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理工科出身、985學校畢業的碩士研究生,我從小學習和遵從的是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使用的是辯證科學的態度來檢驗周圍的一切真理。在研究中醫學的過程中,我也一直秉承了這種態度。
2012年是我人生中的轉折點。我接觸了梁冬主持的國學堂節目,其中的 梁冬對話徐文兵: 《黃帝內經 上古天真論篇》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對中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這幾年之間,我先後學習閱讀了南懷瑾老師的著作全集,又參加了正安聚友會上海站的許多中醫活動,認識了許多名人老師。期間,我又學習了太極拳、站樁、易筋經等許多養生類的功法,努力想要通過自己的身體來實證中醫的陰陽理論、五行理論、藏象理論的存在。在2015年的時候,我又開始學習了儒家、佛家、陽明心學等課程。我發現這些課程雖然非常的精彩,但是尚未解開我內心深處的真正疑惑。我需要的是一個真正的中醫的系統思維,它切切實實的有著實像,能夠幫助我們明醫、知醫、行醫,它應該呈現的是一種現代化的科學體系,值得科學驗證和推敲的體系。直到我後來又遇明師指點,讓我這些年所學在自己的「體」上得到了一一的印證,更加堅定了我今後在中醫體系中深入思考、為中醫的推廣和發展儘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的信念。
在這裡先簡述一個時代背景:2016年,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19日至20日在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了全民樹立「大健康」理念,健康事業與健康產業有機銜接,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使健康政策融入全局、健康服務貫穿全程、健康福祉惠及全民。要著力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堅持中西醫並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努力實現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中醫就其本身來說與西醫科技並不矛盾,理應可以相互補充、相互驗證。那麼,問題來了,西方醫學中的分科室治療、做手術、打點滴、吃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像成為了一種習慣,它其實是一種結構化的思維方式。且不說這種思維方式正確與否,其實,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醫科類高校採取的都是用西醫的思維來學習中醫, 用西醫化的手段把中藥製造成中成藥製劑,用西醫化的手段把中醫分科室,用西醫結構化的方式來指導學習中醫,並且進行中醫診療,其療效不佳也是顯而易見的。而這種西醫思維化的中醫診療切切實實地導致了我們普通大眾產生了中醫見效慢甚至是沒有療效的認知。這個普遍認知目前尚在我身邊的親戚朋友和同學中特別的顯而易見。習近平主席在2016年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所指出的中西醫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的觀點,是指我們不要繼續用西醫思維去生搬硬套中醫診療,而是從中醫思維的角度出發,努力實現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實際上,中醫是一種整體觀的呈現。從目前大家公認的了解得知中醫是從中國的道學發展出來的。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從這句話來看,天地宇宙萬物都為「道」所生。那麼,中醫這門傳承下來的醫術也是應道而生的。因此,中醫所傳承的是一個整體觀,我們的人體就是這個整體「道」場。在《黃帝內經·素問》中有言「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見運用好中醫,就是去把握陰陽,而這個陰陽也就是天地之道,在此又印證了中醫思維體現的核心就是一種整體觀的思維方式。
那麼在這種整體觀的思維方式的基礎上,什麼又是陰陽呢?在這裡我先介紹一下傳統文化當中的「有」和「無」的概念。這個「有」和「無」也是老子的哲學思想。《道德經》開篇第一章雲「無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 這說明了「有」和「無」均為世間一切事物的來源,「有」是有形有相,而「無」則是無形無相。如果用現代科學解釋,「有」就是我們的肉眼和科學儀器可以探測到的物質,比方說,一個雞蛋是母雞所產的卵。其外有一層硬殼,內則有氣室、卵白及卵黃部分。這些部分,可以使用我們的肉眼觀察到。雞蛋又富含膽固醇和蛋白質,蛋白質又富含胺基酸,而胺基酸又是主要由C、H、O、N4種元素組成,我們稱其為原子。原子下又可以細分為質子、微子、量子等等。這些部分,由科學儀器可以探測的到。我們把這些物質統統定義為「有」。那麼,「無」是什麼呢?它是我們肉眼和科學儀器都探測不到的部分,比方說中醫當中的經絡,人體解剖之後是看不到經絡的。這裡,我還是拿剛剛那個雞蛋做例子,既然雞蛋在營養學家的探測組成都是一樣的,那為什麼圈養雞蛋和散養雞蛋的口味甚至是對人體的補益功效是不同的呢?大家會說,這個是中醫學中的所說的「氣」不同。在這裡我們正好印證了,中醫學中所描述的「氣」也是一種「無」的概念。從這裡,我們發現了,整本《內經》裡面相當一大部分都是在用「無」來講述中醫學理論。好啦,既然「無」這麼重要,那麼,對於中醫來說,無論我們現在學習使用的是陰陽學派、五行學派、藏象學派、溫病派、傷寒派抑或是其他的技術理論等等,掌握好運用「無」的本領,便是中醫之道的捷徑。
那麼,為什麼科學儀器探測不到「無」的物質?因為科學儀器也是由「有」組成的物質,用「有」來探測「無」,怎麼可能探測的到嘛?所以,我們的「無」只能用「無」的工具來檢測,那個「無」是工具是什麼呢?它就是我們人類自身!因為我們人類有思想、情感、思維。但是,你讓我拿我的思想出來看看,或者用儀器去檢測到它,是完全捕捉不到的。頂多是在人類大腦思考的時候,我們可以檢測到α波、β波等等,但是,你讓科學家們通過儀器解釋這些波長到底是什麼含義,讓它成為實像,這個就做不到了。所以,我們人類身體本身包含了「無」的成分,中醫說「精氣神」是我們人體三寶,現在沒有哪個科學儀器能夠完全探測到這「三寶」,但是我們自己能夠感受的到「精氣神」。比方說,我今天精神不好抑或是精力充沛, 我們練習太極拳或者站樁時也可以感受到體內的能量流向和周身的氣感,這個是便是每個人自己都能夠感受的到的。那麼,比我們敏銳度更高的人類,也就是我們的祖先老子、神農、黃帝等等,甚至在現代中仍然有人,能夠感受到甚至是看到自己身體內的經絡走向、穴位、或是更深層次的一些東西。它就是我們體內的「無」!
