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衛國:朝鮮王朝正祖朝官方史學的特色

2021-02-07 明清史研究

張光宇博士的《朝鮮王朝正祖時期的官方史學研究,1776-1800》即將出版,他希望我寫幾句話以作序言。回想他在南開四年博士期間,腳踏實地、勤奮學習之情景,如今畢業不到三年,就在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完善,刊出這部相當厚重的書稿,故責無旁貸,願意寫幾句話,以向學林推介。

  

碩士階段,光宇就讀於中國海洋大學,在他即將畢業之際,給我來信談及對中韓關係史的興趣,且說可以閱讀韓文論著,希望報考博士生。當時南開史學史專業正計劃發展中外史學比較方向,而我則考慮培養中韓史學比較方面的人才,既然興趣相投,自然他就成為門下第一位研究中韓史學比較方向的博士生。經過一年多的磨鍊,尤其是在跟我合作完成研究《史記英選》一文之後,光宇的學術研究能力漸漸顯露出來。他很快就選定博士論文題目,希望研究朝鮮正祖(1776-1800在位)一朝的官方史學。

  

南開有研究中國古代官方史學的傳統。儘管梁啓超、金毓黻等都注意到中國古代官方史學問題,而對此展開全面系統的研究,則主要是由南開諸位先生推進的。在先師楊翼驤先生指導下,喬治忠教授的博士論文《清代官方史學研究》(臺灣文津出版社,1994年)打開了這個領域的研究之門。隨之,楊先生關門弟子嶽純之的《唐代官方史學》(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喬先生指導的博士生王盛恩的《宋代官方史學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楊永康的《明代官方修史與朝廷政治》(人民出版社,2015年)等一系列成果相繼問世,在中國史學史界有相當的學術影響。最近這些年,喬先生一直在拓展中國古代官方史學的研究,從理論上加以闡述,在具體研究中加以深化。他特別指出,中國古代史學是官方史學與私家史學雙軌並行發展,中國古代官方史學的高度發達,正是中西史學根本的不同點。他總結出中國官方史學的五個重要特徵:「1.制度化、(官僚)組織化的記史和修史機構;2.官方切實控制和管理下的史籍編纂;3.擁有相當規模和數量的官方史料和官修史書;4.官方的歷史觀與史學思想;5.官方史學的政治作用和學術地位。」(《古代中國官方修史視角下的中外史學比較》,《史學理論研究》2009年第2期)給我們以很大的啟發。同時,他也關注到中國古代史學對周邊朝鮮與日本史學的影響。張光宇的選題正是延續了南開史學史這樣的傳統,將官方史學的研究拓展到朝鮮半島。

  

古代朝鮮半島歷代王朝,自從統一新羅開始,與唐朝建立穩定的宗藩關係以後,就一直是中原王朝的藩屬國。在一千多年的中朝宗藩關係中,儘管有過波折,但政治上的「事大」臣服,外交上的朝貢使行,思想上的「慕華」效仿,構成朝鮮半島對華關係的基本要素。高麗末期政治家與儒學家李穡(1328-1396)言:「惟我小東,世慕華風。」(《牧隱文稿》卷11《受命之頌》)故朱雲影指出朝鮮傳統的一切以中國文化為本位,是其文化的一大特色。作為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古代朝鮮史學,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史學傳統的分支,是中國古代史學傳統的演變與發展,但朝鮮古代史學在學習中有變異,在模仿中有創新。如果說中國古代史學是官、私史學雙軌並行發展,私家史學擔當創新與發展的話,朝鮮半島的史學則可以說是由官方直接主導,私家史學一直處於從屬與附庸的地位。而且越到後來,王朝對史學的控制愈加嚴格,甚至國王直接參與,親自主導,朝鮮正祖國王就是這樣一個典型個案。

  

