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王朝與清朝貿易往來密切,為何要把人參被列為「違禁品」?

2020-12-20 豈止史實

朝鮮王朝,建立於1392年,是朝鮮半島上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同期歷史上經歷過古代中國的明清王朝,而且朝鮮王朝和明清王朝都建立起了十分密切的關係。

從明朝的萬曆援朝中就可以看出朝鮮王朝和明王朝之間的關係有多麼親近,除此之外,朝鮮王朝和明王朝之間的關係變得更為密切,從早期的武力入侵,一次又一次的擊敗朝鮮,清朝迫使朝鮮臣服,再到甲午戰爭時,清朝出兵朝鮮,共同抗擊日本。

在這些背後,是清朝對朝鮮的控制以及複雜的關係。而在這之中,最為突出的就是朝鮮和清王朝之間的貿易關係,除了一般的陸地貿易路線,還開拓了海上貿易,但是,在朝鮮與清朝密切的貿易往來中,人參貿易漸漸開始衰亡,在這種現象的背後也存在著許多複雜的因素

一、人參是出於朝鮮自身利益考慮的設置的違禁物品

朝鮮王朝與中國古代明清王朝的貿易往來一直沒有斷過,但是朝鮮在對清王朝的貿易中,根據朝鮮不同時期、其國內金錢儲備以及經濟政治需求的不同設置了貿易往來中的違禁物品。

而在違禁物品中,一方面是因為清王朝限制的不能用於貿易往來的物品,此外就是朝鮮王朝考慮到自己不同時期的利益而限制的貿易禁止物品,而人參貿易顯然就是朝鮮王朝在某一段時期內限制往來的貿易物品,這在某種程度上加速促進了清王朝與朝鮮王朝人參貿易的終結。

因此,從朝鮮王朝的利益角度進行考慮,其將人參作為不能進行貿易的物品,關於人參與朝鮮王朝之間的利益糾纏,還有許多可以追溯的歷史。

實際上,自古以來,人參就是朝鮮半島對外出口的主要貿易商品,而從俗語「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我們也可以知道,對於朝鮮王朝來說,在朝鮮半島上其中少不了珍貴的土特產。

而在朝鮮土特產中,高麗人參無疑最能排的上號的特產之一,甚至還有一整座城都作為人參產地而為聞名世界,其主要的產地之一就是開城,開城的全稱是開城特級市,歷史上這裡曾是高麗王朝的古代都城。

在漫長的五百年時間長河中,開城商業繁榮一時,朝鮮馳名海內外的高麗人參,多數都產自開城郊區。所以說,朝鮮並不是一直限制人參的對外出口的,在對清王朝的貿易中,人參的出口顯然損害到了朝鮮王朝的利益,因為在朝鮮,人參的地位同金銀的地位幾乎完全等同,有時候甚至會出現人參價值高於金銀的情況,而人參並不是一種開墾不盡的資源。

因此,限制人參的出口貿易就成為朝鮮王朝這一時期的貿易政策限制內容。

二、朝鮮王朝的朝貢貿易:獨特的「用銀制度」和巨大利潤的人參貿易

1.朝鮮王朝對清王朝的朝貢貿易:大量稀有的人參代替了白銀

朝鮮王朝時期,因為朝鮮半島上缺乏冶鍊金銀的自然資源和物質條件,因而每次在朝鮮王朝對外進行朝貢貿易時,都會因為白銀而捉襟見肘,由於朝鮮本國缺乏白銀,所以在朝鮮本國背部通常不使用白銀,白銀只用於對外的朝貢貿易,這一點無論是在古代中國的明朝還是清朝時期都是一樣的政策和條件。

在明朝時,朝鮮朝貢的物品就是其本國生產的土特產「人參」,這一點在清朝建立初期,朝鮮王朝的使者團曾經就這個問題同清朝統治者進行探討,最後一致決定可以用人參代替白銀進行朝貢貿易。

