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自然做朋友,天人合一

2020-12-12 放蕩的年華

近些年來,自然界出現了很多比較罕見的現象,比如氣候變暖、淡水缺乏、生態平衡破壞、動植物滅絕、洪水泛濫、新疾病產生等等。

偉大的德國詩人歌德說:「大自然從未犯錯誤,犯錯誤的是人。」

我們中國講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這個詞在中國哲學史上是很重要的一個詞。

我的解釋是:「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類。大自然與人類要和諧共處,不要成為敵人。

宋代大哲學家張載有兩句非常著名的話:「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簡稱「民胞物與」,「與」是「夥伴」的意思。這兩句話言簡意賅,含義深遠。

在歐洲,這種情況有些不同。查一下英文字典,「徵服」是「conquer」,舉的例子是「conquer the nature(徵服自然)」。這是把自然看作敵對的,否則,怎麼會談到「徵服」呢?

近百年來,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帶來了很大的福利,但帶給我們福利的同時,也產生了上述問題。我認為,這些問題或弊端之所以產生,根源就在於「徵服自然」。

人類衣食住行所需要的資源都從大自然中獲取,因此,我們只有向大自然伸手,才能活下去。

不去徵服該怎麼辦呢?只有一條路,就是:與自然做朋友,天人合一。

相關焦點

  • 天人合一與修道
    與大道融為一體了,才是天人合一。後天回歸先天后,合二為一。返璞歸真。經燦道人:達到平衡和融合以後,自然進入天人合一狀態,應該向這個方向鍛鍊和發展。道家認為自然就是天人合一。天字寫法就是頭頂天、腳踩地,中間站著人,三者不是分開的,是融為一體的。
  • 天人合一
    ○王溢嘉 每一個到北京天壇的遊客,都會看到或聽到如下的介紹:天壇是圓形的、用的是藍色琉璃瓦、欄板望柱和臺階數都是九或九的倍數(天是陽,而九為陽的極數)、北圓南方的壇牆和圓形建築搭配方形外牆的設計,都象徵中國傳統「天圓地方」的宇宙觀,也是「天人合一
  • 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深度好文)
    天人之間的關係,更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命題。「人在做天在看」,具有至高無上地位的老天爺似乎與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關。在封建王權社會,身處皇位的「天子」的稱號以及「替天行道」的起義旗號歷代更迭不斷。在對天的信仰的支配下,「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是最常被提起的兩個概念。天人感應,代表的是早期儒家所倡導的讖緯神學;天人合一,代表的是早期道教所提倡的宇宙哲學。
  • 習近平:天人合一
    今天我們繼續講述與這個思想相貼切的、同樣也是被習大大多次提及的、中國文化貢獻給人類世界的另一智慧,就是「天人合一」。雖然具體到各個學派理論、各個歷史階段裡都各有不同釋義,但大而化之、概括來說:  天人合一,就是人類社會與自然世界之間的協調統一關係。  我們今天看待這個「天」,可以把它理解為世界萬物、自然規律。
  • 「天人合一」說氣候
    這種文化形態,恰恰給「天人合一」思想提供了肥沃的生長土壤。如果說,在頻發的天氣氣候災害面前,靠天吃飯的古代中國人只能把希望寄託於好的年景,那麼,中國人在與氣候的長期相處過程中,萌生出主動融入自然的「天時、地利、人勤」的觀念便順理成章。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融合,這種觀念逐漸升華凝練為 「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 「天人合一」原來是這個意思,受用不盡
    天人合一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命題,我們經常說天人合一,中國人的一切都是合一的,這來源於我們幾千年文化思維的積澱。天人怎麼能合一?這也是外國朋友經常問我的問題。他們說:"笑話,天那麼高,人怎麼能跟它合一?只有你們中國人才做這種夢!"其實,這是他們不了解罷了。中國人知道,世界上有看得見的部分,就有看不見的部分,而往往看不見的部分決定著看得見的部分,很遺憾,這是西方人所不重視的地方,他們太重視眼見為實。
  • 三清山道教文化的「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
    作為世界排名第三的遺產大國,中國進入對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大發現時代。三清山的地理大發現,就如19世紀以前,歐洲人根本不知道喜馬拉雅山,到這座世界最高的大山,最終令來自世界的朝聖者熱淚盈眶一樣。激蕩人心的申遺過程最終給三清山帶來了空前大發展的機遇,此時,三清山道教文化的「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展現的就是人類夢寐以求的綠色生活方式。
  • 【光的維度】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但未來「四屏合一」之後,光就可以實現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人類肉眼所能看到的可見光是電磁波譜。正在發光的物體叫光源,「正在」這個條件必須具備,光源可以是天然的或人造的,天然的有陽光、月光等,人造的有像人類發明的燈光……人們對光的認識一般覺得是用於照明的,但現在有一種光可以用來聯網通信,它就是LIFI信號光。
  • 天人合一的「天」在古代是什麼含義?
