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角度看中西方人權觀念的差異

2021-02-16 餘左

近日,英國《經濟學人》和中國國際電視臺網站以兩篇標題格式相似的文章對「人權」一事進行了論述,兩者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對於「人權」這個問題,東西方歷來都不太服對方。一般而言,西方人認為我們不注重「個體」的人權,管控太嚴;而我們認為他們盲目追求「人權」的形式,而不注重它的實質,本末倒置。

很多人都對這個問題進行過深入的論述,今天我們不妨從文化的視角來看看,找一找靈感。

杜甫這個人有一個比較奇怪的舉動,後人經常感到迷惑,感到困惑。就是他雖然身居下位、身在底層,但是他卻始終對國家的命運,對朝廷的政治非常關心。甚至在那裡出謀劃策,指出很多地方應該補救、怎樣補救、怎樣預防等等。他雖然身在民間,但他覺得自己對國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宋代的範仲淹有兩句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前半句說的就是他這種人。

有一次他到鄜縣探親,回來時發現家裡最小的兒子已經餓死了。他當然非常悲痛、非常慚愧,他覺得自己身為父親,居然沒有為他提供足夠的食物。但與此同時,他馬上又想到了普天下還有很多比他更貧困的人。他還想到在邊疆前線戍守的將士,他們遭受的痛苦比他更加厲害。當他自己的茅屋在暴風驟雨之夜被刮破,雨漏下來,把床上打溼,自己不得安眠。這個時候他想的卻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他所希望的不僅僅是我一個人擁有一所牢固的、安穩的茅屋,更希望普天之下的窮人也能有一個這樣安居樂業的地方。

用我們現在的觀點來看,感覺他好像腦子有問題,自己都顧不著,還去顧別人!但這正是我們最優秀的那些中國人的精神——儒家的「仁愛」精神!杜甫堪稱儒家仁愛精神實踐的典範。 歷史上這樣的人是很多的,王進喜、孔繁森、錢學森、南仁東、鍾南山等等。正是這種鞠躬精粹,死而後已的為國為民的精神,令我們的文明在無數的磨難之後,仍然延續至今!

西方文學的鼻祖《荷馬史詩》記錄了一場叫做特洛伊的戰爭。這場戰爭前前後後打了十年,死傷無數,起因是雙方為了爭奪世上最美麗的女人海倫。裡面有個英雄叫阿喀琉斯,是希臘聯軍的戰將,他是半人半神的結合體,因此基本上戰無不勝,希臘聯軍一時佔據很大優勢。後來他與自己的主帥因為一個女俘虜產生糾紛,一氣之下棄印而走!他的退出導致希臘方面連連失敗,情況危急。

阿喀琉斯的好友帕特羅克洛斯穿上阿喀琉斯的盔甲假扮成他的模樣衝上戰場,擊敗敵軍,挽救了希臘軍隊,但後來又被特洛伊統帥赫克託爾殺死。阿喀琉斯十分憤怒,重返戰場為好友報仇,最終殺死了赫克託爾。後來赫克託爾的父親、特洛伊的老國王找到阿喀琉斯,希望他歸還自己兒子的屍體。阿喀琉斯最終被打動了,將屍體交還給老國王。故事在赫克託爾的盛大葬禮中結束了。

讓我們來好好品品這個故事。這場戰爭是因為什麼發生的?一個女人!據說是世上最漂亮的女人!但在我們中國人看來,無論你有多漂亮,因為一個女人發動戰爭,就是勞民傷財,是不義之戰!但西方人不這樣認為,據說十年戰爭結束以後,美女海倫從城牆上走過,士兵們看了,十年的戰爭之苦立即化為烏有,說道:「再打十年也值得啊!」

再看希臘聯軍的戰將阿喀琉斯,他是因為什麼不幹了的?一個女俘虜!因為他喜歡那個女俘,而主帥把她帶走了,他就輕易把一軍之主的位置給撂了!然後又是因為什麼回來呢?因為自己的朋友被人殺了,要來報仇!這些在我們中國看來都是不可思議的!郭靖的女兒被金輪法王押為人質,要他獻城投降。郭靖說你別做夢了,別說一個女兒,你就算把我全家殺了,我也不會後退一步!這是我們中國人的思維。

