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史上一個很重要的命題就是「天人合一」,那麼什麼是天人合一呢?對這個命題的理解、闡述、乃至運用一直存在著很大的分歧,人們之間理解的深度和廣度、看的角度和方法,也不盡相同。今天,咱們一起來探討下,什麼是「天人合一」,以及如果對待和運用這一古人極其重視和強調的思想命題。
「天人合一」的來源和含義
先說含義,「天人合一」中的人,大家都知道,理解起來也很容易。但是「天」理解起來卻很困難,而且出現了很多分歧和定義的不同。
截止目前,大部分學者認為「天人合一」這一概念來源於儒家的思孟學派,但這一觀點依然存有爭論。《中華思想大辭典》中這樣解釋,說「天人合一」強調一種天與人的和諧一致,它蘊含的是一個非常偉闊、異常深遠的且隸屬於中國人的思維,反映的是中國人在對待自然關係上的一種樸素價值觀。
老子的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莊子在《齊物論》說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在揭示「天人合一」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比儒家的看法也要明確,認真,堅定。
儒家中(尤其是孔子)對天的看法有些矛盾之處,時而認為天是自然的,不言而四時行,而萬物生。時而又認為,人之生死富貴皆取決於天。《中庸》中說:「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對於天,孟子認為,天命是人力做不到的一種外來力量,但他同時指出,天不是神,人們只要能做到盡心養性,就能認識天(百姓俗語叫老天爺)。《孟子·盡心上》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隨後,孟子又說:「萬物皆備於我,上下與天地同流」,但如何理解這句話,似乎也無法統一,而且這句話還帶有一定的神秘主義傾向,其本意到底如何,至今無人可以定論。
而墨子在對待「天」方面則顯得差強人意,他一方面強調「非命」「尚力」(即人的富貴貧賤榮辱在於力量、意志,不在於天命),另一方面又推崇「天志」「明鬼」(即墨子一直倡導的兼愛、非攻、尚賢、尚同)。他的「天」好像是一個有意志且還能行賞罰的人格神。
到了漢代,漢武帝獨尊儒術,當時儒家的代表董仲舒明確提出了「天人之際,合而為一」的思想,雖然他的天人感應一說,有些迷信色彩,但卻從一個側面鞏固了「天人合一」的地位。
到宋代,大學者張載明確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概念,並對它進行了闡述和定義。當時為數眾多的理學家都認可「天、地、人,只一道也」這種說法。
宋代以後,學者和哲人對「天人合一」的命題和闡述出現了各不相同,爭論不休的狀態。有的把它理解為人與大自然的關係,有的進入了二元論,把天與人截然分開,甚至對立起來。有的提倡「不二一元論」,認為唯有最高的本體(實際上就是中國古代哲學講的「一」)才是「天人合一」的終極歸宿。
以上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來源及含義理解上的發展,演化。總的來說,「天人合一」是東方哲學的一個普遍的思想,對於西方人理解起來可能會更有難度,因為它體現的完全是一種東方式的思維,一種東方人看待人與自然、宇宙的和諧關係。
我本人也比較認同這種把「天人合一」看作是一種人與大自然或宇宙的關係的觀點,這種觀點不僅體現了中國人的思維特點(中國人向來不對立的看問題,中國人認為「天命」就表現在各自的「人生」裡,離開了「人生」也就無所謂「天命」,同樣,離開了「天命」也就無所謂「人生」。由此,我們的做事方式也是順其天道,聽從天命。平時百姓講的「天命不可違」也正是源於此理。中國思想認為,天地中有萬物,萬物中有人類,人類中有自我,由自我出發,又可以發展出人類—自然—天地萬物。自我與人群與物與天,從根本而言,乃為一體,既非相對,亦非絕對,天與人,相輔相成,不可分割,是一個水乳交融的宇宙之整體),而且更加準確的囊括了東方人對於外界的深刻思考和對自我的深刻探索。
在對待大自然或宇宙上,中國人的態度是最友好也最智慧的,我們會同自然交朋友,了解自然,認識自然,進而做到與大自然和諧共處。而西方人在對待大自然方面,與中國人截然不同,他們的做法往往是強調人,把人放到大自然之上,認為只有人為地徵服大自然才能體現他們所理解的「人之高貴」。但現實給他們上了很好的一課,環境汙染,淡水匱乏,生態失衡,酸雨橫行,還有臭氧破壞,新的疾病或癌症出現等等一系列問題,讓我們同時認識到「天人合一」的重要。
在此,我想藉助新媒體這個平臺,呼籲大家一切善待自然,善待動植物,處理好自己與他者的關係,與自然與宇宙和諧相處,把「天人合一」進行到底,把中國文化中的精髓繼續傳承和發揚,也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最終達到真正的「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