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王朝時代

2021-02-07 看文明

朝鮮王朝時代的孩子們降生後,在成長過程中會按照自己的身份走向學習的道路。當時人們的身份分為稱作「兩班」的貴族與從事農業和工商業的平民。屬於兩班階層的孩子們在鄉村的教育機構即「書堂」學習《千字文》和《小學》等。之後,為了參加科舉考試,會到鄉校或書院學習儒學經典和歷史書籍。


由於朝鮮王朝時代是以通過「三綱五常」為基礎的儒家倫理教育來實現道德社會為目標,因此對平民而言也就獲得了享受儒家倫理教育的機會。國家表彰孝子、忠臣、烈女,並將《三綱行實圖》等與圖畫一起翻譯成朝鮮語言並進行普及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別錢  採用銅錢的形狀,表達紀念或祝賀,也有的會刻上「多」、「子」等字或把多個別錢穿成串以祈願富貴多男。


孩子長大後,根據《家禮》禮法舉行成人禮。男子稱為「冠禮」,是盤髮髻戴鬥笠的儀式,在結構上由加禮、醮禮、字冠者禮三部分組成。女子稱為「笄禮」,是把編成麻花辮的長髮盤起插上髮簪的儀式。


《家禮》、《四禮便覽》中規定男子在15歲到20歲之間舉行冠禮,女子在15歲舉行笄禮。在1973年,20歲那一年5月的第三個星期一被規定為「成年日」,通過這樣的成年禮來叮囑作為成人應承擔的義務和責任,重新回味傳統社會冠禮的意義。






在朝鮮王朝時代,男女有別的儒家倫理觀念佔社會的主流地位,婚姻制度一般講求媒妁之言。通常準備適齡男女的婚禮時,首先根據記錄著出生年月日和時辰的「四柱單子」推算八字,如果八字合適並決定舉辦婚事,就遞交婚書和裝在禮盒中的聘禮單,表示正式訂婚。


舉行婚禮的地方是新娘的家。婚禮當天,新郎到新娘家舉行供木雁的「奠雁禮」,以此作為婚禮的開始。然後,按照順序進行新郎新娘對拜的「交拜禮」,新郎新娘接酒後一同倒進茅沙器的交醮禮(醮禮),及飲合歡酒的合巹禮。

舉行奠雁禮時使用的木雁。奠雁禮是醮禮的第一個程序,新郎進入新娘家後到達醮禮廳前先到奠雁廳。此時, 新郎把木雁頭部放置於席桌的左側後行大禮,以在新娘的父母和親戚面前立下誓約與新娘白頭偕老。


《家禮》中規定的迎親是新郎把新娘接到自己家中舉行醮禮,但朝鮮時代後期的慣例是新郎在新娘家舉行醮禮,因此新郎在新娘家中行完醮禮之後,在當日或三天後回到家中給父母獻幣帛,向祖先們行大禮。


婚禮的服飾也很特別,新郎的服飾為紗帽、團領、角帶、木靴等。這種服飾原是有官職之人的制服。新娘會穿上繡著吉祥紋案的紅色華衣或草綠色的圓衫,並在女冠或花冠上裝扮髮帶。這也是在貴族宮廷裡穿著的服裝,朝鮮王朝時代後期也允許平民在婚禮時穿著。到了現代,呈上幣帛和婚禮後向老人行禮的儀式傳統仍然保留著。

女性舉行婚禮時穿的禮服。闊衣本來是公主或翁主的禮服,從朝鮮時代後期開始允許用作普通人的婚禮禮服。




朝鮮王朝時代,書生們在景色優美的地方賦詩奏曲或享受歌舞與遊戲,並將此表述為「風流」。尤其是通過音樂來表達的「索裡(聲音)」藝術,不僅被認為是韻律的表現,而且還是與道德或倫理密切相關的「禮樂」。古代書生認為,對這種禮樂的關注是有涵養的表現,所以將其視為內修品格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木製的空腔上繃緊六根弦並使用撥子演奏的樂器——豎琴,因其聲音悠遠、莊重,使得當時的書生們非常喜歡演奏或欣賞。


從具有教育目的的各種遊戲到骨牌等賭博遊戲,民間盛行多種娛樂項目。雖然方法和形態不同,但歌和舞是朝鮮王朝時代所有階層享受生活的方式之一。歌和舞對於平民而言,不僅是享受閒暇時光的一種方式,還是給勞苦的人生增添興致的手段。在此使用的代表性樂器為鑼、鼓、腰鼓、小鼓等,這些都屬於打擊樂器,人們會在此基礎上演奏能夠表現韻律的嗩吶。