一般而言,東西方的這種文化差異是由生存環境決定的。東方是內陸社會,強調團結協作;西方是海洋和島嶼社會,強調個人冒險和契約精神。東方人注重集體的利益,西方人注重個人的自由。「仁者愛人」,「老吾老以及人之,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終推演開來,就是心懷天下;西方人的上帝給予人類自由,這種自由甚至允許你有可以選擇不信仰他的自由。

兩種文化深刻影響了各自的思想言行,包括對「人權」這個問題的認知。你看西方人在戰爭面前,只要違背了自己的意願,都可以撒手不管,遑論其他。新冠肺炎在西方社會如今已經導致了數十萬人的死亡,可我們發現他們一點反應都沒有,反而是政府讓他們帶一下口罩,卻鬧得沸反盈天!道理就在這裡!正如他們所說的,違反了自由就算帶來好的結果,也是「恐怖分子的勝利」!

反觀中國,我們認為最大的人權就是老百姓有好日子過,只要有利於這個標準,實際施行過程中偶有違反少數人人權的行為也是可以接受的。這符合我們家國天下的精神主張。

東西方文化第一次大交匯應該是在清末民初、鴉片戰爭時期,那次交手以中國慘敗而告終。新冠疫情應該算得上東西方文化的第二次大切磋,目前來看,西方敗得一塌糊塗。

這引出了另一個問題,就是東西方文化,孰優孰劣的問題。這也是一個敏感的問題。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事先得搞清楚一個問題,就是這世界上有沒有完美的這樣一種事物存在?從常識上來說,是不存在的,實際上也不可能存在。在確立了這個思維之後,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兩種文化的優劣。

老子說,一個事物的優點,往往就是他的缺點。比如你問別人一個工作認真的人有什麼優點?別人會說他工作認真;而當你問他的缺點是什麼時,人家又會說他太認真了!

我們常常批評西方人的人權是一種形式上的人權,人都死了,你拿人權來又有什麼用?實際上他們是注重程序的合法性。這種程序的合法性可以在最初階段就把壞事遏制下去,但事物的發展往往有其更深層的原因,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看似見效迅速,有時反而引起更大的副作用。比如由西方文化一手構建的現代科技,同時也擴展和放大了人類惡的邊界。

我們中國人遵循天道行事,看事情看得非常長遠,但有時候正是因為看得太遠,往往忽略了腳下有塊石頭,一不注意就會絆我們一跟鬥。我們以集體利益為重,個人為了集體利益完全可以犧牲自我,這叫「犧牲小我成就大我」,但是也正因為如此,我們非常害怕大方向上走錯路,比如「十年浩劫」。

東西方的文化都是十分深邃的,我這裡的論述難免有以點概面、以偏概全之嫌。人權的問題,我們還得爭下去,不過還是希望有一天大家能夠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畢竟大家都是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