    古人所謂「天人合一」的「天」,就是指「自然」。自然和人為是一對矛盾統一體。人為效法自然,順應自然,人之所為合乎自然規律就叫「天人合一」,這也就是《道德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人道的終極遵循和最高境界。天地都是自然的具體體現,故天也泛指自然,自然也簡稱為「天」。
  • 《天人合一的價值本原》第二章:天人合德——天人合一的核心價值(二)
    (一)報本返始,天人合一        無論是傳說,還是史志,古人記載的動物「反哺報恩」的故事俯拾皆是,如我們耳熟能詳的「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這種報恩意識是一種生命意識和生存意識的本能衝動。人類感恩意識的雛形也正是這種自然的動物本能,只是人類的這種本能有著更高的道德意涵。
  • 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的「天人合一」之境
    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的「天人合一」之境 2017年11月02日 17:25 來源:《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作者:孫全勝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析「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關鍵詞,品博大精深的中國優秀文化
    所以,學習國學,研究中國文化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提高分辨能力,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能撿到籃裡都是菜,做一個兩腳書櫥。我們今天就來說一說「天人合一」與「天人感應」兩個關鍵詞,前者蘊含了豐富的科學原理和哲學思辨,後者則摻雜了太多的封建迷信。
  • 什麼是天人合一的心理狀態?
    意識療法到了天人合一的概念,很多人覺得這是一個很高深的,遙不可及的概念性的名詞,實際上它並不高深,所謂的天,他指的是宇宙,宇宙一詞在英文中是Cosmos或者是universe前者是由希臘語演變而來,意味著秩序跟規律,後者是有拉丁文轉化而來,表示朝著一個方向行動的整體,就是全部物質現象的總和
  • 「天人合一,美美與共」
    這屆電影節與前兩屆的最大不同之處,是啟動了「天壇獎」評獎單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旗幟鮮明地推出了「天人合一,美美與共」的核心價值理念。這一價值理念既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有著深刻的哲學內涵,又具有兼容整合的時代精神,倡導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電影文化的平等交流和互補生輝,因而,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國際意義。
  • 什麼是「天人合一」?該如何去理解和對待?
    「天人合一」的來源和含義先說含義,「天人合一」中的人,大家都知道,理解起來也很容易。但是「天」理解起來卻很困難,而且出現了很多分歧和定義的不同。截止目前,大部分學者認為「天人合一」這一概念來源於儒家的思孟學派,但這一觀點依然存有爭論。
  • 「天人合一,文貫古今」——香港中文大學
    在這裡,隨處可見小白腰雨燕、小狒狒等可愛動物。遊覽景色當然也不乏刻有創校校長李卓敏博士題字的大學正門、簡樸莊重的大學圖書館、擁有神秘傳聞的「仲門」等人文建築。兩者相互映襯相輔相成,更好地詮釋著「天人合一」的精神理念。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這就是香港中文大學,一所美到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校園。從山腳到山腰到山頂,從天人合一到圖書館到課室書院。博文約禮,天人合一。
  • 解讀丨歷代儒家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生成」與「實現」是統一的,這就是「天人合一」。「誠」是天的根本屬性,「思誠」即求誠(認識誠)以合乎誠的境界是人之道,因而他以「誠」作為「天人合一」的理論指向。孔子之孫子思作《中庸》,他把「誠」視為天的本性,是天地萬物存在的根本:「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他要求人以「誠」這一道德修養達到天人合一境界。
  • 02期 楊鵬 天人合一是什麼意思
    精彩觀點:之一 西方哲學把人和自然分離開來,人是主體,自然是客體,而「天合一」概念意味著,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一體之三 中國的「天」,主要有兩個涵義,一個自然之天,一個是上帝之天。上帝之天,「天人合一」的意思就是遵循天命,順從天意,正如《詩經》所說的,「小心翼翼,昭事上帝」。之四 自然之天,把「天」視為自然規律,那麼「天人合一」的意思,就是要順應自然規律,不要違背自然規律。
  • 天人合一:論「天道」與「人道」的辯證關係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後被漢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謝遐齡:「天人合一」的時代價值
    作者:謝遐齡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  天人合一是中華文明根深蒂固的傳統,是天道內涵的展示。一般來說,道作為一個整體,稱作易道;分解地說,道分為天道、地道、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