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思想怎樣理解?人是天和地的副本

2020-12-13 鴻鵠迎罡

文·段宏剛

跟「天」有關的成語數不勝數,大多數帶有毋庸置疑的神聖性,如,天乾地坤,天玄地黃,天造地設,天公地道,天理難容,天道無親,天機不可洩露……

人類從誕生以來,便對頭頂的「天」懷有敬畏之情,在上古時期,逐漸形成祭天的風俗,通過盛大的祭祀儀式,表達對上天深切的感恩之情,同時向上天祈求風調雨順和豐衣足食。

要理解「天人合一」,首先要明白「天」的具體含義,它指代宇宙自然運行規律,是大象無形的大道,是世間萬物最高的準則,人只是天道中的滄海一粟。

莊子

戰國時期的文化巨匠莊子,在他的哲學著作《莊子·大宗師》裡開頭寫道: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大意為:明白自然的作為,並且了解人的作為,就等於達到了認識的極點。明白自然的作為,是懂得事物出於自然;了解人的作為,是用自身智慧所通曉的知識,來領悟自身智慧所未能通曉的知識,直至自然死亡而不中途夭折,這恐怕就是認識的最高境界了。

這句話可以看作是關於「天人合一」思想最早的記述。

莊子之後,西漢大思想家董仲舒在自己哲學著作《春秋繁露》裡有一句名言: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

到西漢時期,隨著人們對自然科學的認識,發現屬性相同的事物之間可以發生感應,如同被神秘的氣場所左右,便有了「天人感應」之說,比如,磁石可以吸住鐵塊,琴弦可以產生共振,在光亮環境雖然閉上眼睛但還是能感受到光的存在,一群牛裡邊一條牛哞哞叫則會引起其它牛跟著叫,天氣熱冷乾濕的變化會引起人身體上的不適,等等等等。

因此,董仲舒就認為,天跟人一樣,都具有喜怒哀樂的情感,天為主,人為副,人是天的副本或影子,會隨著天的運行變化而變化。這句名言深入淺出,等於把「天人合一」的思想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述出來了,是結合了陰陽、五行學說對「天人合一」的解讀。

實際上,早在莊子和董仲舒兩位先哲之前,《易經》裡早有了「三才之道」的說法,通過二元辯證關係,將天、地、人,三者並立起來,並將人放置在最核心的位置來審視。

認為天有天之道,天之道的作用在於「始萬物」,是萬物的生命之源,也是萬物運行規律和行事原則的保證。因為在混沌初開之際,即使沒有生命形成,日月星辰就已經輪迴交替,形成秩序井然的自然規律,這種規律就是「天道」。

地有地之道,地之道的作用在於「生萬物」,可以促成萬物繁衍不止,新老交替,生生不息,遵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規律。

人有人之道,人之道的作用在於「成萬物」,是一種意志、智慧和境界的體現,人只要不斷自省,與時俱進,堅持不懈,就能掌控自身命運,成全人與萬物和平共處。

天道代表陰陽,地道代表柔剛,人道代表仁義。天、地、人雖各有其道,但他們不是獨立存在的,相互之間會產生對應和聯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僅是「同與應」的關係,還是一種內在的生成關係和實現原則。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則,人之道是實現原則,他們缺一不可,相輔相成。

可以看出,「天人合一」四個字雖然看起來簡單,但包含的文化觀點和哲學思想十分廣博和深刻,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乃至傳統文化的源頭。

當今所講的「天人合一」,既是一種思想意識,也是一種生活狀態,倡導人們要注重修身養性,親近大自然,與大自然和諧共生,感受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自然與社會之間的和諧關係,人在這種關係裡生活,能得到持久的快樂。