本書《導論》和結論外,主體七章。首章介紹正祖時期的文化政策,將其政治文化背景加以介紹。接著依次介紹奎章閣的成立及其所編印的書籍;《日省錄》創製的原因、體例、內容與評價;正祖朝對《朝鮮英祖實錄》的纂修與《景宗實錄》的修正;《國朝寶鑑》的續補;「義理史書」的編纂;最後選取《宋史筌》《史記英選》《陸宣公奏議》為例,討論正祖君臣對中國史書的改撰;這些構成全書的主要內容。最後兩個附表,《朝鮮正祖時期奎章閣參編書籍情況簡表》和《正祖時期官方史學大事年表》,完整呈現了朝鮮正祖一朝官方史學的全貌和特徵。綜合而論,正祖朝官方史學的特點有三:

  

第一,如果說中國古代官方史學中的「官方」,僅指朝廷,還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念,那么正祖朝的官方史學中的「官方」,則可以明確是指正祖國王本人。因為正祖國王直接主導,時常御撰,親自審查,正祖朝官方史學就是正祖國王個人政治思想的體現,是以他為主導的一系列官方史學活動。某種意義上說,如果離開了正祖國王本人,正祖朝的官方史學無從談起,這是毋容置疑的。

  

朝鮮王朝以儒學立國,在五百年的歷史之中,出現過數位對文化建設極為熱心的國王。朝鮮世宗國王(1418-1450年在位)喜讀詩書,指令鄭麟趾、申叔舟等創立諺文,親自頒布《訓民正音》;督令完成紀傳體《高麗史》的編纂。世宗時期朝鮮文化蓬勃發展,影響深遠。正祖也是一位世宗式的國王,他自幼好學,每日手不釋卷,竟有「讀書大王」的雅號。從王世孫時期開始,他就開始編書,當了國王以後,御製各類書籍甚多。正祖即位年(1776)九月,創立奎章閣,主導朝中藏書、編書、刊印書籍等事務,一大批「北學派」人士如樸趾源、樸齊家、李德懋、柳得恭、成海應等都任職於奎章閣,隨侍正祖左右。他們倡導「北學」,呼籲改革,既是朝鮮「實學」文化的倡導者與踐行者,也是官方史學的參與者與編纂者。

  

中國歷史上也出現過御撰史書,梁武帝曾主持編撰六百卷《通史》,「躬制贊序」;唐太宗也曾御撰《晉書》四篇論贊;乾隆皇帝也有過《御批通鑑輯覽》,但都只是偶爾為之。而正祖國王對於書籍編纂,則可以說是一生痴迷,貫徹始終。他廣涉經、史、子、集四部之學,留下了卷帙巨大的個人文集《弘齋全書》,不僅在朝鮮王朝是獨一無二的,在世界歷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他自編大量書籍,御製目錄書《群書標記》,按「御定」「命撰」等分類,收錄他參編的153部近四千卷的書籍;晚年成《四部手圈》,乃是他編選的若干部中國經典的結集。正祖朝幾乎每一部重要官修史書,都與國王分不開,很多史書正是因為正祖的倡議,才編刊出來。正祖就是當朝官方史學的主導者、組織者、編寫者和監督者,他是官方史學的核心。這是任何中國皇帝都無法比擬的,是絕無僅有的。

  

第二,正祖朝官方史學,並非純粹的史學活動,是正祖國王日常政事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是他治國理政中的重要一環。正祖之所以如此看重修史活動,有一個很重要的政治原因,就是他對自己的處境,很有危機感。他十一歲時親見父親思悼世子餓死於木箱之中,此種強烈刺激,影響終身。朝鮮後期黨爭激烈,兩班政治相當黑暗,國王一直處於相對弱勢的地位,正祖的政敵隨時想加害於他。外戚金氏虎視眈眈,他在加強提防的同時,更要從思想上進行教育,以強化王權,這給他編史以強烈的動力。

  

朝鮮王朝英、正時期(1724-1800)被譽為「朝鮮後期的文藝復興時期」,他們二人都致力於文化事業的建設,推行蕩平政治,打破人才任用的門第觀念,重用下層中人。正祖深受英祖的影響,通過修史活動,親自主導對儒生、百姓的儒學教育,加強日漸式微的朱子學教育。英祖時期就編修了很多史書,正祖效仿之時,予以補充、修正,如修正《景宗實錄》,修訂《文獻備考》,續補《國朝寶鑑》,都是完成英祖未竟之業,所以正祖重視修史,某種意義上也是弘揚英祖以來的文化政策。

