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天人合一」?該如何去理解和對待?

2020-12-12 文眼看世界

中國哲學史上一個很重要的命題就是「天人合一」,那麼什麼是天人合一呢?對這個命題的理解、闡述、乃至運用一直存在著很大的分歧,人們之間理解的深度和廣度、看的角度和方法,也不盡相同。今天,咱們一起來探討下,什麼是「天人合一」,以及如果對待和運用這一古人極其重視和強調的思想命題。

「天人合一」的來源和含義

先說含義,「天人合一」中的人,大家都知道,理解起來也很容易。但是「天」理解起來卻很困難,而且出現了很多分歧和定義的不同。

截止目前,大部分學者認為「天人合一」這一概念來源於儒家的思孟學派,但這一觀點依然存有爭論。《中華思想大辭典》中這樣解釋,說「天人合一」強調一種天與人的和諧一致,它蘊含的是一個非常偉闊、異常深遠的且隸屬於中國人的思維,反映的是中國人在對待自然關係上的一種樸素價值觀。

老子的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莊子在《齊物論》說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在揭示「天人合一」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比儒家的看法也要明確,認真,堅定。

儒家中(尤其是孔子)對天的看法有些矛盾之處,時而認為天是自然的,不言而四時行,而萬物生。時而又認為,人之生死富貴皆取決於天。《中庸》中說:「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對於天,孟子認為,天命是人力做不到的一種外來力量,但他同時指出,天不是神,人們只要能做到盡心養性,就能認識天(百姓俗語叫老天爺)。《孟子·盡心上》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隨後,孟子又說:「萬物皆備於我,上下與天地同流」,但如何理解這句話,似乎也無法統一,而且這句話還帶有一定的神秘主義傾向,其本意到底如何,至今無人可以定論。

而墨子在對待「天」方面則顯得差強人意,他一方面強調「非命」「尚力」(即人的富貴貧賤榮辱在於力量、意志,不在於天命),另一方面又推崇「天志」「明鬼」(即墨子一直倡導的兼愛、非攻、尚賢、尚同)。他的「天」好像是一個有意志且還能行賞罰的人格神。

到了漢代,漢武帝獨尊儒術,當時儒家的代表董仲舒明確提出了「天人之際,合而為一」的思想,雖然他的天人感應一說,有些迷信色彩,但卻從一個側面鞏固了「天人合一」的地位。

到宋代,大學者張載明確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概念,並對它進行了闡述和定義。當時為數眾多的理學家都認可「天、地、人,只一道也」這種說法。

宋代以後,學者和哲人對「天人合一」的命題和闡述出現了各不相同,爭論不休的狀態。有的把它理解為人與大自然的關係,有的進入了二元論,把天與人截然分開,甚至對立起來。有的提倡「不二一元論」,認為唯有最高的本體(實際上就是中國古代哲學講的「一」)才是「天人合一」的終極歸宿。

以上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來源及含義理解上的發展,演化。總的來說,「天人合一」是東方哲學的一個普遍的思想,對於西方人理解起來可能會更有難度,因為它體現的完全是一種東方式的思維,一種東方人看待人與自然、宇宙的和諧關係。

我本人也比較認同這種把「天人合一」看作是一種人與大自然或宇宙的關係的觀點,這種觀點不僅體現了中國人的思維特點(中國人向來不對立的看問題,中國人認為「天命」就表現在各自的「人生」裡,離開了「人生」也就無所謂「天命」,同樣,離開了「天命」也就無所謂「人生」。由此,我們的做事方式也是順其天道,聽從天命。平時百姓講的「天命不可違」也正是源於此理。中國思想認為,天地中有萬物,萬物中有人類,人類中有自我,由自我出發,又可以發展出人類—自然—天地萬物。自我與人群與物與天,從根本而言,乃為一體,既非相對,亦非絕對,天與人,相輔相成,不可分割,是一個水乳交融的宇宙之整體),而且更加準確的囊括了東方人對於外界的深刻思考和對自我的深刻探索。

在對待大自然或宇宙上,中國人的態度是最友好也最智慧的,我們會同自然交朋友,了解自然,認識自然,進而做到與大自然和諧共處。而西方人在對待大自然方面,與中國人截然不同,他們的做法往往是強調人,把人放到大自然之上,認為只有人為地徵服大自然才能體現他們所理解的「人之高貴」。但現實給他們上了很好的一課,環境汙染,淡水匱乏,生態失衡,酸雨橫行,還有臭氧破壞,新的疾病或癌症出現等等一系列問題,讓我們同時認識到「天人合一」的重要。

