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人合一的價值本原》第二章:天人合德——天人合一的核心價值(二)
天人合一首先源於對天地生化萬物而生發的感恩之情。萬物乃天地所生。易曰,「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繫辭下傳》)此謂陰陽二氣相交而化生萬物。自其形體謂之天地,自其才性謂之乾坤,以氣謂之陰陽。
-
「天人合一,美美與共」
這屆電影節與前兩屆的最大不同之處,是啟動了「天壇獎」評獎單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旗幟鮮明地推出了「天人合一,美美與共」的核心價值理念。這一價值理念既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有著深刻的哲學內涵,又具有兼容整合的時代精神,倡導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電影文化的平等交流和互補生輝,因而,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國際意義。
-
「天人合一」說氣候
這種文化形態,恰恰給「天人合一」思想提供了肥沃的生長土壤。如果說,在頻發的天氣氣候災害面前,靠天吃飯的古代中國人只能把希望寄託於好的年景,那麼,中國人在與氣候的長期相處過程中,萌生出主動融入自然的「天時、地利、人勤」的觀念便順理成章。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融合,這種觀念逐漸升華凝練為 「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
天人合一與修道
緯禕道人:我認為的天人合一就是天理跟良心合一,就是說,我們想事情要憑良心。儒家所講的反求諸己,我覺得是天人合一的一個實施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發現自己的問題,尋求改進。理想跟實際要合一,所講的話跟行為要合一,自然跟道德要合一,憑天理良心來走好未來的。改變自己,順應天道。
-
陸健健謝遐齡:要立法保障失地農民的權益
人民網北京3月9日訊 記者陳健報導:兩會期間,陸健健、謝遐齡委員在一份書面發言中提出,應大力加強與徵用、徵收土地有關的立法,保障失地農民的利益。 兩位委員指出,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失去土地之後,大批農民面臨生活難、再就業難等生計問題。
-
天人合一
○王溢嘉 每一個到北京天壇的遊客,都會看到或聽到如下的介紹:天壇是圓形的、用的是藍色琉璃瓦、欄板望柱和臺階數都是九或九的倍數(天是陽,而九為陽的極數)、北圓南方的壇牆和圓形建築搭配方形外牆的設計,都象徵中國傳統「天圓地方」的宇宙觀,也是「天人合一
-
唐君毅對天人合一的存在論證明
這一存在論證明大體可以分為對自然宇宙存在的「存在性」 ( 自然存在與結構狀態) 和「自然性」 ( 自然確證與演化能力) 自身的說明,最後的結論則是「人與宇宙合一」。唐君毅關於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存在性說明與論證,既具有說服力和鮮明的時代意義,又具有很強的穿透力和深刻的歷史意義,在當下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建構生態文明的時代呼喚中,值得我們高度重視。
-
「天人合一」原來是這個意思,受用不盡
天人合一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命題,我們經常說天人合一,中國人的一切都是合一的,這來源於我們幾千年文化思維的積澱。天人合一到底是什麼意思中國人所說的天人合一,是指天、地、人,三者合一,不是純粹的天與人合一。因為我們知道,天不能單獨存在,天單獨存在就不會有功效。所以,凡是我們講天的時候,一定包含地在內;講地的時候,也一定把天包含在裡面。
-
習近平:天人合一
今天我們繼續講述與這個思想相貼切的、同樣也是被習大大多次提及的、中國文化貢獻給人類世界的另一智慧,就是「天人合一」。 比如,2014年5月4日習近平主席考察北京大學,在師生座談會上列舉中華文化中的優秀思想和理念,就提到了「天人合一」;更重要的是,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首次提出闡釋中國和平發展基因的「四觀」,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
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深度好文)
