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說:天人合一,理解了就是「真人」,就有健康

2020-12-12 文化養生談

人作為生活在自然中的個體,在宏大的自然力量面前,如何做才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呢?《黃帝內經》的理論裡,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觀念,認為人與自然是有機地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只能「順應天時」,不可「悖逆其道」。

《靈樞·邪客》說:"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熱……"。形象地把人體形態機能與自然界的現象一一對應,人體仿佛是一個縮小版的「天地」。有一句俗話說得很生動:「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就指出了動物的共同之處:大都具有五臟。為什麼是「五臟」呢?

我們知道世間萬物都是天地所生。「天地乃萬物之父母」。現代科學所證實的「基因遺傳」也就證實了這種觀點,既然我們承認「遺傳基因」學說是科學可信的,那麼以此類比,世間萬物也就含有「天地的基因」,同時也會繼承了天地的那些特性。那麼天地都有哪些「基因」呢?

我們知道,日月星辰的運行,表現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就是「春夏秋冬」四季的輪迴,其實根據黃帝內經的理論,一年是有五季的,還有一個「長夏」對應於脾胃中土。所以,我們通常說成「五運六氣」,從而衍生了「木火土金水」的五行學說,可以說天地的「基因」,實際上就是「五行」。

我國位於「東方」,東方屬陽木離火位,而「陽」是運動的、擴大的,所以歷史上,東方人觀察自然大多從「宏觀」著手,所以才「上觀天文,下察地理,中通人事」,「登高與思考」是東方人觀察自然的主要手段;現代科學誕生在「西方」,西方屬陰金坎水位,而「陰」是靜止的、縮小的,趨勢向下,所以現代科學觀察自然是從「微觀」著手的,實驗室與顯微鏡是西方人觀察自然的重要方式。所以中醫不能發現「基因」,西醫也無法解釋「五行」。

《黃帝內經.氣交變大論》原文:「帝曰:餘聞之善言天者,必應於人」。那麼,我們該如何去「天人合一」呢? 其實很簡單,四個字,那就是:「順其自然」。可別小看這四個字,想要完全做到是比較困難的。

比如天有寒熱,其「寒」的時候,人就要添衣禦寒,其「熱」時,就要「避暑降溫」,這就是最簡單的「順應」,基本是人的本能。總不成天寒地凍之際,偏偏要去遊泳喝冰水,那就是「悖逆天理」,還不生病傷身嗎?

就人體而言,「心」就是天上的太陽,為全身提供「溫煦」之源。沒有太陽,自然界的生物就不能生長。所以心臟是需要「溫暖」的;「脾」與肌肉就是土壤,吸收輸布水分精華,自然界水土流失會導致很多災害發生,是故脾失調和就會導致營養不良;「肝」與經絡就是湖泊江河,儲蓄和流淌水液,「流水不腐」,所以經絡不通也會產生很多病變;肺與大腸就相當於森林和植被,吸收氧氣,排出廢氣,假如沒有森林,環境破壞後的後果大家都知道了,同樣理解,肺也是需要好好呵護的;腎與膀胱相當於地核和下水道,位置雖然比較深下,卻無時不在地為人體做交換,下水道堵塞就會水浸,所以腎氣不化會出現水腫……

