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歲饒宗頤堅持每天打坐 天人合一更要天人互惠

2020-12-12 搜狐網


  不僅天人合一 更要天人互益

  香港潮州會館,鄉音悠揚。92歲的饒宗頤雙手抱拳,翩翩而來。他身著深色西服,戴紅色領帶,銀髮白眉,儒雅瀟灑。

  「經濟有李嘉誠,文化有饒宗頤」,這是潮汕在20世紀對於中國的最大貢獻。在全球潮人盛會——第十五屆國際潮團聯誼年會召開前夕,南方日報記者赴港專訪這位傳奇學人。他欣然題詞「枌榆嘉會」,並將在廣東美術館展出「丹青不老——饒宗頤藝術特展」。

  面對「國學大師」桂冠,他淡然一笑:「大師?我是大豬吧。大師是指和尚,我不敢當。」

  談及文明危機,他白眉一動:「我對人類的未來是悲觀的。我倡導不要天人互害,而是互益,這比天人合一更為重要。」

  ●人物檔案

  饒宗頤1917年生於廣東潮安。字固庵,號選堂,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經學家、教育家和書畫家,是集學術、藝術於一身的大學者。通曉英語、法語、日語、德語、印度語、伊拉克語多國語言文字,還精通梵文、巴比倫古楔形文字等「天書」。

  季羨林稱,饒宗頤先生在中國文、史、哲和藝術界,以至在世界漢學界,都是一個極高的標尺。學界譽為「亞洲文明的驕傲」。

  今天,「丹青不老———饒宗頤藝術特展」將在廣州二沙島廣東美術館隆重展出。

  ■饒公三笑

  白髮白眉、顏容清癯的92歲大師,卻如老頑童般「有趣」。說到動情處,眉發伸張,笑聲抒懷。

  上午在家中,記者問饒公:「現在還帶徒弟嗎?」他說:「我不帶徒弟,我幹嘛要讓人辛苦?我自己折磨我自己,但我不想讓別人辛苦,做學問真的很辛苦。」言辭帶笑,意味深長。

  中午饒公與僑領陳偉南先生等一起享受清淡潮菜。記者問他:「國學大師的稱號接受否?」饒公停下來,抹抹嘴笑,用潮汕話道:「大師?是大豬吧。大師是指和尚,我不是和尚啊。」

  席間,饒公興致勃勃地拿過記者的筆記本,「秀」了一下驚人的記憶力。他在紙上把杜甫的《長沙送李十一》一字一句寫下來,露出孩童般得意的笑容:「我偷了杜甫的一句詩,這是小時候背的,差不多90年了。」

  「父親的心靈很純真。」女兒饒清芬說。

  ■治學四論

  奇正蠟燭守株旁移

  一是「奇正論」。他說,別人說他是奇人,其實只說對了一半。老子講「正以治國,奇以用兵」,他則是「正以立身,奇以治學」。立身做人要正,但做學問要出奇制勝,做別人沒想過、沒做過的。

  二是「蠟燭論」。學者曾將他與清末兩位大學者龔自珍、王國維並論。饒公說:與上述二位比較,自不敢當;但我的好處是活得長命,龔自珍只活到49歲,王國維先生50歲,以他們50歲的成績,和我80歲的成績比較,是不夠公平的。人的生命如同蠟燭,燒得紅紅旺旺的,卻很快熄滅,倒不如用青青的火苗,更長久地燃燒,來得經濟。

  三是「守株論。」別人一輩子在不停追逐機會,他笑說自己則比較「偷懶」,坐在樹下做好準備、耐心待兔,一見到兔子就以最快的速度撲上去,這樣一輩子總能抓到幾隻兔子的。他研究佛教,一直想學梵文,後來在一次國際會議碰到印度專家,就以甲骨文與他交換傳授,學會了人稱「天書」的梵文。又以同樣的方法,學會了中東的楔形文字。這些機緣看似偶然,背後是他的「一以貫之」。

  四是「旁移論」。他說,別人總結我學問有八大門類、十大門類,看似涉獵繁雜,之間好像沒什麼關係,其實每次我只是往旁邊移了一小步。像一開始繼承父志編撰《潮州藝文志》,是搞方志學,就得懂一點碑記,進而研究考古學、古文字學,接著機緣湊合就到了敦煌學,一步步都很緊湊,很紮實。

