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在中國的歷史上韓國一直是中國的附屬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韓國一直使用漢語,沒有自己民族的語言。
韓國使用漢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我國秦漢時期,開始是將漢字作為書面交際工具,直至公元前2世紀漢字傳入韓國,到了明朝時期韓國的儒生要學習一門理學課程,這是連中國的儒生都不會修習的一門課程,而韓國的小說也是用文言文來書寫的,直到1443年韓國的世宗大王組織賢能之人創造了屬於本民族的表音文字—《訓民正音》,也就是韓語,但創始之初其實是為了推廣漢語,所面對的對象也是普通民眾而不是熟悉漢語的知識階層,為了讓一般民眾也知悉漢文化。
後來由於集賢殿崔萬裡等學者認為既然是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索性連漢字也一起學習了,沒必要再創一種文字。後來中國的小說等傳入韓國,但由於漢字學起來太難,於是人們便使用訓民正音,也就是說韓語的正式推廣是由於小說的盛行。在甲午戰爭之後,韓國從漢字向正音過渡;在1945年之後,日常交流用韓文,歷史、文獻等文書中仍使用漢字。1988年,韓國首次舉辦奧運會,舉辦地點在韓國漢城,漢城也就是如今的首爾,因韓國有一條河流為漢江而得名漢城,那它為什麼會更名為首爾呢?
這得從2005年韓國展開的「消滅漢城」的改名運動說起,2005年韓國的政府和民間聯合起來,態度很堅決的將漢城改名為了首爾,一時間所有和漢城有關的字樣都被抹除。漢城最早出現是在1394年時,朝鮮國王受到明朝皇帝的冊封將都城遷到漢陽,並將首都改為漢城;1948年,韓國又將漢城改為韓語中的固有詞,發音首爾,意為首都,這便是韓國第一個沒有漢字名的城市。
但由於習慣使然,在整個東亞文化圈裡還是習慣將這座城市稱為漢城。這也成為了韓國人心中的一根刺,一直想要將它徹底拔除,有關更改首都名稱的議題反覆被提上政府議程,直至2005年韓國政府才正式將首都名稱更改為首爾,可算是完成了一件鯁在心裡好久的大事。
為什麼韓國會對漢城這個稱呼如此反感呢,甚至成為一塊心病?主要還是歸因於韓國想要推行去漢字化,只可惜這個文化的影響太過深遠持久,直到今天漢字仍在韓國詞彙中佔很大比重:小孩的名字、商店的名字及新的專業術語的規範方面都習慣使用漢字。可見韓國的去漢字實在是任重道遠,這也正面說明了我國文化之博大精深、源遠流長。