相關焦點

  • 《黃帝內經》:天人合一,理解了才是「真人」,更有健康
    這個問題,《黃帝內經》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觀念。內經認為,人和自然是有機地、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想要更健康,只能「順應天時」,不可「逆天行事」。《靈樞·邪客》:"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
  • 上古三大奇書《山海經》《周易》《黃帝內經》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
    上古三大奇書《山海經》、《周易》、《黃帝內經》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早期證。首先,《山海經》在很多人看來,完全是神話色彩,甚至覺得荒誕不經,但這恰恰是它最為珍貴的地方。
  • 天人合一與修道
    奉華:以前做合和水,也是說我愛你你愛我,你是另一個健康的我,這是一個實施合的過程,在過種中實現交流中的大愛。我們都懂了一個宇宙的道理,萬物生長的規律,就是合。經詠道人:大愛無疆,愛人愛己愛萬物。愛就是道,愛就是合,愛了就是天人合一。
  • 對話北京明宏天人合一中醫藥研究院院長中醫大家趙明軍先生
    北京明宏天人合一中醫藥研究院院長趙明軍先生與山東六氣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宋作寶2018年3月31日,北京明宏天人合一中醫藥研究院院長中醫大家趙明軍先生做客山東六氣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與山東六氣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山東六道堂中藥材有限公司總經理、道生六道堂中醫藥研究院院長宋作寶從《黃帝內經》、《道德經》、《心經》、
  • 其實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千年文化內涵
    其實這個說法最早來源於4700多年前的中華首部中醫典籍《黃帝內經》。重點來了,秋天的主要特徵就是「收」,這是自然規律,萬事萬物都要遵循,而學校選擇秋季9月開學,也正是「收」的表現。如果以道家的說法,這就是順應天地運行規律的「道」;如果以儒家的說法,就是所謂的「天人合一」。
  • 功效:如何通過練習站樁來達到天人合一的整體觀
    天人合一,這是很多修道者追求的目的。「中國文化貢獻給人類世界的另一智慧,就是「天人合一」。可見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性。那麼什麼是天人合一,如何通過站樁達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什麼?我們在接觸到一個新的名詞時,需要先對其進行理解,才可以深刻理解其要達到的目的,否則只會患得患失。天人合一是哲學史上的一個基本觀點。一般來說,天是泛指自然界及其變化規律,同時也包括人類生存社會及其變化規律。而天人合一自然就是強調人與自然、社會能夠和諧統一的整體觀。
  • 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深度好文)
    敬天法祖(資料圖)在此基礎上,作為「天人感應」論的集大成者,董仲舒在進諫漢武帝的時候說:「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天人合一(資料圖)《黃帝內經》中反覆強調一個觀點,曰「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其認為人的生理和精神意識都應該參照自然規律的運作,以此思想來調和身心才能實現煉養的目標。
  • 說說《黃帝內經》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以中醫學經典醫學文獻《黃帝內經》一書的問世為標誌。在《漢書·藝文志》所載醫學書目之中首列《黃帝內經》,故《黃帝內經》成書於戰國及秦漢時期,我國明清以來的學者多傾向於此說。可以看出,《黃帝內經》以醫學內容為中心,把自然科學與哲學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多學科的統一考察和研究,因而其中許多理論觀點已經具有較高的水平,對當時的世界醫學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某些獨特的理論認識,諸如「天人相應」的時間醫學觀點、人體臟腑多功能的系統認識,以及關於人體生理活動、病理變化的整體聯繫和相互影響等,直至今天,仍有其重要的研究和實用價值。
  • 深度解析「天人合一」:宇宙螺旋全息氣場!
    我們經常聽到「天人合一」,什麼是「天人合一」?天與人有什麼關係?也許有人會說:「天是天,人是人,這怎麼能合到一起,天與人又怎麼能談到關係」?但是,我們的老祖宗在幾千年前就發現了:宇宙與人是「全息對應」的,不能分開看。
  • 《黃帝內經》與醫經七家
    《黃帝內經》作為書名,現存最早記載於東漢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漢書•藝文志•方技略》。
  • 學習《黃帝內經》養生有感
    然不知覺已在臨床摸爬滾打十餘年,經常有人問起如何養生,每每也只能說個淺顯的見解。很榮幸這次因考試能與師父結緣,而重拾《黃帝內經》,受益良多,對於如何養生有了更深的認識。《黃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是對中國上古醫學的第一次總結,是僅存的集戰國以前醫學的大成之作。
