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九月要開學?其實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千年文化內涵

2020-09-05 大白談健康

孩子們已經相繼開學了,家長們紛紛表示鬆了一口氣,這些神獸們終於有地方管啦。9月1日的開學日,也自然成了家長最開心的日子。這裡有個問題想過嗎?為什麼每年秋季開學的時間都是9月1日呢?

有人會說,這是約定俗成,自然形成的,但是背後藏著哪些深刻道理呢?今天就從《黃帝內經》的角度,粗淺和大家說說。

相信每個人都聽說過「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個說法吧?老人們都知道。其實這個說法最早來源於4700多年前的中華首部中醫典籍《黃帝內經》。

重點來了,秋天的主要特徵就是「收」,這是自然規律,萬事萬物都要遵循,而學校選擇秋季9月開學,也正是「收」的表現。如果以道家的說法,這就是順應天地運行規律的「道」;如果以儒家的說法,就是所謂的「天人合一」。


核心問題來了,學校9月開學,「收」的是什麼呢?只是把孩子們收在教室裡這麼簡單嗎?當然不是。最核心的,是要把孩子們的「心神」收回來,就像《黃帝內經》中所說的「使志安寧,以緩秋刑」。也就是說,秋天只有通過開學,把孩子們暑假期間那顆放飛自我的心神收斂回到身體,才能有效抵禦秋天乃至冬天的各種疾病,如果秋天收不好,孩子們在冬天就特別容易出現拉稀的症狀。

當然,夏天放暑假,同樣是順應「夏長」的自然規律的,如同《黃帝內經》中說的「使氣得洩」,就是說,孩子們的毛孔在夏天打開了,就是要放飛自我,通過出汗的方式把體內的溼氣等排出去,如果氣排不出去,秋天孩子們也容易出現咳嗽的症狀。


不管是暑假期間的「使氣得洩」,還是在秋季開學的「使志安寧」」。從這些就能看出,雖然學校主要責任在於給孩子們傳授知識,但在教學時間點的選擇上,更注重的是孩子們的健康養生。而這種養生背後的邏輯,也都是遵循著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的。


這些養生法則,孩子們自然是不知道的,只能通過學校的規定來強制執行。家長們可不一樣了,知識比較豐富,更要懂得這些,並且要變成一種生活習慣。其實中國傳統文化中還有很多東西,我們每天都在用著,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罷了。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我是你的健康大白,覺得有用,就點讚、分享加關注,咱們每期一個中醫健康知識點,一起愛上國學文化。