原本這樣的政策對於朝鮮王朝來說是一件好事,因為朝鮮王朝本地的白銀產量太小,白銀對外的過度流出會造成國內用銀匱乏,而人參只是本地可以開墾的朝鮮半島的土特產。

但是也正是朝鮮王朝所屬的朝鮮半島所特有的上好的珍貴的高麗人參,其在清王朝,甚至在其他各個國家都是稀有且珍貴的存在,故而其價值後來遠遠超過於白銀,而清王朝大量的需求在某種程度上是朝鮮王朝所負擔不起的。

除此之外,將人參作為朝貢貿易的物品,顯然對於朝鮮王朝來說是很大和負擔。因為雖然朝貢貿易一開始路途遙遠且耗時較長,但朝鮮與古代中國的貿易往來關係從明朝開始就變得十分密切和頻繁,再加上後來越來越多的貿易路線被開拓出來,一年甚至四五次的朝貢是朝鮮王朝負擔不起的。

2.日本在很大程度上阻斷了朝鮮王朝與清王朝的人參貿易

而到清朝初期,日本開始和朝鮮半島進行貿易往來,人參無疑成為了主要的消費品,「彼人最近我國藥參」,「倭俗,每病輒用參而見效,故不計價之高下而爭買。」等等。

可見,朝鮮出口人參到日本的貿易往來是存在暴利的,而在朝鮮王朝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一方面,他們可以將少量人參賣到日本以換取相對較多的白銀,轉而用這些白銀作為向清王朝進行朝貢的物品,這對朝鮮王朝來說,無疑比直接將人參朝貢給清王朝要有利的多。

另一方面,在朝鮮王朝看到人參帶來的暴利的同時,日本和中國古代的清王朝毫無疑問的也看到了人參的價值,這樣珍貴的能夠牟取暴利的物品顯然其價值遠遠高於白銀本身的價值。

所以,朝鮮開始限制本國人參貿易的出口,是有兩方面的考量,首先是人參價值高於白銀價值帶給朝鮮王朝新的利益的考量和思考。

其次,考慮到政治和經濟,包括甚至是軍事安全的需要,限制人參出口貿易,是為了保全朝鮮王朝政權的存在和穩定性,畢竟太多的人參可能會引發其他強大的國家更大的貪念和野心,最後遭殃的還是朝鮮王朝。

三、朝鮮王朝和清王朝人參貿易的衰落起源於朝貢貿易的衰落

首先,從上面的表述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清朝時期,朝鮮王朝的對外朝貢貿易主要由人參組成,而朝鮮的朝貢貿易在清朝康熙年間到達巔峰,隨後開始走向衰落,因而清王朝和朝鮮王朝之間的人參貿易也隨著朝貢貿易的衰落而逐漸衰亡了。

所以可以說兩國之間人參貿易的衰亡是因為以人參為主要物品的朝貢貿易的衰落而導致的,或者說兩國從朝貢貿易中得到的利益遠遠少於他們所付出的。

一方面,從清王朝的角度來說,朝貢貿易一般是,藩屬國將其本國的特產或者是白銀交納給清朝,而出於彰顯清王朝的大國地位,為了招待這些藩屬國,並且給予一定的賞賜,清王朝實際付出的比藩屬國朝貢物品的價值,還要多很多,而利益只是朝貢貿易衰落的一部分原因。

而另一方面,從朝鮮王朝的角度來說,人參的民間貿易比對外的朝貢貿易獲利要多許多,再加上出於政治安全的考慮,朝鮮王朝根本不敢將自己本國人參的數量完全顯露出來,招致滅國的威脅。

朝貢貿易的衰落,在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清王朝地位的衰落,而在其他藩屬國開始意識到這種現象和情況的時候,已經無可避免,朝鮮王朝也無可奈何,只能最大程度的想辦法進行彌補。

首先就是將「免費的」,「不再獲利的」人參貿易關閉,因為雖然清朝的強大會威脅到朝鮮王朝政權的安穩性,但是除了中國這個敵人之外,朝鮮周圍還有更多的隱含的威脅,這種威脅不止是政治和國家安全方面的,還有處於經濟層次的考量,因為日本是朝鮮人參的最大的消費國。

