禮智等道德原則。
張程也肯定性與天道的同一性,但張載以為這道即是變易,程頤則以為道即是理,這是彼此不同的。對於「天」「人」抽象概念的理解,看似複雜,實質是一種簡單的文化。西方人喜歡層層推理,邏輯思維和嚴謹性是他們的標誌。僅從這點來看,中國人的文化是強調人性、以人為中心的。
「天人合一」中,人是文化的主宰,中國的文化中沒有發明出具有震撼力的宗教建築,而是由「幾間房子」橫向排列,從長邊的中間進入室內,隨後轉身向外坐落,立刻就能掌握全部空間,沒有任何的神秘和隱藏的味道。左右兩邊均為居室,毫無私密可言。中國的宇宙觀是人體的擴展,反映在建築空間上則可以理解為對稱,「對稱」這個觀念,反映了對人體形態的看法,我們將世間萬物返回到人體中去解釋,這是中國文化中的重要觀念。
因為人體是對稱的,以人為本的建築總是對稱的。西方文化中並沒有真正的對稱。帕臺農神廟——在圖面上看上去是對稱的,可是它沒有一條中軸線,人們感受不到對稱之美,所以不能稱為對稱。西方真正有對稱觀念是在文藝復興以後,那時的建築被稱為人文主義的建築。在文藝復興以前,西方歷史上也有對稱的建築——古希臘羅馬的廟宇,但西方古典建築的對稱性並非直接源於人文主義,而是對形式和美的要求。古希臘是通過數學秩序來追求對稱。西方古典建築是「對稱性是幾何數位化」推理的結果,並非以人為中心直接誘導的結果。
二、「天人合一」禮制下的空間形制
殷周時期,產生的以禮制為代表的人文精神。這種以禮制為代表的思想建立了中國文明的倫理秩序,而秩序的目的是和諧。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慄,吾得而食諸」?這種以禮制為代表的秩序,反映在建築空間上就形成了中國特有的空間觀。
在中國建築中,臺基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產生的原因也許與防水防患有關。我國古代的墨子提到臺基是用於防水、防潮溼的話,但這絕不是臺基出現的主要原因。西方文明中也出現了建築的臺基,臺基代表了很明顯的精神意義。由於文化的不同,我國出現的臺基體現了社會中體制的一部分。
「周代的規定,王階崇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一般平民大約只有一尺了」。這說明了臺基是建築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時明確規定了建築中臺基的等級制度。臺基到達一定的高度有山的形象,這時就具有崇高、偉大的意義。當其近乎於山的形象時,就與神接近了。臺基之上的一個木架構,是用柱子和梁構成的,柱梁的大小與上面所塗色料的顏色也成為社會制度的一部分。
三、「天人合一」空間中的審美辯證
「天人合一」是打造山水美的最高境界,一直貫穿於造園理論和實踐之中。「天人合一」思想強調人與客觀環境的相適應,人的主觀動作要與園址的自然環境、造園風格、大小、地形地貌等等相適應,如「相地合宜,構園得體」「精而合宜」「妙於得體合宜」等,都是」天人合一」思想在園林中的表現。
由於」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人們縱情於自然之物,在自然中淨化心靈、陶冶情操,在精神和情感上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因而,崇尚自然、讚美自然也就成為了中國古典園林藝術中的一個永恆的主題。「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似得自然之趣」「境仿瀛壺,天然圖畫」等都是「天人合一」的重要表現。在山水布局上,中國古典園林講究的是極儘自然,用人工山水模擬大自然的真山真水,以假亂真,按照一定的審美要求創造出天然的自然風景和人造的物質環境綜合而生的立體空間藝術——「第二自然」,在掇山理水之前,要將園林山水的整體意向把握在心中,所謂「意在筆先」,這樣在掇山理水時就可以運籌帷幄、一瀉千裡。
中國古典園林是無聲的詩、立體的畫,與中國傳統繪畫被譽為「姊妹藝術」,其造園手法與山水畫論有著不可隔絕的聯繫。中國古典園林很多都是由從事繪畫或善於繪畫的人設計的,園林方面的著作也多是由其所著,因此,受到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影響的園林山水布局理論與山水畫的布局理論之間互為滲透。
中國古典園林以園入畫、因畫成景,體現了鮮明的藝術風格,讓處於園中的人如同生活在詩情畫意之中。中國山水畫構圖也稱章法、布局,是山水畫創作中的重要環節。同理,園林的山水布局也是決定園林造園好壞的先決條件。園林山水布局如同山水畫構圖一般,必須與立意相結合,強調規律性和辯證法,運用辯證統一規律,體現在形式上就是賓主、呼應、遠近、虛實、疏密、聚散、開合、藏露、大小等。從道家思想的角度看,中國古典園林之美正是建立在景觀要素之間布局的虛實、藏露等辯證關係相生相需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