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園:我對中醫的天人合一整體性思維觀的認識

2021-03-04 駱駝本草

        我是一個理工科出身、985學校畢業的碩士研究生,我從小學習和遵從的是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使用的是辯證科學的態度來檢驗周圍的一切真理。在研究中醫學的過程中,我也一直秉承了這種態度。


        2012年是我人生中的轉折點。我接觸了梁冬主持的國學堂節目,其中的 梁冬對話徐文兵: 《黃帝內經 上古天真論篇》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對中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這幾年之間,我先後學習閱讀了南懷瑾老師的著作全集,又參加了正安聚友會上海站的許多中醫活動,認識了許多名人老師。期間,我又學習了太極拳、站樁、易筋經等許多養生類的功法,努力想要通過自己的身體來實證中醫的陰陽理論、五行理論、藏象理論的存在。在2015年的時候,我又開始學習了儒家、佛家、陽明心學等課程。我發現這些課程雖然非常的精彩,但是尚未解開我內心深處的真正疑惑。我需要的是一個真正的中醫的系統思維,它切切實實的有著實像,能夠幫助我們明醫、知醫、行醫,它應該呈現的是一種現代化的科學體系,值得科學驗證和推敲的體系。直到我後來又遇明師指點,讓我這些年所學在自己的「體」上得到了一一的印證,更加堅定了我今後在中醫體系中深入思考、為中醫的推廣和發展儘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的信念。


        在這裡先簡述一個時代背景:2016年,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19日至20日在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了全民樹立「大健康」理念,健康事業與健康產業有機銜接,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使健康政策融入全局、健康服務貫穿全程、健康福祉惠及全民。要著力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堅持中西醫並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努力實現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中醫就其本身來說與西醫科技並不矛盾,理應可以相互補充、相互驗證。那麼,問題來了,西方醫學中的分科室治療、做手術、打點滴、吃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像成為了一種習慣,它其實是一種結構化的思維方式。且不說這種思維方式正確與否,其實,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醫科類高校採取的都是用西醫的思維來學習中醫, 用西醫化的手段把中藥製造成中成藥製劑,用西醫化的手段把中醫分科室,用西醫結構化的方式來指導學習中醫,並且進行中醫診療,其療效不佳也是顯而易見的。而這種西醫思維化的中醫診療切切實實地導致了我們普通大眾產生了中醫見效慢甚至是沒有療效的認知。這個普遍認知目前尚在我身邊的親戚朋友和同學中特別的顯而易見。習近平主席在2016年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所指出的中西醫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的觀點,是指我們不要繼續用西醫思維去生搬硬套中醫診療,而是從中醫思維的角度出發,努力實現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實際上,中醫是一種整體觀的呈現。從目前大家公認的了解得知中醫是從中國的道學發展出來的。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從這句話來看,天地宇宙萬物都為「道」所生。那麼,中醫這門傳承下來的醫術也是應道而生的。因此,中醫所傳承的是一個整體觀,我們的人體就是這個整體「道」場。在《黃帝內經·素問》中有言「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見運用好中醫,就是去把握陰陽,而這個陰陽也就是天地之道,在此又印證了中醫思維體現的核心就是一種整體觀的思維方式。


         那麼在這種整體觀的思維方式的基礎上,什麼又是陰陽呢?在這裡我先介紹一下傳統文化當中的「有」和「無」的概念。這個「有」和「無」也是老子的哲學思想。《道德經》開篇第一章雲「無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 這說明了「有」和「無」均為世間一切事物的來源,「有」是有形有相,而「無」則是無形無相。如果用現代科學解釋,「有」就是我們的肉眼和科學儀器可以探測到的物質,比方說,一個雞蛋是母雞所產的卵。其外有一層硬殼,內則有氣室、卵白及卵黃部分。這些部分,可以使用我們的肉眼觀察到。雞蛋又富含膽固醇和蛋白質,蛋白質又富含胺基酸,而胺基酸又是主要由C、H、O、N4種元素組成,我們稱其為原子。原子下又可以細分為質子、微子、量子等等。這些部分,由科學儀器可以探測的到。我們把這些物質統統定義為「有」。那麼,「無」是什麼呢?它是我們肉眼和科學儀器都探測不到的部分,比方說中醫當中的經絡,人體解剖之後是看不到經絡的。這裡,我還是拿剛剛那個雞蛋做例子,既然雞蛋在營養學家的探測組成都是一樣的,那為什麼圈養雞蛋和散養雞蛋的口味甚至是對人體的補益功效是不同的呢?大家會說,這個是中醫學中的所說的「氣」不同。在這裡我們正好印證了,中醫學中所描述的「氣」也是一種「無」的概念。從這裡,我們發現了,整本《內經》裡面相當一大部分都是在用「無」來講述中醫學理論。好啦,既然「無」這麼重要,那麼,對於中醫來說,無論我們現在學習使用的是陰陽學派、五行學派、藏象學派、溫病派、傷寒派抑或是其他的技術理論等等,掌握好運用「無」的本領,便是中醫之道的捷徑。