所以無論是朝貢貿易的衰落還是人參貿易的衰亡,歸根結底,都是出於兩個國家從經濟、政治、國家安全、國內情況等多個角度、多個層次的考量。

四、結論

綜上所述,人參在當時作為一種稀有物品,在經濟價值上自然是最高層次和社會地位的存在,但是對於某些國家和地區來說,這就是他們生存的命脈所在,所以他們無時無刻不在圍繞著這個物品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貿易往來進行利益角逐和衡量。

而一種商品的貿易往來勢必是兩個國家之間的交往,所以在考慮利益的時候,自然也需要從這個兩個國家獨立的個體開始衡量,再從兩國之間的關係變化進行利益制衡。

顯然,人參貿易對於清王朝和朝鮮王朝來說都是一項「賠本的買賣」,並且後期隨著朝貢貿易的衰落,清王朝在藩屬國之間的統治地位遭到質疑,兩國關係之間地位的變化也是造成這一結果的一個隱含要素。

相關焦點

  • 松商:朝鮮半島的開城商人
    開城高麗王朝時期,開城作為朝鮮半島的首都,是全國重要的商業貿易中心。人口的集中本身就帶來了商業的繁榮,加之朝貢貿易的發展,中央與地方的貿易往來等等,開城商人群體迅速崛起。由於這些大商人活躍在流通領域,與統治階層又有密切的往來,漸漸地以代理人的方式掌控了朝鮮國內的貿易活動。到了高麗王朝後期,商人的身份有所提高,可以進入官場,憑藉著金錢與權力,再次擴大了自身在國內外貿易領域的影響力。進入朝鮮王朝時期,首都已經由開城遷到了南邊的漢城,高麗時期的開城商人作為首都商人,以享受的政治經濟特權為基礎獲得了財富。
  • 朝鮮盜賊偷清朝人參,康熙的處理方式絕了,讓朝鮮懼怕清朝200年
    前言:鴨綠江三道溝在清朝時期就處在我國邊境地區,此地以盛產野人參聞名。人參作為營養品中的絕佳之物受到很多人的喜愛,綠江三道溝自然就成為皇家的御用人參園了,會有專門的清兵在此地守衛。然而康熙皇帝得知後卻覺得要利用此事做些文章,永絕朝鮮越境偷參之事,讓他們知道清朝的威嚴不容挑釁。於是乎,他就派遣「查使」前往朝鮮調查此事,當然,除此之外康熙皇帝還先後給朝鮮下達了四道旨意,這旨意中的內容正是其中的精妙之處。:「察議」朝鮮國王,追究國王平日疏忽之罪。當朝鮮受到這道旨意之後,其實心中不算懼怕。
  • 18世紀朝鮮單方面對大清實施貿易禁運,藩屬國為何如此膽大?
    李昑(1694年—1776年),即朝鮮英祖,是朝鮮王朝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王,崇尚節儉。雍正十二年(1734年),英祖頒布了禁奢令,在全國開始了浩浩蕩蕩的禁止奢侈的運動。這些舉措嚴重的打擊了朝鮮與大清的貿易,甚至導致大清專門針對朝鮮出口的商行倒閉。一個小小的藩屬國為何敢對宗主國大清如此的大膽?英祖的禁奢運動除了推動節儉以外,還有經濟政治各種層面的考量當時大清的商品可以說充斥著朝鮮的方方面面,從上到下以用大清物品為榮。而朝鮮本土生產的土布等商品根本無人問津。
  • 唐代的海外貿易,給歷代王朝的海外貿易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條件
    唐朝海外貿易一直處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在海外貿易方面,東至日本有登州—渤海—遼東半島—朝鮮半島—日本、揚州或明州—東海—日本、楚州—山東半島—黃海—朝鮮半島—日本三條線路,與日本有密切的貿易關係但在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內大亂,吐蕃、回紇等少數民族趁機把持東西方貿易往來的西北商路,一度繁榮的陸上絲綢之路由此便冷清下來。
  • 兩個即將滅亡王朝的對話:朝鮮向清朝請教改革