  • 《黃帝內經》中的易學象數學
    摘要:《黃帝內經》中有豐富的《易》學象數學內容。《內經》吸納《易》學的「三才」之道,作為其理論建構的基礎,蘊含著天人同構、天人之氣相通的「天人合一」理念。天人相應是通過動態的陰陽的消息、四時的更替、五行的運轉、八風的常正轉換、及五運六氣的運行來具體展現的。醫、《易》皆注重「時」的作用,但《內經》更注重五行之間的生克制化,而《易》則更重陰陽之間的對待與流行。《內經》理論與八卦「卦氣」說有內在的聯繫。
  • 國學丨天人合一:人天同構、人天同律、人天同象
    天人合一的起源和發展 起源:《周易》說:「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之後老子的《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些都是較早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發展:而「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是由莊子闡述,《莊子•達生》曰:「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 「天人合一」說氣候
    可以說,季風氣候為我國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生產提供了持續發展的動力,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形成了以種植農業文化為主而非遊牧文化或工業文化為主的傳統文化。這種文化形態,恰恰給「天人合一」思想提供了肥沃的生長土壤。如果說,在頻發的天氣氣候災害面前,靠天吃飯的古代中國人只能把希望寄託於好的年景,那麼,中國人在與氣候的長期相處過程中,萌生出主動融入自然的「天時、地利、人勤」的觀念便順理成章。
  • 答網友問:「天人合一」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
    況且,「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包括了認識論、方法論、也有操做方法。2,天人關係是中華文化中最核心的內容。因為中華文化是獨有的「以天地為依的天道文化」。華夏先聖通過長時間的觀察天地而總結出運行規律,用於管理部落,指導百姓生活。比如,二十四節氣是最典型的代表。從只是符號形式的河圖洛書,發展到今天文圖並茂,內容非常豐富,一直在指導著我們的生活。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55: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
    在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的公有制計劃經濟初級階段,經過「伏羲氏教民推演易八卦」的「結繩記事」口傳心授,華夏先民們就形成了「天人合一全科治學」的大道文化知識體系,並且能夠運用「幹支紀年」和「陰陽五行說」方法論進行自我調治。因此,就曾經實現了全民健康自均自衡的生態文明高質量安全發展。正如老子所言:「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 道家養生,教你如何做到天人合一
    無暇顧及自己的情志與健康。往往當一個人功成名就之時,他的神智也耗散了,健康也就失去了。那麼,如何滋養自己的神智呢?如何讓自己達到養生的最高境界呢?這就需要讓人們認識一下我們最古老的傳統文化——道。  道。是宇宙的根本。而道家養生,最關鍵的就是——天人合一。 如何做到天人合一?  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道既規律,規律又有大小之分。
  • 《黃帝內經-胎育智慧》簡介
    •胎育智慧》由中國最具影響的健康教育專家曲黎敏所著,是她20年厚積薄發之作,也是「曲黎敏解讀《黃帝內經》系列」的最新一冊,該系列圖書一舉確立了曲黎敏「中華解讀《黃帝內經》第一人」的不可撼動的地位。  《黃帝內經》流傳數千年,為中醫奠基之作。曲黎敏的解讀被稱為史上最貼近老百姓、最通俗易懂、最風趣幽默的大智慧,她以一種大道不遠人的方式既讓讀者領略中華傳統文化的智慧玄妙,又能掌握養生保健的實用技法。  《黃帝內經•胎育智慧》一書中,曲黎敏從生命孕育之前、之中,到生產、幼兒護理和教育,以中醫的智慧詳細講述了從懷到生,再到養的全部生命孕育過程。
  • 王寅黃帝內經弘揚中華文化日本行之八
    世界黃帝內經文化促進會會長王寅在日本帝京大學開展文化交流,受到帝京大學理事長衝永佳史、校長船坂則夫、帝京大學優尼塔斯日本語學校校長上田一彥等歡迎《黃帝內經》研究專家、世界黃帝內經文化促進會會長、中俄友好、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健康生活方式理事會副主席王寅向帝京大學理事長衝永佳史贈送自己的新書《解讀黃帝內經
  • 王元園:我對中醫的天人合一整體性思維觀的認識
    在《黃帝內經·素問》中有言「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見運用好中醫,就是去把握陰陽,而這個陰陽也就是天地之道,在此又印證了中醫思維體現的核心就是一種整體觀的思維方式。         那麼在這種整體觀的思維方式的基礎上,什麼又是陰陽呢?在這裡我先介紹一下傳統文化當中的「有」和「無」的概念。這個「有」和「無」也是老子的哲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