        那麼,為什麼科學儀器探測不到「無」的物質?因為科學儀器也是由「有」組成的物質,用「有」來探測「無」,怎麼可能探測的到嘛?所以,我們的「無」只能用「無」的工具來檢測,那個「無」是工具是什麼呢?它就是我們人類自身!因為我們人類有思想、情感、思維。但是,你讓我拿我的思想出來看看,或者用儀器去檢測到它,是完全捕捉不到的。頂多是在人類大腦思考的時候,我們可以檢測到α波、β波等等,但是,你讓科學家們通過儀器解釋這些波長到底是什麼含義,讓它成為實像,這個就做不到了。所以,我們人類身體本身包含了「無」的成分,中醫說「精氣神」是我們人體三寶,現在沒有哪個科學儀器能夠完全探測到這「三寶」,但是我們自己能夠感受的到「精氣神」。比方說,我今天精神不好抑或是精力充沛, 我們練習太極拳或者站樁時也可以感受到體內的能量流向和周身的氣感,這個是便是每個人自己都能夠感受的到的。那麼,比我們敏銳度更高的人類,也就是我們的祖先老子、神農、黃帝等等,甚至在現代中仍然有人,能夠感受到甚至是看到自己身體內的經絡走向、穴位、或是更深層次的一些東西。它就是我們體內的「無」!


         論到這裡,我們能夠感知到,「無」是比「有」更為高級別的東西,甚至,「無」的能量為「有」提供了動力和基礎。在這裡,我仍然認為「無」是一種「物」,只不過,它是一種無形的「物」。從這裡,我們預見,掌握了運用「無」和「有」的能力,便是掌握運用好了天地的陰陽之道,便可以輕鬆地運用到中醫思維裡面, 無論是運用什麼樣的學術方法、什麼樣的學術手段,遇到什麼樣的病人,我們都可以通過簡單的方法或者方劑減輕他的痛苦,甚至是輕鬆地去治癒病人。


        剛才,我們論述的是中醫的整體性思維觀,那麼,什麼是中醫的天人合一的整體性思維觀呢?虛空,是生命之源——西爾維奧.方迪(著名西方心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玻爾(Niels Bohr)用天體比喻原子,可以設想宇宙、地球以及生物的虛空也存在於原子領域;用相對的眼光看,無限小的虛空甚至遠遠大於無限大的虛空,因為,一個原子,其體積的百分之九十九甚至是百分之百由虛空構成。人體正是由比其自身大很多倍的原子構成…構成人體的生物虛空是宇宙虛空的組成部分…物質虛空與心理虛空相互延續…」(摘自《微精神分析學》) 從這位西方學者的角度我們可以看到,西醫的解剖學雖然是建立在「有」的物質基礎上的。但是西醫的心理學探索的正是「無」,方迪通過數十年的心理學的實驗驗證了人體生物虛空的存在,也就是「無」的存在。我們發現, 「無」源自於宇宙虛空,進而發展為人體生物虛空,那麼,什麼是天人合一呢?天人合一在中醫領域我認為是人體虛空與宇宙虛空的連結。在中醫領域,這種力量的運用的比較先進的代表之一便是針灸,方迪曾親眼在中國的醫院看到電子監測儀的數據會隨著進針穴位的不同而變化,這說明代表「天軸」的金屬針能溝通人與宇宙之間的能量,那麼作為針灸中醫師這位為病人和宇宙間溝通的引領者,他的對「無」的掌握和運用狀態便決定了這種溝通效率的高低。


       至此,我們發現,掌握了中醫之道的優秀中醫師是集東方與西方醫術的完美結合,他既能調理五臟六腑之病,亦能調理病人的情志內傷,這便是天人合一的整體性醫學。西方醫學也漸漸地從結構性醫學,慢慢地將與西方心理學結合,發展形成新的西方醫學體系。而我們傳承了五千年的中醫學,早就有了情志致病的理論(《內經》中有雲「心誌喜;肝志怒;脾志思;肺志憂;腎志恐」),也早有手術方面的科學(《三國志·華佗傳》中記載有麻沸散的使用),更有上醫治未病之效(扁鵲三兄弟的醫術論)。現如今,如果我們只學習調理之法,卻不來參悟醫術之道,何時才能真正成為上醫?


