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是指人們感激自己所受之恩惠,並設法報答的心理訴求,是知情意行的歷程,是一種普遍存在於人類社會的行為規範,也是為任何文化所公認的基本道德律。
(一)報本返始,天人合一
無論是傳說,還是史志,古人記載的動物「反哺報恩」的故事俯拾皆是,如我們耳熟能詳的「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這種報恩意識是一種生命意識和生存意識的本能衝動。人類感恩意識的雛形也正是這種自然的動物本能,只是人類的這種本能有著更高的道德意涵。隨著人類自我意識的提升,逐漸能將自身與外界劃分開來,如通過祭祀,祈求祖先神靈保佑後代,保佑本氏族的繁榮。由對自然的崇拜感恩到對人類自身的感恩崇拜,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
天人合一首先源於對天地生化萬物而生發的感恩之情。萬物乃天地所生。易曰,「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繫辭下傳》)此謂陰陽二氣相交而化生萬物。自其形體謂之天地,自其才性謂之乾坤,以氣謂之陰陽。「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間者唯萬物」;「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序卦傳》)萬物始於乾而成於坤,天之氣純陽,地之氣純陰,陰陽二氣相交而化生萬物,則天地如父母:「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說卦傳》)
天地既生萬物,又以萬象化育之:「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說卦傳》,艮為山,兌為澤)雷風雨日山澤皆天地所以化育萬物者。所謂「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因萬物皆本天地陰陽二氣生化而來,故萬物皆息息相通。所謂息息相通,實一氣相通。陰陽一氣,因消長故言陰陽。萬物皆由父天母地所化生,故而一氣相通。孟子言「萬物皆備於我」、「上下與天地同流」,宋明理學言「與萬物為一體」,都是從對天地化生萬物的感恩之情而來。
《易傳》處處流露出對天地父母生化萬物的感恩之情。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繫辭下傳》),天地生化萬物實有大德於萬物。又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萬物因乾之元氣而始,而得其性命之正,故嘆「大哉」!又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萬物皆因坤道得以遂其生,坤成萬物者也。故嘆曰:「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鹹亨。」字裡行間充滿了對天地化生萬物的感激。
仁人之事親也如事天,事天如事親,是故孝子成身。(《禮記•哀公問》)
聖人之於天地,如孝子之於父母。(朱熹《朱子語錄》卷九十八)
將天視作父、祖,這種人格化處理源自於先人對天之生生功能之理解與崇拜。「生」(農業的豐產)是種族得以生存的前提,也是綿延血族的必要手段。這使古人對於生命和身體擁有一種神聖性體驗,並產生出對生命和身體的賜予者、養育者一種特殊的感恩和崇拜之情,這一點實為祖先之被神化、父權得以形成的文化心理基礎,也是國人最真誠、最深厚的精神信仰之源泉。古人的至上神「天」被父、祖化,即以生命大本的方式被崇拜,從而被納入到國人的心理情感模式之中。
「生」在農業宗法社會中無與倫比的重要意義和作用使其被視為至高的功業和仁德。但凡生生之本,在儒家都受到最高的崇拜和禮遇,其中最核心的為祖先、社稷、天地,一為人之本,一為農業之本,一為萬物之本。
《禮記•郊特牲》云: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孔穎達疏曰:「萬物」至「始也」,此一經論祖配天之義。人本乎祖,物本於天,以配本故也,釋所以郊祭天之義。天為物本,祖為王本,祭天以祖配之,所以報謝其本。反始者,反其初始。以財言之,謂物為本;以終言之,謂初為始。謝其恩謂之報,歸其初謂之反,大義同也。祖之能夠配天,乃是因為祖與天俱為生生之本。孫希旦謂「祖之所以配天帝者,以其一為物之本,一為人之本。」祭祀則是出於報本反始的心理,「反始」即不忘生命之始源,「報本」即報謝生養之恩德,故「報本」與「反始」「大義同也」。王祥齡說:蓋從發生意義論孝之本源,當源自人對天地之合——「生生之德」的崇高敬意。人感恩於天地之所生,經由郊祀天地報本反始,重回原始的和諧。就「生」之德言,父母、祖先與天地同功,故以祖配天,實乃以類比的方式及以形而上的宗教意義之下所持之論。所以從「生」的觀點言之,父母與吾人之生命關係最直接、最密切,若無父母之「生」我,吾人亦不可能有此生命存在,因此對父母非愛不可,即非「孝」不可,即對其所「生」而「孝」,此乃人類報本反始之生命精神,近則崇祖,遠則敬天。就儒家而言,孝本於天地化生萬物之作用——「生」;孝的本質是發自良知的誠敬之仁心流露。
