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剛
跟「天」有關的成語數不勝數,大多數帶有毋庸置疑的神聖性,如,天乾地坤,天玄地黃,天造地設,天公地道,天理難容,天道無親,天機不可洩露……
人類從誕生以來,便對頭頂的「天」懷有敬畏之情,在上古時期,逐漸形成祭天的風俗,通過盛大的祭祀儀式,表達對上天深切的感恩之情,同時向上天祈求風調雨順和豐衣足食。
要理解「天人合一」,首先要明白「天」的具體含義,它指代宇宙自然運行規律,是大象無形的大道,是世間萬物最高的準則,人只是天道中的滄海一粟。
戰國時期的文化巨匠莊子,在他的哲學著作《莊子·大宗師》裡開頭寫道: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大意為:明白自然的作為,並且了解人的作為,就等於達到了認識的極點。明白自然的作為,是懂得事物出於自然;了解人的作為,是用自身智慧所通曉的知識,來領悟自身智慧所未能通曉的知識,直至自然死亡而不中途夭折,這恐怕就是認識的最高境界了。
這句話可以看作是關於「天人合一」思想最早的記述。
莊子之後,西漢大思想家董仲舒在自己哲學著作《春秋繁露》裡有一句名言: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
到西漢時期,隨著人們對自然科學的認識,發現屬性相同的事物之間可以發生感應,如同被神秘的氣場所左右,便有了「天人感應」之說,比如,磁石可以吸住鐵塊,琴弦可以產生共振,在光亮環境雖然閉上眼睛但還是能感受到光的存在,一群牛裡邊一條牛哞哞叫則會引起其它牛跟著叫,天氣熱冷乾濕的變化會引起人身體上的不適,等等等等。
因此,董仲舒就認為,天跟人一樣,都具有喜怒哀樂的情感,天為主,人為副,人是天的副本或影子,會隨著天的運行變化而變化。這句名言深入淺出,等於把「天人合一」的思想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述出來了,是結合了陰陽、五行學說對「天人合一」的解讀。
實際上,早在莊子和董仲舒兩位先哲之前,《易經》裡早有了「三才之道」的說法,通過二元辯證關係,將天、地、人,三者並立起來,並將人放置在最核心的位置來審視。
認為天有天之道,天之道的作用在於「始萬物」,是萬物的生命之源,也是萬物運行規律和行事原則的保證。因為在混沌初開之際,即使沒有生命形成,日月星辰就已經輪迴交替,形成秩序井然的自然規律,這種規律就是「天道」。
地有地之道,地之道的作用在於「生萬物」,可以促成萬物繁衍不止,新老交替,生生不息,遵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規律。
人有人之道,人之道的作用在於「成萬物」,是一種意志、智慧和境界的體現,人只要不斷自省,與時俱進,堅持不懈,就能掌控自身命運,成全人與萬物和平共處。
天道代表陰陽,地道代表柔剛,人道代表仁義。天、地、人雖各有其道,但他們不是獨立存在的,相互之間會產生對應和聯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僅是「同與應」的關係,還是一種內在的生成關係和實現原則。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則,人之道是實現原則,他們缺一不可,相輔相成。
可以看出,「天人合一」四個字雖然看起來簡單,但包含的文化觀點和哲學思想十分廣博和深刻,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乃至傳統文化的源頭。
當今所講的「天人合一」,既是一種思想意識,也是一種生活狀態,倡導人們要注重修身養性,親近大自然,與大自然和諧共生,感受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自然與社會之間的和諧關係,人在這種關係裡生活,能得到持久的快樂。
顯然,目前所倡導的「天人合一」,是結合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觀點後,賦予人的一種平和的生命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