  【懷故友】

  「北季南饒」是忝竊,溫總理致電慰問

  位於香港跑馬地的家中,饒宗頤逐一翻閱他與季羨林的合影,綿綿思念溢於言表。今年7月11日,季羨林、任繼愈兩位學術巨擘同日辭世,饒公即日揮書「國喪二寶,哀痛曷極」,在《南方日報》發表

  記者(以下簡稱「記」):您與季老是多年的老友了。

  饒宗頤(以下簡稱「饒」):季羨林、任繼愈兩位先生都是我的老朋友,我很懷念他們。尤其是季老,我們在語言學、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是相通的,可謂惺惺相惜。

  季老性情篤實敦厚。他懂我,說我做學問最善於「找問題」。他是最早寫文章向內地學術界推薦我的人。1993年,我們一起創辦《華學》雜誌,傳播漢學。去年10月,我還到北京301醫院看望他,他當時還很精神,沒想到這麼快就走了。

  記:聽說這消息還是溫家寶總理告訴您的?

  饒:家裡人怕我傷心,想過兩天再告訴我,讓我慢慢地接受。沒想到總理這麼關心我,他當天趕到醫院送別季老後,馬上讓人打電話給我,要我節哀,保重身體。

  記:這說明「北季南饒」深入人心,總理都惦記著您。

  饒:什麼南北齊名,只是老頭子互相吹捧而已。我寫了一首悼念季老的輓詩:「遙睇燕雲十六州,商量舊學幾經秋。榜加糖法成專史,彌勒奇書釋佉樓。史詩全譯駭魯迅,釋老淵源正魏收。南北齊名真忝竊,乍聞乘化重悲憂。」

  詩裡就說「齊名真忝竊」。這是偷了杜甫的一句詩。原詩是《長沙送李十一》,「李杜齊名真忝竊,朔雲寒菊倍離憂。」這首詩是兒時在老家背下的,快90年了。

  【辭桂冠】

  「大師?我是大豬吧」

  錢鍾書說他是「曠世奇才」,季羨林說他「心目中的大師就是饒宗頤」,金庸說「有了饒宗頤,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對於各種光環,九旬饒公付諸淡然一笑

  記:季先生晚年多次請辭「國學大師」稱號。但他說:「近年來,國內出現各式各樣的大師,而我季羨林心目中的大師就是饒宗頤。」季老逝世後,有網站調查顯示,您名列「國學大師」第一位。

  饒:呵,大師?我是大豬吧(用潮汕話說,「大師」與「大豬」諧音)。現在「大師」高帽滿天飛,太多了。其實大師原來是稱呼和尚的,我可不敢當。

  對於「國學」的說法,我也不太贊同。每個國家都可以稱自家的學問是「國學」,「美國學」、「法國學」,這樣叫法不好。我和季老都習慣稱「漢學」或「華學」,這樣更貼切。

  記:有人擔心,在您和季老這一輩學人之後,中國不可能再出現真正的學術大師了。

  饒:我也有點擔心,所以輓詩最後一句就是「重悲憂」,憂慮後來乏人。不過,每個時代總有新的人物和著作出現。所謂「大師」的出現,是要講機緣的,不能用人事強求。

  【說文明】

  「天人互惠」才是人間正道

  有人說,饒宗頤不食人間煙火,安心書齋做學問。但其實不然。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前矗立四個大字「慈悲喜舍」,蘊含著他對人間的一片悲憫之心

  記:您對人類文明的前景怎麼看?

  饒:我對人類的未來是悲觀的。人的本性是惡,人類自己製造各種仇恨,製造恐怖,追求各種東西,變成物質的俘虜,掠奪地球資源不夠,還要到火星去,最終是自己毀滅自己,人類可能要回到侏羅紀,回到恐龍時代。全球化同時意味能源消耗、環境惡化,大自然正在懲罰人類破壞所造成的惡果。

  記:怎麼改變呢?

  饒:季老倡導「天人合一」,我更進一步,提出一個新概念「天人互益」。一切的事業,要從益人而不是損人的原則出發和歸宿。

  我提「天人互益」,是以《易經》「益卦」為理論根據的。馬王堆《易》卦的排列,以《益卦》作為最後一卦,結束全局。這與今本《周易》以「既濟」、「未濟」二卦作結不同,而異曲同工。《益卦》初九爻辭說:「利用為大作,元吉,無咎。」上九的爻辭說:「立心勿恆,兇。」我們如果要大展鴻猷,不是光說說而已,而是要展開「大作為」,或許可以達到像蘇軾所說的「天人爭挽留」的境界。

  要向從古人文化裡學習智慧。不要「天人互害」,而要造成「天人互益」的環境,朝「天人互惠」方向努力才是人間正道。

  【論自在】

  現在人困於物慾,其實是自己造出來的

  香港大嶼山有一遊覽勝地,38株巨木鐫刻著鬥大的《心經》全文。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戶外木刻心經簡林,是饒宗頤2002年創作的,要為香港開啟智慧

  記:據知《心經》最深沉的意蘊在於「心無掛礙」。如何做到?

