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王朝時代的孩子們降生後,在成長過程中會按照自己的身份走向學習的道路。當時人們的身份分為稱作「兩班」的貴族與從事農業和工商業的平民。屬於兩班階層的孩子們在鄉村的教育機構即「書堂」學習《千字文》和《小學》等。之後,為了參加科舉考試,會到鄉校或書院學習儒學經典和歷史書籍。
由於朝鮮王朝時代是以通過「三綱五常」為基礎的儒家倫理教育來實現道德社會為目標,因此對平民而言也就獲得了享受儒家倫理教育的機會。國家表彰孝子、忠臣、烈女,並將《三綱行實圖》等與圖畫一起翻譯成朝鮮語言並進行普及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別錢 採用銅錢的形狀,表達紀念或祝賀,也有的會刻上「多」、「子」等字或把多個別錢穿成串以祈願富貴多男。
孩子長大後,根據《家禮》禮法舉行成人禮。男子稱為「冠禮」,是盤髮髻戴鬥笠的儀式,在結構上由加禮、醮禮、字冠者禮三部分組成。女子稱為「笄禮」,是把編成麻花辮的長髮盤起插上髮簪的儀式。
《家禮》、《四禮便覽》中規定男子在15歲到20歲之間舉行冠禮,女子在15歲舉行笄禮。在1973年,20歲那一年5月的第三個星期一被規定為「成年日」,通過這樣的成年禮來叮囑作為成人應承擔的義務和責任,重新回味傳統社會冠禮的意義。
在朝鮮王朝時代,男女有別的儒家倫理觀念佔社會的主流地位,婚姻制度一般講求媒妁之言。通常準備適齡男女的婚禮時,首先根據記錄著出生年月日和時辰的「四柱單子」推算八字,如果八字合適並決定舉辦婚事,就遞交婚書和裝在禮盒中的聘禮單,表示正式訂婚。
舉行婚禮的地方是新娘的家。婚禮當天,新郎到新娘家舉行供木雁的「奠雁禮」,以此作為婚禮的開始。然後,按照順序進行新郎新娘對拜的「交拜禮」,新郎新娘接酒後一同倒進茅沙器的交醮禮(醮禮),及飲合歡酒的合巹禮。
《家禮》中規定的迎親是新郎把新娘接到自己家中舉行醮禮,但朝鮮時代後期的慣例是新郎在新娘家舉行醮禮,因此新郎在新娘家中行完醮禮之後,在當日或三天後回到家中給父母獻幣帛,向祖先們行大禮。
婚禮的服飾也很特別,新郎的服飾為紗帽、團領、角帶、木靴等。這種服飾原是有官職之人的制服。新娘會穿上繡著吉祥紋案的紅色華衣或草綠色的圓衫,並在女冠或花冠上裝扮髮帶。這也是在貴族宮廷裡穿著的服裝,朝鮮王朝時代後期也允許平民在婚禮時穿著。到了現代,呈上幣帛和婚禮後向老人行禮的儀式傳統仍然保留著。
女性舉行婚禮時穿的禮服。闊衣本來是公主或翁主的禮服,從朝鮮時代後期開始允許用作普通人的婚禮禮服。
朝鮮王朝時代,書生們在景色優美的地方賦詩奏曲或享受歌舞與遊戲,並將此表述為「風流」。尤其是通過音樂來表達的「索裡(聲音)」藝術,不僅被認為是韻律的表現,而且還是與道德或倫理密切相關的「禮樂」。古代書生認為,對這種禮樂的關注是有涵養的表現,所以將其視為內修品格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木製的空腔上繃緊六根弦並使用撥子演奏的樂器——豎琴,因其聲音悠遠、莊重,使得當時的書生們非常喜歡演奏或欣賞。
從具有教育目的的各種遊戲到骨牌等賭博遊戲,民間盛行多種娛樂項目。雖然方法和形態不同,但歌和舞是朝鮮王朝時代所有階層享受生活的方式之一。歌和舞對於平民而言,不僅是享受閒暇時光的一種方式,還是給勞苦的人生增添興致的手段。在此使用的代表性樂器為鑼、鼓、腰鼓、小鼓等,這些都屬於打擊樂器,人們會在此基礎上演奏能夠表現韻律的嗩吶。
風物由手鑼、鑼、長鼓、小鼓、太平簫等為基礎樂器演奏。既是一種音樂形式,也有振奮人心、愉悅神靈等功能。
使用這種樂器演奏的音樂統稱「風物」或者「風場」。風物既是民眾音樂的一種形式,也是與歌和舞結合在一起的遊戲。在祈禱村裡安寧的「風物賽」中,舞和歌也是向神表達虔誠之意所舉行儀式的重要內容。在現代社會中,風物不再發揮勞動謠的作用,形成了代表韓國傳統音樂的一脈。至今仍然繼承著這一傳統,以年輕人為主的高等學校或大學,肯定有一兩個演奏風物的社團。
家庭成員的故去是一件大事,尤其當父母等長輩故去時,會對家庭成員在家庭中的地位產生一定的影響。在《家禮》的整個內容中,喪禮所佔的比重是最大的,可見其重要性。
祭奠儀式是指把亡者安葬入土後,經36個月才脫喪的歷時3年的儒教儀禮。朝鮮時代在「孝」這一儒教倫理的指導之下,視三年守孝為為子之道。
以男性為中心的祭祀儀禮,包括忌祭、墓祭和茶禮等。忌祭是以高祖為止的四代祖上為對象,以每位祖上的忌日為祭日,墓祭是在陰曆十月到墓地給祖上舉辦祭祀活動。
子女們用華麗的喪輿恭送亡者最後的路程,並為了來世而隨葬生活用具(冥器)。在三年之內,子女們放下官職或農事,在喪廳或墳墓旁邊搭建廬幕早晚進行供奉,如同亡者在世。當然,現今的韓國社會實行三年喪禮的情況非常稀少,根據「父母健在時提前製作壽衣就長壽」的風俗,當父母的70大壽臨近時,兒女會在閏月準備壽衣等行為是流傳至今的傳統觀念。
祭祀是在祠堂供奉祖先、定期追思的儀式。而且,如同在世一樣供奉祖先,被認為是最高的「孝」道。如果是貴族家庭,則在宗孫的家設立祠堂,供奉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四代神主,如同祖先在世,傾注虔誠,還通過墓祭對已故祖先進行祭拜。
家裡沒有祠堂或身在外地,用紙榜進行祭祀時使用的圖畫。厚紙上畫有祠堂和牌位,並留出了貼紙榜的空白位置。
過去祖先們的人生與現代韓國人的人生其實是一脈相通的。經過久遠的時間,雖然社會組織和文化、家族概念產生變化,但其內在還是保持著從前流傳下來的傳統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