天人之間的關係,更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命題。「人在做天在看」,具有至高無上地位的老天爺似乎與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關。在封建王權社會,身處皇位的「天子」的稱號以及「替天行道」的起義旗號歷代更迭不斷。在對天的信仰的支配下,「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是最常被提起的兩個概念。天人感應,代表的是早期儒家所倡導的讖緯神學;天人合一,代表的是早期道教所提倡的宇宙哲學。
-
天人合一說「藥王」——讀《新唐書·孫思邈傳》札記
天人合一說「藥王」——讀《新唐書·孫思邈傳》札記 2020-03-15 17:26:21 來源: 南通網 □汪 微疫情期間宅家較多,我的讀史方向也不覺轉向幾位中國古代著名醫學家,其中最感興趣的是隋唐年間的「藥王」孫思邈
-
解讀丨歷代儒家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起源於六千多年前伏羲氏時代,《繫辭下傳》說:「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是「天人合一」最早的說法。儒家對「天人合一」哲學作出了最重要的貢獻。孔子作《春秋》,上揆天之道,下質諸人性。相傳他作的《易傳》中說:「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世界是「人與天地參」。「三(參,即叄)」表示天、地、人,以及三者有機統一和諧發展。
-
「天人合一」張載到底說了什麼
張載以通天地、貫古今、一天人的哲學理論為指導,以「氣化萬物」、「一本萬殊」、「氣合天人」的「大易」理論為基礎,來推斷天、地、人之「本所從來」,具體論證了「天人合一」論。張載的「天人合一」論,全面系統,內容豐富,廣大精微。
-
「天人合一,文貫古今」——香港中文大學
在這裡,隨處可見小白腰雨燕、小狒狒等可愛動物。遊覽景色當然也不乏刻有創校校長李卓敏博士題字的大學正門、簡樸莊重的大學圖書館、擁有神秘傳聞的「仲門」等人文建築。兩者相互映襯相輔相成,更好地詮釋著「天人合一」的精神理念。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這就是香港中文大學,一所美到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校園。從山腳到山腰到山頂,從天人合一到圖書館到課室書院。博文約禮,天人合一。
-
什麼是天人合一的心理狀態?
意識療法到了天人合一的概念,很多人覺得這是一個很高深的,遙不可及的概念性的名詞,實際上它並不高深,所謂的天,他指的是宇宙,宇宙一詞在英文中是Cosmos或者是universe前者是由希臘語演變而來,意味著秩序跟規律,後者是有拉丁文轉化而來,表示朝著一個方向行動的整體,就是全部物質現象的總和
-
「天人合一、知行合一」陽明文化論壇將於7月9日在貴陽舉行
    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 程曦)7月4日,記者從相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6年年會主題論壇之一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陽明文化論壇」將於7月9日下午在貴陽國際生態會議中心舉行。
-
「天人合一」思想對古典園林山水布局的影響
園林設計中人們經常提到「天人合一」,我們將其稱為一個思想。可以說,「天人合一」思想已經滲透到社會上的各個方面,中國的建築、環境、文學、繪畫、園林等都與「天人合一」的相關理論有關。本文以「天人合一」思想與古典園林山水空間的構建為依託,分析了「天人合一」思想對皇家園林及私家園林山水布局的影響。
-
什麼才是天人合一?生活中我們怎樣做到?
天人合一在儒道修身中,效法天道是重中之重。但什麼是天人合一?如果我們如同古代的儒道高人一般效法天地能給自己帶來什麼轉變呢?天人合一,為哲學思想,天代表道、真理、法則,天人合一就是與先天本性相合,回歸大道,歸根復命。
-
中國特有的十二生肖:不僅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更有深刻的價值取向
潛在的"天人合一"思想原始初民各部族的圖騰是十二生肖動物的起源,反映了當時社會條件下人們對動物的崇拜,體現了早期社會人類與動物和諧共處、天人合一的自然觀,這對當代保護自然、保護動物、加強環保、建設和諧社會具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
-
與自然做朋友,天人合一
我們中國講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這個詞在中國哲學史上是很重要的一個詞。我的解釋是:「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類。大自然與人類要和諧共處,不要成為敵人。宋代大哲學家張載有兩句非常著名的話:「民,吾同胞;物,吾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