  饒:「無掛礙」中的「掛礙」,是指自己造出來的掛礙。現在人太困於物慾,其實這是人自己造出來的。

  記:您的詩句「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令人深思。

  饒:我是彈古琴的。有一次,我和學生在海上彈琴,做了兩句詩。「萬古不磨」,就是中國人講的「不朽」,中國人講「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這個「自在」,是佛教的話。我寫心經簡林,第一句就是「觀自在菩薩」,「自在」,就是像觀世音一樣。觀世音是印度的舞神Siva變來的,她有千手千眼,就是千手觀音。「中流」,在水的中央,說明有定力,有智慧,有忍耐,有六個波羅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佛教認為行者到達彼岸的無上法門)。就是要保持一種自在的心,是一種境界!

  【嘆治學】

  做學問很苦,我折磨自己就夠了

  饒家橢圓形的書桌上躺著一大疊書:中印文化、瑪雅文化、巴比倫文化,敘利亞文詞典……年過九旬的饒宗頤每日看書、寫字,學術生命依然驚人地旺盛

  記:您還寫新書嗎?

  饒:最近準備出版《中國西南文化的「創世紀」》,是關於四川三星堆文化研究的。我去了幾次三星堆,前幾年才成書的。三星堆文物涉及史前中外國文化交流,很複雜。我是把兩河流域的文化架接起來研究。

  記:您做學問,喜歡中西對接,言人所未言。

  饒:我就是喜歡刨根問底,抓住一個問題窮追不捨。這些問題不能升官,不能發財,別人覺得很無聊,我卻樂此不疲。

  做學問要從「四面看」。今天做學問的人,有個毛病,往往抓到一點,就把它擴大,強調這個東西。可是他忘記還有很多別的方面。這是誤導人家的。

  實際上,從上到下,從左到右,許多領域都是有聯繫的,要有耐心,不要抓一點就概全貌,把它當作主流。這也因為大家都希望「創新」,所以「創新」搞不好也是一個害人的觀念,不能隨便亂創的,要看清楚。

  記:現在還帶徒弟嗎?

  饒:不帶了。我幹嘛要讓人辛苦?我自己折磨我自己,但不想讓別人辛苦,做學問真的很辛苦。

  【談養生】

  打坐參悟「天地小於瓜」

  饒家位於香港跑馬地,於賽馬日從陽臺望下去,可覽駿馬競逐英姿。饒公常在躺椅上看著,當休閒節目。饒公現在甚少出門,甚少應酬,每天清晨四五點醒來,寫字、看書、做研究,然後睡個「回籠覺」。中午到附近一個潮汕飯館用餐

  記:跟您握手時,手溫暖而極有力。大家都想聽聽您是如何養生的?

  饒:呵呵,我是坐在葫蘆裡。

  記:葫蘆裡?

  饒:這是元代詩人的一句話:「一壺天地小於瓜」。清靜達觀,身心愉悅,自然長壽。

  記:聽說您每天打坐?

  饒:我從14歲起,就學「因是子靜坐法」,早上會沐浴和靜坐,然後散步,晚間9時必寬衣就寢。

  記:身體是做學問的本錢。

  饒: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身體不好怎麼行萬裡路?因為有了強壯的身體,為了研究一個問題,我可以跑到發源地去考察。1962年,我第一次跑去莫高窟,當時環境很艱苦,但是樂趣無窮,因為我親自印證了我所知道的東西,而且受此啟發,又有新的問題產生了。研究問題要窮其源,「源」清楚了,才能清楚「流」的脈絡。

  【倡潮學】

  我對家鄉一草一木之思,拂之不去

  1935年,18歲的饒宗頤續寫了父親饒鍔未完成的著作《潮州藝文志》,自此走出「潮州首富之家」來到廣闊的學術天地。1992年,他首次提出「潮州學」,在海內外樹起潮學研究大旗

  記:您是蜚聲國際的漢學大師,學通中西,為何仍對潮學研究身體力行?