論到這裡,我們能夠感知到,「無」是比「有」更為高級別的東西,甚至,「無」的能量為「有」提供了動力和基礎。在這裡,我仍然認為「無」是一種「物」,只不過,它是一種無形的「物」。從這裡,我們預見,掌握了運用「無」和「有」的能力,便是掌握運用好了天地的陰陽之道,便可以輕鬆地運用到中醫思維裡面, 無論是運用什麼樣的學術方法、什麼樣的學術手段,遇到什麼樣的病人,我們都可以通過簡單的方法或者方劑減輕他的痛苦,甚至是輕鬆地去治癒病人。
剛才,我們論述的是中醫的整體性思維觀,那麼,什麼是中醫的天人合一的整體性思維觀呢?虛空,是生命之源——西爾維奧.方迪(著名西方心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玻爾(Niels Bohr)用天體比喻原子,可以設想宇宙、地球以及生物的虛空也存在於原子領域;用相對的眼光看,無限小的虛空甚至遠遠大於無限大的虛空,因為,一個原子,其體積的百分之九十九甚至是百分之百由虛空構成。人體正是由比其自身大很多倍的原子構成…構成人體的生物虛空是宇宙虛空的組成部分…物質虛空與心理虛空相互延續…」(摘自《微精神分析學》) 從這位西方學者的角度我們可以看到,西醫的解剖學雖然是建立在「有」的物質基礎上的。但是西醫的心理學探索的正是「無」,方迪通過數十年的心理學的實驗驗證了人體生物虛空的存在,也就是「無」的存在。我們發現, 「無」源自於宇宙虛空,進而發展為人體生物虛空,那麼,什麼是天人合一呢?天人合一在中醫領域我認為是人體虛空與宇宙虛空的連結。在中醫領域,這種力量的運用的比較先進的代表之一便是針灸,方迪曾親眼在中國的醫院看到電子監測儀的數據會隨著進針穴位的不同而變化,這說明代表「天軸」的金屬針能溝通人與宇宙之間的能量,那麼作為針灸中醫師這位為病人和宇宙間溝通的引領者,他的對「無」的掌握和運用狀態便決定了這種溝通效率的高低。
至此,我們發現,掌握了中醫之道的優秀中醫師是集東方與西方醫術的完美結合,他既能調理五臟六腑之病,亦能調理病人的情志內傷,這便是天人合一的整體性醫學。西方醫學也漸漸地從結構性醫學,慢慢地將與西方心理學結合,發展形成新的西方醫學體系。而我們傳承了五千年的中醫學,早就有了情志致病的理論(《內經》中有雲「心誌喜;肝志怒;脾志思;肺志憂;腎志恐」),也早有手術方面的科學(《三國志·華佗傳》中記載有麻沸散的使用),更有上醫治未病之效(扁鵲三兄弟的醫術論)。現如今,如果我們只學習調理之法,卻不來參悟醫術之道,何時才能真正成為上醫?
通過這幾年的學習,我了解並實證到:人體分為「有形的體——物質身體」和「無形的體——生物虛空」。有的時候,我的「體」能夠自然感受到與之交談的人的病痛點與情緒,體驗了一把「望而知之謂之神也」的感受。但是,我深深地了解,這僅僅是一個開始。在此基礎上,我需要更加系統地學習中醫相關領域的知識,不斷地去參悟它們,讓他們內化成為自己的動力,不斷地提升自我淨化的能力。所謂「自覺覺他」,當有了自我淨化的能力之後,也能夠真真實實地淨化病人的身體和情緒。有些名醫顯著的治療效果背後,僅是一兩招的簡單方法、甚至熟練運用的方劑只有十來種藥材。因為,中醫的天人合一整體性的思維觀已經融入到他們的內心深處,使他們成為無招勝有招的「醫林高手」。當我們的國家有了越來越多的「醫林高手」之後,才能將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在正確的中醫整體思維的指導觀下進行真正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農曆 丁酉年 二月二十
青璇(王元園) 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