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
文丨司過境遷(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漢文化圈
漢文化在中國形成之後,通過各種交往途徑,傳播到東亞或者東南亞地區的其他國家,這些國家接受並積極傳播漢文化中的思想,禮儀,服飾,音樂的等各方面,表現出了對漢文化的高度認同,形成了以儒家文化為根基的漢文化圈。漢文化圈包括的國家除中國外還有越南、日本、朝鮮、韓國以及東南亞部分地區。
漢文化圈的書寫系統是漢字,用於東亞各國的漢字以及漢字承載的儒家思想是維繫漢文化圈共同心態的基石。比如日本第一部文學作品《古事記》以及日本最早的正史《日本書紀》;韓國的史書《朝鮮王朝實錄》都是使用漢字書寫編撰;作為日本和韓國的官方文字漢字卻隨著近代西方的基督教文明勢力的介入後,漢文化圈國家開始去漢化和廢除漢字。
韓國深受漢文化影響
韓國作為深受漢文化影響的國家,是去漢化的積極參與者。早在唐初,朝鮮半島上,高麗、百濟、新羅鼎立,這三國都和唐朝有來往,後來高麗合併新羅,消滅百濟,正式建立高麗王朝。從此開始高麗王朝一直向中原稱臣納貢。由於唐朝的強大,漢民族的文字,思想以及各種文化制度為高麗王朝所繼承,採用漢字的音和意來記錄朝鮮語,漢字成為官方文字。
1392年,李成桂取代王氏高麗建立朝鮮王朝,定都於漢城,朝鮮王朝進一步確定了以儒教治國,儒家思想成為國家統治理念。朝鮮雖然繼承了漢族的文化體系但是也出現不少問題,朝鮮沒有自己的獨創文字但是卻有自己的語言體系。
漢字是意音文字,漢字是在漢語基礎上創建和發展起來的,是用來記錄漢語的符號,反映了漢語的結構特徵,順應了漢語的發展趨勢。因此,朝鮮語的語音系統和語法結構和漢字就產生了衝突,導致漢字有時不能準確的標記朝鮮語言。
世宗大王創造諺文,僅為輔助文字
當時的能夠學習和使用漢字的都是貴族階層,朝鮮的統治者為了貫徹自己的行政,有必要發明一種易於普通老百姓掌握的表音文字,1446年,朝鮮世宗大王正式公布新創的文字,稱為「訓民正音」,也叫諺文。
雖然世宗大王提倡在公文和個人書信中使用「訓民正音」,還將其作為錄用官吏的科舉考試科目,但是再往後的數世紀中未能成為主流文字,只是起到了輔助作用,一般只在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的朝鮮人群中使用,漢字依然雄霸朝鮮文化圈。
進入20世紀,韓國去漢化
二十世紀初,朝鮮被日本吞併後,由於受到種族主義的影響,漢字被排斥,諺文才開始成為主要的書寫文字,此時諺文和漢字混用。韓國建立後,可能是因為文化自信心的缺失,韓國開始著手全面廢除漢字,對於韓國的城市也改掉了漢字的稱謂,使用諺文標註。
漢城作為韓國的首都,自然首當其衝。1948年韓國正式廢除了「漢城」這一漢字行政名稱,改為韓語的固有詞也就是諺文中的「首都」,英譯為「Seoul」,其他國家也逐漸使用Seoul來稱呼韓國首都。我國一般使用意譯,但是韓語的「Seoul」就是首都的意思,漢語的首都不算是個地名。因此我們就沿用舊稱為漢城。
2005年,韓國再次要求我們把中文翻譯名稱改為「首爾」,於是我們本有友好的原則就將韓國的首都音譯成了首爾。
去漢化的不良反應
值得一提的是,從1970年開始,韓國的小學,初高中教科書就沒有了漢字。但是這帶來很多的負面影響,首先對於韓國古代書籍他們就直接無法閱讀,其次諺文是拼音文字,有許多的同音詞,在交流和書寫中就會出現問題,比如,韓語中的神社和紳士都是一個音,那麼在交流的時候就會出現誤會。
所以在一些對文字要求比較高的如政法界,還在堅持使用漢字。在巨大的壓力之下,在2019年,韓國教育部不得不重新重視漢字,宣布韓國境內小學五到六年級教材將標註漢字以及讀音和釋義。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