  饒:我的學問是從鄉邦之學,也就是潮學開始的。我父親的「天嘯樓」是粵東最大的藏書樓,我從小在裡面讀書。父親在我16歲時辭世。我是長子,要管父親的錢莊產業,又要完成父親尚未完成的著作《潮州藝文志》,我只能在兩件事中做一件做得好的,就是能夠把他的學術延續下來,但是生意我就沒辦法管了,所以在我手上,家財慢慢地散了。

  作為中國區域文化之一,潮汕文化不僅具有一般中國文化之底蘊,而且自具特色。潮汕文化的研究,不僅涉及民族學、考古學、語言學、民俗學、地方史、地方志等等,在近代內地移民史和海外拓殖史,也佔有極重要的篇幅。1965年《潮州志彙編》完成時,我在序文尾寫道:「久去鄉關,累十餘稔,山川喬木、望之暢然……」我對家鄉山水和一草一木之思,拂之不去。

相關焦點

  • 饒宗頤:我對人類的未來是悲觀的,天人互益更重要
    92歲的饒宗頤雙手抱拳,翩翩而來。他身著深色西服,戴紅色領帶,銀髮白眉,儒雅瀟灑。  「經濟有李嘉誠,文化有饒宗頤」,這是潮汕在20世紀對於中國的最大貢獻。在全球潮人盛會——第十五屆國際潮團聯誼年會召開前夕,南方日報記者赴港專訪這位傳奇學人。他欣然題詞「枌榆嘉會」,並將在廣東美術館展出「丹青不老——饒宗頤藝術特展」。  面對「國學大師」桂冠,他淡然一笑:「大師?
  • 天人合一與修道
    緯嫿道人:天人合一是指人要遵循宇宙萬物規律嗎?奉華:天代表宇宙,地代表萬物,人是精氣神,談一談以此為中心怎樣天人合一?緯禕道人:我認為的天人合一就是天理跟良心合一,就是說,我們想事情要憑良心。儒家所講的反求諸己,我覺得是天人合一的一個實施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發現自己的問題,尋求改進。理想跟實際要合一,所講的話跟行為要合一,自然跟道德要合一,憑天理良心來走好未來的。改變自己,順應天道。
  • 天人合一
    ○王溢嘉 每一個到北京天壇的遊客,都會看到或聽到如下的介紹:天壇是圓形的、用的是藍色琉璃瓦、欄板望柱和臺階數都是九或九的倍數(天是陽,而九為陽的極數)、北圓南方的壇牆和圓形建築搭配方形外牆的設計,都象徵中國傳統「天圓地方」的宇宙觀,也是「天人合一
  • 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深度好文)
    天人之間的關係,更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命題。「人在做天在看」,具有至高無上地位的老天爺似乎與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關。在封建王權社會,身處皇位的「天子」的稱號以及「替天行道」的起義旗號歷代更迭不斷。在對天的信仰的支配下,「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是最常被提起的兩個概念。天人感應,代表的是早期儒家所倡導的讖緯神學;天人合一,代表的是早期道教所提倡的宇宙哲學。
  • 習近平:天人合一
    今天我們繼續講述與這個思想相貼切的、同樣也是被習大大多次提及的、中國文化貢獻給人類世界的另一智慧,就是「天人合一」。  比如,2014年5月4日習近平主席考察北京大學,在師生座談會上列舉中華文化中的優秀思想和理念,就提到了「天人合一」;更重要的是,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首次提出闡釋中國和平發展基因的「四觀」,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 「天人合一」說氣候
    這種文化形態,恰恰給「天人合一」思想提供了肥沃的生長土壤。如果說,在頻發的天氣氣候災害面前,靠天吃飯的古代中國人只能把希望寄託於好的年景,那麼,中國人在與氣候的長期相處過程中,萌生出主動融入自然的「天時、地利、人勤」的觀念便順理成章。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融合,這種觀念逐漸升華凝練為 「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 天人合一,就是要與不確定性共舞
    放大視野看看,每天都有不確定事件。只是我們都沒注意罷了。話說小一點,其實我也在努力轉換視角,改變輸出方式,努力從更宏觀的角度寫文章。媳婦說,別辯解,不好看就是不好看,好看的話閱讀量怎麼越來越低?這話沒法接。
  • 「天人合一,文貫古今」——香港中文大學
    在這裡,隨處可見小白腰雨燕、小狒狒等可愛動物。遊覽景色當然也不乏刻有創校校長李卓敏博士題字的大學正門、簡樸莊重的大學圖書館、擁有神秘傳聞的「仲門」等人文建築。兩者相互映襯相輔相成,更好地詮釋著「天人合一」的精神理念。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這就是香港中文大學,一所美到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校園。從山腳到山腰到山頂,從天人合一到圖書館到課室書院。博文約禮,天人合一。
  • 「天人合一,美美與共」
    在中國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個基本的哲學理念,最早由莊子明確闡述,後被漢代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發展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體系。季羨林先生對其解釋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類;天人合一,就是互相包容,合成一體。張世英先生也認為,「天人合一」論,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智慧、人類哲學的一個獨特貢獻。