顯然,目前所倡導的「天人合一」,是結合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觀點後,賦予人的一種平和的生命意識。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天人合一」?該如何去理解和對待?
    中國哲學史上一個很重要的命題就是「天人合一」,那麼什麼是天人合一呢?對這個命題的理解、闡述、乃至運用一直存在著很大的分歧,人們之間理解的深度和廣度、看的角度和方法,也不盡相同。今天,咱們一起來探討下,什麼是「天人合一」,以及如果對待和運用這一古人極其重視和強調的思想命題。
  • 天人合一與修道
    緯嫿道人:天人合一是指人要遵循宇宙萬物規律嗎?奉華:天代表宇宙,地代表萬物,人是精氣神,談一談以此為中心怎樣天人合一?經燦道人:達到平衡和融合以後,自然進入天人合一狀態,應該向這個方向鍛鍊和發展。道家認為自然就是天人合一。天字寫法就是頭頂天、腳踩地,中間站著人,三者不是分開的,是融為一體的。如何達到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狀態,要改變自己的思想,找到無欲無求、順應大道、順應自然的狀態來達到天人合一。
  • 「天人合一」,為何只說「天」和「人」,「地」哪裡去了?
    提起「天人合一」這句話,恐怕中國人沒有不知道的,它是《易經》之中所蘊含著的高深玄妙的哲理,不過,如果用最簡單的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人與自然界的和諧統一」。我們今天並不打算去探討它的哲理,而是想提一個有趣的問題,來和大家一起聊一聊,這個問題就是:我們常說「天人合一」,可為何有「天」、有「人」,卻沒有「地」呢?要知道,天、地、人三才才是「最完美的組合」啊?
  • 國學丨天人合一:人天同構、人天同律、人天同象
    思想來源:道家 提出者:莊子 發展者:董仲舒 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 表現: 人天同構、人天同律、人天同象 案例:中國古代建築、古典音樂、舞蹈藝術、茶道 天人合一的意義 意義:天人合一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思想核心與精神實質。
  • 「天人合一」說氣候
    這種文化形態,恰恰給「天人合一」思想提供了肥沃的生長土壤。如果說,在頻發的天氣氣候災害面前,靠天吃飯的古代中國人只能把希望寄託於好的年景,那麼,中國人在與氣候的長期相處過程中,萌生出主動融入自然的「天時、地利、人勤」的觀念便順理成章。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融合,這種觀念逐漸升華凝練為 「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 中國人說「天人合一」,是指人應順天的意思嗎
    「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的主要思想之一。一般而言,這種精神狀態指的是與自然契合為一的一種修行狀態,但是從另一方面來想,「天」在古代不是指神話嗎?那麼「天人合一」豈不是指人應順從天意,故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嗎?
  • 天人合一的「天」在古代是什麼含義?
    古人所謂「天人合一」的「天」,就是指「自然」。自然和人為是一對矛盾統一體。人為效法自然,順應自然,人之所為合乎自然規律就叫「天人合一」,這也就是《道德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人道的終極遵循和最高境界。天地都是自然的具體體現,故天也泛指自然,自然也簡稱為「天」。
  • 「天人合一」思想對古典園林山水布局的影響
    園林設計中人們經常提到「天人合一」,我們將其稱為一個思想。可以說,「天人合一」思想已經滲透到社會上的各個方面,中國的建築、環境、文學、繪畫、園林等都與「天人合一」的相關理論有關。本文以「天人合一」思想與古典園林山水空間的構建為依託,分析了「天人合一」思想對皇家園林及私家園林山水布局的影響。
  • 解讀丨歷代儒家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起源於六千多年前伏羲氏時代,《繫辭下傳》說:「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八卦的每一卦體都由三個線段所組成,每個線段有一個象徵意義:上象徵天,下象徵地,中間象徵人,稱之為「天地人三才」。這是「天人合一」最早的說法。儒家對「天人合一」哲學作出了最重要的貢獻。孔子作《春秋》,上揆天之道,下質諸人性。相傳他作的《易傳》中說:「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
  • 什麼才是天人合一?生活中我們怎樣做到?
    天人合一在儒道修身中,效法天道是重中之重。但什麼是天人合一?如果我們如同古代的儒道高人一般效法天地能給自己帶來什麼轉變呢?天人合一,為哲學思想,天代表道、真理、法則,天人合一就是與先天本性相合,回歸大道,歸根復命。
  • 從人本和民本思想入手,分析春秋戰國人學思想?天人合一與相分
    春秋戰國人學思想與天人合一,天人相分思想密切相關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思想的形成春秋戰國時期,突破西周「以德配天」的神權理論,人的認識論逐漸傾向無神論和理性認識,神的地位下降,人的問題變得突出,並成為天人關係最重要的一環,成為人們思考問題的核心焦點,而這一時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並逐漸發展成人文精神的思想高峰
