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王朝,建立於1392年,是朝鮮半島上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同期歷史上經歷過古代中國的明清王朝,而且朝鮮王朝和明清王朝都建立起了十分密切的關係。
從明朝的萬曆援朝中就可以看出朝鮮王朝和明王朝之間的關係有多麼親近,除此之外,朝鮮王朝和明王朝之間的關係變得更為密切,從早期的武力入侵,一次又一次的擊敗朝鮮,清朝迫使朝鮮臣服,再到甲午戰爭時,清朝出兵朝鮮,共同抗擊日本。
在這些背後,是清朝對朝鮮的控制以及複雜的關係。而在這之中,最為突出的就是朝鮮和清王朝之間的貿易關係,除了一般的陸地貿易路線,還開拓了海上貿易,但是,在朝鮮與清朝密切的貿易往來中,人參貿易漸漸開始衰亡,在這種現象的背後也存在著許多複雜的因素
一、人參是出於朝鮮自身利益考慮的設置的違禁物品
朝鮮王朝與中國古代明清王朝的貿易往來一直沒有斷過,但是朝鮮在對清王朝的貿易中,根據朝鮮不同時期、其國內金錢儲備以及經濟政治需求的不同設置了貿易往來中的違禁物品。
而在違禁物品中,一方面是因為清王朝限制的不能用於貿易往來的物品,此外就是朝鮮王朝考慮到自己不同時期的利益而限制的貿易禁止物品,而人參貿易顯然就是朝鮮王朝在某一段時期內限制往來的貿易物品,這在某種程度上加速促進了清王朝與朝鮮王朝人參貿易的終結。
因此,從朝鮮王朝的利益角度進行考慮,其將人參作為不能進行貿易的物品,關於人參與朝鮮王朝之間的利益糾纏,還有許多可以追溯的歷史。
實際上,自古以來,人參就是朝鮮半島對外出口的主要貿易商品,而從俗語「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我們也可以知道,對於朝鮮王朝來說,在朝鮮半島上其中少不了珍貴的土特產。
而在朝鮮土特產中,高麗人參無疑最能排的上號的特產之一,甚至還有一整座城都作為人參產地而為聞名世界,其主要的產地之一就是開城,開城的全稱是開城特級市,歷史上這裡曾是高麗王朝的古代都城。
在漫長的五百年時間長河中,開城商業繁榮一時,朝鮮馳名海內外的高麗人參,多數都產自開城郊區。所以說,朝鮮並不是一直限制人參的對外出口的,在對清王朝的貿易中,人參的出口顯然損害到了朝鮮王朝的利益,因為在朝鮮,人參的地位同金銀的地位幾乎完全等同,有時候甚至會出現人參價值高於金銀的情況,而人參並不是一種開墾不盡的資源。
因此,限制人參的出口貿易就成為朝鮮王朝這一時期的貿易政策限制內容。
二、朝鮮王朝的朝貢貿易:獨特的「用銀制度」和巨大利潤的人參貿易
1.朝鮮王朝對清王朝的朝貢貿易:大量稀有的人參代替了白銀
朝鮮王朝時期,因為朝鮮半島上缺乏冶鍊金銀的自然資源和物質條件,因而每次在朝鮮王朝對外進行朝貢貿易時,都會因為白銀而捉襟見肘,由於朝鮮本國缺乏白銀,所以在朝鮮本國背部通常不使用白銀,白銀只用於對外的朝貢貿易,這一點無論是在古代中國的明朝還是清朝時期都是一樣的政策和條件。
在明朝時,朝鮮朝貢的物品就是其本國生產的土特產「人參」,這一點在清朝建立初期,朝鮮王朝的使者團曾經就這個問題同清朝統治者進行探討,最後一致決定可以用人參代替白銀進行朝貢貿易。
原本這樣的政策對於朝鮮王朝來說是一件好事,因為朝鮮王朝本地的白銀產量太小,白銀對外的過度流出會造成國內用銀匱乏,而人參只是本地可以開墾的朝鮮半島的土特產。
但是也正是朝鮮王朝所屬的朝鮮半島所特有的上好的珍貴的高麗人參,其在清王朝,甚至在其他各個國家都是稀有且珍貴的存在,故而其價值後來遠遠超過於白銀,而清王朝大量的需求在某種程度上是朝鮮王朝所負擔不起的。
除此之外,將人參作為朝貢貿易的物品,顯然對於朝鮮王朝來說是很大和負擔。因為雖然朝貢貿易一開始路途遙遠且耗時較長,但朝鮮與古代中國的貿易往來關係從明朝開始就變得十分密切和頻繁,再加上後來越來越多的貿易路線被開拓出來,一年甚至四五次的朝貢是朝鮮王朝負擔不起的。