天是生命的起源,給人無限活力;天也自然涵蘊著地,它是天所造地生命的承載體,同時也通過其所承載的生命啟示出天地道德涵義。「天人合一」普遍而自然的基本倫理。這就是對生命的感恩戴德,就是生命情懷。司馬遷遙承《禮記》之旨:「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諸本也。人窮則返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感恩戴德「報本返始」就是「天人合一」的普世倫理。「天人合一」表達了這種普世倫理的生命情懷,宇宙情懷。
在天生萬物的宇宙觀下,天地、萬物和人通過天地的生生而連為一體,天、人以及整個宇宙處於神聖而不可分割的共同體中。天通過生人而使天人在心性和天道的層面上融為一體,人的心性本身即是天意的表達和實現,這使得儒家的生命觀具有一種內在的神聖性,並形成了儒家納神聖入於凡俗,於凡俗中體驗神聖的信仰模式。天從自然存在化成為人的生命表達,這種神奇的轉換唯有通過宗法文化中擬血緣的「生」方能實現。這時的敬天不再是對自然之天的獻祭,而是對在己、在人之天的珍視、保全、修養和成就,因為這是天之命賦,是天的大生命的一部分。涵蓋著來自農業宗法社會條件下人的欲求、希冀、畏懼、情感和思想觀念,是人的本質的外化和投影。在特定的人的本質中注入了神性,並成為尊天敬天,天人合一的宗教基礎。
(二)感恩乃天理良知,道德基礎
王陽明說良知即天理,把天人合一推到了極致。在王陽明看來,善即良知,良知即人類固有的最本然最真切的情感與善性,是人類天性中真實無妄,毫無偽飾的部分,其本質是「誠」,「是故不欺,則良知無所偽而誠」。作為道德原則的天理,就是人心之良知,「良知是天理之昭明靈覺處,故良知即是天理。」
感恩是最樸素的,但卻是天理良知,卻是百善之源,卻是道德基礎。任何崇高的境界,任何偉大的人格,任何高尚的情操,均以此為基礎生發,升華而成。我們不能想像當感恩在為人們漠視,已成為一個奢侈的字眼時,社會的道德水平是何等低下,道德的天平將徹底傾斜,道德底線將蕩然無存,人們的精神家園,將荒蕪成一片廢墟。
儒家文化提倡尊報君恩,孝報親恩,義報友恩,祭報祖恩,感自然之恩,報社會之恩,這就要給予他極大的責任感與感恩意識。《荀子•不苟》中提到「天地為大矣,不誠則不能化萬物;聖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天地之大,在於它能夠對萬物信實無欺;聖人之所以慧智,在於能夠以至誠化育萬物,聖人懂得感恩自然,運用天地自然的道理來養育民眾,即「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孔子提倡感恩孝悌觀念,提出「仁者愛人」思想,所謂「仁者愛人」就是要懂得感恩他人,感恩社會,孝敬父母。仁之本就是孝悌。孝悌,是孔子「仁」之根本所在:「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而君子的本質則是「仁」,儒家理想人格君子的培養,也正是儒家感恩思想的培養目標之一,只有懂得感恩,孝敬父母的人才能夠更好的「愛人」,也才能生出愛人的情感。「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總體的價值取向就是「親親」到「仁民」,然後到「愛物」,這是三個級別,在血緣的依歸上,呈現的是從近到遠的取向。顯示了儒家感恩教育思想的內外延申。即對親族的親愛感恩,對民眾的慈愛感恩,對物的大自然的愛護感恩,由近到遠、由內到外的推進,其實就是一個知恩到推恩的過程。親親就是血緣範圍裡的親愛,我們把它稱為「恩」,落實到形下,就是孝悌之義;仁民則是血緣範圍之外的人際之恩,為「推恩」,落實到形下,主要就是誠信等行為,予以規範則是君臣之義報君恩、夫婦有別報夫恩、長幼有序報親恩、朋友有信報友恩,這是仁愛在不同場合的不同要求;愛物則超出了人際範圍而進到了物際的世界,人只是作為一個類存在,表示對大自然萬物的感恩與關愛。
忠孝仁義,其核心都是感恩。「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士為知己者死」這些蘊涵感恩意識的話語,成為人們刻骨銘心的道德信條。飲水思源,感恩報恩,人之天性。天地生生大德,父母他人,聖賢恩澤,恆求報答乃人之生命的真實歸宿所在。
感恩是思想上的良知,一個沒有感恩之心的人沒有基本的良知。對自己道德生命的要求,克己修身,提升自我道德,必須有感恩的心態。
感恩也是良心或良知的外化,就良心本身而言,「是人們一種內在的有關正邪、善惡的理性判斷和評價能力,是正當與善的知覺,義務與好惡的情感,控制與抉擇的意志,持久的習慣和信念在個人意識中的綜合統一。」感恩作為受惠者對施惠者的回報的情感和行為,是良心使然,是向善的美德。
