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韓國以用漢字為榮,如今把漢城改成首爾,為何只針對漢語

2020-12-16 司過境遷

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

文丨司過境遷(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漢文化圈

漢文化在中國形成之後,通過各種交往途徑,傳播到東亞或者東南亞地區的其他國家,這些國家接受並積極傳播漢文化中的思想,禮儀,服飾,音樂的等各方面,表現出了對漢文化的高度認同,形成了以儒家文化為根基的漢文化圈。漢文化圈包括的國家除中國外還有越南、日本、朝鮮、韓國以及東南亞部分地區。

漢文化圈的書寫系統是漢字,用於東亞各國的漢字以及漢字承載的儒家思想是維繫漢文化圈共同心態的基石。比如日本第一部文學作品《古事記》以及日本最早的正史《日本書紀》;韓國的史書《朝鮮王朝實錄》都是使用漢字書寫編撰;作為日本和韓國的官方文字漢字卻隨著近代西方的基督教文明勢力的介入後,漢文化圈國家開始去漢化和廢除漢字。

韓國深受漢文化影響

韓國作為深受漢文化影響的國家,是去漢化的積極參與者。早在唐初,朝鮮半島上,高麗、百濟、新羅鼎立,這三國都和唐朝有來往,後來高麗合併新羅,消滅百濟,正式建立高麗王朝。從此開始高麗王朝一直向中原稱臣納貢。由於唐朝的強大,漢民族的文字,思想以及各種文化制度為高麗王朝所繼承,採用漢字的音和意來記錄朝鮮語,漢字成為官方文字。

1392年,李成桂取代王氏高麗建立朝鮮王朝,定都於漢城,朝鮮王朝進一步確定了以儒教治國,儒家思想成為國家統治理念。朝鮮雖然繼承了漢族的文化體系但是也出現不少問題,朝鮮沒有自己的獨創文字但是卻有自己的語言體系。

漢字是意音文字,漢字是在漢語基礎上創建和發展起來的,是用來記錄漢語的符號,反映了漢語的結構特徵,順應了漢語的發展趨勢。因此,朝鮮語的語音系統和語法結構和漢字就產生了衝突,導致漢字有時不能準確的標記朝鮮語言。

世宗大王創造諺文,僅為輔助文字

當時的能夠學習和使用漢字的都是貴族階層,朝鮮的統治者為了貫徹自己的行政,有必要發明一種易於普通老百姓掌握的表音文字,1446年,朝鮮世宗大王正式公布新創的文字,稱為「訓民正音」,也叫諺文。

雖然世宗大王提倡在公文和個人書信中使用「訓民正音」,還將其作為錄用官吏的科舉考試科目,但是再往後的數世紀中未能成為主流文字,只是起到了輔助作用,一般只在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的朝鮮人群中使用,漢字依然雄霸朝鮮文化圈。

進入20世紀,韓國去漢化

二十世紀初,朝鮮被日本吞併後,由於受到種族主義的影響,漢字被排斥,諺文才開始成為主要的書寫文字,此時諺文和漢字混用。韓國建立後,可能是因為文化自信心的缺失,韓國開始著手全面廢除漢字,對於韓國的城市也改掉了漢字的稱謂,使用諺文標註。

漢城作為韓國的首都,自然首當其衝。1948年韓國正式廢除了「漢城」這一漢字行政名稱,改為韓語的固有詞也就是諺文中的「首都」,英譯為「Seoul」,其他國家也逐漸使用Seoul來稱呼韓國首都。我國一般使用意譯,但是韓語的「Seoul」就是首都的意思,漢語的首都不算是個地名。因此我們就沿用舊稱為漢城。

2005年,韓國再次要求我們把中文翻譯名稱改為「首爾」,於是我們本有友好的原則就將韓國的首都音譯成了首爾。

去漢化的不良反應

值得一提的是,從1970年開始,韓國的小學,初高中教科書就沒有了漢字。但是這帶來很多的負面影響,首先對於韓國古代書籍他們就直接無法閱讀,其次諺文是拼音文字,有許多的同音詞,在交流和書寫中就會出現問題,比如,韓語中的神社和紳士都是一個音,那麼在交流的時候就會出現誤會。

