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8月1日,時任日本外相的松岡洋右(1880—1946)發表了「皇道外交宣言」。其中提到:「要根據我們皇道的偉大精神,首先建立以日、滿、華三國為一環的『大東亞共榮圈』,然後宣布強有力的皇道,貢獻於公正的世界和平。」「大東亞共榮圈」之說正是由此出籠的。
1941年10月18日,繼任首相、陸軍大臣東條英機成為「大東亞共榮圈建設」的實施者。為實現這一野心,東條決意創設「大東亞省」,作為「大東亞共榮圈」的最高行政機構,負責統治大東亞地域內諸國家的一切事務。1943年11月5日,東京召開了「大東亞會議」,通過《大東亞共同宣言》,標誌著所謂「大東亞共榮圈」的建成。
「大東亞共榮圈」真如日本政府所宣傳的那樣公正和美好嗎?對「二戰」時期飽受日本侵略和奴役之苦的亞洲人民來說,那是一段用血和淚書寫的歷史。
從1941年12月至1942年5月,在五六個月的時間裡,日本迅速吞併了東南亞諸國。日軍向西越過泰國,侵佔了英屬緬甸,直取印度大門;向南佔領馬來西亞、新加坡及荷屬東印度,並在菲律賓打敗了美軍,控制了整個東南亞海島地區,逼近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至此,日本侵略軍已控制了386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和1.5億的人口。連同此前侵佔的包括朝鮮、印度支那和中國淪陷區在內,則總面積達700萬平方千米,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殖民帝國。這是對日本所謂的「大東亞戰爭」是日本民族的「自衛戰爭」、「旨在把亞洲人民從英美枷鎖下解放出來」的言論的莫大諷刺。
日本佔領東南亞各地產油區後,為滿足其擴張和侵略戰爭的需要,進行了破壞性開採。如在荷屬東印度油田,日軍進行的大強度開採致使出油量激增,1943年達4961萬桶;但到次年即驟然下降至3691萬桶。中南半島諸國是亞洲的穀倉和著名的大米出口地,日本在該地區強制徵購糧食,如在越南,日本每年要掠奪大量的大米:1940年為46.8萬噸;1941年為58.5萬噸;1942年為97.4萬噸;1943年為102.3萬噸;1944年,因日本強迫當地農民改種其他軍需作物和遭遇天災,稻田的產量下降,但日本仍運走了49.9萬噸大米。在緬甸,日軍則強行壓縮稻米播種,擴大棉花播種面積,致使該國大米產量由戰前的600萬—700萬噸下降到只有260萬噸。事實說明,日本提出的「共存共榮」口號,是以他國的民族利益作代價換取它自己的「獨榮」。
日本侵略者在其所謂的「共榮圈」內實行殘酷的殖民統治,欠下了亞洲人民累累血債。在中國,諸如南京大屠殺,731細菌部隊的活體試驗,北京、浙江等地進行的細菌戰,冀東和黑龍江等地製造的潘家戴莊、北疃、巴木東、三肇等30餘起大慘案,山東臨清的大掃蕩,湖南遠安進行的大屠殺等,均是他們殘殺中國人民的典型暴行。在新加坡,因華僑支持祖國的抗戰,日軍司令官山下奉文把新加坡的華僑視為眼中釘,對敵視日軍的華人均殺無赦。在1942年2月21日至25日僅5天內,受到「檢舉」而追查的18至50歲的新加坡華僑約20萬人,被處死者至少有2.5萬人。日本所建立的「大東亞共榮圈」,無論是對被侵略和掠奪的中國、東南亞以及亞洲的其他地區,還是對日本本土的廣大民眾,最終帶來的只是飢餓、死亡、物產和財富的損失,以及無盡的精神苦難。這足以表明,日本侵略者所鼓吹和實施的「大東亞共榮圈」,是掠奪、屠殺、奴役亞洲國家和人民的陰謀,是損人又害己的邪惡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