相關焦點

  • 「天人合一」理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信念和主要基調
    其次,「天人合一」觀念更是我國數千年農業文明的產物。農耕經濟仰賴天時地利,「靠天吃飯」,風調雨順則五穀豐登,洪澇乾旱則顆粒無收,「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呂氏春秋.審時》)。順天時、因地利、靠人和,中國古代先民別無選擇。
  • 析「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關鍵詞,品博大精深的中國優秀文化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裡面蘊藏著世世代代、祖祖輩輩薪火相傳的人生智慧和處世經驗。從諸子百家到詩詞歌賦,從帝王之學到市井俚語,都無不閃耀著睿智的光芒。但是不可否認,由於歷史的局限和種種主客觀原因,也難免泥沙俱下,魚龍混雜。
  • 「天人合一」說氣候
    中華民族所創造的傳統文化延續至今,從未中斷,呈現出世界獨有的、顯著的歷史特點。  一葉知秋。人類的發展與氣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氣候與文化有著怎樣的交集?氣候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產生與發展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二者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今天,人類在面對大自然的時候,要如何傳承千年文明古國的思想精神,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以達到人與氣候、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境界?
  • 天人合一,就是要與不確定性共舞
    話說小一點,其實我也在努力轉換視角,改變輸出方式,努力從更宏觀的角度寫文章。媳婦說,別辯解,不好看就是不好看,好看的話閱讀量怎麼越來越低?這話沒法接。人家看或者不看,決定權不在我,我總不能跪著求用戶看嘛。
  • 天人合一,中和之美,漢服6大元素的傳統文化內涵解析
    漢服,全稱漢民族傳統服飾,貫穿了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承載了深厚的文化積澱和歷史底蘊。漢服是一個系統完整的服飾體系,有六大基本元素:平面結構,五行五色,交領右衽,繩帶繫結,上衣下裳和寬袍大袖。漢服的六大基本元素完美地譜寫著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陰陽五行」、「以儉養德」、「中和之美」等的形制內涵。漢服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漢服透過其六大基本元素演繹著中華傳統的審美意蘊和中國古代的傳統美學思想。漢服作為民族精神的象徵,對華夏文明的傳承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
  • 天人合一
    ○王溢嘉 每一個到北京天壇的遊客,都會看到或聽到如下的介紹:天壇是圓形的、用的是藍色琉璃瓦、欄板望柱和臺階數都是九或九的倍數(天是陽,而九為陽的極數)、北圓南方的壇牆和圓形建築搭配方形外牆的設計,都象徵中國傳統「天圓地方」的宇宙觀,也是「天人合一
  • 「天人合一,美美與共」
    這屆電影節與前兩屆的最大不同之處,是啟動了「天壇獎」評獎單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旗幟鮮明地推出了「天人合一,美美與共」的核心價值理念。這一價值理念既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有著深刻的哲學內涵,又具有兼容整合的時代精神,倡導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電影文化的平等交流和互補生輝,因而,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國際意義。
  • 習近平:天人合一
    今天我們繼續講述與這個思想相貼切的、同樣也是被習大大多次提及的、中國文化貢獻給人類世界的另一智慧,就是「天人合一」。  比如,2014年5月4日習近平主席考察北京大學,在師生座談會上列舉中華文化中的優秀思想和理念,就提到了「天人合一」;更重要的是,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首次提出闡釋中國和平發展基因的「四觀」,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 「天人合一、知行合一」陽明文化論壇將於7月9日在貴陽舉行
    &nbsp&nbsp&nbsp&nbsp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 程曦)7月4日,記者從相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6年年會主題論壇之一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陽明文化論壇」將於7月9日下午在貴陽國際生態會議中心舉行。
  • 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深度好文)
    天人之間的關係,更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命題。「人在做天在看」,具有至高無上地位的老天爺似乎與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關。在封建王權社會,身處皇位的「天子」的稱號以及「替天行道」的起義旗號歷代更迭不斷。在對天的信仰的支配下,「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是最常被提起的兩個概念。天人感應,代表的是早期儒家所倡導的讖緯神學;天人合一,代表的是早期道教所提倡的宇宙哲學。
  • 「天人合一」,為何只說「天」和「人」,「地」哪裡去了?
    提起「天人合一」這句話,恐怕中國人沒有不知道的,它是《易經》之中所蘊含著的高深玄妙的哲理,不過,如果用最簡單的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人與自然界的和諧統一」。我們今天並不打算去探討它的哲理,而是想提一個有趣的問題,來和大家一起聊一聊,這個問題就是:我們常說「天人合一」,可為何有「天」、有「人」,卻沒有「地」呢?要知道,天、地、人三才才是「最完美的組合」啊?
  • 天人合一與修道
    緯嫿道人:天人合一是指人要遵循宇宙萬物規律嗎?奉華:天代表宇宙,地代表萬物,人是精氣神,談一談以此為中心怎樣天人合一?緯禕道人:我認為的天人合一就是天理跟良心合一,就是說,我們想事情要憑良心。儒家所講的反求諸己,我覺得是天人合一的一個實施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發現自己的問題,尋求改進。理想跟實際要合一,所講的話跟行為要合一,自然跟道德要合一,憑天理良心來走好未來的。改變自己,順應天道。
  • 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的「天人合一」之境
    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的「天人合一」之境 2017年11月02日 17:25 來源:《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作者:孫全勝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天人合一」思想對古典園林山水布局的影響
    園林設計中人們經常提到「天人合一」,我們將其稱為一個思想。可以說,「天人合一」思想已經滲透到社會上的各個方面,中國的建築、環境、文學、繪畫、園林等都與「天人合一」的相關理論有關。本文以「天人合一」思想與古典園林山水空間的構建為依託,分析了「天人合一」思想對皇家園林及私家園林山水布局的影響。
  • 「天人合一」原來是這個意思,受用不盡
    天人合一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命題,我們經常說天人合一,中國人的一切都是合一的,這來源於我們幾千年文化思維的積澱。天人合一到底是什麼意思中國人所說的天人合一,是指天、地、人,三者合一,不是純粹的天與人合一。因為我們知道,天不能單獨存在,天單獨存在就不會有功效。所以,凡是我們講天的時候,一定包含地在內;講地的時候,也一定把天包含在裡面。
  • 謝遐齡:「天人合一」的時代價值
    作者:謝遐齡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  天人合一是中華文明根深蒂固的傳統,是天道內涵的展示。一般來說,道作為一個整體,稱作易道;分解地說,道分為天道、地道、人道。
  • 92歲饒宗頤堅持每天打坐 天人合一更要天人互惠
    不僅天人合一 更要天人互益  香港潮州會館,鄉音悠揚。92歲的饒宗頤雙手抱拳,翩翩而來。他身著深色西服,戴紅色領帶,銀髮白眉,儒雅瀟灑。  「經濟有李嘉誠,文化有饒宗頤」,這是潮汕在20世紀對於中國的最大貢獻。
  • 餘英時:追求「天人合一」並非中國文化的特色
    餘英時:書中的政治背景基本上談的是周公在周代所起的重要作用,為什麼孔子要夢周公,為什麼他強調自己繼承周公的思想,原因就在這裡。要想取得天命,必須靠人的努力。你給老百姓好的生活,老百姓就會擁護你,支持你,所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這是個很大的突破。但這個突破還沒有到「軸心突破」,因為它還是在天命的範圍之內。這是第一點。
  • 深度解析「天人合一」:宇宙螺旋全息氣場!
    中國的經典《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無不滲透著天人合一的文化,人與自然、與宇宙萬物的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全息宇宙觀」的真諦。天就是大自然,就是宇宙。人就是人類,就是我們自己。可見,手紋並不神秘,它是人們勞動的產物,而且隨著行業的變更,紋像也會隨之改變,當然要經過長時間才行。以此判命也就容易理解了。古今中外,高知識結構必為上層人士;文化低,只能從事簡單勞動。可見,事業線不代表高低貴賤,只反映社會分工不同。其實,看手相併非中國特產,許多古老民族都有類似風俗。例如現居原蘇聯的茨岡人就善於用手掌佔卜。
  • 什麼是「天人合一」?該如何去理解和對待?
    中國哲學史上一個很重要的命題就是「天人合一」,那麼什麼是天人合一呢?對這個命題的理解、闡述、乃至運用一直存在著很大的分歧,人們之間理解的深度和廣度、看的角度和方法,也不盡相同。今天,咱們一起來探討下,什麼是「天人合一」,以及如果對待和運用這一古人極其重視和強調的思想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