所以在一些對文字要求比較高的如政法界,還在堅持使用漢字。在巨大的壓力之下,在2019年,韓國教育部不得不重新重視漢字,宣布韓國境內小學五到六年級教材將標註漢字以及讀音和釋義。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韓國僅僅是把首都從漢城改成首爾,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問題
    說起韓國首都,可以說很多人都知道,是首爾。首爾可以說絕對是國際大都市。目前首爾是世界十大金融中心之一,世界重要的經濟中心,GDP總量佔韓國的21%。可以這樣說,首爾對韓國來說地位至關重要。不過關於首爾我們不知道的是,這個地方之前並不叫首爾,而是叫漢城,漢城這個地名用了幾百年了。
  • 漢城這麼好聽,為啥韓國的漢城現在叫首爾了?
    2005年之前,中國稱韓國的首都為漢城,2005年1月19日,韓國時任漢城市市長的李明博舉行專門的記者招待會,宣布把漢城市的中文名稱改為「首爾」,「漢城」一詞不再使用。首爾以前叫漢陽,是漢江邊上的重要城市。
  • 七八十年前的韓國漢城,街上幾乎都是漢字,官方語言更是漢語
    畢竟在中國古代,周邊各國大都是中國的藩屬國,除了定期向天朝進貢之外,對中華文化也是加以借鑑,以此完善自己國家的制度文化。而今天小編要說的正是這樣一個國家,它與我國的文化很是相似,甚至曾經的首都名還是以我們的漢字命名,它就是韓國。
  • 韓國自古以來都使用漢字,為何會改成韓文?
    2004年1月2日,韓國政府正式叫停了首都名「漢城」,改名「首爾」。這也是我們漢族和朝鮮族,多年來恩恩怨怨中間的一環。韓國一直不遺餘力地抵制中國文化,包括他們用了那麼多年的漢字,最後變成了拼音文字。他們寧可導致很多模糊的歧義,也要減少使用漢字,最終變成現在的韓語。包括越南,也放棄了漢字,改用音標文字。因為韓語只是表示讀音的,就跟我們的漢語拼音一樣,很多字其實只發出一個音,就搞不清楚你姓方還是姓汪。但是他們為了民族文化的獨立,我覺得也無可厚非,因為他們受了太久我們的影響。
  • 韓國身份證上面為什麼有漢字出現?
    但是,朝鮮的上流社會,還是以漢字為驕傲的。士人們科舉考試,考的也是八股文章,也要用漢字書寫。發明朝鮮文字並不代表放棄漢字,而是為了生活方便,然後就發明了拼音,供老百姓學習,讀書人和官方還是以漢字為主流。日本《外交學者》雜誌網站文章稱,1970年,韓國當局下令施行韓文教育,將漢字從教育機構和官方文件中徹底抹去。我覺得這主要還是基於韓國對於過去作為中國的從屬國這件事,是有心理陰影的。
  • 韓國首都漢城改名首爾的原因是什麼?與中韓恩怨有關係嗎?
    2005年1月19日,韓國宣布把首都「漢城」改名為「首爾」(Seoul)。改名後,韓國特意通知中國,希望中國以後稱其首都為首爾。漢城的由來:「漢城」已經沿用600多年了,是由朝鮮王朝的開國之君李成桂命名的。李成桂建國時,中國正值朱元璋統治的明朝時期。當時的明朝是世界強國。
  • 這是1949年韓國的首都,那時的首爾破舊不堪,滿大街的漢字招牌
    這組老照片拍攝於1949年的韓國漢城(今韓國首爾,在2005年韓國將漢城改為首爾),此時的大韓民國才建立沒多久。圖為當時漢城的一條街道,一輛裝滿柴火的牛車停在路邊,路邊的商鋪懸掛的招牌都是漢字。圖為當時漢城的街頭,那輛藍色的馬拉三輪車格外顯眼,這輛車的車身上印有「兄弟」兩個漢字。在李氏朝鮮王朝時代,朝鮮的官方文字是漢字,是否認識漢字被視為知識分子與普通人的界線。當時的社會高層人士看不起本土的諺文,認為這是給智力低下,學習不了漢字的人用的,強力抵制,所以諺文只在民間流傳。圖為當時漢城的一處建築,這建築的兩間店鋪上懸掛的都是漢字招牌。
  • 韓國首都改名14年:600年漢城變首爾,扯不斷的中國文化
    在韓國也有座這樣的城市,14年前,它名為漢城,2005年後改名首爾,這座朝鮮半島最大城市於許多中國人來說,這兩個名稱有人熟悉有人陌生。 漢城為什麼要改成首爾?有多方面原因,在一些人分析看來,最為主要的,是韓國後現代人想擺脫他國文化的影響,其中包括中國傳統文化。
  • 韓國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的中心:首爾漢城
    韓國首都漢城 (Seoul)是韓國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的中心,也是全國陸、海、空交通樞紐。位於朝鮮半島中部、地處盆地,漢江迂迴穿城而過,距半島西海岸約30公裡,距東海岸約185公裡,北距平壤約260公裡。漢城是韓國的首都,人口約1200萬,面積為627平方公裡。
  • 韓國首爾(漢城)大學
    ◎ 學校簡介  首爾(漢城)大學校建立於1946年,是韓國最早的國立綜合大學,與延世大學和高麗大學同被視為韓國超一流大學。50多年來,首爾大學得到了劃時代的發展,成為國內最高水平的教育與研究機構,如今全校有冠嶽、蓮建2個校區,設立16個單科學院及研究生院、3個專科研究所(專修研究生院)、93個研究中心及支援單位。學校現有本科生22,237人、碩士生7,446人、博士生2,693人、教授1,868人。由於國立大學受到政府的資助和重視,學費和住宿等費用均比私立大學便宜,師資力量雄厚。故此首爾大學一直是學生首選大學。