在此,我想藉助新媒體這個平臺,呼籲大家一切善待自然,善待動植物,處理好自己與他者的關係,與自然與宇宙和諧相處,把「天人合一」進行到底,把中國文化中的精髓繼續傳承和發揚,也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最終達到真正的「天人合一」。

相關焦點

  • 天人合一與修道
    如何達到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狀態,要改變自己的思想,找到無欲無求、順應大道、順應自然的狀態來達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也可以理解為,是自己的本性和神性的合一。本性是看得見的、實實在在的,還有看不見的神靈、能量,很多時候是看不見的左右著看得見的東西,看得見的會影響看不見的,找到融合的狀態,使看見的、看不見的二者達到平衡,找到平衡點。
  • 解讀丨歷代儒家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什麼是「天」?儒學認為,「天」就是自然界。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篇》)荀子說:「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莫知其所以成,夫是之謂天。」(《天論》)也就是說,「天」是創造了人和萬物的自然界,是四時運行、萬物生長的自然界。
  • 「天人合一」說氣候
    這種文化形態,恰恰給「天人合一」思想提供了肥沃的生長土壤。如果說,在頻發的天氣氣候災害面前,靠天吃飯的古代中國人只能把希望寄託於好的年景,那麼,中國人在與氣候的長期相處過程中,萌生出主動融入自然的「天時、地利、人勤」的觀念便順理成章。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融合,這種觀念逐漸升華凝練為 「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 習近平:天人合一
    比如,2014年5月4日習近平主席考察北京大學,在師生座談會上列舉中華文化中的優秀思想和理念,就提到了「天人合一」;更重要的是,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首次提出闡釋中國和平發展基因的「四觀」,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 什麼是天人合一的心理狀態?
    意識療法到了天人合一的概念,很多人覺得這是一個很高深的,遙不可及的概念性的名詞,實際上它並不高深,所謂的天,他指的是宇宙,宇宙一詞在英文中是Cosmos或者是universe前者是由希臘語演變而來,意味著秩序跟規律,後者是有拉丁文轉化而來,表示朝著一個方向行動的整體,就是全部物質現象的總和
  • 功效:如何通過練習站樁來達到天人合一的整體觀
    天人合一,這是很多修道者追求的目的。「中國文化貢獻給人類世界的另一智慧,就是「天人合一」。可見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性。那麼什麼是天人合一,如何通過站樁達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什麼?我們在接觸到一個新的名詞時,需要先對其進行理解,才可以深刻理解其要達到的目的,否則只會患得患失。天人合一是哲學史上的一個基本觀點。一般來說,天是泛指自然界及其變化規律,同時也包括人類生存社會及其變化規律。而天人合一自然就是強調人與自然、社會能夠和諧統一的整體觀。
  • 「天人合一」,為何只說「天」和「人」,「地」哪裡去了?
    我們今天並不打算去探討它的哲理,而是想提一個有趣的問題,來和大家一起聊一聊,這個問題就是:我們常說「天人合一」,可為何有「天」、有「人」,卻沒有「地」呢?要知道,天、地、人三才才是「最完美的組合」啊?我們知道,「易經六十四卦」的每一卦都是六個爻,在這六個爻之中,下面的兩爻代表「地」、中間的兩爻代表「人」、最上面的兩爻代表「天」,每一個卦象所顯示的都是天、地、人三才,可是,一句「天人合一」就把「地」摘去了,這又是什麼道理呢?其實,只說「天人合一」而不提「地」的事情,是有幾點原因的,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 天人合一
    ○王溢嘉 每一個到北京天壇的遊客,都會看到或聽到如下的介紹:天壇是圓形的、用的是藍色琉璃瓦、欄板望柱和臺階數都是九或九的倍數(天是陽,而九為陽的極數)、北圓南方的壇牆和圓形建築搭配方形外牆的設計,都象徵中國傳統
  • 「天人合一」思想怎樣理解?人是天和地的副本
    要理解「天人合一」,首先要明白「天」的具體含義,它指代宇宙自然運行規律,是大象無形的大道,是世間萬物最高的準則,人只是天道中的滄海一粟。這句話可以看作是關於「天人合一」思想最早的記述。莊子之後,西漢大思想家董仲舒在自己哲學著作《春秋繁露》裡有一句名言: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
  • 唐君毅對天人合一的存在論證明
    一般來說,我們比較熟牟宗三先生從《中庸》《易傳》《孟子》中所掘發的「天道下貫為性命」的本體宇宙論式的天人合一之論證,這更多的是一種基於經典文本的詮釋。也比較熟悉杜維明先生基於「存有的連續性」所揭櫫的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宇宙觀。然而,從存在論上,人與宇宙、時空、物質之間如何貫通合一卻是需要追問的。