  • 天人合一的「天」在古代是什麼含義?
    古人所謂「天人合一」的「天」,就是指「自然」。自然和人為是一對矛盾統一體。人為效法自然,順應自然,人之所為合乎自然規律就叫「天人合一」,這也就是《道德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人道的終極遵循和最高境界。天地都是自然的具體體現,故天也泛指自然,自然也簡稱為「天」。
  • 謝遐齡:「天人合一」的時代價值
    天人合一,說的是天道與人道的一致性。這一思想不但對我國傳統社會的發展有積極意義,而且對我們今天立身行事也有借鑑價值。  西漢董仲舒系統地闡述了天道與人道的關係:他以乾的性質為仁,認為帝王必須行仁政;以五行論證孝為天經地義,闡述官制與官德的根源。宋代張載首創民胞物與的思想,把天人合一提升到新的高度。
  • 「天人合一」張載到底說了什麼
    張載以通天地、貫古今、一天人的哲學理論為指導,以「氣化萬物」、「一本萬殊」、「氣合天人」的「大易」理論為基礎,來推斷天、地、人之「本所從來」,具體論證了「天人合一」論。張載的「天人合一」論,全面系統,內容豐富,廣大精微。
  • 「天人合一」原來是這個意思,受用不盡
    天人合一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命題,我們經常說天人合一,中國人的一切都是合一的,這來源於我們幾千年文化思維的積澱。他們說:"笑話,天那麼高,人怎麼能跟它合一?只有你們中國人才做這種夢!"其實,這是他們不了解罷了。中國人知道,世界上有看得見的部分,就有看不見的部分,而往往看不見的部分決定著看得見的部分,很遺憾,這是西方人所不重視的地方,他們太重視眼見為實。在看得見的部分,天跟人永遠沒有辦法合一,要達到這個層面的天人合一,那真是做夢,但是在看不見的部分,天人是合一的。
  • 析「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關鍵詞,品博大精深的中國優秀文化
    所以,學習國學,研究中國文化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提高分辨能力,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能撿到籃裡都是菜,做一個兩腳書櫥。我們今天就來說一說「天人合一」與「天人感應」兩個關鍵詞,前者蘊含了豐富的科學原理和哲學思辨,後者則摻雜了太多的封建迷信。
  • 道家養生,教你如何做到天人合一
    而道家養生,最關鍵的就是——天人合一。 如何做到天人合一?  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道既規律,規律又有大小之分。一定時空下的規律不是永恆不變的。例如冬天,北方零下十幾度,而南方還是溫暖如春。 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指宇宙中的這個大規律,這種大規律是無始無終,小至精微,大到無窮。你看不見她,但是你又無時無刻的在體驗著她。
  • 什麼是天人合一的心理狀態?
    意識療法到了天人合一的概念,很多人覺得這是一個很高深的,遙不可及的概念性的名詞,實際上它並不高深,所謂的天,他指的是宇宙,宇宙一詞在英文中是Cosmos或者是universe前者是由希臘語演變而來,意味著秩序跟規律,後者是有拉丁文轉化而來,表示朝著一個方向行動的整體,就是全部物質現象的總和
  • 《天人合一的價值本原》第二章:天人合德——天人合一的核心價值(二)
    天人合一首先源於對天地生化萬物而生發的感恩之情。萬物乃天地所生。易曰,「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繫辭下傳》)此謂陰陽二氣相交而化生萬物。自其形體謂之天地,自其才性謂之乾坤,以氣謂之陰陽。
  • 與自然做朋友,天人合一
    我們中國講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這個詞在中國哲學史上是很重要的一個詞。我的解釋是:「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類。大自然與人類要和諧共處,不要成為敵人。宋代大哲學家張載有兩句非常著名的話:「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 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的「天人合一」之境
    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的「天人合一」之境 2017年11月02日 17:25 來源:《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作者:孫全勝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天人合一:論「天道」與「人道」的辯證關係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後被漢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