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之前,中國稱韓國的首都為漢城,2005年1月19日,韓國時任漢城市市長的李明博舉行專門的記者招待會,宣布把漢城市的中文名稱改為「首爾」,「漢城」一詞不再使用。首爾以前叫漢陽,是漢江邊上的重要城市。14世紀末,當時的朝鮮的高麗王朝準備與明開戰,派大將李成桂率軍進取遼東,李成桂軍自知不是明軍對手,於是發動兵變,建立了李氏朝鮮,並請明太祖朱元璋賜國號「朝鮮」。一開始李氏朝鮮定都原高麗的都城開京,開京今朝鮮開城作為高麗500餘年的都城位置略偏北,於是李成桂在1395年把都城遷到了當時版圖的中心城市漢陽,並改稱漢陽為漢城。1945年朝鮮擺脫了日本的殖民統治,1948年韓國光復後,漢城改稱為韓語中的固有詞彙「首都」,英文名字seoul,因當時無漢字名稱,故中國等繼續使用其古稱漢城。韓國官方對漢城改稱首爾的官方解釋是要與國際接軌,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按英文音譯稱呼韓國首都,只有中國按古代名稱將之稱為「漢城」。
首爾市位置示意圖
公元前1100年左右,武王伐紂,商朝滅亡,商紂王的伯父率5000餘商朝遺民進入今朝鮮境內,建立了箕子朝鮮。漢朝初年,漢的一個將軍衛滿率軍隊千餘人進入了箕子朝鮮,推翻了箕子朝鮮在今平壤一帶建立了「衛氏朝鮮」,在漢武帝時被滅,武帝在當時的朝鮮的中部和北部設立了四郡,分別為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朝鮮和越南一樣,都曾是中國的郡縣,屬於中華文化圈,歷史上一直都是使用漢字,信奉儒教。15世紀初,李氏朝鮮的第四代國君世宗李祹召集學者發明創製了朝鮮字母,即現在韓國和朝鮮的表音文字,在1446年正式頒布了《訓民正音》。在此之前,朝鮮民族有自己語言而沒有自己的文字,使用漢字表記,官方文書一律用漢文書寫。訓民正音的發布是朝鮮文化「去中國化」的開端,但是由於朝鮮文人和貴族的抵制,漢字依然是朝鮮的正統文字。上世紀50年代,朝鮮和韓國分別獨立後,都不約而同地廢除了漢字,把韓語的表音文字作為國字,這也是朝鮮文化「去中國化」的必然結果。但是廢除漢字的惡果也顯而易見,導致韓語中的很多詞彙和地名等無法有效地表達,同時對於古籍的閱讀也相當困難。既然漢字都廢除了,把首都名字從漢城改稱首爾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了,這也是其「去中國化」的必然。其實不能正視歷史的民族,就同不能正視自己過去的人一樣,往往不是自卑就是自負,說到底自負從本質上來講也是另外一種「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