  

同時,在處理對清關係時,「尊王心法,列聖相傳」。尊周思明是朝鮮王朝臣服清朝以後,相當長時期內的基本國策。仁祖被迫臣服,孝宗倡導「北伐」,肅宗建造大報壇,英祖時期大量編修明史、宋史等中國史書。正祖時期則延續這樣的思想,儘管其對清意識已經改變,與清關係也日益融洽,「北學」思想也在流行,但祖宗之法不可變,於是就編修義理類史書,既保存列朝尊周史實,亦表明正祖時期繼續弘揚,故《國朝寶鑑別編》《尊周彙編》《明義錄》《莊陵配食錄》,一系列史書亦得以編纂,以表達其「尊明」義理。

  

第三,跟中國明、清官方史學相比,朝鮮史館機構更為健全,這給正祖朝官方史學以制度上的保證。明、清時期中國專職史館機構已經不存,被併入翰林院之中,或者設立臨時性的機構,朝鮮王朝則完全不同。春秋館、藝文館為專職史館,其他相關機構如承政院、備邊司、成均館、奎章閣等等,都有修史任務。朝中幾乎每個機構都有纂修本司職掌的義務,修史成為他們日常不可或缺的工作。朝中史官眾多,活動頻繁,這樣也就留下了數量龐大的各類史書,《時政記》《承政院日記》《備邊司謄錄》《日省錄》等等,都是朝鮮王朝相應機構所編。相比之下,《朝鮮王朝實錄》不像明清實錄那麼重要,因為在實錄編修之前,眾多原始史料都得以留存。加上還有臨時性編修的眾多官修史書,數量極為龐大,史料價值亦高,這是朝鮮私家史學無法比擬的,所以朝鮮私家史學只能是官方史學的附庸和補充。

  

這樣的特點,也就決定了正祖朝官方史學的獨特價值,受到韓國學術界多方重視,成果甚多,但全面系統的研究成果尚闕,中國學術界則幾乎是空白。本書在爬梳豐富的原始資料基礎上,又關注到中韓學術界的研究狀況,在中朝史學比較視野之下,並不拘泥於具體史實的陳述,也避免限於一國史研究的狹隘,展開相關論題的研究,因而提升了本書的價值。中國學術界對中朝史學比較與朝鮮史學史的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本書的出版,將極大推動這個領域的研究,由此也充分體現出本書的學術意義。



來源:《 中華讀書報 》( 2019年11月06日   10 版)

