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寺院展現天人合一宇宙觀(圖)

2020-12-16 佛教在線


    中國寺廟建築展現天人合一

佛教在線6月8日訊 據北京科技報報導:在中國和歐洲旅行,那些極富歷史和藝術價值的宗教建築都是遊客的必選之地。有意思的是,歐洲教堂常聳立於鬧市中心,幾乎隨處即可望見,而中國的寺院則喜歡隱居於風景秀美的山川,「名山」與「大剎」往往相得益彰,五臺、普陀、九華與峨嵋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深山藏古寺」體現中國天人合一宇宙觀

中國寺院建築有意將內外空間模糊化,講究室內室外空間的相互轉化。殿堂、門窗、亭榭、遊廊均開放側面,形成一種亦虛亦實、亦動亦滯的靈活的通透效果,所蘊涵的空間意識模糊變幻,這與中國天人合一、陰陽轉化的宇宙觀有深層聯繫。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空間與時間的無限,即為宇宙。「宇」字本意為房簷,無限之宇,當然則以天地為廬。這個宇宙觀,把天地拉近人心,人與自然融合相親。「以天地為廬」的觀念古已有之,「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易·乾卦·文言》)、「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樂記·樂論篇》)、「以類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人乃一大調和,那麼藝術———「樂」,就應該體現這一調和。 所以,中國寺院建築群才會有那麼多的室外空間,它並不把自然排斥在外,而是要納入其中,「深山藏古寺」,講究內斂含蓄。主動將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實際上是另一方式的自我肯定:寺既藏於深山,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託體同山阿」,建築與自然融為一體,正是天人合一的體現,這就是中國的寺院常選址於名山幽林之故。

時間綿延流動的繪畫美,以理智的入世精神排斥了非理性的迷狂

中國佛寺不論規模地點,其建築布局是有一定規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本寺主供菩薩殿——法堂——藏經樓這條南北縱深軸線來組織空間,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沿著這條中軸線,前後建築起承轉合,宛若一曲前呼後應、氣韻生動的樂章。中國寺院的建築之美就響應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與亭廊的相互呼應之間,含蓄溫蘊,展示出組合變幻所賦予的和諧、寧靜及韻味。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蕭默認為,歐洲教堂建築是屬於雕刻式的。它的出發點是面,具有強烈的體積感,它藉助於牆和屋頂,造成一個自足的空間,以不凡的形象傲視自然。雕塑呈現出一種時間的靜止狀態,在這種靜謐之中,神的力量愈發穿透時空。

而中國寺院建築則是繪畫式的。中國畫裡的殿臺亭閣、山川池徑,都是用粗細濃淡長短不同的線條來表現的。中國寺院建築的出發點也是線,柱、梁、額、椽、拱等,宏觀來看都是一種線,這些線條交織網羅,便構成了圖畫。這裡,每一處建築個體都不是獨立自在之物,就像中國畫中任何一條單獨的線,離開了全畫就沒有了生命力。所以,大雄寶殿只有在配殿與山林的烘託下,才顯得既典雅莊重又富有深幽意境。

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指出,中國建築的空間意識與山水畫「可遊」「可居」理論是一致的,它不在意強烈的刺激或認識,而是展現能供遊覽的生活場所。它不像歐洲大教堂那樣,人突然一下被扔進一個巨大幽閉的空間中,感到渺小恐懼而祈求上帝的保護。中國寺院建築這種平面鋪開的有機群體,實際上是在把空間意識轉換為時間進程,當人慢慢遊歷在一個複雜樓閣的不斷進程之時,他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安適和環境的和諧。西方那種瞬間直觀把握的巨大空間感受,在這裡變成了時間綿延流動的美,以理智的入世精神排斥了非理性的迷狂。