        通過這幾年的學習,我了解並實證到:人體分為「有形的體——物質身體」和「無形的體——生物虛空」。有的時候,我的「體」能夠自然感受到與之交談的人的病痛點與情緒,體驗了一把「望而知之謂之神也」的感受。但是,我深深地了解,這僅僅是一個開始。在此基礎上,我需要更加系統地學習中醫相關領域的知識,不斷地去參悟它們,讓他們內化成為自己的動力,不斷地提升自我淨化的能力。所謂「自覺覺他」,當有了自我淨化的能力之後,也能夠真真實實地淨化病人的身體和情緒。有些名醫顯著的治療效果背後,僅是一兩招的簡單方法、甚至熟練運用的方劑只有十來種藥材。因為,中醫的天人合一整體性的思維觀已經融入到他們的內心深處,使他們成為無招勝有招的「醫林高手」。當我們的國家有了越來越多的「醫林高手」之後,才能將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在正確的中醫整體思維的指導觀下進行真正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農曆 丁酉年 二月二十  

青璇(王元園) 於上海

相關焦點

  • 「天人合一」說氣候
    這種文化形態,恰恰給「天人合一」思想提供了肥沃的生長土壤。如果說,在頻發的天氣氣候災害面前,靠天吃飯的古代中國人只能把希望寄託於好的年景,那麼,中國人在與氣候的長期相處過程中,萌生出主動融入自然的「天時、地利、人勤」的觀念便順理成章。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融合,這種觀念逐漸升華凝練為 「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 對話北京明宏天人合一中醫藥研究院院長中醫大家趙明軍先生
    北京明宏天人合一中醫藥研究院院長趙明軍先生與山東六氣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宋作寶2018年3月31日,北京明宏天人合一中醫藥研究院院長中醫大家趙明軍先生做客山東六氣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與山東六氣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山東六道堂中藥材有限公司總經理、道生六道堂中醫藥研究院院長宋作寶從《黃帝內經》、《道德經》、《心經》、
  • 什麼是「天人合一」?該如何去理解和對待?
    「天人合一」的來源和含義先說含義,「天人合一」中的人,大家都知道,理解起來也很容易。但是「天」理解起來卻很困難,而且出現了很多分歧和定義的不同。截止目前,大部分學者認為「天人合一」這一概念來源於儒家的思孟學派,但這一觀點依然存有爭論。
  • 天人合一與修道
    傳道實錄:天人合一與修道2016年11月4日20:00奉華:本次學習主題——天人合一,弟子們先表述自己的認識。緯禕道人:我認為的天人合一就是天理跟良心合一,就是說,我們想事情要憑良心。儒家所講的反求諸己,我覺得是天人合一的一個實施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發現自己的問題,尋求改進。理想跟實際要合一,所講的話跟行為要合一,自然跟道德要合一,憑天理良心來走好未來的。改變自己,順應天道。
  • 天人合一:論「天道」與「人道」的辯證關係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後被漢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中醫科學啟蒙(五)天人同構概念的形成與發展
    莊子則稱為天人合一,漢朝董仲舒進一步發展天人合一思想,並沿用至今。羲黃理論形成以後,找到人體與自然之間對應的科學依據,稱為天人同構。一、古人探索之路我們能真切的進入原始人類的生活狀態,感受他們的艱辛之後才會理解古人的思維進步的源泉。如今生態環境惡化,動物滅絕伴隨人類發展成為常態,原始人類生存的年代是否也出現過類似場景呢?
  • 功效:如何通過練習站樁來達到天人合一的整體觀
    天人合一,這是很多修道者追求的目的。「中國文化貢獻給人類世界的另一智慧,就是「天人合一」。可見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性。那麼什麼是天人合一,如何通過站樁達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什麼?天人合一是哲學史上的一個基本觀點。一般來說,天是泛指自然界及其變化規律,同時也包括人類生存社會及其變化規律。而天人合一自然就是強調人與自然、社會能夠和諧統一的整體觀。為什麼要強調天人合一的整體觀?
  • 答網友問:「天人合一」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
    我來談幾點淺見,拋磚引玉。1,我覺得不必要把它歸於「唯心」或「唯物」。因為「雙唯論」只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個工具。工具嘛,好用就用,不好用就不用,人不能被工具困住了。況且,「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包括了認識論、方法論、也有操做方法。2,天人關係是中華文化中最核心的內容。因為中華文化是獨有的「以天地為依的天道文化」。
  • 唐君毅對天人合一的存在論證明
    唐君毅從中國人對整體宇宙、時間空間、時空與物質的關係等入手,站在中西方哲學比較的視野下,從十一個方面系統論證了「人與宇宙合一」。摘要:唐君毅以中國人對自然宇宙的根本看法為邏輯基礎,由遠及近,從中國人的自然宇宙觀中論證中國人「天人合一」的核心精神,其中涉及中國人對整體宇宙、時間空間、時空與物質的關係等的根本看法。
