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作為生活在自然中的個體,在宏大的自然力量面前,如何做才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呢?《黃帝內經》的理論裡,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觀念,認為人與自然是有機地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只能「順應天時」,不可「悖逆其道」。
《靈樞·邪客》說:"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熱……"。形象地把人體形態機能與自然界的現象一一對應,人體仿佛是一個縮小版的「天地」。有一句俗話說得很生動:「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就指出了動物的共同之處:大都具有五臟。為什麼是「五臟」呢?
我們知道世間萬物都是天地所生。「天地乃萬物之父母」。現代科學所證實的「基因遺傳」也就證實了這種觀點,既然我們承認「遺傳基因」學說是科學可信的,那麼以此類比,世間萬物也就含有「天地的基因」,同時也會繼承了天地的那些特性。那麼天地都有哪些「基因」呢?
我們知道,日月星辰的運行,表現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就是「春夏秋冬」四季的輪迴,其實根據黃帝內經的理論,一年是有五季的,還有一個「長夏」對應於脾胃中土。所以,我們通常說成「五運六氣」,從而衍生了「木火土金水」的五行學說,可以說天地的「基因」,實際上就是「五行」。
我國位於「東方」,東方屬陽木離火位,而「陽」是運動的、擴大的,所以歷史上,東方人觀察自然大多從「宏觀」著手,所以才「上觀天文,下察地理,中通人事」,「登高與思考」是東方人觀察自然的主要手段;現代科學誕生在「西方」,西方屬陰金坎水位,而「陰」是靜止的、縮小的,趨勢向下,所以現代科學觀察自然是從「微觀」著手的,實驗室與顯微鏡是西方人觀察自然的重要方式。所以中醫不能發現「基因」,西醫也無法解釋「五行」。
《黃帝內經.氣交變大論》原文:「帝曰:餘聞之善言天者,必應於人」。那麼,我們該如何去「天人合一」呢? 其實很簡單,四個字,那就是:「順其自然」。可別小看這四個字,想要完全做到是比較困難的。
比如天有寒熱,其「寒」的時候,人就要添衣禦寒,其「熱」時,就要「避暑降溫」,這就是最簡單的「順應」,基本是人的本能。總不成天寒地凍之際,偏偏要去遊泳喝冰水,那就是「悖逆天理」,還不生病傷身嗎?
就人體而言,「心」就是天上的太陽,為全身提供「溫煦」之源。沒有太陽,自然界的生物就不能生長。所以心臟是需要「溫暖」的;「脾」與肌肉就是土壤,吸收輸布水分精華,自然界水土流失會導致很多災害發生,是故脾失調和就會導致營養不良;「肝」與經絡就是湖泊江河,儲蓄和流淌水液,「流水不腐」,所以經絡不通也會產生很多病變;肺與大腸就相當於森林和植被,吸收氧氣,排出廢氣,假如沒有森林,環境破壞後的後果大家都知道了,同樣理解,肺也是需要好好呵護的;腎與膀胱相當於地核和下水道,位置雖然比較深下,卻無時不在地為人體做交換,下水道堵塞就會水浸,所以腎氣不化會出現水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