風物由手鑼、鑼、長鼓、小鼓、太平簫等為基礎樂器演奏。既是一種音樂形式,也有振奮人心、愉悅神靈等功能。


使用這種樂器演奏的音樂統稱「風物」或者「風場」。風物既是民眾音樂的一種形式,也是與歌和舞結合在一起的遊戲。在祈禱村裡安寧的「風物賽」中,舞和歌也是向神表達虔誠之意所舉行儀式的重要內容。在現代社會中,風物不再發揮勞動謠的作用,形成了代表韓國傳統音樂的一脈。至今仍然繼承著這一傳統,以年輕人為主的高等學校或大學,肯定有一兩個演奏風物的社團。



家庭成員的故去是一件大事,尤其當父母等長輩故去時,會對家庭成員在家庭中的地位產生一定的影響。在《家禮》的整個內容中,喪禮所佔的比重是最大的,可見其重要性。


祭奠儀式是指把亡者安葬入土後,經36個月才脫喪的歷時3年的儒教儀禮。朝鮮時代在「孝」這一儒教倫理的指導之下,視三年守孝為為子之道。

以男性為中心的祭祀儀禮,包括忌祭、墓祭和茶禮等。忌祭是以高祖為止的四代祖上為對象,以每位祖上的忌日為祭日,墓祭是在陰曆十月到墓地給祖上舉辦祭祀活動。

子女們用華麗的喪輿恭送亡者最後的路程,並為了來世而隨葬生活用具(冥器)。在三年之內,子女們放下官職或農事,在喪廳或墳墓旁邊搭建廬幕早晚進行供奉,如同亡者在世。當然,現今的韓國社會實行三年喪禮的情況非常稀少,根據「父母健在時提前製作壽衣就長壽」的風俗,當父母的70大壽臨近時,兒女會在閏月準備壽衣等行為是流傳至今的傳統觀念。


祭祀是在祠堂供奉祖先、定期追思的儀式。而且,如同在世一樣供奉祖先,被認為是最高的「孝」道。如果是貴族家庭,則在宗孫的家設立祠堂,供奉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四代神主,如同祖先在世,傾注虔誠,還通過墓祭對已故祖先進行祭拜。