  • 天人合一影響最為深遠
    因此,在不同的世界裡,天和人各具優勢。與天人相分相比,中國歷史上佔主導地位的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天是天地自然,人是天地間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與自然的合一。但天人是否合一?同時天人如何合一?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一個富有爭議的問題。天人合一學說的一種形態是漢代儒學的天人相類說。
  • 中國歷史上的天人合一到底怎麼回事
    人從自然界分化出來,由野蠻的人進化到文明的人,從無意識的動物進化到有意識的人,面對著蒼蒼茫茫的大自然,千姿百態的萬事萬物和靈妙無窮的精神現象,首先要思考、探索的是人和宇宙的來源是什麼?人和宇宙關係是怎樣的?人應當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發展?這一系列的人和宇宙的關係問題,在中國人的祖先的觀念中,則是人和天,即人和自然的關係問題。
  • 習近平:天人合一
    今天我們繼續講述與這個思想相貼切的、同樣也是被習大大多次提及的、中國文化貢獻給人類世界的另一智慧,就是「天人合一」。  比如,2014年5月4日習近平主席考察北京大學,在師生座談會上列舉中華文化中的優秀思想和理念,就提到了「天人合一」;更重要的是,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首次提出闡釋中國和平發展基因的「四觀」,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 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天人合一說」
    中國的傳統哲學給人們揭示了「三才者, 天地人」 的思想。古人通過長期觀察人體生命活動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創立了「天人合一」的理論。茲闡述如下:(1)天地人同源。《易·繫辭下》前十章,說明卦的六位,取法天、地、人三才。《抱樸子》說: 「道起於一,其貴無偶,名居一處,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生。……」由此看來,天人是合一的。(2)天人相通。何謂天人相通?
  • 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深度好文)
    天人之間的關係,更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命題。「人在做天在看」,具有至高無上地位的老天爺似乎與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關。在封建王權社會,身處皇位的「天子」的稱號以及「替天行道」的起義旗號歷代更迭不斷。在對天的信仰的支配下,「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是最常被提起的兩個概念。天人感應,代表的是早期儒家所倡導的讖緯神學;天人合一,代表的是早期道教所提倡的宇宙哲學。
  • 上古三大奇書《山海經》《周易》《黃帝內經》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
    上古三大奇書《山海經》、《周易》、《黃帝內經》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早期證。首先,《山海經》在很多人看來,完全是神話色彩,甚至覺得荒誕不經,但這恰恰是它最為珍貴的地方。
  • 《易經》中獲取宇宙能量的方法,天人合一是什麼樣的存在?
    各位,這篇文章的主題是如何獲得宇宙能量,即常說的元氣和真氣,其實它們說的都是一回事,古人早就明白了這個道理,因此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概念,那麼天地人又是什麼樣的存在?易經中有這麼一段話: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
  • 「天人合一」理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信念和主要基調
    「天人合一」理念是中國傳統哲學的核心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信念和主要基調,是中華民族傳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這一理念認為,人體小宇宙,宇宙大人生,小宇宙中藏大宇宙。「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靈樞·歲露論》),人類作為天地萬物中的一個部分,與天地萬物息息相通;人與天地和諧統一,主觀與客觀渾然一體。
  • 析「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關鍵詞,品博大精深的中國優秀文化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裡面蘊藏著世世代代、祖祖輩輩薪火相傳的人生智慧和處世經驗。從諸子百家到詩詞歌賦,從帝王之學到市井俚語,都無不閃耀著睿智的光芒。但是不可否認,由於歷史的局限和種種主客觀原因,也難免泥沙俱下,魚龍混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