2.日本在很大程度上阻斷了朝鮮王朝與清王朝的人參貿易
而到清朝初期,日本開始和朝鮮半島進行貿易往來,人參無疑成為了主要的消費品,「彼人最近我國藥參」,「倭俗,每病輒用參而見效,故不計價之高下而爭買。」等等。
可見,朝鮮出口人參到日本的貿易往來是存在暴利的,而在朝鮮王朝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一方面,他們可以將少量人參賣到日本以換取相對較多的白銀,轉而用這些白銀作為向清王朝進行朝貢的物品,這對朝鮮王朝來說,無疑比直接將人參朝貢給清王朝要有利的多。
另一方面,在朝鮮王朝看到人參帶來的暴利的同時,日本和中國古代的清王朝毫無疑問的也看到了人參的價值,這樣珍貴的能夠牟取暴利的物品顯然其價值遠遠高於白銀本身的價值。
所以,朝鮮開始限制本國人參貿易的出口,是有兩方面的考量,首先是人參價值高於白銀價值帶給朝鮮王朝新的利益的考量和思考。
其次,考慮到政治和經濟,包括甚至是軍事安全的需要,限制人參出口貿易,是為了保全朝鮮王朝政權的存在和穩定性,畢竟太多的人參可能會引發其他強大的國家更大的貪念和野心,最後遭殃的還是朝鮮王朝。
三、朝鮮王朝和清王朝人參貿易的衰落起源於朝貢貿易的衰落
首先,從上面的表述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清朝時期,朝鮮王朝的對外朝貢貿易主要由人參組成,而朝鮮的朝貢貿易在清朝康熙年間到達巔峰,隨後開始走向衰落,因而清王朝和朝鮮王朝之間的人參貿易也隨著朝貢貿易的衰落而逐漸衰亡了。
所以可以說兩國之間人參貿易的衰亡是因為以人參為主要物品的朝貢貿易的衰落而導致的,或者說兩國從朝貢貿易中得到的利益遠遠少於他們所付出的。
一方面,從清王朝的角度來說,朝貢貿易一般是,藩屬國將其本國的特產或者是白銀交納給清朝,而出於彰顯清王朝的大國地位,為了招待這些藩屬國,並且給予一定的賞賜,清王朝實際付出的比藩屬國朝貢物品的價值,還要多很多,而利益只是朝貢貿易衰落的一部分原因。
而另一方面,從朝鮮王朝的角度來說,人參的民間貿易比對外的朝貢貿易獲利要多許多,再加上出於政治安全的考慮,朝鮮王朝根本不敢將自己本國人參的數量完全顯露出來,招致滅國的威脅。
朝貢貿易的衰落,在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清王朝地位的衰落,而在其他藩屬國開始意識到這種現象和情況的時候,已經無可避免,朝鮮王朝也無可奈何,只能最大程度的想辦法進行彌補。
首先就是將「免費的」,「不再獲利的」人參貿易關閉,因為雖然清朝的強大會威脅到朝鮮王朝政權的安穩性,但是除了中國這個敵人之外,朝鮮周圍還有更多的隱含的威脅,這種威脅不止是政治和國家安全方面的,還有處於經濟層次的考量,因為日本是朝鮮人參的最大的消費國。
所以無論是朝貢貿易的衰落還是人參貿易的衰亡,歸根結底,都是出於兩個國家從經濟、政治、國家安全、國內情況等多個角度、多個層次的考量。
四、結論
綜上所述,人參在當時作為一種稀有物品,在經濟價值上自然是最高層次和社會地位的存在,但是對於某些國家和地區來說,這就是他們生存的命脈所在,所以他們無時無刻不在圍繞著這個物品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貿易往來進行利益角逐和衡量。
而一種商品的貿易往來勢必是兩個國家之間的交往,所以在考慮利益的時候,自然也需要從這個兩個國家獨立的個體開始衡量,再從兩國之間的關係變化進行利益制衡。
顯然,人參貿易對於清王朝和朝鮮王朝來說都是一項「賠本的買賣」,並且後期隨著朝貢貿易的衰落,清王朝在藩屬國之間的統治地位遭到質疑,兩國關係之間地位的變化也是造成這一結果的一個隱含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