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8月,日本首相近衛文麿和外相松岡洋右正式宣布"大東亞共榮圈"計劃。計劃中的"大東亞共榮圈"範圍包括日本帝國(含扶植政權、偽滿洲國)、中華民國(汪精衛政權)、法屬印度支那半島、暹羅、英屬印度(含緬甸)、英屬馬來亞、英屬婆羅洲、荷屬東印度以及蘇聯遠東地區
隨著1941-1942年日軍在南洋地區攻勢的進展,"大東亞共榮圈"又將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大洋洲地區列入開發範圍
早在日本明治維新時期,隨著日本迅速完成向現代工業國轉變,並在日俄戰爭中取得勝利,日本國內先後出現了「將亞洲國家從西方殖民者手中解放出來,實現亞洲富強」的主張,「大東亞」概念的雛形漸漸形成
偽滿洲國「皇帝」溥儀。1931年日本侵佔中國東北後,1932年建立偽滿洲國傀儡政權,並開展對中國東北全面殖民計劃
偽滿洲國紙幣。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我國大面積國土被日本侵佔,並扶植了南京國民政府(汪偽)、華北政務委員會、蒙疆聯合自治政府等傀儡政權
關東軍中的俄國士兵。在這一背景下,「大東亞秩序」被日本軍國主義及民族主義者利用,進行大肆宣傳。日本聲言將與「滿洲國」及中華民國建立經濟聯合體,開發利用東南亞各國的資源,並在南太平洋建立外圍軍事防線
中華民國新民會的宣傳海報。中華民國新民會是1937年12月由日本在北平建立的民眾團體,其宗旨是「維護新政權」「開發產業」「發揚東方文化道德」「善鄰締盟」以建設東亞新秩序
日本國防婦人會的宣傳海報
1940年9月向越南西貢行進的日軍。1941年日本開始大舉向東南亞和南洋島國擴張
日本在向東南亞國家的侵略擴張中,扶植了諸多傀儡政權,"大東亞共榮圈"計劃在東南亞地區得到拓展與宣傳。圖為日本宣傳「大東亞共榮圈」的海報
日本宣傳「大東亞共榮圈」的海報
日本宣傳「大東亞共榮圈」的海報
1941年 菲律賓的宣傳海報
1941年 菲律賓的宣傳海報
1942年泰國宣傳「大東亞共榮圈」的報刊
日本佔領南洋諸島後宣傳畫
日本佔領南洋諸島後宣傳畫
緬甸在日佔時期的宣傳海報
1943年11月5日至6日在日本東京召開了「大東亞會議」,會議由日本首相東條英機主持。 圖為是參加會議的「各國領導」合影,從左到右分別為緬甸國總理巴莫、 偽滿洲國總理張景惠、偽南京政權行政院院長汪兆銘、菲律賓第二共和國總統何塞·帕西亞諾·勞雷爾和自由印度臨時政府首領蘇巴斯·錢德拉·鮑斯
「大東亞會議」合影
1943年以後,戰場形勢的轉折,使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計劃成為根本無法實現的幻想。圖中是"大東亞共榮圈"達到的最大範圍(194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