家裡沒有祠堂或身在外地,用紙榜進行祭祀時使用的圖畫。厚紙上畫有祠堂和牌位,並留出了貼紙榜的空白位置。 


過去祖先們的人生與現代韓國人的人生其實是一脈相通的。經過久遠的時間,雖然社會組織和文化、家族概念產生變化,但其內在還是保持著從前流傳下來的傳統面貌。

相關焦點

  • 現在的朝鮮韓國是怎麼稱呼古代「朝鮮王朝」的,這裡面還真有講究
    但朝鮮可不一樣,朝鮮現在國名簡稱為「朝鮮」,而歷史上,其國號也是「朝鮮」,也有一個朝鮮王朝,這就異常尷尬,尤其是,在朝鮮的政治體制下,把現代朝鮮和古代朝鮮王朝混為一談,那是絕不可接受的。
  • 凝固在古建築中的首爾城史 揭秘李氏朝鮮王朝
    1392年,李成桂建立朝鮮王國。1394年,他將都城從開城遷到漢陽。1405年,李氏朝鮮王朝正式宣布定都漢陽(今首爾),之後展開了大規模的首都建設。李氏朝鮮王朝自成立之初,就積極向中國的明王朝學習。因此,首爾的古代建築有著濃厚的明代印記:
  • 自從高麗改名叫朝鮮後,為什麼中原王朝就沒有佔領過朝鮮了?
    也就是高麗王朝自取也,非中國帝王好吞併其土地。從明代後,高麗改國名叫朝鮮。「朝鮮」這一國名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給朝鮮開國國王李成桂的。有「朝日鮮明」的意思。中國在明代之前,中原王朝曾數次佔領高麗,從改名叫朝鮮後,中原王朝就沒有佔領過朝鮮,這是為什麼呢?
  • 高豔林:朝鮮王朝對明朝的「宗系之辯」及政治意義
    特別是在高麗王朝末期王朝內部權力之爭達到了你死我活的白熱化的局勢下,更是如此。「姑待之」不但表明了朱元璋的懷疑態度,《皇明祖訓》中的話又被《大明會典》所引用,進而也表明了朱元璋之後的整個明朝的懷疑態度。換句話說,自朱元璋開始的明朝對李氏朝鮮王朝政權的正統性的懷疑態度,經過了一百多年後,不但未被釋然,反而進一步被坐實。問題的嚴重性不能不引起朝鮮王朝的重視。
  • 朝鮮王朝與清朝貿易往來密切,為何要把人參被列為「違禁品」?
    朝鮮王朝,建立於1392年,是朝鮮半島上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同期歷史上經歷過古代中國的明清王朝,而且朝鮮王朝和明清王朝都建立起了十分密切的關係。從明朝的萬曆援朝中就可以看出朝鮮王朝和明王朝之間的關係有多麼親近,除此之外,朝鮮王朝和明王朝之間的關係變得更為密切,從早期的武力入侵,一次又一次的擊敗朝鮮,清朝迫使朝鮮臣服,再到甲午戰爭時,清朝出兵朝鮮,共同抗擊日本。在這些背後,是清朝對朝鮮的控制以及複雜的關係。
  • 孫衛國 |《朝鮮王朝正祖時期的官方史學研究(1776-1800)》序:《朝鮮王朝正祖朝官方史學的特色》
    張光宇博士的《朝鮮王朝正祖時期的官方史學研究,1776-1800》即將出版,他希望我寫幾句話以作序言。回想他在南開四年博士期間,腳踏實地、勤奮學習之情景,如今畢業不到三年,就在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完善,刊出這部相當厚重的書稿,故責無旁貸,願意寫幾句話,以向學林推介。
  • 兩個即將滅亡王朝的對話:朝鮮向清朝請教改革
    通過本書,讀者可以了解當時清王朝與朝鮮王朝這兩個即將滅亡王朝的對話。朝鮮高宗於1881年派「領選使」金允植到天津,與李鴻章等會談。與金允植對話的,包括北洋大臣李鴻章、招商局總辦唐廷樞、青年軍官袁世凱。德國人穆麟德也和金允植展開了會談。他們討論的話題十分廣泛,涉及國際形勢與中國、朝鮮國內的各個方面。
  • 孫衛國:朝鮮王朝正祖朝官方史學的特色
    同時,他也關注到中國古代史學對周邊朝鮮與日本史學的影響。張光宇的選題正是延續了南開史學史這樣的傳統,將官方史學的研究拓展到朝鮮半島。  古代朝鮮半島歷代王朝,自從統一新羅開始,與唐朝建立穩定的宗藩關係以後,就一直是中原王朝的藩屬國。在一千多年的中朝宗藩關係中,儘管有過波折,但政治上的「事大」臣服,外交上的朝貢使行,思想上的「慕華」效仿,構成朝鮮半島對華關係的基本要素。
  • 高句麗和高麗到底有何區別:一是中國民族政權,一是朝鮮的王朝
    而在韓國的歷史,也曾經出現過一個高麗王朝。那麼兩者到底有什麼區別呢?首先,我們必須要將朝鮮半島的歷史劃分為兩個階段,這個時間點大概在唐朝前期。中國古代很早就有關於朝鮮的歷史記載。戰國到西漢成書的《山海經》對箕子朝鮮有記載「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曰朝鮮」,「朝鮮在列陽東,海北山南。列陽屬燕」。
  • 朝鮮發現高麗王陵 掘對於全新闡釋高麗王朝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朝鮮發現高麗王陵 掘對於全新闡釋高麗王朝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時間:2017-08-20 21:19   來源:騰訊網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朝鮮發現一高麗王陵 被認定為第15代王肅宗墓----來源:騰訊網 新華社平壤8月19日電(記者程大雨 吳強)朝鮮19日宣布,近期在開城發掘了高麗王朝第15代王肅宗的陵墓