  • 「天人合一」張載到底說了什麼
    張載以通天地、貫古今、一天人的哲學理論為指導,以「氣化萬物」、「一本萬殊」、「氣合天人」的「大易」理論為基礎,來推斷天、地、人之「本所從來」,具體論證了「天人合一」論。張載的「天人合一」論,全面系統,內容豐富,廣大精微。
  • 什麼才是天人合一?生活中我們怎樣做到?
    天人合一在儒道修身中,效法天道是重中之重。但什麼是天人合一?如果我們如同古代的儒道高人一般效法天地能給自己帶來什麼轉變呢?天人合一,為哲學思想,天代表道、真理、法則,天人合一就是與先天本性相合,回歸大道,歸根復命。
  • 析「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關鍵詞,品博大精深的中國優秀文化
    所以,學習國學,研究中國文化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提高分辨能力,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能撿到籃裡都是菜,做一個兩腳書櫥。我們今天就來說一說「天人合一」與「天人感應」兩個關鍵詞,前者蘊含了豐富的科學原理和哲學思辨,後者則摻雜了太多的封建迷信。
  • 天人合一的「天」在古代是什麼含義?
    古人所謂「天人合一」的「天」,就是指「自然」。自然和人為是一對矛盾統一體。人為效法自然,順應自然,人之所為合乎自然規律就叫「天人合一」,這也就是《道德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人道的終極遵循和最高境界。天地都是自然的具體體現,故天也泛指自然,自然也簡稱為「天」。
  • 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深度好文)
    天人之間的關係,更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命題。「人在做天在看」,具有至高無上地位的老天爺似乎與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關。在封建王權社會,身處皇位的「天子」的稱號以及「替天行道」的起義旗號歷代更迭不斷。在對天的信仰的支配下,「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是最常被提起的兩個概念。天人感應,代表的是早期儒家所倡導的讖緯神學;天人合一,代表的是早期道教所提倡的宇宙哲學。
  • 黃帝內經說:天人合一,理解了就是「真人」,就有健康
    人作為生活在自然中的個體,在宏大的自然力量面前,如何做才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呢?《黃帝內經》的理論裡,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觀念,認為人與自然是有機地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只能「順應天時」,不可「悖逆其道」。
  • 「天人合一,美美與共」
    作為電影節、特別是影片評獎的價值標準,作為處理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電影文化交流融會的準則,具有濃厚的本土民族特色和國際視野的時代特色。     在中國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個基本的哲學理念,最早由莊子明確闡述,後被漢代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發展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體系。
  • 道家養生,教你如何做到天人合一
    那麼,如何滋養自己的神智呢?如何讓自己達到養生的最高境界呢?這就需要讓人們認識一下我們最古老的傳統文化——道。  道。是宇宙的根本。而道家養生,最關鍵的就是——天人合一。 如何做到天人合一?  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道既規律,規律又有大小之分。一定時空下的規律不是永恆不變的。例如冬天,北方零下十幾度,而南方還是溫暖如春。
  • 中國歷史上的天人合一到底怎麼回事
    關於天人關係問題,是中國哲學發展史上最早提出的一個重要問題,它和宇宙發生論、人生起源論、人生境界論是緊密相聯的。人從自然界分化出來,由野蠻的人進化到文明的人,從無意識的動物進化到有意識的人,面對著蒼蒼茫茫的大自然,千姿百態的萬事萬物和靈妙無窮的精神現象,首先要思考、探索的是人和宇宙的來源是什麼?人和宇宙關係是怎樣的?人應當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發展?這一系列的人和宇宙的關係問題,在中國人的祖先的觀念中,則是人和天,即人和自然的關係問題。
  • 02期 楊鵬 天人合一是什麼意思
    上帝之天,「天人合一」的意思就是遵循天命,順從天意,正如《詩經》所說的,「小心翼翼,昭事上帝」。之四 自然之天,把「天」視為自然規律,那麼「天人合一」的意思,就是要順應自然規律,不要違背自然規律。自然規律有無數個層面,有的是感官可以認識到的,有的是深藏的、無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