總之,一個民族特定的心態與其所處的自然與人文環境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歐洲教堂建築注重表現人心中的宗教狂熱,並把它具化為實在的視覺形象,而中國的寺院建築則受儒教實用理性的影響,重在再現人們內心世界的寧靜與平安。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天人合一
    ○王溢嘉 每一個到北京天壇的遊客,都會看到或聽到如下的介紹:天壇是圓形的、用的是藍色琉璃瓦、欄板望柱和臺階數都是九或九的倍數(天是陽,而九為陽的極數)、北圓南方的壇牆和圓形建築搭配方形外牆的設計,都象徵中國傳統
  • 習近平:天人合一
    今天我們繼續講述與這個思想相貼切的、同樣也是被習大大多次提及的、中國文化貢獻給人類世界的另一智慧,就是「天人合一」。  比如,2014年5月4日習近平主席考察北京大學,在師生座談會上列舉中華文化中的優秀思想和理念,就提到了「天人合一」;更重要的是,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首次提出闡釋中國和平發展基因的「四觀」,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 「天人合一」思想對古典園林山水布局的影響
    園林設計中人們經常提到「天人合一」,我們將其稱為一個思想。可以說,「天人合一」思想已經滲透到社會上的各個方面,中國的建築、環境、文學、繪畫、園林等都與「天人合一」的相關理論有關。本文以「天人合一」思想與古典園林山水空間的構建為依託,分析了「天人合一」思想對皇家園林及私家園林山水布局的影響。
  • 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深度好文)
    天人之間的關係,更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命題。「人在做天在看」,具有至高無上地位的老天爺似乎與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關。在封建王權社會,身處皇位的「天子」的稱號以及「替天行道」的起義旗號歷代更迭不斷。在對天的信仰的支配下,「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是最常被提起的兩個概念。天人感應,代表的是早期儒家所倡導的讖緯神學;天人合一,代表的是早期道教所提倡的宇宙哲學。
  • 唐君毅對天人合一的存在論證明
    錢穆在臨終前三個月最後一篇文章中談到:「天人合一觀,雖是我早年已屢次講到,唯到最近始澈悟此一觀念實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之歸宿處。」將「天人合一」作為中國傳統哲學的根本觀念,是很多治中國哲學學者的共同看法,但是,對於何以「天人合一」可以並且能夠作為中國哲學的根本觀念,論證卻缺乏系統性。
  • 「天人合一」理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信念和主要基調
    「天人合一」理念是中國傳統哲學的核心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信念和主要基調,是中華民族傳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這一理念認為,人體小宇宙,宇宙大人生,小宇宙中藏大宇宙。「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靈樞·歲露論》),人類作為天地萬物中的一個部分,與天地萬物息息相通;人與天地和諧統一,主觀與客觀渾然一體。
  • 「天人合一」說氣候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融合,這種觀念逐漸升華凝練為 「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它首先是「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的敬畏之情。儒家代表孔子認為,自然界通過四時運行創造萬物,「天」即是自然界;  它亦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謙和之心。
  • 天人合一與修道
    緯禕道人:我認為的天人合一就是天理跟良心合一,就是說,我們想事情要憑良心。儒家所講的反求諸己,我覺得是天人合一的一個實施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發現自己的問題,尋求改進。理想跟實際要合一,所講的話跟行為要合一,自然跟道德要合一,憑天理良心來走好未來的。改變自己,順應天道。
  • 中國歷史上的天人合一到底怎麼回事
    關於天人關係問題,是中國哲學發展史上最早提出的一個重要問題,它和宇宙發生論、人生起源論、人生境界論是緊密相聯的。從夏朝天神觀的產生,到殷周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形成,以及對天神的懷疑、指責;從天人不二與天人有分,到天主宰人與人定勝天的爭論,無一不是圍繞天與人的關係而展開的。中國哲學作為一種重視人、重視人生的學說,一直都在「究天人之際」,即探索、研究天人之間的關係。所以說,天人關係問題是中國哲學,尤其是儒家學說中的一個重大的問題。
  • 《天人合一的價值本原》第二章:天人合德——天人合一的核心價值(二)
    天人合一首先源於對天地生化萬物而生發的感恩之情。萬物乃天地所生。易曰,「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繫辭下傳》)此謂陰陽二氣相交而化生萬物。自其形體謂之天地,自其才性謂之乾坤,以氣謂之陰陽。
  • 析「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關鍵詞,品博大精深的中國優秀文化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裡面蘊藏著世世代代、祖祖輩輩薪火相傳的人生智慧和處世經驗。從諸子百家到詩詞歌賦,從帝王之學到市井俚語,都無不閃耀著睿智的光芒。但是不可否認,由於歷史的局限和種種主客觀原因,也難免泥沙俱下,魚龍混雜。