相關焦點

  • 孫衛國 |《朝鮮王朝正祖時期的官方史學研究(1776-1800)》序:《朝鮮王朝正祖朝官方史學的特色》
    最後兩個附表,《朝鮮正祖時期奎章閣參編書籍情況簡表》和《正祖時期官方史學大事年表》,完整呈現了朝鮮正祖一朝官方史學的全貌和特徵。綜合而論,正祖朝官方史學的特點有三:第一,如果說中國古代官方史學中的「官方」,僅指朝廷,還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念,那么正祖朝的官方史學中的「官方」,則可以明確是指正祖國王本人。
  • 張光宇 | 朝鮮王朝《英祖實錄》纂修考
    文章來源:《韓國研究論叢》2019年第1期內容提要:朝鮮王朝實錄仿中國古代的官方修史制度,是朝鮮最重要的國史記錄形式。朝鮮第21 代國王英祖在位時間長達53 年,正祖時所修《英祖實錄》多達127卷,釐清其纂修過程和有關細節,有助於考察《朝鮮王朝實錄》的詳細纂修流程。
  • 【南開明史學第41期】專題研究|孫衛國:《明實錄》與《李朝實錄》之比較研究
    摘 要:明代纂修的歷朝實錄是史學研究的重要資料。朝鮮的《李朝實錄》與《明實錄》屬同一性質的官修史書。二者在諸多方面互有異同,將之予以比較研究,有助於加深對官方史學活動的認識。關鍵詞:明實錄;李朝實錄;史館制度;中朝史學比較
  • 孫衛國 | 朝鮮世宗朝之歷史教育——以《資治通鑑》與《資治通鑑綱目》為中心
    原載於《安徽史學》2018年第2期摘要:《資治通鑑》與《資治通鑑綱目》,高麗末年先後傳入朝鮮半島,產生了深遠影響。朝鮮王朝國王經筵、世子教育、科舉考試中,《通鑑》與《綱目》都是重要的史書。朝鮮世宗國王想法從明朝求書,刊印《通鑑》與《綱目》,組織文臣編纂《資治通鑑訓義》與《資治通鑑綱目訓義》,充分顯示他對二書的重視。
  • 現在的朝鮮韓國是怎麼稱呼古代「朝鮮王朝」的,這裡面還真有講究
    朝鮮王朝宮廷服裝 那現在朝鮮政府官方要怎麼稱呼朝鮮王朝呢? 14世紀,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建立新王朝的時候,準備改國號,當時定了兩個,「朝鮮」(古朝鮮國名)和「和寧」(李成桂之父李子春就仕之地)奏請明太祖朱元璋裁定,因為當時明朝是其宗主國。朱元璋認為「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而選定了「朝鮮」為其國號。
  • 高豔林:朝鮮王朝對明朝的「宗系之辯」及政治意義
    所謂「宗系」一事,從根本上講,只與朱元璋《皇明祖訓》中的那句話有關,由於《大明會典》中引用了這句話和明朝重修《大明會典》之機緣,才引發了朝鮮傾注大量人力、物力向明朝進行辨白和申訴的活動。從朝鮮王朝來看,他們的這種活動具有深遠的政治意義,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 通過奏辨活動,證明了李氏朝鮮王朝的正統性。
  • 朝鮮王朝朋黨政治:儒學為何造成朋黨相爭,又如何影響王朝政治?
    儒學取代佛教成為朝鮮王朝正統思想,國王決策依賴儒生公論,儒生的濫觴則造成各大派系爭鬥,朋黨政治應運而生第一個把朱子儒學相對完整的帶到朝鮮王朝的,是當時高麗王朝的宰相安珦。在當時,高麗王朝的佛教僧侶十分腐敗,引起了社會廣泛的不滿和批判。這時儒學就得到了許多優秀學者的關注,出現了一大批儒學傳教者,如鄭夢周,權近等人。
  • 凝固在古建築中的首爾城史 揭秘李氏朝鮮王朝
    1392年,李成桂建立朝鮮王國。1394年,他將都城從開城遷到漢陽。1405年,李氏朝鮮王朝正式宣布定都漢陽(今首爾),之後展開了大規模的首都建設。李氏朝鮮王朝自成立之初,就積極向中國的明王朝學習。因此,首爾的古代建築有著濃厚的明代印記:
  • 自從高麗改名叫朝鮮後,為什麼中原王朝就沒有佔領過朝鮮了?
    也就是高麗王朝自取也,非中國帝王好吞併其土地。從明代後,高麗改國名叫朝鮮。「朝鮮」這一國名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給朝鮮開國國王李成桂的。有「朝日鮮明」的意思。中國在明代之前,中原王朝曾數次佔領高麗,從改名叫朝鮮後,中原王朝就沒有佔領過朝鮮,這是為什麼呢?
  • 朝廷流亡到鴨綠江邊也要黨爭:朝鮮為何偏愛內鬥?
