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論語·子路》
在東亞文化圈中,凡事講究一個「名正言順」,尤其是政治倫理方面,更是如此,對於國號、國名、正統等觀念尤其看中,於是,這有時候就會出現一些比較尷尬的事情,比如:在國名和舊國號重名的情況下,朝鮮怎麼稱呼朝鮮王朝?
什麼意思呢?以我們中國為例吧,中國歷代都有國號,但是從西周以來,也有「中國」這個說法,它指的概念由最初的「中原」到整個中國的泛稱,所以,「國號」是一回事,「國名」是另一回事,我們現在國家正式名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中國」,不會有衝突。
但朝鮮可不一樣,朝鮮現在國名簡稱為「朝鮮」,而歷史上,其國號也是「朝鮮」,也有一個朝鮮王朝,這就異常尷尬,尤其是,在朝鮮的政治體制下,把現代朝鮮和古代朝鮮王朝混為一談,那是絕不可接受的。
朝鮮王朝宮廷服裝
那現在朝鮮政府官方要怎麼稱呼朝鮮王朝呢?
要明白這個,大家先看看「朝鮮」名稱是怎麼來的,該詞最早見於中國古籍《山海經》〈海內經〉:「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朝鮮」。《尚書.大傳》對其含義的解釋為「朝日鮮明」。
《山海經》當然不是什麼嚴謹的地理書,所以它這個「朝鮮」就有一些遠古傳說色彩:傳說這一片有個叫「朝鮮」的國家,但是,後來那一片真的出現了國家,還受漢文明影響,「慕華」之風盛行,於是,「朝鮮」就成了這地方人民都能接受的一個名稱,高麗時期,「朝鮮」一詞被沿用為其國號別稱,比如,稱呼「遼」為「契丹」一樣。
14世紀,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建立新王朝的時候,準備改國號,當時定了兩個,「朝鮮」(古朝鮮國名)和「和寧」(李成桂之父李子春就仕之地)奏請明太祖朱元璋裁定,因為當時明朝是其宗主國。朱元璋認為「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而選定了「朝鮮」為其國號。
於是,「朝鮮」就成了正式國號,這其實有些怪異,因為對比中國嘛,中國古代不可能用:中國來當正式國號啊。其實,根據東亞慣例,「和寧」其實更合適,以政權發家地作為國號,是中國古代元(一說金)朝之前的慣例。但是,大明皇帝選了朝鮮,那就只能用朝鮮。
「國號」和「國名」重合,當時也沒啥關係,但是到了現代,有時候就會出現一些稱呼上的困惑。
那怎麼稱呼呢?有人可能想到一個:李氏朝鮮,或者李朝。這確實是一個好主意,但有爭議,為什麼?因為以姓氏稱呼王朝根本不是古代東亞傳統,這種叫法實際是日本叫出來的,日本殖民朝鮮半島時期,朝鮮總督府將該朝代稱為「李氏朝鮮」,簡稱李朝;古代存在的使用朝鮮為國號的國家則被稱為「古朝鮮」,以示區別。歷代大王實錄則被定名為《李朝實錄》。
近年著名的電視劇《李屍朝鮮》,其實應該是叫《王國》,翻譯成「李屍朝鮮」顯然是一種故意的獵奇行為
所以,現在韓國是很不喜歡這個稱呼的,所以將這一歷史時期改名為「朝鮮王朝」,簡稱「朝鮮」;並把《李朝實錄》更名為《朝鮮王朝實錄》。但中國、日本學術界仍然長期沿用「李氏朝鮮」這一稱呼。近年來,日本和中國逐漸開始有學者使用「朝鮮王朝」這個稱呼。日本的文部科學省在2002年的教科書檢定時表示關於「李氏朝鮮」的稱呼為「不恰當的表記」。發表該意見的由為,反映日本的學術研究的成果的說明,需要與朝鮮史學界保持稱呼上的一致。
日本研究朝鮮歷史,需要和朝鮮史學界保持一致,這是慣例。
朝鮮是明朝藩屬國
韓國是沒問題,人家沒用朝鮮當國號,而用的是「韓」,「韓」實際一開始是朝鮮半島南部部落名稱,在古代後來成為東亞地區對朝鮮民族、朝鮮半島的統一簡稱,類似「中華」對於「中原王朝」一樣,韓國起名是這麼來的。而且,叫「朝鮮王朝」也名正言順,就像中國叫「漢王朝」「明王朝」一樣,反正,韓國又不承認朝鮮的地位(相對,朝鮮也不承認韓國的地位)。
但朝鮮就極為尷尬,他沒辦法,所以就只能根據殖民時期傳統來,但是,又不好之間稱「李氏朝鮮」,這就和日本完全一致了,所以,朝鮮方面是這麼叫的:官方叫 「李王朝」,「李氏王朝」或「朝鮮封建王朝」的稱謂(「朝鮮封建王朝」特指朝鮮王朝,不包括高麗),由於政治上的忌諱,朝鮮,在「朝鮮」和「王朝」中間必須加「封建」二字。
同樣的,《朝鮮王朝實錄》也要改,要交《朝鮮封建王朝實錄》,在歷史教育的場合,對封建統治者進行批判時使用「李朝封建國家」等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