相關焦點

  • 從全球戰疫看中西方「自由、人權、民主」觀差異
    不能排除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經濟利益較量、制度與意識形態對立的因素,也不能排除西方國家長期抱有偏見,利用疫情大打政治牌、「甩鍋」中國、散播種族主義觀念的原因。除此之外,還有對「自由、人權、民主」的中西方理解差異的問題。
  • 從餐桌禮儀,看中西方文化差異
    餐桌文化從另一個角度體現著一個國家的精神文明和國民素質。美國擁有豐富多彩的餐桌文化,可是別有一番情趣呢! 下面我們從飲食觀念、飲食結構、飲食方式、烹飪方式、餐桌禮儀等角度來分析一下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之處。 You may have had Western food in western restaurants many times.
  • 從可愛的漫畫來看中西方文化差異
    受著不同的教育,生活在不同的社會,從事著不同的工作,中國人和西方人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不同的思維方式。在不同文化的薰陶下,很多西方人看中國和中國人充滿好奇,但同時又帶有著一些老套的刻板印象。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享一系列有趣的漫畫,來自ins上的一個可愛的中國留學生——曹思予,ins名「tinyeyescomics」(小眼睛,也是西方人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之一吧!),看看她在生活中跟西方人相處因文化差異而發生的那些有趣事吧!
  • 霍桂桓:略論文化傳統對人權發展的作用
    無論從歷史發展角度來看,還是就現實具體狀況而言,人權觀念的形成、尤其是它通過具體實現而發揮現實作用的過程,都與特定的文化觀念及其歷史傳承有著直接的、極其密切的關係。,而是在西方近代以來的民族國家之中才出現並逐步得到發展的——毋庸贅言,這種觀念之所以在許多民族國家之中都沒有產生並得到發展,既不是因為這些民族國家當時不存在各種相關的、同樣嚴重(甚至更加嚴重)的現實問題,也不是因為其中的民眾沒有相應的、爭取平等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的強烈願望 ,而是因為在特定的自然環境、社會現實氛圍和歷史傳統基礎之上逐步形成的,以折射的方式反映特定社會的基本結構的文化觀念及其傳統,並沒有為人權觀念的產生和發展
  • 餘英時:民主﹑人權與儒家文化
    ----新儒家與自由主義:對立的思想流派民主與人權這兩個完全起於西方的概念﹐前者可追溯到古希臘時代﹐後者則興起於文藝復興與啟蒙之時[1]。然而﹐自19世紀末以來﹐中國知識分子對諸如自由﹑平等﹑社會契約等一攬子西方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如此著迷﹐以致於他們一直致力於將這些觀念移植到中國來。
  • 從鄭曉龍執導的《刮痧》看中西方文化差異
    「一個中西文化的誤會,導致父子分隔;一個不屈不撓的父親,得使父子團聚。」在第一次庭審過程中,許大同為父親頂替了罪名,試圖向法官證明刮痧有科學依據,卻因文化差異,一時無從說起。律師朋友約翰得知丹尼斯背後的傷痕後,同樣認為他傷害了自己的孩子。
  • 龍應臺:文化偽差異 中國人真是異類嗎?
    在「亞洲價值」的架構裡,中國文化,一言以蔽之,就是一個群體文化,而西方文化,一言以蔽之,就是一個個人文化。人權觀念與個人主義是分不開的,因此它是西方所特有的財產,不屬中國傳統。結論就是:不能將現代西方的人權標準求諸中國。對中國要求人權的,若是中國人,就是賣國叛徒;若是西方人,就是殖民主義者。
  • 中華文化中的人權概念(駁中國無人權論)
    並且以解放者的錯誤自我定位向不少中國青年人傳播西方觀念,以圖達到精神上分裂中國的企圖,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所以我們有必要以五千年薪火傳承的中華文化觀念,以千年文化道統去幫助中國人民了解我們中國長久植根於這片土地上的人權觀念。一.西方人權觀念的來源西方文化和中華文化的不同點,來源於兩種文化的構建出發點的不同。
  • 語言觀文化:從中英文語言順序對比看中西方文化差異
    03這些表達差異說明了什麼?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語言使用者思維的體現。這些語言順序上的差異反映了:一、漢語思維重整體,英語思維重個體。中國的集體主義,大局觀,少數服從多數,等等說法,都是這個思維的體現。
  • 中國喜印章,西方愛籤名,透過集體與個人意識,看中西方文化差異
    而西方和中國有很大的差別,西方並沒有印章,而是靠籤名來作為識別標記。西方人的文書或者信件中都會署上自己的姓名,他們用籤字來確定最終的責任歸屬或利益歸屬。因此西方的憲法都需要最高長官籤下姓名才能生效,交易協議也需要雙方籤字才能夠生效。歸根結底只是兩種不同文化的差異,兩種方式各有優劣。