感恩,構建高尚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只有具備感恩之心,才能在為他人送去幸福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馬克思在中學時的一篇命題作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寫道:「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信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這可理解為其是馬克思感恩境界的高度提升,既然人類賦予了我生命,也同時賦予了我責任,而我的責任和幸福就是為人類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而獻身。馬克思的一生也確實如此譜寫了他的生命之歌。
感恩,體現人生境界和道德情操。感恩不僅是一種情感,也是良心或良知的外化,體現出人生境界和道德情操。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指出,某一行為,如果它是能被某種情感——這種情感在當下直接促使我們去報答人或為人行善——判斷為恰當的,則該行為一定應受獎賞。「獎賞,是回報、是補償、是以德報德」。《論語》說:「何以報德?以直抱怨,以德報德。」感恩的內在動力來自於良心。良心作為個人的意識形式,是以社會義務道德準則內化為內在道德情感和自我評價能力為特徵的。當社會義務和道德準則轉化為人們內心的責任感和行為準則之後,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發揮作用,揚善抑惡、促進整個社會道德風尚的變化。因此,有良心和良知的人懂得感恩,善行感恩的人就必定會孝敬父母,善待親友,對社會有責任感,從而彰顯其人生境界和道德情操。
感恩,是健康的人格和積極的處世態度。感恩表現為利他行為,多數心理學家認為「任何一種利他行為,追根究底都會有自我報償的結果。」自我報償包括自我強化,如滿足、驕傲、愉快等的自我體驗」。而就人的內心來說,感恩更是一種利於自身內心快樂和滿足的情感和行為。法蘭克福學派學者弗羅姆主張:良心是我們總體人格對其合理功能或功能失調的總體反應。良心判斷著我們作為人類的功能,它是『自身之內的知識』,它遠不止是抽象的思維王國裡的知識,它具有感情屬性,它是我們總體人格的反應,而不僅僅是我們心靈的反應。真正的良心是對自己的一種再激發,它是真正的自我之聲,它召喚我們返歸於自己,去有「生產力」地生活,去充分而和諧地發展,亦即成為我們潛在所是的人。
感恩,是中國傳統人文精神傳承的核心之一。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在於報恩精神;旨在報在先的人對我之一切生活上的恩德。此報恩精神成就人之一代一代的生活之相續,以及文化歷史之相續,以成人生一切繼往開來、承先啟後之事業之本。
唐君毅先生認為中國人之報恩精神有四個層次之表現:最基本表現在報父母之恩、報於世有功德之人之恩;從而有報本復始之祭祖宗,祭有功烈之人及聖賢之禮,以及報社稷天地之神的生物成物之功之祭禮。其次,在夫婦之倫。夫婦不單只言愛,更重夫婦之間一切彼此互助體恤之事中,感一相互之恩愛、恩義或恩情存在。其三,在相知的師友君臣之間。此乃中國特重的師友之道及君臣間之恩義相結。唐君毅先生進而指出:凡承先啟後、繼往開來之事,皆是報恩。反之,一切個人,一般社會團體、以至於國家、國際、及全人類之文化歷史中,凡不知承先啟後、繼往開來,而只以新忘舊、以今非古,及以強凌弱、以大侵小、以眾暴寡、以智欺愚;收其利而志其功,奪其實而沒其名,則皆是飲水不思原,而忘本負恩之篡竊。唯有對此一切忘本負恩之事,加以平反之一切承先啟後、繼往開來之事,方為人之所以報天地生人之恩,以使全宇宙合為一之大恩澤所流行之境界者。此則中國人文中報恩精神之充量發展,以至於無所不極,而待人之默識其義者。
宋儒張載在《西銘》中說:「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渾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此說從天人合一出發,闡明了感恩的哲學和倫理意涵:人與萬物都是天地化生,天規定了人之所以人的本性;人的實踐本質決定人必須依賴自然,感謝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人的社會性決定人必須依賴社會,以社會倫理制度和原則與他人和諧相處;人的精神屬性使人能將感恩這種生命態度及利於自身發展的行為廣泛傳播,使之代代相傳,澤被後人。
如此,人的生命倫理中才能體現出天命精神,個人才能和宇宙萬物融為一體,人倫價值才會是普世的。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在儒家學者看來,只要是人,只要生活在天地宇宙間,只要有人的生命情懷,就一定還有天地良心,一定會知恩、感恩、報恩。
附:
👉《天人合一的價值本原》作者簡介
👉「天人合一」微講堂精選之:順天時 人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