    當時的西人黨失勢,黃允吉的報告最終被忽視,朝鮮朝廷上下都未做像樣的防範。不久,日軍果然渡海席捲而來,朝鮮抵抗很快土崩瓦解,八道領土大半淪陷,戰火燒到鴨綠江邊。大敵當前,即便已朝不保夕,鴨綠江邊的流亡朝廷仍內鬥不止,朝廷各大黨派抓緊時間彼此彈劾。
  • 朝鮮王朝時代
    朝鮮王朝時代的孩子們降生後,在成長過程中會按照自己的身份走向學習的道路。當時人們的身份分為稱作「兩班」的貴族與從事農業和工商業的平民。屬於兩班階層的孩子們在鄉村的教育機構即「書堂」學習《千字文》和《小學》等。之後,為了參加科舉考試,會到鄉校或書院學習儒學經典和歷史書籍。
  • 朝鮮王朝維新變法失敗了,終於明白:不獨立,變法是行不通的
    歷來認為19世紀的朝鮮王朝深陷黨爭衝突,儼然明朝滅亡前夕的景象。危機(日本軍國主義的入侵)壓頂,朝鮮王朝顯示了一時的振作,進行了甲午更張。甲午更張的時間定義不同,有說法認為就是甲午戰爭當年的朝鮮改革;有的則認為不僅包括甲午戰爭當年的改革,還應包括甲午戰爭中國戰敗後,日本主導朝鮮的改革。
  • 曼谷王朝初期,暹羅的史學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曼谷王朝初期,暹羅的史學得到了較大的發展。暹羅最早的歷史著作叫「丹南」,意思是故事、傳說和神話。這類著作以宗教活動為中心,記述了一些與佛教有關的人物和事件,由於充滿了神話和傳說,不能視為信史。十七世紀以後,出現了稱為「朋沙瓦旦」的歷史著作。
  • 北京師範大學2019年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議程
    《四書輯釋》東傳朝鮮半島考 第四場12月15日  10:30—12:00 主持人:金久紅評議人:廉敏、卞利 王記錄:乾嘉時期經學與史學的互動與融通劉開軍:紀昀《史通削繁》的評點之學姜海軍:章學誠的經學思想與「六經皆史」的本旨周毅:明清安慶方志的理學傳與理學書寫董根明:管同與梅曾亮史學思想比較王學斌:重振北學的嘗試:《大清畿輔先哲傳》編纂緣起與內在意蘊  第二組:中國近現代史學地點:京師大廈三層第五會議室 第一場
  • 韓戰:近代朝鮮從隱士王國到日本殖民地的屈辱歷史
    直到1876年,日本強迫朝鮮王朝籤訂《江華條約》從而打開朝鮮國門之前,朝鮮就像1840年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政府一樣,把自我封閉、閉關鎖國作為基本國策,西方國家遂美其名曰「隱士王國」。不過,雖然朝鮮在1866年和1871年兩次擊敗美國和法國艦隊的入侵,但還是被日本在1875年借「雲揚號事件」打開了國門,而美國也在1882年強迫朝鮮籤訂了《朝美修好通商條約》,從此,朝鮮的國門完全被打開而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朝鮮開始與外面的世界全面接觸,「隱士王國」退出歷史舞臺,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朝鮮與外部接觸的歷史完全就是一段屈辱的歷史。
  • 美朝首腦會談消息傳出之後:朝鮮保持緘默,川普隨性引擔憂
    自從美國總統川普接受朝鮮領導人金正恩邀請同意對話這一石破天驚的消息傳出之後,美國和韓國開始著手策劃這一可能性的「歷史性會面」。與美韓的反應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朝鮮官方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對這一可能的會面作出任何的表態。
  • 朝鮮王朝太祖和太宗爭鬥,結果創造出一個流傳後世的著名成語
    這個詞其實是起源於朝鮮一個很著名的歷史典故:朝鮮王朝初年太宗李芳遠與太上王李成桂之間的一次政治衝突事件。「差使」不用解釋了,咱說說這「鹹興」吧,鹹興其實是個地方,位於朝鮮半島東海岸鹹鏡灣畔,現在是北朝鮮的第二大城市,同時這裡也是朝鮮太祖李成桂的老家。
  • 孫衛國評《壬辰戰爭》|一部有趣而稍顯偏頗的「壬辰戰爭史」
    《壬辰戰爭》,[加] 塞繆爾·霍利著,方宇譯,後浪丨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504頁,99.80元1592年5月23日,豐臣秀吉派遣十五萬大軍,分為九個軍團,渡過對馬海峽,發動侵朝戰爭。明朝很快應朝鮮王朝請求,派大軍赴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