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以前的南朝鮮現在叫韓國?題主提出的這個視角很有意思,是音譯還是意譯?其實音譯和意譯這種區分應用於東亞以外的語言更貼切一些,而對於東亞這幾個國家,其實中國翻譯他們的詞彙,更多採用的是「字譯」這種只有在東亞幾國之間才能使用的方式。
什麼是「字譯」
「字譯」是石頭君自己創造的一個名詞,意思就是翻譯東亞國家的名詞時,最標準的譯法是根據這幾個國家相應詞彙的漢字寫法進行翻譯。因為在歷史上,這幾個國家都曾長期使用漢字,這也使他們本國語言裡幾乎每個詞彙都有對應的漢字詞彙。
儘管近代以來,韓國已經很少再使用漢字,但韓國人的身份證上卻仍然都要填寫漢字姓名,因為只用韓文姓名會出現許多同音字沒法區分,導致巨量的同名現象。此外一些常用詞彙也都仍然保留有漢字寫法,所以漢語翻譯的時候最規範的方法是直接根本其漢字寫法,照搬過來。
(韓國人的身份證,都有漢字姓名)
其實這方面最近幾年有過幾個非常典型的例子,都涉及體育明星人名的翻譯。比如在上世紀末,韓國有一個桌球明星,曾經給中國隊在國際賽場造成過很多麻煩。最初幾年國內媒體一直是根據他名字的韓語語音,把他的名字翻譯成「金澤洙」,但後來有一年這位來中國打比賽,看到賽場上寫的自己的中文姓名之後,卻突然說寫的不對,自己的名字用漢字寫應該是「金擇洙」。當時這件事也讓很多國內媒體感到大吃一驚,沒想到一句中文不會說的金擇洙竟然能糾正自己名字的中文譯法。
(曾經自行糾正漢字譯名的金擇洙)
而同樣的事去年又出現了一次。喜歡排球的朋友肯定都知道,這幾年韓國女排有一位在世界排壇上也堪稱頂尖的強力主攻手,之前國內媒體一直把她的名字翻譯成「金延璟」。但去年年底,這位韓國巨星來到中國的俱樂部打球,結果一到中國她也立即跟中國媒體說中國媒體把她的名字寫錯了,她的名字用漢字寫出來應該是「金軟景」,仨字人家自己給改了倆。但這其實真的不是翻譯出錯,而是因為韓國既用漢字又不常用漢字,導致國內媒體很多時候只能看到他們的韓語名字或者是英文譯名,而這樣翻譯的遇到同音字真的沒法保證準確。但他們每個人又都知道自己的漢字名字,所以中國媒體通過韓語發音翻譯的韓國人名,才會經常被韓國人自己指出翻譯的不對。
(同樣曾自行糾正漢字姓名的金軟景)
「南朝鮮」到「韓國」——兩種字譯的結果
但具體到從「南朝鮮」變成「韓國」,則是在字譯之外,還另外有一些原因。其實這原因說出來也挺簡單的,因為歷史原因,中國和韓國建交時間非常晚,到1992年才建交。所以在中韓建交之前,中國大陸並沒有用韓國自己定的國名稱呼韓國,而是用借用朝鮮半島的名字,將其稱為南朝鮮。當然這裡面有一些相對複雜的原因,這裡石頭君就不多說了。
(韓國最大的報紙之一:《朝鮮日報》,報名完全用漢字書寫,韓朝兩個詞也都是「字譯」)
但其實「朝鮮」也不是音譯,也是字譯。只是在1992年中韓建交之後,中國開始用韓國自己確定的國名「大韓民國」來稱呼韓國,通常使用其簡稱韓國,這就是從「南朝鮮」到「韓國」譯名變化的淵源了。不是音譯,也不是意譯,而是「字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