  • 上古智慧與天人合一
    願您平安健康中國古代哲學講究的天人合一,即人與自然的一致性。天人合一,一方面有相上的相似性,二方面有性質上的一致性與相互影響。這就是形相上的天人合一。動物有奇蹄動物偶蹄動物等,大多數動物在形體上都達不到五行皆全的程度,不得天地之全氣,故這片土地人類最尊貴。性質上的天人合一。人身一小天地,包藏陰陽五行之氣,與自然之陰陽五行一一對應,相互影響。
  • 天人合一
    ○王溢嘉 每一個到北京天壇的遊客,都會看到或聽到如下的介紹:天壇是圓形的、用的是藍色琉璃瓦、欄板望柱和臺階數都是九或九的倍數(天是陽,而九為陽的極數)、北圓南方的壇牆和圓形建築搭配方形外牆的設計,都象徵中國傳統「天圓地方」的宇宙觀,也是「天人合一
  • 「天人合一,文貫古今」——香港中文大學
    在這裡,隨處可見小白腰雨燕、小狒狒等可愛動物。遊覽景色當然也不乏刻有創校校長李卓敏博士題字的大學正門、簡樸莊重的大學圖書館、擁有神秘傳聞的「仲門」等人文建築。兩者相互映襯相輔相成,更好地詮釋著「天人合一」的精神理念。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這就是香港中文大學,一所美到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校園。從山腳到山腰到山頂,從天人合一到圖書館到課室書院。博文約禮,天人合一。
  • 習近平:天人合一
    今天我們繼續講述與這個思想相貼切的、同樣也是被習大大多次提及的、中國文化貢獻給人類世界的另一智慧,就是「天人合一」。  比如,2014年5月4日習近平主席考察北京大學,在師生座談會上列舉中華文化中的優秀思想和理念,就提到了「天人合一」;更重要的是,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首次提出闡釋中國和平發展基因的「四觀」,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 深度解析「天人合一」:宇宙螺旋全息氣場!
    合一就是實現了人與自然互相感應,陰陽激蕩,合發共振,渾化一體,和合統一。「天人合一」是中國人對人天關係普遍聯繫整體觀念的哲學凝鍊。《莊子·齊物論》曰:「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也就是說,宇宙是一個與人的生命信息息息相關的「大我」,而人是宇宙縮影的「小我」。那麼天又是如何影響人的?
  • 02期 楊鵬 天人合一是什麼意思
    精彩觀點:之一 西方哲學把人和自然分離開來,人是主體,自然是客體,而「天合一」概念意味著,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一體,是不可分的整體上帝之天,「天人合一」的意思就是遵循天命,順從天意,正如《詩經》所說的,「小心翼翼,昭事上帝」。之四 自然之天,把「天」視為自然規律,那麼「天人合一」的意思,就是要順應自然規律,不要違背自然規律。自然規律有無數個層面,有的是感官可以認識到的,有的是深藏的、無形的。
  • 「天人合一」思想對古典園林山水布局的影響
    園林設計中人們經常提到「天人合一」,我們將其稱為一個思想。可以說,「天人合一」思想已經滲透到社會上的各個方面,中國的建築、環境、文學、繪畫、園林等都與「天人合一」的相關理論有關。本文以「天人合一」思想與古典園林山水空間的構建為依託,分析了「天人合一」思想對皇家園林及私家園林山水布局的影響。
  • 中醫戰疫效果好在整體思維觀
    因此,他提出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稱為「寒溼疫」,是由寒溼之疫邪引起,病性上屬於陰病,是以傷陽為主線。  以上說的是外在原因,當然外因要通過內因而起作用。五運六氣說的己亥年第六階段「易發傳染病」,並不是說「必發傳染病」。那麼什麼條件下會「必發」呢?或者說引起這次疫情的內因是什麼呢?雖然至今還沒有搞清楚新冠病毒的源頭,但肯定和人為的因素有關。
  • 周易知識百問百答:2、周易中的天人合一的含義是什麼?
    說到《周易》的哲學思想、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天人合一」是它最重要的一個概念。也是我國後來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周易》的最高理想。就是實現「天人合一」的境界。《周易》中的天與人《周易》中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
  • 老祖宗告訴我們的天人合一,用現代語言解釋,才知道我們多麼膚淺
    天人合一是一個修行狀態首先需要明白一個概念,天人合一是修行的時候,一個實修實證的狀態。現代人認為或者理解的天人合一,主要是在自然的層面,比如到一個風景迷人的地方,心曠神怡,感覺自己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渾然天成。這種認識也對,宇宙本來就沒有對錯,認識與理解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觀念。
  • 解讀丨歷代儒家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生成」與「實現」是統一的,這就是「天人合一」。 董仲舒宋代張載正式提出「天人合一」命題。他說:「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西銘》)人和萬物是天地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