    通過本書,讀者可以了解當時清王朝與朝鮮王朝這兩個即將滅亡王朝的對話。朝鮮高宗於1881年派「領選使」金允植到天津,與李鴻章等會談。與金允植對話的,包括北洋大臣李鴻章、招商局總辦唐廷樞、青年軍官袁世凱。德國人穆麟德也和金允植展開了會談。他們討論的話題十分廣泛,涉及國際形勢與中國、朝鮮國內的各個方面。
  • 朝鮮和天朝為何要為對方兩肋插刀?
    到了康雍乾年間,清朝鼎盛時期到來,隨著宗藩交往年復一年地進行,朝鮮反清的情緒逐步消退。很多知識人在跟隨赴京使團一路參觀之後,眼見清朝治下的中國是如此的殷實繁華,不免大受刺激,開始呼籲朝鮮不要盲目反清,還是先好生學習一下清朝,以便厚生利民。其實這種認識,實際上等於是間接承認了清朝的中華文明地位。隨著時間的流逝,朝鮮對清朝的中國地位,不免漸趨認同。
  • 自從高麗改名叫朝鮮後,為什麼中原王朝就沒有佔領過朝鮮了?
    也就是高麗王朝自取也,非中國帝王好吞併其土地。從明代後,高麗改國名叫朝鮮。「朝鮮」這一國名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給朝鮮開國國王李成桂的。有「朝日鮮明」的意思。中國在明代之前,中原王朝曾數次佔領高麗,從改名叫朝鮮後,中原王朝就沒有佔領過朝鮮,這是為什麼呢?
  • 【人參文化•218期】商道•朝鮮人參大王•林尚沃的故事(四)修成商佛!
    上期微文:【人參文化•217期】商道•朝鮮人參大王•林尚沃的故事(三)戒盈杯林尚沃原本以考上譯官為志願,但由於科舉考試的黑暗讓他的夢想破碎,於是林尚沃就開始加入灣商,因為他天資聰穎加上漢語能力佳,使他32歲就成為灣商大房
  • 在朝鮮,高麗人參無人不知,產地開城是怎樣的?
    朝鮮土特產中,高麗人參無疑是排得號的,也深受外國遊客的青睞。可是說起其主要產地,知道的人就不多了。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朝鮮高麗參的主要產地開城。圖為開城地區的居住區,比起平壤的現代化高層公寓來,歷史人文氣息尤其濃厚。開城的全稱是開城特級市,歷史上這裡曾是高麗王朝的古代都城。在漫長的五百年時間長河中,開城商業繁榮一時。上世紀50年代,開城直轄市成立。
  • 清朝閉關鎖國真的錯了嗎?只怕未必
    提到清朝繞不過「閉關鎖國」,主流思想將其定性為,清朝與世界脫軌,愚昧落後的開端,導致近代被列強欺凌。事實上,很多人不知道「閉關鎖國」歷史,本文將帶您剖析,閉關鎖國的由來與清王朝鎖國的背景。閉關鎖國閉關鎖國,戰略劣勢下消除潛在威脅!
  • 在明朝泛濫成災的倭寇,為何在清朝不見了?誰搞定了他們?
    但令很多人沒想到的是,在明朝肆虐沿海的倭寇,在清朝卻突然消失了。是誰剿滅了他們呢?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肆虐明朝的倭寇為何會在清朝消失?倭寇之禍讓明朝歷代皇帝都憂心忡忡,為何在清朝卻突然消失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首先,明朝嘉靖時期對倭寇的沉重打擊。
  • 朝鮮王朝朋黨政治:儒學為何造成朋黨相爭,又如何影響王朝政治?
    儒學取代佛教成為朝鮮王朝正統思想,國王決策依賴儒生公論,儒生的濫觴則造成各大派系爭鬥,朋黨政治應運而生第一個把朱子儒學相對完整的帶到朝鮮王朝的,是當時高麗王朝的宰相安珦。在當時,高麗王朝的佛教僧侶十分腐敗,引起了社會廣泛的不滿和批判。這時儒學就得到了許多優秀學者的關注,出現了一大批儒學傳教者,如鄭夢周,權近等人。
  • 老照片,甲午戰爭時期的朝鮮,那時清朝和日本正在這裡激戰