  • 朝鮮王朝朋黨政治:儒學為何造成朋黨相爭,又如何影響王朝政治?
    儒學取代佛教成為朝鮮王朝正統思想,國王決策依賴儒生公論,儒生的濫觴則造成各大派系爭鬥,朋黨政治應運而生第一個把朱子儒學相對完整的帶到朝鮮王朝的,是當時高麗王朝的宰相安珦。在當時,高麗王朝的佛教僧侶十分腐敗,引起了社會廣泛的不滿和批判。這時儒學就得到了許多優秀學者的關注,出現了一大批儒學傳教者,如鄭夢周,權近等人。
  • 張光宇 | 朝鮮王朝《英祖實錄》纂修考
    文章來源:《韓國研究論叢》2019年第1期內容提要:朝鮮王朝實錄仿中國古代的官方修史制度,是朝鮮最重要的國史記錄形式。朝鮮第21 代國王英祖在位時間長達53 年,正祖時所修《英祖實錄》多達127卷,釐清其纂修過程和有關細節,有助於考察《朝鮮王朝實錄》的詳細纂修流程。
  • 朝鮮王朝維新變法失敗了,終於明白:不獨立,變法是行不通的
    歷來認為19世紀的朝鮮王朝深陷黨爭衝突,儼然明朝滅亡前夕的景象。危機(日本軍國主義的入侵)壓頂,朝鮮王朝顯示了一時的振作,進行了甲午更張。甲午更張的時間定義不同,有說法認為就是甲午戰爭當年的朝鮮改革;有的則認為不僅包括甲午戰爭當年的改革,還應包括甲午戰爭中國戰敗後,日本主導朝鮮的改革。
  • 朝鮮王朝太祖和太宗爭鬥,結果創造出一個流傳後世的著名成語
    這個詞其實是起源於朝鮮一個很著名的歷史典故:朝鮮王朝初年太宗李芳遠與太上王李成桂之間的一次政治衝突事件。「差使」不用解釋了,咱說說這「鹹興」吧,鹹興其實是個地方,位於朝鮮半島東海岸鹹鏡灣畔,現在是北朝鮮的第二大城市,同時這裡也是朝鮮太祖李成桂的老家。
  • 松商:朝鮮半島的開城商人
    我國東邊的朝鮮半島也有類似的商人群體,義州商人被稱為灣商,開城商人被稱為松商,東萊商人被稱為萊商,今天就來簡單介紹一下松商。1.松商的起源松商指的就是朝鮮半島上的城市開城的商人,之所以稱為松商,源於開城的地名歷史。新羅時代的開城地區還叫叫松嶽。高麗王朝改稱開城,因「開闢京城」之意,常被稱為開京。
  • 朝鮮、高麗、高句麗到底是什麼關係?
    今天人們說的朝鮮,通常指公元1392年由朱元璋確定的名稱,而在這之前的朝鮮,則應該稱之為「古朝鮮」。需要指出的是,「古朝鮮」並非是一個政權,而是一個連續的時代。從第一個政治實體「朝鮮」出現開始,直到漢武帝設置漢四郡為止,朝鮮半島北部大同江中心流域,雖然經歷了統治集團的嬗替,但「朝鮮」國號並未更改。這就好像我們說「古代中國」的時候,不論是秦漢,還是唐宋,都包括在裡面。「古朝鮮」包括幾個時代:箕子朝鮮、衛滿朝鮮,以及神話檀君朝鮮。
  • 韓國英文叫南朝鮮,朝鮮叫北朝鮮,中文為什麼卻叫韓國、朝鮮?
    後西漢武帝時期,漢軍徵服衛滿朝鮮,設立郡縣,此時的朝鮮是歸屬漢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轄。公元4世紀,中國東晉十六國時期,中央政府對朝鮮失去了有效的控制,高句麗率先在鴨綠江江畔崛起。隨後高句麗向北方發展,控制了現吉林省南部地區。後在洛東江畔崛起了新羅,在朝鮮半島崛起了百濟,與之前的高句麗並存,稱為朝鮮的「三國」。
  • 漢字是什麼時候傳入朝鮮的?
    朝鮮是如何融入漢字文化圈的公元313年,朝鮮半島的高句麗攻陷了樂浪以及帶方,統一了北方地區。到了公元668年,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南部一部分地區,這個時期一共三百多年,被稱為朝鮮半島的三國時代。而此時正是我們中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魏晉南北朝是從公元220年到589年,比朝鮮的三國時代早了100年。
  • 選賢舉能:朝鮮半島的的科舉制度
    越南、朝鮮等中國周邊的國家深受中華文化影響,仿效中國的科舉制度,創立了自己的科舉制度,在帶著中國烙印的同時,也有著自己的特色。1.高麗王朝時期的科舉高麗王朝時期是朝鮮半島古代科舉制度的創立時期。918年,太祖王建一統三韓,建立了高麗王朝。初期的高麗王朝在各地存在著一大批地方豪族勢力,把持一方,加之在戰爭中立下了汗馬之勞的功臣集團,嚴重幹擾了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
  • 韓戰:近代朝鮮從隱士王國到日本殖民地的屈辱歷史
    直到1876年,日本強迫朝鮮王朝籤訂《江華條約》從而打開朝鮮國門之前,朝鮮就像1840年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政府一樣,把自我封閉、閉關鎖國作為基本國策,西方國家遂美其名曰「隱士王國」。其中,「朝鮮」這個國號確定於1392年,那一年,高麗(918-1392年)大將李成桂發動兵變廢除高麗國王而建國,由於李成桂主動臣服於我國明朝,明太祖朱元璋遂以「朝日鮮明」為意將「朝鮮」作為國號賜給李成桂,李成桂建立的國家故被稱為「朝鮮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