  • 為了和中國撇清關係,該國廢除漢字,改了首都名,如今還想改國名
    眾所周知,韓國的首都中文名是「首爾」,然而在被美國佔領之前,這個城市名為「漢城」。但是韓國人不喜歡「漢」這個字,所以在改名的時候只用韓文標識,並沒有新的中文譯名。而「首爾」這個漢子譯名,是在2005年1月才正式確定的,並且確定之後,特地在第一時間通知我國。
  • 韓國也曾長時間使用漢字,但如今為什麼不再使用漢字了呢?
    韓國,位於我國東部,總面積約10萬平方公裡,與我國的江蘇省或者浙江省的面積最為接近。如今,我們看到韓國的語言文字,基本沒有漢字了。不過在歷史上,韓國也曾長時間受到我國傳統文化影響並使用過漢字。那麼,如今的韓國文字中為什麼看不到漢字了呢?
  • 首爾並非本名,全世界範圍韓國人為何唯獨只要求中國修改了稱呼?
    韓國的首都首爾,是能在全世界排到前十名的繁華都市。但大家知道嗎?在很久很久以前,這個城市本名並不叫首爾,而是叫作漢城。就因為這個「漢」字,韓國人極力想要擺脫漢城這個名字。為了改名,他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因為在歷史上,漢城就是漢人的城市,漢江就是漢人的大江。
  • 花了50年來全民去漢字,還是沒能徹底去掉!
    韓國使用漢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我國秦漢時期,開始是將漢字作為書面交際工具,直至公元前2世紀漢字傳入韓國,到了明朝時期韓國的儒生要學習一門理學課程,這是連中國的儒生都不會修習的一門課程,而韓國的小說也是用文言文來書寫的,直到1443年韓國的世宗大王組織賢能之人創造了屬於本民族的表音文字—《訓民正音》,也就是韓語,但創始之初其實是為了推廣漢語,所面對的對象也是普通民眾而不是熟悉漢語的知識階層
  • 美國讓日本廢除漢字,一場考試之後,結果讓美國人大跌眼鏡
    漢字是屬於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它是全世界唯一從古代一直演變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而中華文明也是全世界最獨特的文明,從古到今從未斷絕至今仍在延續,中華文明輻射整個東亞,漢字也傳入了許多東亞國家,比如日本、韓國、越南、新加坡等國。
  • 韓國議員提議要教小孩漢字,去漢字50年後的韓國,為何還要恢復?
    在過往幾百年的歷史中,韓國一直作為,中華帝國的附屬國存在,所以日韓兩國上層,大量的有識階層,那都是非常熟悉中華語言文字的,在古代通曉漢語的,日本人韓國人,數量不要太多,甚至大明朝的時候,韓國還有很多人,到中原來考取功名,不光中上層是這樣,日語韓語之中,都有大量的漢字存在,甚至韓語,韓國人津津樂道,說是他們的世宗大王,創造了韓國的文字,然而以我們中國人的眼光看來
  • 韓國3件國寶級文物,內容均為漢字,其中1件曾被多次破壞
    因歷史原因, 韓國古代書籍幾乎由漢字書寫,國寶級文物上也多為漢字。1948年韓國擺脫日本殖民統治後,開始實施了去漢化運動。 1970年開始,韓國教科書以韓文取代漢語,並禁止漢語教學。到80年代初,漢字出版物在韓國幾乎消失。古朝鮮是有數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歷朝歷代留存有不少文物。
  • 韓國取消漢字後,為何份身份證還加中文名字?日本人:他們後悔了
    自古以來,我國的文化就影響著其他國家的文化,很多使者來我國,或者我國派遣使者去往他國,中國的文化就這樣隨之傳往世界各地,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有著很深厚的歷史底蘊,而且在古代,我國有很多個附屬小國,我國歷史學家認為韓國在我國古代就是一個附屬於我國的國家。
  • 韓國「去漢字」化,連首都都改名了,為啥大部分人還是中國名?
    漢字文化圈,是世界五大文化圈之一,說的就是曾用漢字書寫歷史並在文字上受漢字影響的國家,在古代由於中國非常強大,中國周邊很多國家,如越南、之後韓國經歷了一段過渡時期,直到1970年宣布漢字廢止宣言,小學完全廢除漢字教育,漢字也從必修選項種被剔除,也不需要考試,韓國人也失去了學習漢字的動力,除非是相關專業的。
  • 舊金山、檀香山,為何有些地名的翻譯不是用音譯?
    第一個,漢文化圈或者華人影響較大的地方,這些地方的地名通常不用音譯的,日本、韓國、越南,古代都用漢字,這些地方中國人用傳統的地名讀法就行了,比如東京,我們就不會翻譯成「Tokyo」,這屬於多此一舉。此外,東南亞一些地方,由於數百年的華人影響,華人有傳統叫法,就按照這個來就行,不論華人叫法是不是和地名讀音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