  • 天人合一與綠色文化傳承論壇暨中國大學生綠色營23周年在北京舉辦
    天人合一智慧與綠色文化傳承高端論壇暨中國大學生綠色營成立23周年紀念活動在北京成功舉辦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礎,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論壇現場經貿文化快訊北京電 2019年7月25日,由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立德武術研究中心和中國經貿文化網聯合主辦、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武術協會承辦的「天人合一智慧與綠色文化傳承」高端論壇暨中國大學生綠色營23周年紀念活動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成功舉辦。
  • 「天人合一,文貫古今」——香港中文大學
    在這裡,隨處可見小白腰雨燕、小狒狒等可愛動物。遊覽景色當然也不乏刻有創校校長李卓敏博士題字的大學正門、簡樸莊重的大學圖書館、擁有神秘傳聞的「仲門」等人文建築。兩者相互映襯相輔相成,更好地詮釋著「天人合一」的精神理念。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這就是香港中文大學,一所美到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校園。從山腳到山腰到山頂,從天人合一到圖書館到課室書院。博文約禮,天人合一。
  • 「天人合一,美美與共」
    這屆電影節與前兩屆的最大不同之處,是啟動了「天壇獎」評獎單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旗幟鮮明地推出了「天人合一,美美與共」的核心價值理念。這一價值理念既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有著深刻的哲學內涵,又具有兼容整合的時代精神,倡導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電影文化的平等交流和互補生輝,因而,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國際意義。
  • 中國智慧的天人之際有哪些意涵?天人合一影響最為深遠
    但在中國古老的智慧裡,人們對於天人之際提出了多種不同主張。最主要的有天人相分說和天人合一說等。天人相分論認為,雖然天地人同屬一體,人與自然具有共同的本性,但人作為天地之心,不同於天地萬物。於是,人具有他自身獨特的本性。由此而來,一方面,人被天地自然的普遍規律所規定,另一方面,人又有其超出天地自然的特殊法則。
  • 與自然做朋友,天人合一
    我們中國講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這個詞在中國哲學史上是很重要的一個詞。我的解釋是:「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類。大自然與人類要和諧共處,不要成為敵人。宋代大哲學家張載有兩句非常著名的話:「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 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的「天人合一」之境
    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的「天人合一」之境 2017年11月02日 17:25 來源:《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作者:孫全勝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封面文章】國家公園或可行「天人合一」實踐|中國投資
    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國正式將建立「國家公園體制」作為重點改革任務。體制建設需要基本的原則遵循,中國傳統上有「天人合一」的理念,結合「國家公園」體制建設,我相信天人合一是個很好的起點和終向。那麼怎樣用這個理念來看待國家公園?天人合一之道有關天人合一之道,我想起兩個詮釋。
  • 三清山道教文化的「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
    作為世界排名第三的遺產大國,中國進入對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大發現時代。三清山的地理大發現,就如19世紀以前,歐洲人根本不知道喜馬拉雅山,到這座世界最高的大山,最終令來自世界的朝聖者熱淚盈眶一樣。激蕩人心的申遺過程最終給三清山帶來了空前大發展的機遇,此時,三清山道教文化的「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展現的就是人類夢寐以求的綠色生活方式。
  • 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天人合一說」
    中國的傳統哲學給人們揭示了「三才者, 天地人」 的思想。古人通過長期觀察人體生命活動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創立了「天人合一」的理論。茲闡述如下:(1)天地人同源。……」由此看來,天人是合一的。(2)天人相通。何謂天人相通?《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說:「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 本於陰陽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