  •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在我看來中西方存在著很大的文化差異,正如上面文章中所介紹的。學習和了解西方文化能使我們更好的去認知這個世界,去領略不一樣的風光。下面舉幾個例子來說明中西方文化差異。首先,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差異。中國西方國家都有各自代表的哲學家。
  • 語言藝術:通過習慣性語言看中西方文化差異,真是長知識了!
    而英語和漢語這兩種語言都擁有著歷史悠久性,自然也會都包含著大量的習語,因此,英語學習者往往可以從英語習語的學習中進行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了解和學習,這對於其真正把握英語這種語言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就以英語習語為研究對象來探究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
  • 呂怡維:人權概念和人權思想的中國話語闡釋
    內容提要:西方人權思想理論是西方歷史文化的產物,產生於自身特定的歷史文化土壤中,其提供的人權標準和定論對於多元文化的當今世界並不具有絕對普遍意義。關鍵詞:人權思想;生存權與發展權;以民為本;中華法文化;近年來,人權領域的中國話語權問題在國內人權學界受到諸多關注,學者都從各自的視角闡述了不少有見地的意見,也指出了產生於西方的人權思想理論的局限性問題,但總體從西方人權思想理論的資產階級屬性角度批判的居多,從人權學的學理角度進行質疑性思考的文章居於少數
  • 英語顏色詞的「顏」外之意,看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顏色作為一種感官認知,人類對其的認知有明顯的共通之處,基本顏色詞的含義在各個語言中應是相同的,但因東西方地理環境、歷史傳統、宗教信仰、價值觀念、文化風俗、思維定勢以及審美情趣等方面的不同,人們總是按照自己的思維定勢和價值尺度去描繪事物的顏色
  • 如何理解「文化相對論」與「文化普世論」?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分析文化的形成、發展與傳播 | 19北大傳播學碩真題解析06
    如何理解「文化相對論」與「文化普世論」?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分析文化的形成、發展與傳播難度5星。
  • 飲食也是一種文化,中國和西方國家的飲食文化差異原來有這些!
    隨著歷史的積澱,飲食也逐漸發展形成一種文化。由於中國和西方國家的人們價值觀念、社會環境、傳統文化等差異,使得中國和西方國家在飲食文化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1、飲食觀念上的差異中西方飲食觀念差異,可以概括為:中國的飲食觀念相對感性,西方國家的飲食觀念相對理性。
  • 國外性文化對國內情趣服飾發展產生了影響?主要是中外性觀念差異
    國外的一些性文化也對國內的性文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性觀念的影響,多元文化傳播的影響以及作為性文化產物的情趣服飾行業的影響,不可否認,國外的性文化對國內情趣服飾的發展起著一定的推動作用。1、中外性觀念的差異從中國的傳統性觀念來說,首先,性是作為一種生育的手段,其主要目的是傳宗接代,其次,自宋朝之後,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性或多或少得被加以罪惡的成分,在程朱理學的影響下,這種性罪惡說又被誇大,性被看做是不光彩,上不得臺面的事情,加之,在古代的性中,男女的地位是極不平等的,男尊女卑,女性是男性的附屬品,女性的地位極其低下
  • 人權專家:人權入憲使人權得到充分的憲法保障
    主持人:中國的人權入憲怎麼來看待它的意義。能不能從中國人權史、世界人權史角度,放到歷史長河來看,人權入憲對中國對世界有什麼意義?有專家說中國樸素的人權觀念可以追溯到孟子,比歐洲的人權觀念早一千多年,但為什麼法國早在1791年憲法中就已把《人權宣言》列為憲法的前言,我們直到今天人權才入憲?  劉楠來:從中國的人權觀來說,可以追溯到古代。
  • 從孔子與蘇格拉底的啟發方法看中西方教育差異
    這種差別實質上反映的是他們所代表的中西方兩種文化的差異。一  春秋時期,周王室日漸衰微,「禮崩樂壞」、「禮樂徵伐自諸侯出」。所以孔子傾畢生精力,力圖恢復周禮這一基於血親倫理的宗法等級制度,這一政治取向深刻影響了他的教育觀。孔子的問對較少真正意義上的平等討論,大多老師講,弟子聽,間或弟子恭敬地提問,老師簡要地回答,基本上一兩個來回便解決問題,教學過程也就結束了。
  • 人權概念的普遍性|路易斯·亨金
    在各個時期,幾乎每個宗教包括強調個人而對人權觀念有貢獻的新教都沒有熱情的接受人權觀念,宗教不贊成人權觀念是因為把這種觀念看成本質上的人類中心觀念。自治和自由不是宗教主張的價值,而是看作一種混亂。最後一些人類文化學者指責自然權利是一個西方觀念,將其強加給其他人是文化帝國主義。在任何場合他們都堅持,如果這個世界的文化沒有接受這個人權觀念,人權就沒有希望。不久前,人權觀念還不具有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