    圖為當時的平壤牡丹臺和玄武門,這兩處是平壤北邊的戰略要地。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國王邀請宗主國清朝出兵鎮壓,清政府派葉志超、聶士成率2500名清軍入朝。日軍亦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藉口不請自來,逐漸增至上萬人,朝鮮半島局勢驟然緊張。
  • 朝鮮王朝時代
    朝鮮王朝時代的孩子們降生後,在成長過程中會按照自己的身份走向學習的道路。當時人們的身份分為稱作「兩班」的貴族與從事農業和工商業的平民。屬於兩班階層的孩子們在鄉村的教育機構即「書堂」學習《千字文》和《小學》等。之後,為了參加科舉考試,會到鄉校或書院學習儒學經典和歷史書籍。
  • 清朝的淑嘉貴妃是朝鮮人,為何現在的韓國人,卻幾乎不提?
    不過中國歷史上有個很得寵的妃子卻真的來自古代韓國也就是朝鮮,可他們半個字也不提。這就有點奇怪了,平時爭著搶孔子的他們卻壓根兒不提淑嘉皇貴妃,這是為何呢?從元朝時開始,朝鮮就有向中國進獻美女的習慣。那時候他們是中國的附屬,因此對中華十分敬畏。朝鮮總會以選秀的方式來挑選各方麵條件都不錯的美女貢獻給中國。
  • 朝鮮通過人參法 監督管理人參種售全過程
    朝鮮開城高麗參酒(韓國統一部)海外網1月27日電據朝中社25日報導,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日前通過並頒布人參法。在此之前,朝鮮還於22日成立人參協會。韓聯社分析認為,朝鮮有意實現開城高麗參的產業化發展。
  • 茅海建論清朝的宗藩關係藩部,屬國,朝貢國
    我真希望有人學習馬來語和荷蘭語,研究清朝與荷屬東印度公司、馬來諸國的關係。「西洋諸國」呢?龔自珍所稱「意達利亞」為何?根據清代官方文獻記載,西洋意達利亞國教化王伯納第多遣使葛達都、易得豐於雍正三年(1725年)「奉表賀皇上御極」。
  • 清朝監獄關四國犯人,俄國吃麵包,日本朝鮮吃米,中國卻吃這個?
    清朝最大的監獄,不是位於首都,而是在哈爾濱。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王朝,因為閉關鎖國政策,遭到了日本和其他國家的欺凌。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哈爾濱道裡監獄。道理建議設立於光緒二十七年,設有男監,女監,病監和雜居房。可以容納下3000多名犯人,是當時清朝最大的監獄了。
  • 歷史劇|《王國》:喪屍大片裡的朝鮮政治史
    朝鮮王朝時期極為講究身份秩序,劇中「姓趙」即特權電視劇第二季中亦多次借用十九世紀歷史事件的標誌符號。在世子李倉被人誤會殺死早已死亡的國王,而王妃趙氏尚未生出元子之時,備邊司堂上(即堂上官)們在賓廳討論萬一王妃生下女兒的話,是否要提前安排可能即位的王室旁系人士。有官員建議可以考慮流放在江華島後遭賜死的魯成君的子孫。
  • 2020年全球人參貿易行業市場現狀與競爭格局分析 中國韓國是人參產...
    中國和韓國是主要的人參產出國目前,世界範圍內的人參主要出產於中國的東北地區、朝鮮半島、日本以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此外還有美國和加拿大。產於中國東北的叫「關東人參」或長白山人參、吉林人參;產於朝鮮、韓國的叫「高麗參」;產於美國北部和加拿大的叫「西洋參」,其皂苷種類和人參略有差異。韓國「高麗參」的栽培種植主產區主要集中在韓國的錦山、扶餘、忠南、慶北等地,人參產業在韓國農業經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被視為韓國的三大支柱產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